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西师大版(2024)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池》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西师大版(2024)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池》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5-20 15:32: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大自然的歌唱家
第三课时 《小池》
课题 《小池》 单元 5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小池》作为本单元“音乐与自然”主题的重要课例,通过古诗与音乐的融合,引导学生感知自然声音在音乐中的艺术化表达。本课承接前几课对自然声响的探索(如《云》《大雨、小雨》),深化学生对“诗乐合一”文化的理解,并为后续编创活动(如“自然交响曲”)奠定听觉与表现基础。作品分析:刘卓则以宋朝诗人杨万里独具匠心的一首七言绝句《小池》为灵感,创作了同名乐曲。他深人洞察原诗词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的艺术化处理,让文学形象与音乐形象得以完美融合,互为补充,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了对大自然景物的无限热爱与深情厚意。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的视听活动和游戏化学习兴趣浓厚,但专注力有限。已学习《云》《大雨、小雨》等歌曲,初步感知音的强弱与自然声音的联系。在人声分类(男、女、童声)的抽象概念需通过对比聆听强化;音乐与古诗意境的关联需借助画面与动作辅助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与古诗意境相融合的宁静美感,体会作曲家通过音乐传递的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艺术表现目标:通过聆听音乐《小池》,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中表现的自然声音元素,并初步辨别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及人声的音色差异。创意实践目标:在小组活动中,利用打击乐器、自然物品编创“自然交响曲”,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与团队合作的成就感。文化理解目标:了解古诗《小池》的文学背景及作曲家刘卓将古诗转化为音乐的艺术手法,初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合一”的美学理念。
重难点 重点:辨别童声、女声的音色差异及旋律高低、节奏快慢,小组合作运用乐器创编 “自然交响曲”。难点:用肢体动作和绘画表现音乐中的自然意境,旋律线绘画与节奏型(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准确对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 展示池塘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哪些自然景物?”2. 朗诵古诗《小池》,提问:“如果古诗变成音乐会怎样?”3. 播放歌曲《小池》片段,引导学生闭眼聆听。 1. 观察图片并描述景物(泉水、荷叶、蜻蜓等)。2. 跟读古诗,联想音乐与古诗结合的画面。3. 分享初听感受。 通过图片与古诗激活已有认知,以问题引发好奇心,借助初听建立音乐与古诗的关联,营造宁静的课堂氛围。
1. 音乐背景小故事介绍作曲家刘卓将古诗谱曲的创作,提问:“音乐是谁写的?古诗和音乐有什么联系?2. 感知音乐情绪与节奏再次播放音乐,提问:“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示范肢体动作(如手臂轻挥模仿流水),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舒缓轻盈的旋律。3. 寻找自然之声带领有感情朗诵古诗,提问:“诗中大自然的声音藏在哪里?”结合古诗解析泉流潺潺、风吹树叶、蜻蜓飞舞的音效。 4. 人声分类小侦探播放童声、女声合唱片段,讲解人声分类(童声、女声、男声),组织 “听声猜人声” 游戏。5. 节奏小火车:走和跑展示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卡片,用 “走”“跑” 拟声词教唱节奏型,邀请学生用跺脚、拍手表现节奏。6. 旋律线绘画出示乐谱,示范根据音高起伏绘制旋律线,播放第二行旋律,指导学生边听边画。7. 旋律填空与乐器合奏给出音符 5、2,引导学生创编简短旋律;分组发放摇铃(荷花组)、三角铁(蜻蜓组)、拍手(小鱼组),随音乐合奏。8.角色扮演——小池音乐会分组扮演:荷花组(摇铃)、蜻蜓组(三角铁)、小鱼组(手拍“水声”)教师用“音乐星星贴纸”奖励合作默契的小组。 1. 聆听故事并回答问题,理解 “诗乐结合” 的创作方式。2. 用 “慢”“轻盈的” 描述音乐情绪,模仿教师动作表现水流、荷叶摇晃等画面。3. 朗诵古诗并找出声音描写,闭眼辨别音频中的自然音效。4. 听辨不同人声,举手猜测 “童声 / 女声”,总结童声音色明亮、女声柔和的特点。5. 跟读节奏拟声词,分组用动作表现 “走”和 “跑”。6. 观察教师绘画示范,用彩笔在纸上画出旋律起伏(如高音画向上弧线)。7. 尝试创编旋律(如 5-2-5),分组合作演奏,注意乐器节奏配合。8.分组选择乐器演奏歌曲 多感官体验(听、说、动)帮助感知音乐要素;借助拟人化节奏符号和游戏化活动(听声猜人声、乐器合奏)提升参与兴趣,突破节奏与旋律的抽象概念难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堂拓展 1. 寻找教室里的自然声引导用文具(尺子敲桌子)、人声(口哨)创造声音,录制 “班级自然交响曲” 并猜声源。2. 我是小作曲家分组为诗句 “泉眼无声惜细流” 等创编伴奏(如摇铃模仿水流声),展示创编成果。3. 音乐画布播放音乐,要求选择一句词画场景(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投影画作并分析与音乐的对应点(如用波浪线表现流水节奏)。 1. 探索文具发声方式,参与录音和猜谜游戏。2. 小组讨论乐器选择与节奏型,轮流展示创编片段。3. 绘画并描述画面与音乐的联系(如 “高音区用亮色画蜻蜓”)。 通过跨学科活动(美术绘画、声音创编)深化对音乐的理解,鼓励个性化表达,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 “自然声音 = 音乐素材” 的理念。
