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度自主综合测评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8分)
一、按要求完成练习。(11分)
通过学习,我们从书本中认识了不少各俱特色的人物:有在shuāi jiāo
( )中急于求胜的小嘎子,有颧骨与右耳之间有一块疤、长得像一棵tǐng
tuō( )的树的祥子,有hóu lóng( )里卡着一口痰不肯咽气的“吝啬鬼”严监生,有掌握粉刷jué huó( )的奇人刷子李……在我们的校园里,难道就没有个性鲜明的老师和同学吗 比如喜欢踢足球jiǎo lì( )十足的亮亮,喜欢与他人互和qǔ lè( )的力力,懂得shǎng shí( )学生的李老师……
1.根据拼音写词语。(7分)
2.语段中加点词语“颧骨”的正确读音是( )。(1分)
A.quán gǔ B.guǎng gǔ C.quàn gǔ D.yè gǔ
3.找出语段中的一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1分)
把“ ”改为“ ”。
4.把语段中画“ ”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二、选择题。(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障(zhàng)碍都不能阻挠(láo)他向前的步伐!
B.只见她轻轻松松就拎(līn)起了那口铜铸(zhù)的锅,真让人佩服。
C.他因为走路时玩手机被门橙(kǎn)绊(pàn)倒,把期骨那里磕破了一块皮。
D.做芝(zhī)士包的时候,要先加入鸡蛋、牛奶、面粉、白糖等,搅(jué)拌均匀,然后将面团揉至光滑,进行醒发。
2.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小嘎子的推拉拽顶,对他来说就是( )
A.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B.咸菜烧豆腐—有盲(盐)在先
C.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D.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3.上甘岭战役中,敌人以密集的火力死死控制制高点,黄继光( ),堵住枪眼,最后英勇牺牲。
A.跃跃欲试 B一声不吭 C.摩拳擦掌 D.纵身一扑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盾之坚 坚固 B.冀复得兔 重复
C.溺而不返 返回 D.弗能应也 应该
5.下面对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惯于做某种事的人)
B.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使失去生命)
C.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立刻)
D.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强劲,结实)
6.关于破折号的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温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解释说明)
B.“今天好热!——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意思的转换)
C.我们——是——中国人。(声音的延长)
D.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意思的递进)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长期坚持级炼,以至于到了花甲之年,精力和身体依然还很健康。(将“健康”改为“充沛”)
B.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继承。(将“发扬”与“继承”互换位置)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为了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删掉“使得”)
8.阅读英雄人物名片,人物年龄与别称相匹配的一项是( )。
毛岸英 黄继光 刘胡兰
未及( )之年的毛岸英,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 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 2 1 岁 的 黄 继 光 , 正 值 ( ),在上甘岭战役中用 胸膛挡住了敌人的枪口,壮 烈捐躯。 1947年,年仅15岁的刘胡兰 不幸被捕。刚刚步入( ) 的她不屈不挠,用生命诠释了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A.弱冠 而立 及笄之年 B.而立 弱冠 豆蔻年华
C.不惑 而立 豆蔻年华 D.而立 弱冠 及笄之年
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首先,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往往在做事情、与别人相处时,才会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习作时应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其次,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活。此外,也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A.要想把人物写好,典型的事例不可少。
B.习作中要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
C.通过写周围人的反应来直接表现人物的形象。
D.习作中写人的基本方法多种多样。
10.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给住院的校工送来永果,他感动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礼物我笑纳了。”
