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太空一日 第1课时
我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于人类来到了太空。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我拿起了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杨利伟 《天地九重》
视频
素养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继续训练浏览的阅读方法,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3.结合文中作者遇到的意外及举动,品析其精神品质,体会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蕴含的情感。(重点)
4.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重难点)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任务三 圈点勾画,明确态度
任务四 品读语句,理解情感
任务五 拓展·弘扬精神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
务
一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1965年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suí)中县人。
身份地位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生平经历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03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获颁“航天功勋奖章”。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基本信息
身份地位
生平经历
背景链接
出处
背景
简介
本文选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2010年,解放军出版社推出他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书中,他对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了极为全面、详尽的描述。
了解文体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主要记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质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资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
基本特征:
①真实性。以史实为依据,不允许虚构。
②文学性。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联想、想象﹐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传记文学
字音字形
炽热( ) 轮廓( ) 俯瞰( )
模拟( ) 遨游( ) 烧灼( )
负荷( ) 舷窗( )
千钧重负( ) 屏息凝神( )
chì
kàn
nǐ
áo
zhuó
hè
bǐng
xián
jūn
kuò
多音字
刹
( )刹那
( )刹车
chà
shā
【串句记忆法】这款智能机器人不仅模( mú)样好看,而且能模(mó )仿人的声音。
脉
( )山脉
( )脉脉含情
mài
mò
晕
( )红晕
( )晕倒
yùn
yūn
( )负荷
( )荷花
荷
( )知识
( )博闻强识
( )露出
( )露珠
识
露
屏
( )屏息凝神
( )屏障
hè
hé
shí
zhì
lòu
lù
bǐng
píng
理解词语
炽热
温度高,极热。
千钧重负
比喻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也常比喻重大的责任。
一目了然
一眼就能看清楚。
也形容感情非常热。
稠密
多而密。
近义词:繁密
反义词:稀疏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应付自如
指处理事情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用于形容人的才干,含褒义。
本末倒置:把主次的位置颠倒。
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本末倒置
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文中指颠倒。
一般用于贬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任
务
二
1.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小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3.杨利伟的航天之旅遇到了哪些意外?从他的反应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航天员?
阅读方法指导:学习浏览
(1)浏览时“大略地看”,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采用面式阅读和线式阅读。
面式阅读是指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的,或者整段的、整页的文字作为每次眼停时的注视单位。这两种阅读方法视野比较宽阔,眼睛停顿的次数比较少,因而阅读所花的时间会大为缩短,速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快速摄取大量信息。
线式阅读,指在阅读时,以短语或者句子为注视单位,一眼扫过去,可以捕捉到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行。
(2)阅读时要精神集中,可以随手勾画出文章里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还要特别留意每段的首句,这样有助于把握主要内容。
(3)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1.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要求:
①采用面式阅读的方法,3分钟内读完。
②浏览时,关注标题 快速获取信息
③提取信息,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概述。
技法指导:
面式阅读,是指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的,或者整段的、整页的文字作为每次眼停时的注视单位。
探究事例
第一个标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概括:在飞船升空的时候,飞船与火箭产生了共振,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个标题:我看到了什么
概括: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我看到了地球和太空中的许多东西,但是却没有看到长城。
第三个标题:神秘的敲击声
概括:飞船在轨道飞行的过程中,我产生了本末倒置的错觉,并且还听见了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个标题: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概括:飞船在归途中,舷窗出现了裂纹,我觉得惊心动魄。
杨利伟在飞船升空的过程中曾因飞船共振感到极度痛苦,以为自已要牺牲了。
飞船运行中他没有看到长城,却听到了至今也没有弄明白的神秘敲击声。
返回地面时飞船舷窗出现了裂纹,这让他感到十分紧张,不过这只是虚惊一场,最终飞船平安着陆。
整合答案
概括内容
1.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整合答案,概括内容
第一人称概括示例:
“我”在飞船升空的过程中曾因飞船共振感到极度痛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飞船运行中“我”没有看到长城,却听到了至今也没有弄明白的神秘敲击声。返回地面时飞船舷窗出现了裂纹,这让“我”感到十分紧张,不过这只是虚惊一场,最终飞船平安着陆。
第三人称概括示例:
杨利伟在飞船升空的过程中曾因飞船共振感到五脏六腑都要碎了。绕地球飞行时,他仔细观察了地球表面,没有看见任何单体建筑物,包括长城,但他听到了神秘敲击声,却不明就里。在返回地面时,飞船舷窗出现了裂纹,但他最终还是平安返回地球。
[真题模拟]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
(1)掌握小标题的常见作用,主要有:
①便于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表达主题,使行文结构清晰;
②能帮助读者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
③能让读者在阅读全文后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分析小标题的作用
2.思考小标题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升空)
2.我看到了什么 太
3.神秘的敲击声 空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返回)
所见
所闻
作用: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时间顺序
就写法来看,第1部分和第4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叙述;
第2部分和第3部分则是细节上的横向描写,前后对照,纵横对照,升空落地对照,描写抒情对照,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3.杨利伟的航天之旅遇到了哪些意外?从他的反应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航天员?
阅读要求:
①采用线式阅读,勾画杨利伟所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当时的心理活动或者举动,完成表格。
②小组交流探讨,形成小组结论。
③选取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技法指导:
线式阅读:指在阅读时,以短语或者句子为注视单位,一眼扫过去,可以捕捉到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行。
次数 意外 心理或举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次数 意外 心理或举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以为要牺牲,顽强忍受。
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
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航天员
勇于探索
不怕牺牲
求实严谨
无私奉献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作者:杨利伟
1.预习检测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感受航天精神
课后练习
文学常识填空:
《太空一日》选自______的航天纪实作品,文章以______视角描述太空探索的______与______。
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______,他乘坐的飞船是______。
科学探究
实验模拟:
任务:用矿泉水瓶模拟“失重环境下的水滴形态”(将瓶身刺小孔,挤压观察水流状态)。
记录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拓展:
阅读“神舟飞船返回舱设计原理”,解释“黑障区”为何会阻断通信信号。
答案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航天员自述;第一人称;科学细节;情感体验;杨利伟;神舟五号。
参考答案:
实验模拟:
现象:水流呈断续珠状漂浮;结论:失重环境下液体因表面张力形成球体。
黑障区通信中断:
返回舱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层,阻隔无线电信号。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