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十四单元 第49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 第十四单元 第49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20 10:38:35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九) 交通与社会变迁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德州模拟)秦朝“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又修直道从甘泉至九原;西南“略通五尺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的目的是(  )
A.加强国家行政管辖  B.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
C.防止诸侯犯上作乱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2.(2024·湖南怀化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3.(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  )
A.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B.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
C.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
4.(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据此,唐朝馆驿(  )
A.推动了唐朝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贸易机构设置助推内外贸易发展
D.推动唐朝专制皇权的强化
5.(2024·福建百校联考)隋朝大运河修建后,古代中国就很少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类似地,有独立倾向的美国西部,在从东到西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独立倾向逐渐消失。这表明(  )
A.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相似性
B.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C.技术发展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
D.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
6.(2024·湖北武汉模拟)1663年,英国开通由伦敦通往约克的付费道路。到1750年,英国收费的“高速路段”已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网络,将伦敦、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伯明翰、约克等主要城市连接起来。英国付费公路的发展(  )
A.有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殖民扩张
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D.强化了封建王权
7.(2024·安徽阜阳模拟)下表为1870—1900年环绕世界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由此推知,该铁路网的形成(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建立
B.缘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C.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D.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8.(2024·河北邯郸三模)下图为近代长三角地区铁路、水路人口流动量变化表(宁为南京、甬为宁波。沪宁、沪杭甬是铁路)。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长三角水路运输趋于消亡
B.上海是全国经济的中心
C.铁路带动了沿线的城市化
D.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流动
9.(2024·福建泉州模拟)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始筹划地铁建设,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反映了(  )
A.技术水平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B.引进外资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D.国家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10.(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84年,中国邮政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开创中国快递业之先河。2010—2020年,中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均保持逐年增长趋势。2014年中国快递业跨入百亿件时代,居世界首位。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与示范
B.信息网络的普及与运用
C.邮政企业的开拓与创新
D.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扩展
11.(2024·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下图为1906—1936年平汉铁路、津浦铁路、陇海铁路旅客人数变化示意图。影响这一时期铁路营运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公路交通的改进
C.国内局势的变化 D.政府政策的调整
12.(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884年,普鲁士政府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 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 600公里。材料意在强调德国(  )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C.垄断资本干预政治 D.政府主导铁路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2024·广东广州调研)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漕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 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特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九)
1.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希望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领土,同时扩大秦朝的影响范围,修建了多条道路,可知秦朝修建多条道路主要服务于国家行政管辖,故A项正确;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目的,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防止诸侯犯上作乱并不符合秦朝时代特征,排除C项;秦朝修建多条道路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而是客观影响,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战乱等社会环境的影响,虽已建立起了区域性的漕运体系,且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满足了”说法绝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三国鼎立可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战乱多发,时局动荡,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北方和南方分别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不利于南北各地的经济交流,故选B项;“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史实,与材料“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这一主旨相悖,排除A项;“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C项;“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4.A 5.C
6.A [根据材料“英国……主要城市连接起来”可知,英国的公路发展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网,有利于全国各地之间的联系和商业往来,故选A项;材料中英国国内高速公路的发展与海外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项;截至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弱化了王权,排除D项。]
7.C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欧洲和美洲的铁路网增长最为迅速,到1900年,欧洲的铁路网达到了284千公里,美洲达到了402千公里。相比之下,亚洲、非洲和澳洲的铁路网发展较慢,到1900年,亚洲的铁路网为60千公里,非洲为20千公里,澳洲为24千公里。综上,铁路网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另一方面,铁路网发展的不平衡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选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基本建立”说法错误,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扩展与世界铁路网的形成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B项;铁路属于交通建设,与世界贸易格局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
8.D 9.D
10.B [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信息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其使得网络购物成为民众新的消费渠道,从而产生了对快递的大规模需求,故选B项;经济特区的创办与示范是对外开放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与国内快递业的发展没有必然关联,排除A项;邮政企业的开拓与创新是快递业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扩展对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局势稳定时期旅客人数增长,而国内战乱与动荡时期,旅客人数则呈下降趋势,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铁路营运人数却有下降,排除A项;公路交通的改进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1906—1936年经历了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强调学习西方、发展铁路,排除D项。]
12.D
13.示例
运河兴衰折射出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2分)
京杭大运河临清段繁盛于明朝至清朝前期,其兴盛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及其社会治理水平,适应了南粮北运的需要,带动了沿线城镇的繁荣。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朝政腐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等原因,大运河临清段逐渐淤塞,折射了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的农业文明也受到来自工业文明的挑战。
