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妙笔如何生花(第二部)
第06讲 款式新颖惹人爱——结构篇
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各有其铺排结构的表现方式,只有掌握各自的特点,精心选择合适的文体,才能更好地展现写作意图,从而表达思想。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筋骨,不论哪种文体,只有合理搭建巧妙的结构,才能写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好文章。
技法 (
何
如题意招文
) (
好
写命文
) (
叙
记人命文
) (
文如命文
)
(一)“五笔”叙事,写清轮廓
“五笔”叙事法是一种精练而高效的记叙文写法,强调在文中五个关键点处展开叙述。运用“五笔”叙事法,可以使文章情节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清晰的故事轮廓。
1.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概说事件”就是在文章开头运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事件,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轻点一笔”起到引出文章主要事件的作用,开篇便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悬念引出下文。
(1)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我的喜与悲,它都懂得;我的刚或柔,它都清楚。拔剑出鞘,一声破风,在我手中是把剑,在我心中是知己。
《我以剑为知己》
解读:开篇直接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作者与剑的故事,简洁明了,迅速引入话题。
(2)勾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再次睁眼,一个小伙子,手拿一把尺,对着我量了又量,挖了又挖,最后用那双沾满黄土的手轻轻拔动,全然不顾指缝中渗出的鲜血。我分明感到那双手在微微颤抖,他脏污的脸上挂着几颗晶莹的泪珠。
《修复旧时光》
解读:通过小伙子“量了又量”“挖了又挖”“轻轻拨动”的动作,以及手指缝中渗出的鲜血等细节,展现了他修复古陶俑的细致和耐心,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点明难忘的生活画面
例:我家在县城的一个老小区里,七楼,没有电梯,楼梯墙壁上的白灰有些许掉落,显得有些斑驳。声控灯昏暗如古老的油灯,铁栏杆已然生锈,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铁锈味。
《没收》
解读:对楼梯墙壁、声控灯和铁栏杆进行细致人微地刻画,营造出破败、压抑的氛围。
2.交代一笔一一介绍原委
“介绍原委”即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或原因,抑或是交代人物的特点、事件之间的关系,或为故事发展做铺垫,或为下文某一情节埋下伏笔。这一笔要写得简明且生动。
(1)交代背景
例:夕阳如熔金,缓缓沉入地平线的温柔怀抱,球场上的喧嚣渐渐被夜色稀释,只剩下我拖着沉重的身躯踽踽独行。那场输掉的足球赛像是在我心湖中掷下一块石子,激起一圈圈不甘的涟漪。
《一步就好》
解读:交代作者因足球赛失利而闷闷不乐的背景,为下文父亲开导作者、鼓励作者继续训练做铺垫。
(2)交代人物特点
例:祖父酷爱饮茶,闲来无事,便喜煮茶,细品,慢尝,方得其至味。他说:“喝茶能放松身心,舒缓压力。”
《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你》
解读: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喜爱喝茶的祖父形象。为后文“我”从不理解祖父嗜茶到最终的恍然大悟做铺垫。
(3)交代事件之间的关系
例:此刻,风再次疯狂肆虐,而我心中的热血却开始沸腾。我想起了那片坚韧不屈的枯叶,它在风雨中都能顽强抵抗,我又何尝不能坚韧
《这一次,我没有拒绝风雨》
解读:将枯叶坚守枝头与自身行为进行对比,在枯叶的激励下,“我”实现了从踟蹰、恐惧到坚持到底的心理转变,体现出“我”的成长。
3.简叙一笔一一略写事件
“略写事件”就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简述事情开始的情景和变化发展的过程,若内容较多或过程较复杂,可在叙述清楚的情况下简要叙述。这一笔也可以在详述之前做细节上的补充。
(1)简述事情开始的情景
例:阳光慵懒的午后,小院沉浸在一片金黄之中,爷爷的身影在光影中显得格外矫健。他手持一根细长的竹竿,竹竿的顶端系着一根细线,细线上挂着一个空竹。只见他轻轻一抖,空竹便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是远古的回音,在时空中穿梭。
