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第一单元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文档属性

名称 精练精析:第一单元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2 11:0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练精析:第五单元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  )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3.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  )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4.访谈当事人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要了解下列历史事件,最适合当下中学生采用此法的是 (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西安事变 D.土地改革
5.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
 (  )
A.知识分子 B.贫苦农民
C.领导干部 D.工人
6.我国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的事件是 (  )
A.辛亥革命 B.新中国诞生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7.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 (  )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西藏和平解放
8.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这则材料反映出 (  )
A.土地公有制建立
B.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
D.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9.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10.全国解放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有 (  )
①帝国主义的掠夺
②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
③长期战乱
④抗美援朝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50年,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硬是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第二年种上花生和棉花,当年喜获丰收。梅家村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 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说出材料一中图一文件的主要内容。图二的运动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
(2)说出材料一中图一与图二的关系。
(3)依据材料二,总结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的能力。题中描述的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题中可以看出,土地的拥有者是占人口比例很少的地主和富农,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此必须进行土地改革,故选A。
【思维拓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不等同于封建制度,它仅是封建制度的内容之一,封建制度由多项制度组成,如政治上有封建帝制,这在辛亥革命时已被推翻。经济上有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该制度也被摧毁。因此,从反封建角度上说,土地改革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然后,在新解放区开始推行土地改革。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土地,1950年,开始土地改革。故选A。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访谈当事人”,访谈的前提是当事人必须经历过。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距今时间都太过久远。土地改革在1950-1952年进行,距今只有60多年,故D符合题意。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从而分析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均与题干不符,故选C。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农民获得翻身”“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这是土地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8.【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和时间(1952年)分析,当时粮食产量能够增加,主要得益于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土地改革是建立在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故A不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西藏和平解放,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所以D符合题意。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全国解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和长期战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考查了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第(1)(3)题,属于识记层面,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我国的土地改革运动经历了先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再宣传发动、最后分批实施的过程,图一、图二分别是宣传发动和分批实施阶段。
答案:(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它的指导下,从1950年冬起,全国在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3)彻底废除了中国2 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