英国近代的运河适应并助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动力技术的革新导致对煤炭的需求量剧增,工业品的运输需求也大大增加。英国运河体系的兴建满足了工业革命对燃料的需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适应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8分)
综上,运河兴衰折射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透过运河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2分)
5/5第49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
1.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项目 内容
陆路 交通 中国 (1)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 (2)汉朝:开通________ (3)唐朝:驿道 (4)元朝:遍设________
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
水路 交通 中国 (1)春秋:已有运河 (2)秦朝:________ (3)隋朝:大运河 (4)元朝:________
西方 (1)17世纪的法国________运河,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 (2)17世纪荷兰________建立了运河系统
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中国 (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________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世界 (1)早期海上探险和海上贸易等活动 (2)新航路的开辟让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3)人工运河:1869年,________运河开通;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
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陆路交通
火车 西方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________ ②19世纪上半期,铁路成为欧美陆路交通的主干,人类步入________时代
中国 ①________至胥各庄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________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汽车 19世纪80年代,________发明汽车
(2)水路交通
西方 1807年,美国人________发明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________”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成立的________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4.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________。
知识点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现代交通的发展
陆上交通 (1)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________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 (2)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
海上交通 (1)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 (2)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航空运输 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2.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直接影响 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经济发展 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文明出行 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旅游发展 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邮驿制度
“邮”也称为“递”“传”,是通信组织;“驿”实际上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和通信工具,兼有招待所性质。西周时期已经有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隋唐时期邮驿制度职责范围扩大。清代“邮”“驿”合并,大大简化了通信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1.阅读教材P69“史料阅读”,思考:秦朝修建的驰道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2.阅读教材P71“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3.阅读教材P74“历史纵横”,思考:如何看待客邮?
                                    
                                    
                                    
秦朝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
高铁时代
全称高速铁路时代,是指一个国家大面积建设高速铁路、大规模运营高速列车,以高速铁路交通系统作为核心运输方式的时代。高铁时代是现代化铁路运输的重要标志,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出行方式,并能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4.阅读教材P76插图“1988-2020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思考:这一时期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交通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的开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后,随着火车机车、汽船、汽车与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的形成,这有利于促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带动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便利人们的生活,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
秦汉时期的水陆交通
材料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迁移知识 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
古代水陆交通建设的作用
(1)交通工具和交通道路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经济繁荣的时期其交通运输业也都是相对发达的。
(2)加强了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使货物得到更好的流通,商品经济得以更好地发展。
(3)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程度,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扩大了交流范围,加强了联系,影响着国内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
(5)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与周边国家乃至更远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
近代交通运输的变化
材料 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联结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人工运河的先例。煤、食盐、石料、谷物及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也逐年递增,这些大宗笨重商品需求的膨胀构成运河业发展的直接动因。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据统计,在整个英国运河业发展中,有370万英镑投资没有获得经济收益。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迁移知识 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修筑运河相比,英国近代运河业发展的特点。
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考情微观 水陆交通的变迁 (2024·安徽卷·T4)元代海运 (2024·江苏卷·T17)南诏古道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2024·1月浙江卷·T23)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2024·甘肃卷·T10)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2024·黑吉辽卷·T16)电动汽车销售量变化
[示例] (2024·安徽卷·T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价值引领:本题以元代海运为学习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水路交通。通过此题,学生会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人民在交通发展方面的智慧。
逻辑思维:
[尝试解答] ________
命题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2024·甘肃卷·T10)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一、迁移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镜
教材情境 教材P69史料阅读“(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1.罗马帝国铺设了很多人工道路,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见,道路的修建(  )
A.彰显了皇权至上
B.有利于对外界的征服
C.推动了思想统一
D.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二、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73“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2.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开通后,郑州逐步成为中国重要铁路枢纽,在省内经济地位超过了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因京杭大运河繁荣,又因津浦铁路修建而衰落。这说明(  )
A.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B.古城在近代难以实现经济转型
C.铁路修建不利于古城经济发展
D.交通现代化决定城市发展水平
【学什么】 自主诊断
知识点一 1.丝绸之路 驿站 灵渠 京杭大运河 米迪 阿姆斯特丹 2.朝鲜半岛 苏伊士 3.(1)蒸汽机车 铁路 唐山 京张铁路 德国人 (2)富尔顿 黄鹄号 轮船招商局 4.(3)信息交流
知识点二 1.高速公路
第49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学什么
深挖教材
1.提示: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道路宽阔牢固,美观实用。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宣扬皇威。
