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山七中学2024--2025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模拟试卷及答案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分 答案 D14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班级举行“语文学习之旅”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一、(24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6分)
我无时无刻都在盼望着暑假快快到来。那时,约几个心有灵犀的好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躲进书斋,目不kuī园,任由阅读的热情如潮水般泛làn,去书中结识几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看几篇令人魂飞魄散的鬼怪故事,读一读日记里记录的怀恋叙说;或适度娱乐,抛却烦恼,酣然入梦后醒来,看一场电影放松心情,玩一场游戏愉悦身心,踢一回足球舒活筋骨。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希望暑假可以尽快地不期而至。
(1)请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书斋( ) 魂飞魄散( ) 目不kuī园( ) 泛làn( )
(2)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有灵犀 B.可歌可泣 C.酣然入梦 D.不期而至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
②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
③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
④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
⑤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
⑥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A.⑤④⑥②①③ B.⑤③②④①⑥ C.③①②④⑤⑥ D.③⑤②①⑥④
3.古诗可以和文字、歌曲、图片、生活等联结,帮助加深记忆和理解,活用古诗。(8分)
①以文解诗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诗人由此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上述文字对应诗句: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以歌解诗 小语同学听到“桨声划开千年梦幻/留一段期待/灯影散去/昨夜繁华恍若梦境”的歌声时,想到: , 。(杜牧《泊秦淮》)
③以图解诗 下面是某首古诗的配图,请写出符合要求的诗句: , 。(王维《竹里馆》) ④以用解诗 小金假期和父母一起登泰山游玩,登至半山腰已筋疲力尽,他振奋精神道: , 。(杜甫《望岳》)
4.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主题为歌颂新时代模范人物,讴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光明前景,抒写爱国情怀和向未来的决心。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8分)
(1)请你根据比赛主题,为手抄报拟写一个报头。(2分)
(2)如上图所示,手抄报共有四个栏目,请仿照示例,将栏目补充完整。(2分)
栏目A:辉煌伟业
栏目B:时代楷模
栏目C:
栏目D:
(3)为了增强手抄报的画面感和美感,需要为手抄报画上合适的插图和花边进行装饰。请你选择某一栏目,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你的设计,并阐述理由。(4分)
二、(3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9题。(21分)
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
赵丽宏
①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蜡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②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蜡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 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 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蜡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蜡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③你久久凝视着蜡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④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蜡梅。你呢
⑤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蜡梅,那会怎么样呢 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那几株蜡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
⑥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⑦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吗
⑧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 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 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 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 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吗 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⑨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吗
⑩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吗 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 你能吗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蜡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蜡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蜡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蜡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蜡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选自《音乐的翅膀》,有删改)