B.“小岩,你怎么能让同桌抄你的作业 ”“君子成人之美,何罪之有 ”小岩很不服气。
C.西瓜滞销,小文替卖瓜的权叔写了则促销广告:“西瓜性凉可消暑,多食无益须谨慎。”
D.我还书的时候对阿姨说:“对不起,我把您的书弄破了。”她笑着摆了摆手说:“没事儿,‘读书破万卷’嘛。”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
1.《自相矛盾》一文选自《 》,这个故事发生在 (填国家名)。现在我们常用“自相矛盾”来比喻
2.《田忌赛马》一文根据《 》相关内容改写,讲述了 帮助齐国大将 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赢得比赛的故事,说明
的道理。
3.古文中藏着深厚的智慧,《自相矛盾》中的楚人只顾吹嘘自己的矛和盾,却不知“ , ”,最终让自己陷人了尴尬的境地。
四、实验阻原创 思维能力在故事中点燃你思维的火花。(4分)
有一个船夫要往河对岸运一只羊、一筐草和一只狼,要求每次只能运一样东西,并且羊、草或狼、羊不能单独留在河岸,否则,羊会吃草或狼会吃羊。这下船夫可犯愁了,请你给他出出主意。
1.请你帮他想出办法:
2简述你的思维过程:
五、五年级(1)班正在举行“走进书中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东东搜集了以下人物,你对他们熟悉吗 一起完成下列题目吧!(4分)
①头不很大,固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剥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党,被驴啃了一口。
②他精神抖撤,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确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可是他也是个掉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④他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1.上面四个书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 )
A.祥子 小嘎子 小胖墩儿 严监生 B刘四爷 小胖墩儿 雨来 严致合
C.祥子 雨来 小嘎子 严致合 D.刘四爷 海娃 雨来 严监生
2.哪两句话中描写的人物出自同一本书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二部分 阅读与探究(32分)
六、阅读与感悟。(32分)
(一)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③生子,爱之,恐坠④,稍下作果。子长羽毛,复益⑤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翠鸟;一种羽毛是翠绿色的鸟。②患;灾祸。③及;到了……的时候。④坠:落,掉下。⑤益;更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避患: (2)恐坠:
2翠鸟一开始高作巢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2分)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父母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B.我们要懂得变通,要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C.父母应该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才是真正爱孩子。
D.翠鸟多次往下移巢,将孩子保护得很好。
4.《翠鸟移巢》和本学期所学的《自相矛盾》都是寓言故事,你读过的寓言故事 还
有《 》《 》。(2分)
(二)又是一年藜蒿香
①初春时节,我漫步江边,瞧见几株不起眼的小草,清新的嫩绿色让人怦然心动。走近一看,竟是藜蒿,不禁又想起了外婆做的黎蒿粑粑。
②外婆家紧挨着南洞庭湖湿地,傍湖而居。开春,洞庭湖区湿地里最早钻出来的,便是这迎风猛长、肆意披节的藜蒿。
③摹蒿,是故乡初春独有的野菜。藜蒿叶可做成摹蒿粑粑,可甜可成;茎则带着独特香味,可蒸可煎。
④口感独特的藜蒿,古往今来受无数文人追捧。大文豪苏轼有诗云,“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中的“萎蒿”便是它了。
⑤儿时,最盼望的便是外婆做的藜蒿粑粑。做黎蒿粑粑可不简单。掐蒿半目,剥蒿煮蒿率日,再加上蒸煮、煎饼做成粑粑又是半日,这一套流程下来,耗尽不少心力。当地人大多嫌麻烦,鲜有耐心做这道点心,唯有外婆,年年坚持,乐此不疲。她总是笑着说:“只要我的孙孙喜欢,就不麻烦!”
⑥忽而想起儿时外婆带我采摘藜蒿的场景。惊蛰后的春雷,唤醒了万物。一碧万项的芦苇荡像一条绿色的绸带随大堤延绵至远方,肥美( ),郁郁葱葱。经过一冬的蛰伏,辈蒿绿色的嫩尖钻出泥土,伴着芦苇荡和杂草快速生长,好不热闹。清晨,大堤旁藜蒿的嫩芽突尖微微有些潮润,伸手仿佛就能掐出水来。远处,儿只白鹭骗跹起舞,悠闲地吃着草的羊群点缓其中。微风拂过,一阵阵( )的青草香味袭入鼻端,令人心情舒畅。
⑦采摘藜蒿的过程是辛苦的。藜蒿个矮,得弯腰凑近细瞧,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摘错,所以,藜蒿只能一根根耐心地掐。掐完半篓,连忙乐得向外婆炫螺“战绩"。站果外婆笑得合不拢嘴:“英子,你把野草都摘进篓子里啦!”我摸不着头脑。外婆耐心地教我分辨;“蓬蒿和藜蒿长得极为相似,仔细看却有很大的区别,你看——藜蒿叶片有锯齿,背面灰白色,根茎紫红色,闻起来还有一股( )。"
⑧率日,终于摘得一篓。外婆来不及休息,便乐呵呵地开始在灶台前忙活起来,清洗、揉搓、拧干、和面,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待到这些工序完成后,取青枣大一个墨绿色团子,揉拾成饼状,便可以均匀地贴在铁锅边了;把火烧旺,蒸汽升腾,沸水与黎蒿的交融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的青草香直钻鼻孔,约莫丰小时,软糯糯的琴蒿粑粑就出锅了。
⑨外婆把藜蒿粑粑一一失出来放进盘子里,我等不及拿碗筷,直接用手抓着吃了起来。刚咬下一口,藜蒿裹扶着野菜的袅袅清香立马蒙绕于口齿之间,外皮软糯,香气袭人,简直停不下来,外婆在一边笑着嗔怪:“小馋猫,当心撑到!”我拍拍肚子:“放心,我这肚皮可是装下过十二个藜蒿粑粑的!”