2.提示: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贸易范围广;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提示:客邮的设立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但是邮政属于近代通讯机构,西方国家及日本纷纷在中国开设客邮的行为有利于推动中国邮政的现代化。
4.提示:起步晚但发展快。
研什么
共研主题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导读: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及影响;水陆交通的变迁,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迁移知识 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提示:特点:大规模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种道路;附属性的服务设施齐全。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有效抵御周边少数民族侵扰;密切与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助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政权的行政效率、物资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分析历史问题
导读:材料阐述了英国近代运河与铁路修建的动因和影响。
迁移知识 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提示:受工业革命需求的刺激;政府授权,以私人投资开发为主;考虑原料产地的因素;受铁路等运输竞争的影响而衰落。
练什么
深研高考 B
真题体验 D
再研教材
1.D 2.A
1/9(共71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第十四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9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学什么 必备知识 教材融会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
1.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项目 内容
陆路 交通 中国 (1)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
(2)汉朝:开通________
(3)唐朝:驿道
(4)元朝:遍设____
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丝绸之路
驿站
项目 内容
水路 交通 中国 (1)春秋:已有运河
(2)秦朝:____
(3)隋朝:大运河
(4)元朝:__________
西方 (1)17世纪的法国____运河,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
(2)17世纪荷兰__________建立了运河系统
灵渠
京杭大运河
米迪
阿姆斯特丹
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中国 (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________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朝鲜半岛
世界 (1)早期海上探险和海上贸易等活动
(2)新航路的开辟让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3)人工运河:1869年,______运河开通;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
苏伊士
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陆路交通
火车 西方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________
②19世纪上半期,铁路成为欧美陆路交通的主干,人类步入____时代
中国 ①____至胥各庄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________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汽车 19世纪80年代,______发明汽车
蒸汽机车
铁路
唐山
京张铁路
德国人
(2)水路交通
西方 1807年,美国人______发明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______”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成立的__________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富尔顿
黄鹄号
轮船招商局
4.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________。
信息交流
知识点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现代交通的发展
陆上交通 (1)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________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
(2)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
海上交通 (1)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
(2)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航空运输 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高速公路
2.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直接影响 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经济发展 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文明出行 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旅游发展 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邮驿制度
“邮”也称为“递”“传”,是通信组织;“驿”实际上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和通信工具,兼有招待所性质。西周时期已经有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隋唐时期邮驿制度职责范围扩大。清代“邮”“驿”合并,大大简化了通信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1.阅读教材P69“史料阅读”,思考:秦朝修建的驰道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提示: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道路宽阔牢固,美观实用。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宣扬皇威。
2.阅读教材P71“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贸易范围广;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阅读教材P74“历史纵横”,思考:如何看待客邮?
提示:客邮的设立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但是邮政属于近代通讯机构,西方国家及日本纷纷在中国开设客邮的行为有利于推动中国邮政的现代化。
秦朝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
高铁时代
全称高速铁路时代,是指一个国家大面积建设高速铁路、大规模运营高速列车,以高速铁路交通系统作为核心运输方式的时代。高铁时代是现代化铁路运输的重要标志,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出行方式,并能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4.阅读教材P76插图“1988-2020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思考:这一时期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起步晚但发展快。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的开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后,随着火车机车、汽船、汽车与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的形成,这有利于促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带动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便利人们的生活,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
研什么 关键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秦汉时期的水陆交通
材料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迁移知识 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读: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及影响;水陆交通的变迁,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提示:特点:大规模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种道路;附属性的服务设施齐全。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有效抵御周边少数民族侵扰;密切与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助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政权的行政效率、物资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史论形成 古代水陆交通建设的作用
(1)交通工具和交通道路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经济繁荣的时期其交通运输业也都是相对发达的。
(2)加强了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使货物得到更好的流通,商品经济得以更好地发展。
(3)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程度,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扩大了交流范围,加强了联系,影响着国内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
(5)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与周边国家乃至更远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
近代交通运输的变化
材料 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联结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人工运河的先例。煤、食盐、石料、谷物及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也逐年递增,这些大宗笨重商品需求的膨胀构成运河业发展的直接动因。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据统计,在整个英国运河业发展中,有370万英镑投资没有获得经济收益。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迁移知识 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修筑运河相比,英国近代运河业发展的特点。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读:材料阐述了英国近代运河与铁路修建的动因和影响。
提示:受工业革命需求的刺激;政府授权,以私人投资开发为主;考虑原料产地的因素;受铁路等运输竞争的影响而衰落。
史论拓展 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练什么 真题研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考情微观 水陆交通的变迁