5.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4分)
蜡梅的经历
光秃秃的枝干上结出无数小小的蓓蕾,抗衡暴风雪
②
③
蜡梅的品格
①
牺牲、奉献
④
6.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仔细品味下面句子,按要求加上批注。(4分)
7.本文在写法上是否适合与《紫藤萝瀑布》进行联读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8.小语根据这篇文章制作了一张明信片。请你另选一种植物,仿照示例,也设计一张。要求:描写出植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志,特点与情志之间有关联;句式、字数无要求,不少于5行。(5分)
假如我想做一株蜡梅 假如我想做一株蜡梅, 我要在瘦削干枯的枝头, 开出淡黄色小花,吐出高雅的清香。 我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 只是为了展现我的风骨和气节。
假如我想做
9.请结合文中的蜡梅谈谈你对《骆驼祥子》中祥子这一人物形象地看法。(4分)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3题。(12分)
【材料一】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根据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相关联,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如喜欢音乐的同学,在听音乐时非常享受,体验到愉快,因此在学习音乐时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动机。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的结果,如学生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表扬、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一般来说,直接动机更能持久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动机越强烈,他的学习效率就越高。其实不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见图1)。
【材料二】
除了学习动机,我们还要讲究一定的学习策略。
1.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整体学习又称全部学习,是把所学材料看作一个单元,一遍一遍地学习,直到学会为止;部分学习又称分段学习,是把所学材料分成若干段,逐段学习。学会第1段后,再学第2段,以此类推,最后把已学会的各段综合起来。
2.详尽发问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这样就把新旧知识相连。
3.及时复习。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见图2)。他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根据这一规律,复习最好要及时。
4.超强化学习。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记忆。例如一篇课文读10遍后刚好能背下来,在此基础上再多读几遍。一般来说,强化程度以150%为佳,其效果也最好。
5.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比如读完一篇文章后,问一下自己:“我已经读懂这篇文章了吗 ”如果自认为读懂了,便开始做题;做题时有意关注正确率,如果发现自己做得不顺畅或正确率不高,就停止练习待再次复习掌握后,继续完成相应检测。
6.思维导图学习。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的魔力在我们亲手绘制的过程中出现,因为寻找和整理关键词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知识的过程。
【材料三】
初一(2)班“今日学习小结”精选
小语:上午最后一节课,吴老师讲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我觉得这节课很有意思,特别感兴趣,就听得很认真。做卷子时只做了几道题就感觉不是很顺利,我觉得可能是自己还没有熟练掌握,就没有继续做了,随即翻开笔记复习,掌握后继读完成。晚自习时再做练习就轻松多了。又专门做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专项练习,确保自己完全掌握。Yeah,快表扬我吧! 小金:我们学完了《木兰诗》,老师竟然要求我们两天内背诵全文,太“残酷”了吧!早读时,我拿出书来开始背,太长了吧……这怎么能记得住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天为了参加航模比赛能拿一等奖而努力练习,这属于直接学习动机。
B.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先慢后快,所以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
C.假如你用10分钟便能背会《孙权劝学》,为强化记忆,你需要一直重复。
D.思维导图最好自己亲手绘制,寻找和整理关键词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理解的过程。
11.结合【材料一】,具体说说面对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时,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现何种关系。(3分)
12.【材料三】中小语在学习小结中提到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3分)
13.假如你是初一(2)班的语文课代表,请从【材料二】中选取两条合适的学习策略,帮助小金背诵《木兰诗》。(4分)
三、(13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9分)
【甲】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芙蕖①
李 渔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②。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 ①芙蕖(qú):荷花的别名。下文的菡萏(hàn dàn)也指荷花。②妍:美丽,美好。③擎(qíng):举,向上托住。这里指耸立。
14.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词语 方法 释义
香远益清 成语联想法:精益求精 (1)
迨至菡 萏成花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推断 (2)
