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群诗教学
哀民生之多艰
1. 理解“艰”的具象表现:通过三首诗歌分析战乱、贫困、
剥削下的百姓生存困境
2. 深挖“艰”的艺术表达:掌握“叙事留白”“环境渲
染”“对比反讽”等写作手法
3. 探究“艰”的创作意图:理解诗人“以诗证史”的现实主
义精神与悲悯情怀
4.理解“艰”的文化意蕴:感受诗人为民发声、作文化脊梁
的深情。
教学目标
预 学 准 备
一、大声朗读
yú
yè
wéi
yù
yìng
sh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yè
五言诗基本为二、三结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háo
juàn
chánɡ
shāo
ào
qīn
sānɡ
bì
wù
xiàn
七言诗基本为二、二、三结构。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hì
chì
niǎn
zhé
二、梳理大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多么
逃跑
越过
捎信回来
走上前
最近
防守
停止
还
苟且活着
只
应征
能够
低沉、断续的哭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风发出的巨大而凶猛的声音。
挂结
高
低洼的地方。
怎么忍心
喝止不住
一会儿
停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
被子
彻晓
遮盖
都露出欢乐的容颜。
高耸的样子
通“现”,出现。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木柴
灰白
倒装,“所营何”,做什么用。营,谋求。
希望
碾压
轻快的样子
拿
皇帝的命令。
吆喝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不能吝惜
挂
同“值”,价钱。
三、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 “李杜”。
读书漫游: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如《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困守长安:干谒权贵,希望得到举荐。《兵车行》《丽人行》等
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陷贼为官:流亡途中被叛军俘虏,后来他冒险逃出,被任命为左
拾遗。“三吏”、“三别”,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漂泊西南:弃官入蜀,建成都草堂,又战乱、漂泊、病逝。《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他的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现实,被称为 “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 “诗圣”,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早年经历:出生于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慧,因避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仕途生涯: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职。因宰相武元衡遇刺事件,被贬为江州司马,又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职,关心民生,兴修水利,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晚年生活:在洛阳度过了他的晚年。他与香山寺僧人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 “香山居士”。
讽喻诗:《观刈麦》,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长叹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教 学 过 程
(一)、触目惊心现“艰”形
三面观“艰”——生存绝境的具象化
活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老妪、杜甫、卖炭翁所面临的生存绝境。
1. 《石壕吏》:生死两茫茫的“家破人亡”
三男戍,二男死。
翁逾墙,妪应役。
丧子之苦
贫困之苦
应征之苦
孙方乳,媳无裙。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飘摇的“身无所依”
秋风破屋 :时代动荡如
狂风摧残民生
顽童盗茅 :生存压力下
的人性异化
长夜难捱 :物质与精神
的双重贫瘠
不只是季节的秋风,更是时代的狂风,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肆意摧毁,千疮百孔,颠沛流离,民生艰难。
战争的摧残,生活的艰难,使得本应该天真仁爱的孩童都突破道德和人性的底线,公然欺辱。
茅屋漏雨是物质匮乏的写照,生存困境令人煎熬;长夜难眠更是兼济天下之志受阻,精神上陷入无助与迷茫。
3. 《卖炭翁》:弱肉强食的“生存掠夺”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烧炭的艰辛
—— 卖炭的酸苦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运炭的艰难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外貌特写
矛盾心理
环境描写
强化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印记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失炭的悲苦
数字对比
揭“宫市”的本质:巧取豪夺
(二)、匠心独运析“艰”法
活动:三首诗在写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请同学欣赏,就其中的一篇与同学分享。
1、《石壕吏》为什么没有重点写“吏”,而是写了“妪”?
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逼着要人,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总之,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构思巧妙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以诗证史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采用了具体描述和直白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请你简要赏析。
秋风破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以拟人化的 “怒号” 形容秋风呼啸,用 “卷” 字展现风力强劲,茅草被卷走的过程如在眼前。“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进一步刻画茅草飘落的不同位置 —— 高挂树梢、沉于塘坳,突出诗人面对天灾时的无奈与狼狈。
动态画面
孩童抢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看似指责孩童抢茅,实则暗含对生活困境的苦笑:连孩童都因贫困而 “抢茅”,足见世道艰难。诗人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的疲惫姿态,更显弱势群体的无力感。
冲突场景