(2024·安徽卷·T4)元代海运
(2024·江苏卷·T17)南诏古道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2024·1月浙江卷·T23)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2024·甘肃卷·T10)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2024·黑吉辽卷·T16)电动汽车销售量变化
[示例] (2024·安徽卷·T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价值引领:本题以元代海运为学习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水路交通。通过此题,学生会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人民在交通发展方面的智慧。
逻辑思维:
命题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2024·甘肃卷·T10)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化改革,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拓宽资金来源,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即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交通出行工具,无法得出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力,排除B项;私人汽车拥有量增多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并非自驾游兴趣的增长,排除C项。]
一、迁移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镜
教材情境 教材P69史料阅读“(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1.罗马帝国铺设了很多人工道路,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见,道路的修建(  )
A.彰显了皇权至上
B.有利于对外界的征服
C.推动了思想统一
D.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D [根据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知,罗马帝国和秦朝都通过道路交通建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治,这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皇权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并不是对外界的征服,排除B项;仅由材料无法体现交通建设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二、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73“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2.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开通后,郑州逐步成为中国重要铁路枢纽,在省内经济地位超过了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因京杭大运河繁荣,又因津浦铁路修建而衰落。这说明(  )
A.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B.古城在近代难以实现经济转型
C.铁路修建不利于古城经济发展
D.交通现代化决定城市发展水平

A [根据材料可知,郑州因为铁路修建发展起来,清江浦曾因靠近大运河而发展,又因为铁路修建而失去交通优势,从而衰落,体现了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B、C两项说法均过于绝对,故排除;交通现代化会影响城市发展,但不会决定城市发展水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九) 交通与社会变迁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德州模拟)秦朝“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又修直道从甘泉至九原;西南“略通五尺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的目的是(  )
A.加强国家行政管辖  B.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
C.防止诸侯犯上作乱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希望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领土,同时扩大秦朝的影响范围,修建了多条道路,可知秦朝修建多条道路主要服务于国家行政管辖,故A项正确;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目的,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防止诸侯犯上作乱并不符合秦朝时代特征,排除C项;秦朝修建多条道路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而是客观影响,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2.(2024·湖南怀化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战乱等社会环境的影响,虽已建立起了区域性的漕运体系,且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满足了”说法绝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3.(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  )
A.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B.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
C.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三国鼎立可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战乱多发,时局动荡,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北方和南方分别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不利于南北各地的经济交流,故选B项;“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史实,与材料“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这一主旨相悖,排除A项;“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C项;“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4.(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据此,唐朝馆驿(  )
A.推动了唐朝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贸易机构设置助推内外贸易发展
D.推动唐朝专制皇权的强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馆驿系统不仅是交通和通讯的重要节点,还承担着接待使节、传递公文、运输物资和提供军事信息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对于维护唐朝的中央集权、促进地方治理、加强边疆防御以及推动丝绸之路的繁荣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唐朝馆驿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也促进了唐朝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唐朝的繁荣和强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故选A项;馆驿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不是用来控制基层百姓的,排除B项;馆驿不是贸易机构,排除C项;馆驿设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但与皇权强化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5.(2024·福建百校联考)隋朝大运河修建后,古代中国就很少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类似地,有独立倾向的美国西部,在从东到西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独立倾向逐渐消失。这表明(  )
A.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相似性
B.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C.技术发展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
D.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题干信息表明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国隋朝以前常出现南北分治,美国刚建国时西部有独立倾向,但后来隋朝修建大运河,美国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南北分治或者独立倾向都很少或者不再出现,这表明技术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强)使得政权的控制力有所加强,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中美两国在技术发展后通过改善交通从而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A项;民族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隋朝时的南北方、美国东西部之间属于区域间联系的加强,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技术进步导致政权控制力加强,而不是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6.(2024·湖北武汉模拟)1663年,英国开通由伦敦通往约克的付费道路。到1750年,英国收费的“高速路段”已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网络,将伦敦、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伯明翰、约克等主要城市连接起来。英国付费公路的发展(  )
A.有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殖民扩张
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D.强化了封建王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材料“英国……主要城市连接起来”可知,英国的公路发展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网,有利于全国各地之间的联系和商业往来,故选A项;材料中英国国内高速公路的发展与海外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项;截至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弱化了王权,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7.(2024·安徽阜阳模拟)下表为1870—1900年环绕世界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由此推知,该铁路网的形成(  )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建立 B.缘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C.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D.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欧洲和美洲的铁路网增长最为迅速,到1900年,欧洲的铁路网达到了284千公里,美洲达到了402千公里。相比之下,亚洲、非洲和澳洲的铁路网发展较慢,到1900年,亚洲的铁路网为60千公里,非洲为20千公里,澳洲为24千公里。综上,铁路网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另一方面,铁路网发展的不平衡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选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基本建立”说法错误,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扩展与世界铁路网的形成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B项;铁路属于交通建设,与世界贸易格局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8.(2024·河北邯郸三模)下图为近代长三角地区铁路、水路人口流动量变化表(宁为南京、甬为宁波。沪宁、沪杭甬是铁路)。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长三角水路运输趋于消亡
