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检测(B)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个白色和棕黄色相间的北京猿人头骨图像成为英国《自然》杂志封面,中国科学家的最新测定结果显示,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这将改写教科书上北京人的有关论述。我们的教科书中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
A.170万年 B.70万-20万年
C.3万年 D.7 000年
2.根据半坡和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劳动工具、谷物、陶器以及建筑遗迹等,共同说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
A.是最早的人类
B.过着穴居生活
C.进入农耕定居生活
D.建立了国家
3.参观历史景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参观下列哪一景点最有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
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商朝 B.夏朝 C.西周 D.东周
5.《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奴隶制 D.世袭制
6.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一场伟大革命,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把人们的活动、话语和思想记载下来,传递美感,传给后代,带到远方。下列关于文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文字可能由刻画符号演变而来,是人们长期生产和生活积累的结果
B.甲骨文是我国较早的成熟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C.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秦颁布的诏书一般用楷书来书写
D.文字的书写可以创造艺术的价值
7.小明在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写道:“齐桓公任用伊尹为相,改革内政和军制,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终成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其中出现了几处史实错误(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铁农具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9.小明感冒了,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先看了小明的脸色,又听了他的胸部,然后问了一下他的感觉。请问这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由谁总结出来的( )
A.华佗 B.李冰 C.张仲景 D.扁鹊
10.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孔子思想中,体现和谐社会要求的是( )
A.仁者爱人 B.等级观念
C.举一反三 D.温故知新
11.“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各国纷纷变法,竞相改革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学术活跃,百家争鸣 D.农业发展,商业繁荣
12.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列成语典故中,属于秦末农民起义时的有( )
①揭竿而起 ②约法三章
③三过家门而不入 ④破釜沉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汉武帝经过董仲舒的墓地特意下马凭吊,故称“下马陵”。董仲舒得到汉武帝礼遇是因为他( )
A.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中央集权需要
B.有思想、有能力
C.建议削弱藩国势力,实行“推恩令”
D.和汉武帝交情特好
1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5.导演在拍电视剧《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张骞拜别汉武帝”,该场面中最不适合的道具是( )
A.铁剑 B.丝绸衣 C.瓷器 D.葡萄
16.考察中国的名山大川,有人夸张地说中国“逢山必有庙”,可见宗教对我们文化的影响,请问游寺庙可以直接考察的主要宗教文化是( )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儒家
17.以下战役具有以少胜多的特点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⑤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8.电视剧《大槐树》讲述的是山西洪洞县人民移居山东等地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是( )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安定
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平衡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19.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族服饰的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0.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 )
A.王羲之的字 B.顾恺之的画
C.石窟艺术 D.青铜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改错题:(找出错误并作简要更正,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用火的遗迹,考古学家推测北京人已经使用人工火。
(2)半坡聚落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描述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郡县制。
(4)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合纵”指的是东西方向的诸侯国联合抗秦。
(5)都江堰是秦国的商鞅在岷江流域主持修筑的伟大水利工程。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材料三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②代表的国家名称。(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材料一图示中的哪个国家 (说出数字代码)(4分)
(3)材料三反映的内容中对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的是什么 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4分)
(4)根据材料三指出班固是怎样评价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的 (3分)
23.某校七年级(2)班的学生在学完本学期的历史课程后,进行了一次讨论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他们一起完成这次讨论活动。
材料一 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1)指出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名称和重要作用。(4分)
材料二 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写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书中将世界100位名人按他们对人类历史和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大小排列顺序,蔡伦被排在第一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时期的蔡伦被排在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之首的理由。(2分)
材料三 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这项成果领先欧洲一千多年。
(3)祖冲之取得的“这项成果”是什么 (2分)他的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分)
(4)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你认为该班学生这次讨论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3分)
2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 (2分)《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3分)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劳动工具、谷物、陶器以及建筑遗迹都是农耕定居生活的特征。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所以参观黄帝陵有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从题干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周天子分赐的是疆土和平民、奴隶,也就是授民授疆土,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识能力。秦始皇统一文字,在全国推行小篆,不是楷书。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识记能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不是伊尹;他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故有2处错误。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本原因的分析要结合生产力的发展,A属于生产工具,与之密切相关,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的改革。
9.【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看脸色”是望,“听胸部”是闻,“问感觉”是问,可得知这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扁鹊总结出来的。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人们相互爱护,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等,体现了和谐社会要求。
11.【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抓住题干中“春秋战国”“思想和文化”这些信息来分析问题,A、B属于政治范畴;D属于经济范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故选C。
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与秦末农民起义无关。
13.【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维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思想,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正确选项为A。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时采取措施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因此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张骞拜别汉武帝是出使西域,这时丝绸之路还没有开通,西域的葡萄不可能出现在汉朝,所以D错误。
1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寺庙是佛教的主要建筑形式。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从做题技巧上看可用排除法,长平之战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故将有②的选项排除即可。
1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1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魏迁都。与北魏迁都相关的历史事件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余选项均与之无关。
2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中限制了时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先排除D,A是书法艺术,B是绘画艺术但不包含雕塑艺术,所以符合要求的是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
21.答案:(1)将“人工火”改为“天然火”。
(2)将“半坡”改为“河姆渡”或者将“水稻”改为“粟”。
(3)将“郡县制”改为“分封制”。
(4)将“东西”改为“南北”。
(5)将“商鞅”改为“李冰父子”。
22.【解析】本题图文结合,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第(1)题是战国形势图,②是最东部的一个诸侯国,根据所学可得出是齐国。第(2)题,通过阅读材料“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可以得出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秦国在战国时位于最西部,可得出是③。第(3)题考查学生对变法内容的理解,第一问是“地方行政制度”,变法中涉及的只有县制;第二问“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指土地归私人所有,变法中涉及的是“废井田、开阡陌”。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齐国。
(2)商鞅变法。③。
(3)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
(4)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成都平原”“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可知是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材料二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价格低廉,质量提高,使用普遍,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欧洲一千多年,由此回答第(1)(2)题和第(3)题第一问;第(3)题第二问、第(4)题为开放性题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都江堰。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数字。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学习古人,但不盲从,敢于创新的精神。(答出一点即可)
(4)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文明成果。(意思相近即可)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一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先进技术是铁器和牛耕。第(2)题结合商鞅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和作用回答即可。第(3)题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第(4)题比较两场改革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1)铁农具、牛耕。
(2)经济措施:奖励耕织。
评价: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4)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