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综合检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提到中国,人们都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现在( )
A.公元前771年 B.公元前1600年
C.约公元前2070年 D.约公元前1046年
2.人类最初并没有自私心理,自私观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产生的。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 )
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禅让制仍在继续
3.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件事是( )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实行分封制 D.尊王攘夷
4.三千年前的闪电战,极为血腥残酷。据《逸周书·世俘》记载,此战“血流漂橹”。最后,商朝军队大败,纣王在鹿台自焚,商朝灭亡。请你从年代尺上找出该战争的时间( )
5.“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6.在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桀、纣、周厉王三个有名的暴君,他们统治期间的共同特点是( )
①贪图享乐 ②统治残暴
③百姓怨声载道 ④治国有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一片甲骨惊天下”,其发现可以同希腊特洛伊遗址的发掘相媲美,后者使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由虚构变为事实,前者则使古史记载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把中国信史提早了一千多年。由此证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
A.商朝 B.夏朝 C.西周 D.秦朝
8.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以文字为主题,集文字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右图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存放的牛骨刻辞。在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商朝把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晚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_____朝的 ___( )
A.夏 四羊方尊 B.商 司母戊鼎
C.西周 司母戊鼎 D.商 大盂鼎
10.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任用了一位有才能的人进行改革,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这位“有才能的人”应该是( )
A.姜尚 B.周公旦 C.管仲 D.商鞅
11.春秋时代,社会风云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王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公元前632年,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
A.越王勾践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楚庄王
12.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3.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
14.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右图中的耕作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广是在哪个历史时期( )
A.商 B.周
C.春秋 D.战国
15.有人说秦孝公时期的变法,是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魔术。19年,在历史上算起来,可称为一瞬。19年之后,当那幅遮人耳目的绸子一抖开:侏儒变成了巨人!一个崭新的秦国、军事实力强大的秦国,出现在战国舞台上。主持这次变法的是
( )
A.管仲 B.李冰 C.赵括 D.商鞅
16.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17.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让老百姓享有改革的成果。战国后期秦国也因一次成功的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进而统一天下。然而它的实施者商鞅却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之歌。关于此次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商鞅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B.改革推行的县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C.商鞅被杀说明他的改革措施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士兵可以通过军功获得良田美宅
18.“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这则短信所反映的节日是为了纪念( )
A.大禹 B.李冰 C.孔子 D.屈原
19.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这里的“孔孟之道”指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0.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
B.分裂混战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9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1)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示意图,请你填出其中所缺内容。(6分)
A.
B.
C.
(2)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写出下列文物的名称。(3分)
22.在人类历史上,社会制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1)材料一中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作什么制度 (2分)
(2)禹死后,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哪一个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分)
材料二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3)材料二中西周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西周实行的这种政治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6分)
(4)历史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政治制度给周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2分)
23.春秋战国是一个割据征战的时期,也是我国一次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 (1分)“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分)
(2)下图是《战国七雄示意图》,回答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4分)
A: ;B: ;C: ;D: 。
(3)材料二是 时期发生的 变法的内容。(2分)这次变法还有哪些内容,请补充完整。(2分)这次变法有何影响 (2分)
(4)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分)
2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他的思想主要是“仁”。“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是什么。(1分)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1分)
(2)孔子的言论被整理在哪一著作中 (1分)其学说有什么影响 (2分)
(3)材料二图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墨子和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2分)在治理国家方面,孟子、庄子、韩非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4分)
(4)战国时期哪一家的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1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父子、兄弟相承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理解能力。四个选项中,实行分封制发生于西周,尊王攘夷发生于春秋时期,都与商朝无关;A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稳定下来;B商周牧野之战后,商朝走向灭亡。可见A与题目所述相符。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千年前”“鹿台自焚”“商朝灭亡”等,可知此战争为约公元前1046年发生的牧野之战。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侯国的出现”。西周建立后,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桀、纣、周厉王由于贪图享乐,统治残暴,使百姓怨声载道,最后被推翻。④表述错误,故选A。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因此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商周时期出现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铭文)。西周晚期出现文字“大篆”,④说法错误。故选B。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B符合题意。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齐桓公任用管仲,积极改革,发展生产,增强了齐国的国力,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姜尚和周公旦是周文王、周武王重用的人才,商鞅是秦孝公重用的人才。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称霸中原。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国家数量由西周初年的800多个,到春秋初年的170多个,再到战国之初的十几个,不仅是反映了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更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1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齐桓公称霸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争霸称雄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的社会大变革现象,所以A符合题意。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图中展现的是两牛牵引耕作技术,这一技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推广。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商鞅变法的内容有: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A表述错误。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虽被杀,但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1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由题中的信息“五月初五”“粽子香”,可知反映的节日是端午节,在端午节,我国人民有包粽子、赛龙舟等风俗,这主要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1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材料中的“孔孟”指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2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出现,封建经济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虽然这一时期战争不断,但是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知识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在读懂题干的前提下可结合尧舜禹有关禅让制和国家的产生等基础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识图能力,图中文物分别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战国编钟。
答案:(1)禅让制 禹 启
(2)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战国编钟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是通过禅让制的方法民主推举出来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据此回答第(1)(2)题;材料二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据此回答第(3)题中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第(4)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可知,各地诸侯势力强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答案:(1)禅让制。
(2)启继承父位。夏朝。
(3)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地诸侯势力强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出现了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局面。(意思相近即可)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在管仲的帮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第(2)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方位记忆能力,根据《战国形势图》可知A、B、C、D分别是齐国、楚国、秦国、燕国;材料二是商鞅变法的具体规定,即奖励耕战和建立县制,据此回答第(3)题;第(4)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桓公首霸的主要原因是任用管仲进行改革,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主要原因是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故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重用人才,改革致强。
答案:(1)齐国。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齐 楚 秦 燕
(3)战国 商鞅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影响: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重用人才,改革强国。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2)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题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战国时期在对待战争及治理国家方面,各家学派的主张是不一样的,链接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4)题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法家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答案:(1)儒家学派。“仁”。
(2)《论语》。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3)对战争的看法:墨子:“兼爱”“非攻”。孟子:“春秋无义战”。
治理国家方面:孟子:“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