⑩后来,外出读书、工作,吃过许多摆在树窗里的漂亮松软的藜蒿饼、成鲜的攀蒿团,但是,都不及外婆的摹蒿粑把香甜美味。
春来,又是一年辈蒿香。忽然明白,朴素的藜蒿粑粑里,承载的是千里之遥的思念与爱。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青翠 清香 清新 B.青翠 清新 清香
C.清香 清新 青罩 D.清新 青翠 清香
2.本文第⑥~⑨自然段围绕“藜蒿”写了哪些事 请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3分)
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请结合短文谈谈你的体会。(2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自然段中的加点字“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藜蒿在春天破土而出的样子。
B.第④自然段引用苏轼的诗句,目的是增加文章的诗意。
C.文章第⑥自然段画“ ”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了“我”采摘藜蒿时愉悦的心情。
D.文章多处写做藜蒿粑粑过程之复杂是为了突出外婆对“我”的爱。
5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三)苏 七 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维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 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圆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短 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蜂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耕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动。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圆 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成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撤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选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圆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担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圆“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①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腐缩题闭眼故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儿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圆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②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眼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短文结尾写道:“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这事”的经过是什么 尝试概括出来。(3分)
车夫 →华大夫 →苏七块
2.苏七块起初不给车夫张四看病的原因是( )。(2分)
A.他不愿意给张四这样身份低下的车夫看病。
B.张四拿不出七块银圆,苏七块给他看病便挣不到钱
C.苏七块不能破坏自己定下的规矩。
D.苏七块看准了华大夫心善,他想等华大夫替张四付钱。
3.读文中画“ ”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2分)
(1)句子①是对“苏七块”的 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
(2)句子②是对“苏七块”的 描写,表现了“苏七块” 的特点。
4.苏七块是《俗世奇人》冲的一个人物,结合短文内容,分析他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5.有一位小读者在阅读了短文后,对苏七块写了以下的批注:
苏大夫:见钱眼开,丧失医德
你赞同吗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由。(2分)
第三部分 表达与交流(30分)
七、习作。(请另附纸)(30分)
题目:我的同桌
要求;用典型事例、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同桌的特点;不少于4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月度自主综合测评
一、1.摔跤 挺脱 喉咙 绝活脚力 取乐 赏识
2.A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读视憩详讲案:音。我们可以结合日常对拼音的积累来作答本题。
3.俱 具[解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俱”有“全、都”的意思,“具”有“具有”的意思,结合语境可以推测出“各具特色”中的“具”是“具有”的意思,所以要把“俱”改成“具”。
4.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个性鲜明的老师和同学。
二、1.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辨析。A.阻挠(náo);C.绊(bàn)倒;D.搅(jiǎo)拌。
2.A [解析]本题考查歇后语。小嘎子的推拉拽顶在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的小胖墩儿面前是无用的,应该选择A项。
3.D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词语。结合句意可知,“纵身一扑”最合适。4.D [解析]本题考查字的释义。D.“弗能应也”的“应”是“应答,回答”
的意思;“应该”的“应”是助动词,“应该”的意思。
5.B 6.D 7.A 8.D 9.D
10.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A.“笑纳”应该是送礼物的人对收礼物的人说的话;B.小岩的行为并不恰当,不能称为“君子”;C.要促销西瓜,却说西瓜多吃无益,不恰当。
三、1.韩非子·难一 楚国 言行前后不一或互相抵触
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膑 田忌 遇到问题要先认真分析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对策,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四、1.第一次要把羊运到河对岸,第二次把草运过去,回来时把羊带回来,第三次把狼运过去,第四次再把羊运过去。
2.因为羊会吃草,狼会吃羊,所以留在两岸的事物必须是狼和草,根据这样的安排需要来回四次才能把羊、草、狼全部运到对岸。
五、1.A 2.C
六、(一)1.(1)避免。(2)担心,害怕。
2.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3.A
4.示例: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二)1.B
2.①外婆带“我”采藜蒿③外婆为“我”做藜蒿粑粑④“我”吃藜蒿粑粑
3.该句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做藜蒿粑粑时娴熟的动作和快乐的神情,体现了外婆的勤劳能干以及对“我”的爱。
4.C
5.疼爱孙女:从外婆不厌其烦地给“我”做藜蒿粑粑可以看出。勤劳能干:从外婆做藜蒿粑粑的娴熟动作可以看出。慈祥和蔼:从外婆耐心地笑着教“我”辨认野草和藜蒿可以看出。
(三)1.求医无钱 给钱助人 治伤还钱
2.C
3.(1)动作 他动作熟练、医术高明(2)语言原则性强、心地善良
4.①医术奇。文中侧面描写苏七块的医术高超,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正面写他高超的医术,速度之快,手法之精,让外行人瞠目结舌。②外形奇。文中对苏七块的外貌描写,把一个有个性、精神、干练的人物活脱脱刻画了出来。③看病规矩奇。故事中交代他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圆码在台子上,否则决不搭理。因此得了个挨贬的绰号“苏七块”。④为人处世奇。苏七块在给张四治病这件事上一分钱没赚到,从中可以看出苏七块做人原则性极强,但内心深处又不乏善良的一面。
5.示例:不赞同。苏大夫并非见钱眼开,丧失医德。他心里是愿意帮助张四的,但他立的规矩不能改。表面上面对弱小的冷酷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善良,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最后把华大夫偷着给车夫张四看病的钱还给他,也没有要张四的药款,可见他心地善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