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达标检测 第二单元 第11课百 家 争 鸣(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训练·达标检测 第二单元 第11课百 家 争 鸣(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2 09: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训练·达标检测第二单元 第11课百 家 争 鸣
一、选择题
1.美国诗人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生活在(  )
A.春秋早期   
B.春秋晚期
C.战国初期    
D.战国末期
2.2011年10月1日,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孔子“复活了”,其谦虚君子之风传递给每一位与他“相逢”的路人。下列属于孔子言论的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C.“爱人”“为政以德”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4.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材料中的“智慧”被整理成(  )
A.《诗经》 B.《论语》 C.《春秋》 D.《离骚》
5.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教导人们(  )
A.时常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B.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C.经常不断向他人学习
D.学习生活中各种知识
6.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7.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同志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同志所引用的话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8.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学派就倡导这一主张,该思想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庄子 B.墨子 C.韩非 D.孟子
9.鄙夷权贵,批判和嘲笑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不合理现象的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10.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他的变法措施中体现了(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1.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12.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了《孙膑兵法》的部分竹简(见右图)。孙膑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在其作品中,孙膑 (  )
A.强调了“避实击虚”“知己知彼”等作战原则
B.反映了重视战争而不轻易发动战争的特点
C.指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
D.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图三
材料三 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努力不懈。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师学习音乐。在去世前一天,他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面前。
材料四 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曾说:“中国文化影响之大与他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所示人物是谁 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与图二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人物的思想观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该人物的治学态度。
(4)结合材料四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 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 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他的言行被记录到哪部书中 请举出这部书中对你学习有帮助的两句话。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选项言论出自何人之口。A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说的;B是屈原的诗句;C是孔子的观点;D出自春秋晚期的军事家孙武的著作。故选C。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题中的“智慧”指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言行中,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故选B。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孔子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B正确。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不同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B属于政治领域,D属于经济领域。
【拓展延伸】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大动荡”: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
“大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建立。
“大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私学兴起,“士”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温家宝同志所引用的“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孟子的“民为贵”的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选B。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倡节俭,批判贵族的奢侈浪费,B与题意相符。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鄙夷权贵,批判和嘲笑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现象。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商鞅变法的措施以法令的形式作出了规定,如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等,均属于法治。故答案选B。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法治”“改革”,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当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国家权力应集中于君主手中;以法治国。故选D。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孙膑兵法》强调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13.【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对历史知识再现能力;第(2)题考查历史知识分析和理解能力;“为政以德”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第(3)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归纳能力,只要回答符合材料基本内涵即可;第(4)题考查对孔子思想影响的认识。
答案:(1)孔子。儒家。《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2)提出“仁”的思想(或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
(3)胸怀大志;勤学好问;注重实地考察;终生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4)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言之有理即可)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是“春秋晚期”“为政以德”,由此判断“他”是“孔子”;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是“战国末期”“强调‘法治’”,可知“他”是韩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2)题,第(3)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并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答案:(1)分别是孔子、韩非。各属于儒家、法家。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论语》。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不同: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认识:既要坚持以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拓展延伸】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4)墨家的反对不义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