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第四单元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文档属性

名称 精练精析:第四单元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2 11: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练精析:第四单元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一、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为解决哪一问题提出的 (  )
A.外交工作       B.民族工作
C.国防建设 D.祖国统一
2.)香港媒体评价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天才创造”是指 (  )
A.实行包产到户 B.建立经济特区
C.和平统一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
3.它的回归,“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次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里的“它”是指 (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钓鱼岛
4.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对下列哪一地区恢复行使主权
 (  )
A.香港 B.钓鱼岛 C.台湾 D.澳门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其中“特别”的意思是
 (  )
A.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互不管辖
B.香港、澳门分别与英国、葡萄牙继续保持政治、经济联系
C.香港、澳门人的国籍不变
D.享有高度自治权利,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6.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7.下面是王老师在讲历史专题复习时出示的几张图片,据此判断他讲的复习专题应该是 (  )
A.改革开放        B.祖国统一
C.申奥成功 D.外交成就
8.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关系形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
A.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种制度设想
C.政治谈判形式 D.加强联系手段
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反映出 (  )
①历史上海峡两岸曾长期隔绝 ②如今海峡两岸有了交往 ③台湾同胞浓烈的思乡之情 ④台湾已回到祖国的怀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收回包括香港岛在内的整个香港后实行了什么社会制度
(2)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一到图二变化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什么是“一国两制”。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重要依据。
(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实施“一国两制”国策还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收回香港”“邓小平”“天才创造”,可以确定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通过分析可知,A实行包产到户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改革;B建立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A、B均与“香港”无关,可排除;C和平统一是对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的方针,但不符合“天才创造”,C也可排除,故选D。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第一次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拓展延伸】香港问题的由来
(1)鸦片战争中,英国于1841年占领香港岛。
(2)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3)1860年的《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租期为99年。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设立特别行政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除外交和国防外,享有高度自治权利。故本题选D。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最主要的原因。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汪辜会谈”,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香港回归,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澳门回归祖国。由此可判断选B。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共识,各自以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和态度。故选A。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当前,海峡两岸仍处于分离状态,祖国统一大业仍未完成。④表述错误,故选C。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题干中的表述说明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而且两岸交往密切为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港澳回归为统一提供了成功范例和正确途径。故本题选A。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图一反映香港被英国割占,图二反映香港的回归。在“一国两制”政策指导下的香港社会制度保持不变。第(2)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第一问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掌握,第二问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总结归纳。第(4)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答案:(1)香港的被割让与回归。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割让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综合国力衰弱,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收回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渴望统一,中央领导决策正确。
(3)“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构想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
(4)澳门回归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