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hip Integration教学设计
一、语篇研读
1. 文本分析:
- A部分:寓言故事《Two Friends and the Bear》通过熊与两个朋友的情境传递"真朋友不会在危险时抛弃你"的道理。
- B部分:听力与填空活动聚焦交友技巧(如加入俱乐部、友善待人)和相处之道(如倾听、分享)。
- D部分:范文《My Best Friend》提供描述朋友外貌、性格、品质的模板,强调结构化写作(Introduction-Main Body-Conclusion)。
2. 主题意义:
探讨友谊的真谛,培养学生建立和维护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 已有知识:学生已掌握基础描述性词汇(如kind, helpful)和一般过去时。
- 学习难点:
- 抽象品质词汇(如thoughtful, patient)的理解与运用;
- 听力中捕捉关键词(如B2笔记填空);
- 写作中逻辑衔接与细节支撑。
三、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
- 理解并运用交友相关词汇(join a club, nod from time to time);
- 用形容词和事例描述朋友品质。
2. 思维品质:
- 通过寓言分析批判"虚假友谊";
- 辩证讨论"朋友数量vs质量"。
3. 文化意识:
- 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友谊的共性(如忠诚、支持)。
4. 学习能力:
- 通过听力策略(如速记缩写)获取信息;
- 模仿范文结构完成写作。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交友建议的听力理解、朋友描述的写作框架。
- 难点:寓言寓意的深层解读、写作中个性化解说。
五、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5 mins)
- 情境激活:提问"What makes a true friend " 并展示名人友谊图片(如马克思与恩格斯),引出主题。
- 预测活动:展示熊的图片,让学生预测故事结局。
Step 2: Reading & Critical Thinking (10 mins)
1. 速读A部分,回答两个问题:
- Q1: One climbed a tree, the other lay down pretending to be dead.
- Q2: True friends stay with you in danger.
2. 深度讨论:
- "If you were the friend in the tree, what would you do "
- 对比"fair-weather friend"(酒肉朋友)与"true friend"。
Step 3: Listening & Note-taking (12 mins)
1. B1听力:听前划出选项关键词(如smile, brave),听后核对答案(√所有选项)。
2. B2策略指导:
- 讲解速记技巧(如用"gd"代替"good");
- 填空答案:
(1) ask questions
(2) Body language
(3) look at
(4) cheerful
(5) funny stories
(6) feelings
Step 4: Writing Practice (15 mins)
1. 范文分析:
- 结构拆解:Introduction(Who/When/Where)→ Main Body(Looks/Personality/Examples)→ Conclusion(Feelings)。
- 画线标出描述性短语(long and soft hair, cheer me up)。
2. 写作任务:
- 根据D1问题提纲完成作文,要求:
- 使用至少3个品质形容词;
- 包含一个具体事例。
3. 同伴互评:交换检查是否包含三要素,用"★"标记优秀句子。
Step 5: Discussion & Summary (3 mins)
- 辩论:分两组讨论"Is it better to have many friends or a few close ones ",引用课文观点(如team games vs. deeper support)。
- 总结:用树形板书归纳"Friendship Tree"(Roots=Trust, Branches=Shared Activities)。
六、作业布置
- 完善作文并录制1分钟音频介绍好友;
- 搜集关于友谊的中英文谚语(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寓言引发学生对"真友谊"的思考,听力部分学生能有效运用速记策略,但部分学生在抽象词汇(如thoughtful)的运用上仍需强化情境练习。写作环节中,80%的学生能模仿范文结构,但事例描述缺乏细节,后续需增加"细节扩写"训练(如将"She helps me"扩展为"She stayed after school to explain math problems to me")。
讨论环节时间稍显不足,部分学生倾向于用中文表达复杂观点,未来可预设句型支架(如"I believe... because...")。整体上,多模态输入(故事+听力+写作)促进了目标语言的内化,但分层任务设计有待加强,如对基础较弱学生可提供词汇银行(Word Bank)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