B.上海是全国经济的中心
C.铁路带动了沿线的城市化
D.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流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仔细观察图片可发现,铁路人口流动量不断上升,而水路人口流动量一直徘徊在低水平状态,其中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人口流动规模因民众避难而迅速扩大,而1927年受北伐战争影响,两条铁路人口流动量大幅下降,此外军阀战争时期人口流动也有变化,这说明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流动,故选D项;由图可知水路客运发展整体稳定,且水路运输除客运外还包括货运,并未消亡,排除A项;题干中的几条铁路和水路运输均连接上海,说明上海的区域中心地位突出,但无法反映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铁路带动了人口流动,未涉及铁路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9.(2024·福建泉州模拟)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始筹划地铁建设,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反映了(  )
A.技术水平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B.引进外资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D.国家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地铁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筹划,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的影响,其建设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上海地铁的建设步伐加快,并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使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影响,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上海地铁建设情况,并没有技术水平与城市格局变化之间关系的相关描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上海地铁建设的资金来源,且只通过地铁建设得不出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交通的发展情况,并没有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相关描述,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0.(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84年,中国邮政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开创中国快递业之先河。2010—2020年,中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均保持逐年增长趋势。2014年中国快递业跨入百亿件时代,居世界首位。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与示范
B.信息网络的普及与运用
C.邮政企业的开拓与创新
D.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扩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信息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其使得网络购物成为民众新的消费渠道,从而产生了对快递的大规模需求,故选B项;经济特区的创办与示范是对外开放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与国内快递业的发展没有必然关联,排除A项;邮政企业的开拓与创新是快递业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扩展对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1.(2024·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下图为1906—1936年平汉铁路、津浦铁路、陇海铁路旅客人数变化示意图。影响这一时期铁路营运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公路交通的改进
C.国内局势的变化
D.政府政策的调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局势稳定时期旅客人数增长,而国内战乱与动荡时期,旅客人数则呈下降趋势,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铁路营运人数却有下降,排除A项;公路交通的改进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1906—1936年经历了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强调学习西方、发展铁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2.(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884年,普鲁士政府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 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 600公里。材料意在强调德国
(  )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C.垄断资本干预政治 D.政府主导铁路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根据材料“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私人所有……
3 600公里”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大部分的铁路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属于私人所有的只占极少一部分,这说明政府主导铁路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在铁路修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强调工业革命成效,排除A项;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仅通过铁路的修筑并不能看出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德国政府限制私人资本投资铁路,属于经济领域现象,“垄断资本干预政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2024·广东广州调研)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漕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特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与材料二“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可知,中英两国运河的兴衰与两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提炼观点为:运河兴衰折射出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然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加以阐述,根据材料一“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漕运空前繁荣”“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市场”及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运河兴盛的原因、影响等方面阐述:京杭大运河临清段繁盛于明朝至清朝前期,其兴盛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及其社会治理水平,适应了南粮北运的需要,带动了沿线城镇的繁荣。根据材料一“从乾隆后期开始……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及所学知识,从运河衰败的原因、影响等方面阐述: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朝政腐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等原因,大运河临清段逐渐淤塞,折射了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的农业文明也受到来自工业文明的挑战。根据材料二“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为英国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及所学知识,结合英国开凿运河的背景、影响方面阐述:英国近代的运河适应并助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动力技术的革新导致对煤炭的需求量剧增,工业品的运输需求也大大增加。英国运河体系的兴建满足了工业革命对燃料的需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适应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对中英两国运河的比较进行总结升华,运河兴衰折射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透过运河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答案] 示例
运河兴衰折射出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
京杭大运河临清段繁盛于明朝至清朝前期,其兴盛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及其社会治理水平,适应了南粮北运的需要,带动了沿线城镇的繁荣。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朝政腐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等原因,大运河临清段逐渐淤塞,折射了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的农业文明也受到来自工业文明的挑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英国近代的运河适应并助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动力技术的革新导致对煤炭的需求量剧增,工业品的运输需求也大大增加。英国运河体系的兴建满足了工业革命对燃料的需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适应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运河兴衰折射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透过运河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