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单元综合检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美国历史频道拍摄的历史纪录片《秦始皇》采用纪实性的拍摄形式,再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230年 D.公元221年
2.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首创的是(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4.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6.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 )
A.牧野之战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长平之战
7.近几年,历史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其中,《鸿门宴》这部电影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秦王扫六合 D.楚汉之争
8.《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A.秦—西汉 B.西汉—东汉
C.春秋—战国 D.商朝—西周
9.西汉初年,诸侯王权力很大,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推恩令 D.整顿吏治
10.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排斥异己
C.平定叛乱 D.发展经济
11.“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 )
A.李斯 B.主父偃
C.张骞 D.董仲舒
12.西汉时,率大军深入漠北大败匈奴的是( )
①张骞 ②卫青 ③霍去病 ④董仲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3.“大一统的汉帝国扩展了汉民族文化圈。而汉武帝所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体现汉武帝是一位“外交设计的奇才”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反击匈奴
C.丝绸之路开辟 D.西域都护设立
14.右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15.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孔子周游列国时带了三大车竹简,出行不便。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 )
A.丝织技术 B.冶铁技术
C.印刷术 D.造纸术
17.观察右图,你不可能从图中书籍中看到的内容是( )
A.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
B.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C.分数四则和比例的算法
D.丈量土地和计算仓库容积的方法
18.为响应国家关于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的号召,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中,某校把汉代著名的民间医生华佗介绍给了同学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他最早编制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B.他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
C.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他四处游历,撰写出《伤寒杂病论》一书
1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的赞扬,这部巨著的作者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司马迁 D.司马光
20.秦始皇陵兵马俑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庆黄金周期间,小华想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他应该去( )
A.北京 B.南京 C.洛阳 D.西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1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材料三
(1)材料一、二中“秦王”“秦皇”指的是谁 (2分)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 (2分)
(2)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2分)
(4)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关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秦王”在民生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是什么。(2分)导致了什么后果 (2分)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从上述结果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辽阔的疆域结成大一统的整体。西汉继承秦制,经过前期的休养生息和汉武帝的积极开拓,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1)嬴政统一六国后,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分)
(2)汉武帝在位时也加强中央集权,其采取的政治方面的措施是什么。(2分)
(3)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汉武帝分别实行什么政策 (4分)
(4)秦汉的大一统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你认为有什么历史进步性 (2分)
23.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1)请说出这条通道的名称: (2分),当时东起中国 (1分),西至 。(1分)
(2)为了加强管理,西汉政府在此设置什么机构 (1分)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2分)
(3)请你写出开辟丝绸之路的功臣。(1分)
(4)图中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5)这条通道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有价值吗 (1分)说出你的理由。(2分)
24.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汉朝科技文化辉煌灿烂,领先世界;宗教文化传播发展,影响深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汉朝领先世界的三项科技成就。(6分)
(2)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宗教是什么。源于我国本土,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的宗教是什么。(2分)
(3)指出汉朝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王嬴政先后吞并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A开始于西周,B为秦始皇创建,C开始于夏朝,D出现于尧舜禹时期。故选B。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材料中秦始皇认为出现战国混战局面的原因是诸侯混战,而诸侯来自分封制,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秦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另外,还统一了车轨和度量衡,其中用“秦量”统一了测量物品容积的器具。依此判断,本题选D。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B与秦始皇有关,而C、D均与秦始皇无关,可直接排除。本题强调的是“秦皇”的最主要功绩,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中央集权制的创建更是对后世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故选A。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揭竿而起”源自陈胜、吴广起义。当时,秦朝实行暴政,刑法严厉,而陈胜、吴广等农民受征又误了时间,将受到严惩,为此陈胜、吴广号召大家起来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农民举木棒响应。后人便把人民不堪忍受残暴统治,奋起起义说成“揭竿而起”。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史结合能力。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鸿门宴》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史实:项羽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参加,企图借机除掉刘邦,结果刘邦巧妙逃脱。故选D。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史实: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秦朝,后因其暴政,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秦王朝被推翻;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获胜,建立了西汉王朝。据此可知,选A。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的能力。由题干的表述,可知西汉初年存在着王权威胁中央政权统治的问题。为此,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以加强中央集权。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巧妙地削弱诸侯的势力,在思想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正统地位从此确立。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中材料的表述,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非儒家典籍、思想,不可传播。这正好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相吻合。故选D。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决战,大败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1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汉武帝在巩固大一统局面过程中,在外交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故本题选A。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西汉时期,羌族位于“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保护商旅往来,羌与西域其他各族都接受汉政府的管辖。
1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张骞通西域后,东西方交流频繁,从中亚传入中原的物品有葡萄、黄瓜、胡萝卜、石榴等农作物,不包括小麦。
1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竹简是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材料,故选D。
1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九章算术》里面没有记载圆周率的问题。
1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仔细审题干,关键信息是“锻炼一小时”,可知与华佗的“五禽戏”有直接的关系,而与B无关,C、D不是华佗的贡献,所以A正确。
19.【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是《史记》,其作者是司马迁。
20.【解析】选D。本题以创设情境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西安临潼,所以D正确。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理解的能力。第(1)题,材料一、二两首诗是两位诗人从不同角度对秦始皇的评价,结合秦始皇的相关知识,可完成本题解答。第(2)题,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从材料三两幅图片中,我们可获取的信息是:秦、齐、楚等诸侯国的文字、货币统一为秦的文字和货币,由此便可归纳秦的两项措施是统一文字、货币。第(3)题,结合所学相关内容回答即可。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知道秦始皇对人民采取的是严厉的刑法,并且赋役繁重,正是由于此,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爆发农民起义,其统治被推翻,从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仁政兴国、暴政亡国。
答案:(1)秦始皇或嬴政。修筑长城。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4)政策:实行残暴的统治,刑法苛严,赋税严重,兵役徭役繁多。结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经验教训:关注民生,爱惜民力,王朝强盛;不恤民情,滥用民力,王朝衰亡。(言之有理即可)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第(1)(2)(3)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一所采取措施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以及秦汉时期的统一对人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来分析归纳。
答案:(1)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颁布推恩令。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图结合、识记等能力。第(1)题,由图中“长安”“大秦”“西汉”等有效信息,可判定该通道是丝绸之路,起点是西汉王朝的都城长安,终点是欧洲的大秦。第(2)题,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第(3)题,张骞通西域,不仅加强了西域与汉王朝的联系,而且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第(5)题,丝绸之路曾被联合国称为“对话之路”,显然这条通道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对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这条通道仍有价值和意义。
答案:(1)丝绸之路 长安 大秦
(2)西域都护。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张骞。
(4)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5)有。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中西方交往重要交通要道,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第(1)(2)题是识记层次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题可从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中外交流频繁的角度回答。
答案:(1)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发明“麻沸散”(任举三项即可)。
(2)佛教。道教。
(3)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外交流频繁;发扬前代传统等(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