《空竹的声音》
解读:描写午后爷爷在院中抖空竹的场景,生动形象且富有诗意,营造了一种闲适、温馨的氛围,为下文“我”努力学习抖空竹做铺垫。
(2)简述变化发展过程
例:我看着它从晨曦中苏醒,看着它午后热闹非凡的集市,看着它黄昏时分的宁静与祥和。城墙上的风景依旧美丽动人,仿佛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兴衰交替,让我不禁感叹这千年古都的沧桑和魅力。
《我和我的长安》
解读:按照时间顺序,从晨曦、午后到黄昏,描绘长安一天中的不同景象,从而生发对城市兴衰的感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城市的脉搏和节奏。
(3)将复杂的内容简要叙述
例:首先是反写,将宇在宣纸上反着写下,以便雕刻时反照。接着取一质地光滑细腻的梨木板,提起一柄拳刀,依着字样开始雕刻,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它看似简单,实则“难于上青天”。刀锋尖利,木板光滑质密,一刻一划间,拳刀好似调皮的小孩,不听指挥。
《接触》
解读:此段运用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的雕印步骤概括出来,并通过“我”的亲身感受,展现雕印技艺的复杂、精致与奇妙。
4.详写一笔一写出波澜
详写的这一笔是全文的重点与亮点。详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写得具体,生动地再现生活情景;二要在自然的叙述中写出事情的变化与转折,写出波澜,写出事情意料之外的结局;三要把变化与转折写得自然巧妙,使意外的结局符合情理,真实可信。
例:温柔的光照亮大剧院的玻璃窗,偌大的场地漆黑静谥,妈妈紧握着我的手。舞剧的内容很简单,王子与奥杰塔击败黑魔王相守相依,简单的故事于舞步中尽显浪漫。王子舞姿娇健,奥杰塔绷起脚背,划过一道道曼炒弧线;四小天鹅活泼灵动,黑天鹏一口气做了32个“挥鞭转”,自信明媚。舞者服饰绚烂,嫣红、鹅黄、墨绿、湖蓝交相辉映。一幕幕如画卷般展开。恍惚中,艺术之美臻于巅峰,舞者在雷鸣般的掌声里优雅谢幕。
《钥匙》
解读:先简叙一笔,交代剧院的环境以及“我”与母亲的紧张和期待。其次通过对舞剧内容的详细描写,生动再现灵动优美的表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舞者优雅曼妙的姿态。同时,运用比喻修辞和丰富的色彩词语,将演出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受到表演的多姿多彩。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我”从艺术之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做铺垫。
5.深化一笔一抒情议论
“抒情议论”主要是抒发自己依据文章所叙述的故事而产生的情感或感悟,既要与故事内容相照应,又要揭示主题。写作时,这一笔要写得深刻、有意蕴。
(1)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例:火光闪耀的瞬间,带来了万家灯火,瞬间的辉煌,也是永恒的希望。在这瞬间与永恒的交织中,我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坚守与奉献的力量。
《是瞬间,,也是永恒》)
解读:从电工何叔在寒冷黑夜中修复电路、点亮灯火的瞬间出发,对全文情感与主题进行概括和升华,表达了作者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的高度赞扬和深深的敬意。
(2)理性思辨,富含哲理
例:真正的舞台,不局限于泳池的方寸之间,而在于每个人心中对生命无限可能的追寻。它属于那些敢于在生命的洪流中搏击风浪,不懈探索自我边界与生命深度的灵魂。青春与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抵达目的地的辉煌一刻,更在于沿途的风景与内心的历练。
《我的舞台》
解读:作者通过对“真正的舞台”和“青春与生命的价值”的剖析,传达了关于青春、生命价值、个人成长以及内心探索的重要哲理。鼓励人们敢于追寻内心的梦想,勇于面对挑战,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双线结构,内容丰富
1.以事为载,共显人情
以事件作为载体,可以同时将人物塑造与情感抒发融人其中,且两条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清风匝地,木槿花开》
解读:文章以“我”学习水彩画为明线,以木槿花的生长为暗线,明暗线相互交织,表达了坚守初心、追求热爱的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
2.以物为载,物微情浓
以物为载体,要有明确的线索意识,在动笔之前要明确文章的明线和暗线,找准线索的连接点,明线写景状物,绘画面,暗线写人记事,抒心情。
