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登岳阳楼
杜甫
抱负:“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
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特点:
丰富的社会内容
强烈的时代色彩
鲜明的政治倾向
内容: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诗史
杜诗的语言风格
沉郁
顿挫
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
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从字面上看,顿错指语意的停顿挫折 (间歇,转折)
从结构上看,顿错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当时吐蕃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请用一个词概括诗歌给你的感受。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参考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首联中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 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2、颔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一“无”一“有”,曰“一”曰“孤”,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诗的尾联写道“凭轩涕泗流”,作者为什么要“涕泗流”,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 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
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
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景色特点:
这两句中的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一“无”一“有”,曰“一”曰“孤”,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亲朋音讯阻绝,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泊!一无一有,曰一曰孤,感彩特别浓厚,练字遣词十分精确,准确刻画出已五十七岁﹑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孤独凄凉的诗人形象,读后令人肝肠欲断。
思考:三、四句与五、六句在意境和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意境:宽阔广大 →狭窄具体
感情:喜悦自豪→凄凉落寞
诗的尾联写道“凭轩涕泗流”,作者为什么要“涕泗流”,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写自己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园,不仅涕泪交流。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忧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经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视诗人胸怀的广阔,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一起消沉。这就是“诗圣”的可敬佩之处吧!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
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
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
名篇。
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思考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链接高考。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谢谢大家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 定州市香山中学
课名 登岳阳楼 教师姓名 孙芳
学科(版本) 语文(人教版) 章节
学时 一课时 年级 高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反复诵读,把握高考题型。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是文科艺术班,学生在层次上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的差异,部分学生语文底子较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相对薄弱,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很高,所以我采用分小组以优带差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
《登岳阳楼》是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中的一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本课的重难点是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内容分析高考设题方向。这首诗歌是杜甫晚年时期的作品。他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面对着国家的危难,百姓的疾苦以及自身的病痛,表现出了一个时代赋予这位伟大诗人伤痛和无奈。所以我采用从背景入手,结合他自身经历,采用问答式的方法,循序渐进,化难为易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并把握作者情感,从而到达贴近高考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时间 活动目标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导语1分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带着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的疲惫踽踽独行。曾经心系天下的理想如今也只是有心无力。登高远望,北向长安,凭阑处不禁老泪纵横。这就是晚年的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这个时期的一篇文章《登岳阳楼》。 老师导入 多媒体屏幕展示岳阳楼的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认识。
杜甫的语言风格及背景介绍3分钟 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分析诗歌 沉郁顿挫的风格。创作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多媒体屏幕展示杜甫的语言风格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
朗读课文7分钟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触摸作者的脉搏。 《登岳阳楼》原文 学生自由朗读。(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出一个最能够体会作者情感的词)个体朗读。(每个小组找一名学生根据你概括的词读诗歌)全班朗读。 学生生读课文时,多媒体屏幕展示本首诗歌。
疏通文意2分钟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理清诗文内容。 通过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学生个体回答 教师在学生梳理文意的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内容,以便其他学生边听边看。
合作探究20分钟 理解诗人的情感,分析高考题型。 1、首联中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 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2、颔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一“无”一“有”,曰“一”曰“孤”,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4、诗的尾联写道“凭轩涕泗流”,作者为什么要“涕泗流”,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四个问题 多媒体屏幕展示问题。学生能够明确要回答问题的关键。
教师总结1分钟 理解作者情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 多媒体屏幕展示总结内容
拓展迁移5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接近高考巩固训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严郑公宅同咏竹》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增大课堂容量。多媒体展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