五、课堂评价 1. 笑脸自评表发放评价表,引导在 “认真聆听”“分清人声”“参与创作” 后画笑脸。2. 音乐小达人投票组织投票选出表现最佳学生,邀请 “小达人” 上台表演(如独唱片段或乐器独奏) 1. 自主评价课堂表现,反思学习成果。2. 投票并观摩优秀表演,学习同伴优点。 通过多元评价(自评、互评)激发学习动力,强化课堂重点(人声辨别、参与度),营造积极的反馈氛围。
六、课堂总结 1. 知识回顾提问:“今天学到了什么?” 总结人声分类、自然声音、诗乐结合等要点。2. 任务布置布置课后任务:教家人分辨人声类型,用家庭物品创作 “自然声音”。3. 情感升华强调 “爱护大自然”,播放歌曲片段结束课堂。 1. 集体回顾知识点,跟读 “爱护自然” 倡议。2. 记录课后任务,哼唱歌曲离场。 梳理核心知识,通过实践任务延伸课堂,强化文化理解与环保意识,实现 “教学 - 实践 - 情感” 的闭环。
板书设计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音乐要素人声:童声(高亮) 女声(柔和)自然声:泉流、风声、蜓舞小组合奏荷花组:摇铃 蜻蜓组:三角铁 小鱼组:拍手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小池
第五单元 大自然的歌唱家
(西南大学版)一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通过聆听音乐《小池》,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中表现的自然声音元素,并初步辨别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及人声的音色差异。
创意实践
在小组活动中,利用打击乐器、自然物品编创“自然交响曲”,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与团队合作的成就感。
文化理解
了解古诗《小池》的文学背景及作曲家刘卓将古诗转化为音乐的艺术手法,初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合一”的美学理念。
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与古诗意境相融合的宁静美感,体会作曲家通过音乐传递的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
你看到了哪些自然景物?
新课导入
古诗里的声音
如果古诗变成音乐会怎样?
新知讲解
音乐背景小故事
《小池》音乐是谁写的?
宋朝诗人杨万里写了一首《小池》,作曲家刘卓叔叔把这首诗变成了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
新知讲解
闭上眼睛,走进音乐里的小池!
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
舒缓、轻盈的
请你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中的画面
新知讲解
音乐里的自然之声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说一说诗中大自然的声音藏在哪里?
泉眼细流的潺潺声
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蜻蜓飞舞的声音
新知讲解
合唱小知识——人声分类
人声的传统分类主要基于 年龄和性别 ,分为以下三大类:
新知讲解
人声分类小侦探
猜一猜听听谁在唱歌?
这首歌曲中既有童声又有女生
新课讲解
节奏小火车——走和跑
四分音符“走”( )、八分音符“跑”( )
请你们用动作表示不同的音符。
新知讲解
旋律线绘画
接下来你们边听音乐边画第二行“旋律线”
新知讲解
旋律填空
5
2
2
2
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创作不同的歌曲吧!
新知讲解
我们都是小池里的音乐家!
荷花组(摇铃)、蜻蜓组(三角铁)、小鱼组(手拍“水声”)。
随音乐相互配合演奏:荷花组摇铃,蜻蜓飞舞敲响三角铁→小鱼拍手。
课堂拓展
寻找教室里的自然声
学生用文具(尺子敲桌子)、人声(口哨模仿鸟叫)创造声音。录制“班级自然交响曲”,播放并猜猜是什么声音。
课堂拓展
我是小作曲家
给古诗配乐吧!学生分组选择诗句,用三角铁、铃鼓等乐器创编简短伴奏。例如:用摇铃模仿“泉眼无声惜细流”
课堂拓展
音乐里有轻轻的水流、跳舞的蜻蜓,还有摇摇摆摆的荷叶,请你选择歌曲的一句词用彩笔把它们画出来吧!选择几幅画作,重新播放对应音乐片段,全班观察 画和音乐哪里最像?
音乐画布——画出你听到的小池
课堂评价
笑脸自评表
自我评价表 在你觉得自己完全掌握选项后面画上笑脸 我认真聆听了音乐!
我分清了男声、女声和童声!
我参与了表演和创作!
课堂评价
音乐小达人展示
请你为你认为本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投票,票选最高的同学获得“音乐小达人”称号,并请“音乐小达人”上台表演
课堂总结
知识回顾
“今天我们学到了……”
人声分类(男、女、童声)
音乐中的自然声音(流水、风声)
古诗与音乐的结合
我们要做爱护大自然的小小音乐家
课堂总结
任务:
回家播放《小池》音乐,教家人分辨人声类型。
用家里的物品创作一段“自然声音”。
和爸爸妈妈分享吧!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