自夏徂秋 课内迁移法: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3)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6.结合甲、乙两文,概括莲花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4分)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7.小语想将这首诗拍摄成微电影,请你仿照示例,为颈联补写镜头脚本。(2分)
【地点】山西村
【人物】陆游、农家主人、村民
镜头一:诗人到山西村的农家做客,主人拿出丰盛的饭食和腊酒招待他,其乐融融。
镜头二:诗人在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然眼前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镜头三:
镜头四:诗人乘着月色,拄着拐杖,轻轻叩开了村民家的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不亦乐乎。
18.你的同学小金在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几经努力收效甚微,他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作为小金的好朋友,请你借用本诗中诗句的衍生意义劝慰他。(2分)
四、(50分)
19.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夜空中最亮的星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味道,并不单纯指舌尖体验到的酸甜苦辣,用心感受到的滋味才更耐人寻味。各种况味,都是平凡生活的一部分。愿红尘中的万般滋味,充盈你的舌尖,浸润你的心头,使你双目清亮,心地纯正。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 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1.(6分)(1)(2分)zhāi pò 窥 滥(每空0.5分)
(2)(2分)D D项,“不期而至”意为未经约定而意外到来。此处指“我”十分期待暑假的到来,不符合语境,故使用有误。
(3)(2分)可把“都”改为“不”。
【解析】“无时无刻”意为没有哪一时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故可把“都”改为“不”。
2.(2分)B 本语段主要是围绕“行万里路”进行阐述的,所以第⑤句应为首句;第③句紧承第⑤句说明“独特的人生之路”;第②句开头的“但”紧承第③句形成转折,提出问题;第④①⑥句紧承第②句给出答案。故答案选B。
3.(8分)①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③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或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④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每空1分)
4.(8分)(1)(2分)示例一:致敬时代英雄
示例二:中国新时代
示例三:奔向未来
(符合题意即可)
(2)(2分)示例:道德模范 爱国故事 行业标兵(每空1分;任写两个即可,答案不局限于所给示例,符合题意即可)
(3)(4分)示例:“时代楷模”栏目可介绍袁隆平的事迹,搭配袁隆平的画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画上梅花作为花边美化版面,还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插图描绘1分,理由1分;花边描绘1分,理由1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考查拟写报头。报头要体现手抄报的主题,根据题干“歌颂新时代……向未来的决心”拟写报头即可。第(2)题,考查栏目设计。结合手抄报的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栏目即可。注意参照已给出栏目的句式,采用偏正短语作答。第(3)题,考查手抄报的设计。设计时,注意插图、花边要与内容相关,为内容服务,有助于突出主题,起到增强画面感和美感的作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5.(4分)①坚忍、顽强
②为了花朵和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无情地落到身上
③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才被世界注目,盛开之时是孤零零的
④忍受寂寞和冷落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作答时,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答题区间,筛选信息概括作答。关于蜡梅经历和品格的描写,在文章的第⑦—段。第①空,由蜡梅的经历可知对应文章第⑦⑧段,根据“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可概括此处答案。第②空,由蜡梅的品格为“牺牲、奉献”可知对应文章第⑨⑩段,根据“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可概括此处答案。第③④空应对应第段,根据第段“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可概括第③空答案;根据第段“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可概括出第④空答案。
6.(4分)(1)(2分)这句话运用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将蜡梅的清香比作诗人在吟哦的诗,(1分)写出了蜡梅的暗香浮动、美丽高洁,表达了作者对蜡梅的喜爱之情。(1分)
(2)(2分)多处使用问句,感情强烈,抒发了对不畏严寒、幽幽报春的蜡梅的敬意和感慨,(1分)表达了对蜡梅坚忍顽强、奉献牺牲、甘于忍受寂寞的精神及大义凛然的风骨和气节的赞美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给句子做批注。第(1)题,考查赏析句子。蜡梅的清香本应通过嗅觉角度描写,但作者写“在飞,在飘,在流动”,这是将嗅觉和视觉互通,同时将香气比作诗人在吟哦的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蜡梅的暗香浮动、美丽高洁,抒发了作者对蜡梅的喜爱之情。第(2)题,考查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文中多处使用问句,突出表现了蜡梅坚忍顽强、奉献牺牲、甘于寂寞的精神品质及大义凛然的风骨和气节,表达了对蜡梅的敬意和赞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7.(4分)示例:适合与《紫藤萝瀑布》进行联读。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1分)本文通过写蜡梅坚忍顽强、牺牲奉献、甘于寂寞的品质及大义凛然的风骨和气节,真切地抒发了对不畏严寒、幽幽报春的蜡梅的敬意和感慨,(1分)借蜡梅吟咏人生,启迪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1分)《紫藤萝瀑布》描绘紫藤萝盛开的景致,领悟到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哲理,赞美了生命的永恒和美好,鼓励人们珍惜生活、奋发进取、积极实现人生价值。(1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本文和《紫藤萝瀑布》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答时,要分析文章中所描写的“物”的特点、作者对“物”寄予的情感以及“物”与“志”的内在联系。本文与《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均可进行联读,任选其一,表述理由时围绕文章各自的内容分析托物言志写法的具体运用即可。
