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达标检测 第三单元 第13课六王毕 四海一
一、选择题
1.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的分裂割据,实现首次大一统。其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诗仙李白歌颂秦始皇的诗句,这首诗肯定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绩( )
A.统一文字 B.统一中国
C.修筑长城 D.设置郡县
3.“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4.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因是( )
A.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B.为了镇压人民
C.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业
D.为了掌握军事大权
5.关于秦中央政府的三公与其职能的连线正确的一组是( )
6.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车同轨,书同文
C.废分封,立郡县
D.焚书坑儒
7.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
8.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9.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一封信,所写字体最有可能是( )
A.甲骨文 B.小篆或者隶书
C.楷书 D.草书
10.“臣请史官,非秦记(秦国的史书)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掌握),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处死刑),以古非今者族(灭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以上记述的史实是秦朝采取的哪一措施( )
A.焚书坑儒 B.修筑长城
C.统一货币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1.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临洮—咸阳 B.临洮—辽东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
12.下列有关秦朝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到辽东 ②西到陇西
③北到长城一带 ④南到南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摘自《秦始皇诏版铭文》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 说出“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的含义和时间。
(3)“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后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4)材料三反映的是秦朝采取的哪两项重要措施 除此以外,在经济方面,秦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5)材料一和材料二有着怎样的联系 秦朝采取材料三所示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13年,有人半夜起来挖地窖、筑复壁藏书;还有人夜以继日地背书;也有更多的人按照规定将书简交出去;在炫目的火光下,几千年来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全部化成飞烟灰烬。
材料二 公元前212年,一批儒生批评秦始皇天性刚戾,贪于权势,滥施刑罚,秦始皇大怒,认为这是谣言惑众,下令大肆搜捕,把抓到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三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
(1)你知道材料一、二分别是发生在秦朝的什么事件吗 材料一事件发生后,民间还能看到哪些书籍
(2)材料三中“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3)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一、二描述的历史事件的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人民对统一的渴望等,都属于统一的条件,这是统一的前提和基础。而其他条件,只有建立在基本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故选C。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秦王扫六合”可判断是秦王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从秦王嬴政开始,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
【拓展延伸】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太尉掌管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选A。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的建设”,A是对中央政权机构建设,B是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D是思想统治政策,C符合题意。
7.【解析】选A。秦代的政治制度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再结合“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A符合题意。
8.【解析】选B。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为标准
样式,故B中的货币应该是秦朝商人支付货款的货币。
9.【解析】选B。秦始皇下令,把简化后的秦字作为通用的标准字体,颁行天下,这种字体叫小篆,还允许通用民间流行的比小篆更容易书写的隶书。故B符合题意。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烧掉除秦史之外的书,杀掉指责秦始皇过失的人,这是秦朝采取的焚书坑儒措施。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中的“三十一县”“商君”等信息,可判断是商鞅变法。第(2)题,由材料二中的“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秦始皇”等信息,可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的史实。第(3)(4)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识图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5)题实际考查秦王统一全国的原因和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
答案:(1)商鞅变法。
(2)嬴政(或秦始皇)。含义:灭六国,统一全国。
时间:公元前221年。
(3)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4)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巩固统一。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由材料一的有效信息“将书简交出去”“炫目的火光”等可推知是秦始皇的“焚书”事件;由材料二的有效信息“一批儒生批评秦始皇”“全部活埋”可推知是“坑儒”事件。焚书坑儒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严重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答案:(1)焚书和坑儒。还能看到有关秦史、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
(2)百家争鸣。
(3)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了统治,但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巨大损失,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