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第三单元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2.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评价中国改革说:“(邓小平)改革改变了中国社会,最显著的成功是在农村,农民现在可以将他们的收成的一部分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这项“成功”是指 ( )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 ( )
A.思想改革 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
A.农村实行政社合一 B.农业合作化的完成
C.封建土地制度废除 D.联产承包制的实行
5.1978年按下18个手印的合同书,掀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下列关于该合同书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签订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B.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C.体现了人民的创造精神
D.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6.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理论基础的文献是 (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7.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重点是 (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C.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推行公司制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废除国有制
9.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说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材料二 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
材料三
(1)材料一是我国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的主要政策。这次土地改革主要改变了什么
(2)材料二中“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哪个省的农民首创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57年至196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备选习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 )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进行的农村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实行乡镇管理体制
C.多种经济成分并举
D.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中“邓小平”“农民现在可以将他们的收成的一部分在市场上公开出售”等有效信息,可判定本题选D。我国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集体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农民需向国家交公粮,剩余的归自己支配,当然也可拿到市场出售。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从题干中“邓小平”“农村改革”“安徽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B。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考查点是“集体农业”消失的原因。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1978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负盈亏,故“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1978年”“农村改革的序幕”,可判断是安徽凤阳县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定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户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这种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B。
6.【解析】选C。A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D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宣言书。只有C是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84年”“厂长经理”“松绑”。分析可确定考查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改革重点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故答案选C。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改革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拓展延伸】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农村改革的相同之处
(1)都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
(2)劳动者多劳多得(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
(3)都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4)都实行了生产经营责任制,责任制实际上是责、权、利的紧密结合。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归纳答案。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安徽凤阳县农民首创的,主要内容是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第(3)题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1957年至196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从时间上分析,1958-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1)主要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即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首创:安徽。主要内容: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变化:粮食大幅度减产。原因: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再加上自然灾害。(此答案的要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备选习题】
1.【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①与题意不符,②③④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A仍是发展种植业,B是管理体制,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C是所有制结构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