8.(5分)假如我想做一株荷
假如我想做一株荷,
我要立于黑暗潮湿的淤泥,
开出娇艳的花朵,散发悠悠的清香。
我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风姿,
只是为了展现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骨和气节。
(植物特点2分,情志2分,二者之间有关联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时,任选一种植物,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其特点,可从形态、颜色、气味、生长环境等入手结合其自然属性巧妙延伸,赋予其精神内涵,写出其象征意义,即所言的“志”。如梅花代表着凌风傲骨、高洁谦逊的精神品质,菊花代表着淡泊悠然的精神品质。
9.(4分)示例:我想起了刚进城的祥子。他从乡下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终于买了辆新车,却连人带车被大兵抓走。他逃回来后卖了骆驼,重回车厂,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祥子面对生活的磨难始终坚忍,就像苦寒中的蜡梅一样顽强不屈。
(分析人物形象且与蜡梅精神对应2分,结合具体情节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首先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蜡梅具有坚忍顽强、牺牲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品质及大义凛然的风骨和气节。然后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与蜡梅的精神品质相匹配即可。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具体情节,言之有理即可。
10.(2分)D A项有误,根据材料一“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可知,为了参加航模比赛能拿一等奖而努力练习属于间接学习动机。B项有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C项有误,根据材料二第4点“一般来说……其效果也最好”可知,不能一味重复,强化程度以150%为佳。D项正确,根据材料二第6点“思维导图的魔力……理解和记忆知识的过程”可知本项表述正确。故选D。
11.(3分)①面对困难或复杂的任务,动机水平较低时学习效率最好;②面对容易或简单的任务,动机水平较高时学习效率最好;③面对难易适中的任务,动机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阅读材料一可知, 动机水平和学习效率呈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作答时,结合图1,观察每条曲线的最高点,分别说明面对困难或复杂的任务、难易适中的任务、容易或简单的任务时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注意语言简洁、准确。
12.(3分)①小语认为这节课很有意思,特别感兴趣,就听得比较认真,这体现了直接动机;②做题时感觉不顺利,翻开笔记进行复习,这体现了利用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③晚自习又专门做了专项练习,体现了超强化学习。(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材料一中的“直接动机……直接兴趣和爱好”可知,小语对这节课内容很感兴趣,听得比较认真,体现了直接动机。根据材料二第5点可知,小语在做数学作业时感觉不顺利就没有继续做了,而是翻开笔记进行复习,体现了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的学习策略。根据材料二第4点可知,小语学会后又专门做了专项练习,体现了超强化学习这一学习策略。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3.(4分)示例:①采用部分学习策略:《木兰诗》比较长,难以一下子背完,建议先熟读全文,再一段一段地背诵,最后把各段综合起来;②采用超强化学习策略:在刚能背下课文的基础上再适当继续背诵,以加深记忆,达到熟练的程度;③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背书时要实时监控自己的状态,如精力是否集中、文章大意是否理解,如有问题,要及时调整。(每点2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材料二中介绍了6种学习策略,作答时,可结合《木兰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并加以说明。策略合理有效,言之有理即可。
14.(3分)(1)更加 (2)到,等到 (3)从(每空1分)
15.(2分)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1分,大意1分)
16.(4分)①莲花象征着如君子般洁身自好,正直不阿的美好品行;②莲花的形态美丽,花朵娇美,可以用来欣赏;③莲花的香气清幽、沁人心脾;④莲花的果实可以食用,莲叶可以用来包裹别的物品,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第①点必答,2分;第②③④点任答两点,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由甲文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由乙文中“自荷钱出水之日……与翠叶并擎”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点;由“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可概括出答案第③点;由“至其可人之口者……互芬齿颊者也”“霜中败叶……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可概括出答案第④点。
【参考译文】
芙 蕖
李 渔
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等到花朵凋谢,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亭亭玉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可以闻到的,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的异香。(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花的果实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一年又一年用来裹东西。