诗中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勾勒出茅屋破败、生活窘迫的场景,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抒情独白
小结:写实与抒情的交融,个体与天下的呼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写实的笔触描绘生活细节,以直白的抒情传递真挚情感,以隐性的议论升华思想境界。诗人不仅是在写 “一间破屋”,更是在写一个时代的苦难;不仅是在抒发个人悲喜,更是在为天下寒士代言。这种 “小我” 与 “大我” 的交织,让诗作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忧国忧民” 精神的象征。
3、下列是《卖炭翁》具体的对比描述,请就其中的一方面提问并做解答
对比维度 卖炭翁 宫使
外貌 尘灰满面、两鬓苍苍、十指黑 翩翩白马,黄衣白衫
动作 市南门外泥中歇 手把文书口称敕
语言 晓驾炭车碾冰辙 回车叱牛牵向北
价值 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纱一丈绫
以“对比”撕开伪善的讽刺艺术
【示例】
两处外貌对比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唐代怎样的社会现实?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描绘出卖炭翁长期在烧炭环境中劳作,环境恶劣、年老体衰,刻画了一个为生计奔波、困苦不堪的老炭匠形象,是饱经沧桑的底层劳动者的代表。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刻画了宫使骑马而来的得意忘形、趾高气扬之态。他们身着“黄衣”“白衫”,暗示其身份的特殊与地位的优越。他们作为统治者的代表,仗势欺人,毫无怜悯之心,是专制皇权下巧取豪夺的象征。
揭示了唐代劳动人民在繁重的劳役和赋税压迫下,生存状态极其悲惨;而统治阶层及其依附势力的蛮横与贪婪,凭借手中的权力,以 “宫市” 之名行掠夺之实,毫不顾忌百姓的死活。这种鲜明的对比,直观地展现了唐代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预示着社会的不稳定与潜在危机。
“一车炭,千余斤” 数量巨大,耗费卖炭翁大量体力,劳动成本巨高。但“半匹红纱一丈绫” 在唐代的实际价值极低,远低于炭的价值。这种 “以物易物” 本质上是对百姓的公开掠夺。白居易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是用文字铸造 “照妖镜”:它照见了封建皇权对底层的压榨,照见了制度性掠夺的残酷,也照见了文人以笔为刃的担当。这种对比的本质,是劳动者的血汗与统治阶级的贪欲之间的对抗,更是人性光辉与权力异化的永恒博弈。
【示例】
“从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三)、铁肩担道溯“艰”源
问题: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响亮的口号,表
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人民疾苦的同情,表现出匡时救弊的高度热情。那么杜甫
在《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如何体现这一点,请你谈谈。
杜甫的诗作素以 “诗史” 著称,其作品紧密反映社会现实。在《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聚焦于安史之乱下的底层民生苦难与个人命运同家国命运的深刻关联。《石壕吏》揭露战乱中的官吏暴政与百姓血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对天下百姓安稳生活的向往,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彰显儒家 “兼济天下” 的责任担当。两首诗的共同主旨是现实主义的民生关怀与家国担当,体现了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泪热” 的人道主义精神。
追问:安史之乱本质是唐朝内部皇权、相权、藩镇势力之间的权力博弈,百姓为何要为统治
者的错误买单?
安史之乱中百姓的苦难,本质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构性缺陷所致: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却缺乏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最终导致个体利益被系统性牺牲。这一历史教训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任何政治斗争若以牺牲民生为代价,终将被历史唾弃;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和民生保障体系,避免 “少数人的错误由多数人买单” 的悲剧重演。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历史上多次内乱(如西汉七国之乱、明靖难之役)均伴随民生浩劫,反映了传统王朝周期律中 “权力失控 — 社会崩溃” 的恶性循环。直至近代,随着民主思想传播和现代国家理念的建立,“人民主权” 逐渐取代 “君权神授”,百姓才逐步从 “被动买单者” 转变为国家命运的参与者。
《石壕吏》:
老妇实为战争机器的牺牲品
1、战争本质拷问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杜甫《兵车行》
提问:“宫市”美名背后的实质是什么?
“宫市”的美名是统治阶层的粉饰之词,其核心是以皇权为依托的超经济剥削。它通过破坏市场公平、纵容官僚腐败、掠夺民间财富,服务于宫廷的奢侈需求和专制统治,最终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催化剂。这一制度的演变,也折射出中国古代王朝在中央集权与民生治理之间的深层矛盾。
2、宫市制度批判
《卖炭翁》:
撕碎唐朝最后的体面
(四)、为民发声诉“艰”志
1
在安史之乱的某一个深夜,杜甫记下了衣衫褴褛、佝偻瘦弱、连夜应役的老妪的哭诉,记下了衣不蔽体、丧夫乳子、苦楚煎熬的孙母的不堪,记下了人老体衰、妻离子亡、隐忍求生的老翁的无奈……他记下了百姓在安史之乱中种种苦难,记下了普通民众在历史变迁中的 凄凉,他在历史的暗夜中点燃一盏灯,让后世人看见:战争的残酷无情就在于,不止是让山河大地满目疮痍,更是让千万个普通家庭生离死别,苦不堪言。
2
太平盛世中底层平民仍无法逃脱命运的藩篱与枷锁,感受到繁华背后的“寒意”——“宫市”,一种盛行于唐朝德宗时期宫廷采购制度,本质为借采购之名行掠夺之实。白居易以冷峻笔触记录中唐“宫市”暴政,用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的荒诞交易,撕开了中唐宦官当权的政治弊病。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人,他坚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风花雪月的诗,坚持写普通百姓,为底层百姓发声。道尽了他们的无力与绝望。白居易为百姓发声,让我们感受到老翁的苦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政治腐败下千万劳动者的共同命运。
3
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身居其位时,通过实干造福一方百姓;惨遭贬谪时,也不忘用纸笔为百姓发声。他们的笔锋始终指向人间烟火。
这些文人书写的不仅仅是文学的气节,更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他们为百姓发声,在历史长河里里刻下为民请命的永恒印记。他们的纸笔是百姓的希冀,同时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
他们用自身的行动彰显:真正的文人风骨从不在庙堂之高,而在那些为民请命的血泪文字里。
他们的精神穿越千年风雨,依然在提醒着每个执笔之人:文章应为时而著,笔墨当为民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