17.(2分)示例:社日将近,山西村里忙着准备祭社祈年,农民穿着简朴,击鼓吹箫,热闹欢快。
【解析】本题以情境化的形式考查描绘画面。作答此类试题,找出诗歌句子中所描写的对象(人、物),将对象组合起来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特点,在中心语前添加修饰语,用优美的语言、适当的修辞手法加以描述切忌只是直白的翻译。
18.(2分)小金,你还记得陆游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路前行,人的处境往往会在看似“无路”时出现转机。你现在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不放弃希望,坚持努力,就会战胜困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诗句1分,结合情境运用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迁移运用。首先要找出本诗中具有衍生意义的诗句,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然后结合情境中小金的困境,运用这两句诗的衍生意义,以好朋友的身份对小金进行劝慰。注意作答时要有称呼,语言得体。
19.(50分)(1)【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中的“夜空”既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现状。“最亮的”一词充满感彩,“最亮的”就是最美的、最爱的、最难忘的……中心词“星”象征着明亮、美好,若取它的本义,可以写一篇写景抒怀类美文;若取其比喻义,“星”可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如渴望的某种生活、难忘的某个人等。写作过程中,考生既可以在叙事中加入对“星”的描写,也可以用“星”来贯串全文,使文章布局紧凑。
【佳作示例】
夜空中最亮的星
这是一个有星星,有月亮,有风的夜晚。【点评】饱含温情的景物描写,奠定了文章温馨的情感基调
推开窗,凉风顷刻间便钻进屋来拜访我。它调皮地卷起我的头发,又赶忙与桌上的小盆栽嬉戏,小盆栽嫩绿的叶片欢快地摇动着。我抬起头凝望窗外的夜空,很快,就找到了最亮的那颗星——我的外婆星。【点评】幽静的月夜引发深情的回忆,点出叙写的对象——外婆
很多个外婆不在身边的夜晚,我都会像这样推开窗,在浩瀚的夜空中急切地寻找那颗星,直到找到它,我才如释重负,痴痴地凝望着它。外婆星,外婆星,它寄托着我对外婆的思念。
儿时夏夜,我躺在竹椅上乘凉,外婆轻轻地摇着手里的老蒲扇,为我送来丝丝凉意。我常常痴痴地望着头顶上的星空,还傻傻地一颗一颗数星星,但数来数去总是数不清,急得哭起来。外婆为了安慰我,就给我讲和星星有关的故事。凉风、夜晚、星星、外婆讲的故事,成了我童年时期最清晰、最美好的记忆。【点评】独具匠心,选取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小中见大,体现了浓浓的祖孙情
直到现在,我都不是很喜欢太阳,因为太耀眼;也不是很喜欢月亮,因为太清冷。但是我喜欢星星,外婆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我兴奋地问:“外婆,那属于我的星星,是哪一颗呢 ”外婆直起身来,目光在夜空中仔细地搜寻,说:“你的星星是那颗……”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那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星。“为什么我的星星是那颗呢 ”“因为它最亮,这样,外婆无论何时都能找到你啊!”“那么,我把那颗星星分一半给外婆,那样我也能很快找到外婆!”说完我笑了起来,眼里映出那片星空,映出最亮的那颗星星,那是我的外婆星……
现在,虽然我跟外婆相隔两地,但我知道,在每个有星星的夜晚,我们都会凝望星空,互相思念着彼此。我从来不怕找不到外婆,你看,外婆就是头顶那片夜空中最亮的星,它还在一闪,一闪……【点评】巧妙点题,照应开头;抒发了对外婆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
【名师总评】 文章叙写了“我”对外婆的思念。在叙写外婆星的由来时,笔触细腻,情真意切。作者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外婆的慈祥和“我”的可爱。另外,文中多处出现“星星”,扣题严谨,主题明确。
(2)【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巧妙借用“味道”引发考生从舌尖的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思考,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实质,因此作文时可以借助某一种具体的事物(不一定是食物)引发出抽象的情感。比如通过妈妈做的饭菜引发出对母爱的礼赞,也可以从奶奶说话的腔调引发出对家乡的眷恋,等等。写作时一定要把具体感受和抽象情感之间的关联点写清楚,写明白。
【佳作示例】
巢湖上的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记忆里,乡愁还是一碗暖人的馄饨。【点评】化用诗句,引出“我”心中的乡愁和本文的写作对象
小时候,我与爷爷一起生活在巢湖边上,那时的天空纯净自由,日子也淡而有味。家乡的美食种类丰富,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家乡的馄饨。
每逢周日,天还没亮,爷爷就会喊我起床,带着我去附近的刘湖赶集。双眼还未完全睁开的我拉着爷爷的手,迷迷糊糊地走到一处小码头时,摆渡人早已在船上等候许久。上了船,随着清晨第一圈涟漪的荡漾,摆渡人嘹亮的渔歌彻底唤醒了家乡的水与人,我也在船上欢呼雀跃起来。【点评】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勾画出悠远的意境,表现“我”与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
到刘湖后,天已大亮,集市上人来人往,爷爷径直领着我走进一家馄饨店,叫上两碗馄饨。馄饨端上桌后,只见一朵朵葱花漂浮在清汤上面,紫菜和虾米点缀其中,散开来的馄饨如层层白浪,冲击着我的味蕾。二话不说,我拿起勺子舀起来就吃,这个时候,我觉得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莫过于馄饨。
一晃几年过去,暑假时再回刘湖,那家馄饨店竟然还在!只见店面体面了许多,馄饨种类也多了不少。我还是点了一份当年的那种馄饨,独坐一桌,用勺子舀起一个细细品味,还是当年的味道,顷刻间便回忆起许多往事,但总觉得少些什么。当我转头准备喊爷爷走时,却恍然想起爷爷去年就过世了,顿时百感交集。【点评】馄饨味道依旧,而陪“我”吃馄饨的人却已不在,蕴含着浓浓的伤感之情门前的巢湖,仍波光粼粼,似乎从未改变,只不过少了些生气和热闹,两岸的堤坝已被岁月侵蚀得不成样子,放水的闸门锈迹斑斑,摆渡人的渔歌早已被汽艇的轰鸣替代。
世事转眼间变迁,随之而去的不仅有以前巢湖的那种气派,还有那些在巢湖边生活了一辈子的人,而家乡那纯净自由的天空和淡而有味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点评】深化主题,表达对过去的岁月、逝去的亲人的怀念,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