如教材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
明线(事件) 一树盛开的花朵吸引“我”驻足观赏 我”沉浸在花朵的光辉和芳香中,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遭遇的不幸 在浅紫色的光辉和芳香中,不觉加快脚步
暗线(我的情感) 喜悦 赞美、惊叹 受到鼓舞,精神振奋,豁达乐观
(三)拟小标题,画龙点睛
(1)时间串联法。小标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如:可以将几则材料浓缩于成长之中,如在作文中,可以运用,通过“萌发 启蒙”“生长 鼓励”“绽放 守候”三个小标题,以时间为线串联起自己和母亲的故事。还可以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拟定。如写与友谊相关的话题时,小标题可以用“相识”“相伴”“相知”,以串联友情从萌芽到深厚的过程。
(2)空间排列法。小标题可以按照由主到次、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等方式排列。
(3)情感串联法。通过带有情绪的词语,串联起故事的脉络。如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写起,标题可以从“喜”“怒”“哀”“乐”的角度去拟题,
(4)镜头组合法。拟小标题时根据文中所截取的故事片段提取关键词,使文章内容一目了然。如主书 P183<月缺月圆,热爱不变》便是按照镜头组合,通过“月影阑珊”“月华初现”“上弦月出”“皓月千里”四个阶段描绘月相变化,这种并行结构既富有诗意,又层次分明,使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5)诗句串联法。借用现成的成语、俗语或诗词、歌词等众人熟悉的短语、短句作为小标题,有生动形象、典雅大方之妙用。如写以“奋斗”为主题的作文,可使用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为文章的小标题,为文章增添浓厚的文化色彩。
还需要注意小标题是文中每个小部分的题目,所以在拟小标题时应该抓住每部分的重点,提示每部分的内容;一篇文章的几个小标题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中心,不能随便拟几个凑数,也不能把同类内容重复使用;最后,几个小标题所引领的部分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关系和层进关系两种。
技法 (
何
如题意招文
) (
好
写命文
) (
论
议人命文
) (
文如命文
)
(一)明确三要素,内容充实
1.论点需明确
一篇议论文,论点必须鲜明,概括性强,表述不可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要使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首先要提炼出一个鲜明、深刻和新颖的论点,其次,要在文章的多个位置点明论点:
2.议论需言之有据
(1)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现实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字材料等。事实论据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但必须确凿可靠,具有代表性。事实论据的运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同类组合法:将几个同类论据用排比的句式组合起来,互相补充,增强论据的丰富性。
例:在生活的泥淖中,梵高对艺术的狂热使他握紧画笔,绘就《星空》这样的旷世杰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陶行知凭借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忧,照亮了无数寒门子弟的心智之路;在技术和体能上的重重困难下,中国女排将对排球的无限热爱转化为赛场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湛的球技,创造了“五连冠”的奇迹。
《热爱点亮人生》
解读:排比式列举梵高、陶行知、中国女排三个典型例子,有力地展现了热爱对不同领域的人物产生的强大影响力,从而突出“热爱点亮人生”的论点。
②正反论据结合法:论述时将正面论据与反面论据对比着写,可以鲜明地揭示论述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
如:教材九上《论教养》一文,作者先列举多个没有教养的行为事例,再阐述有教养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将反面论据与正面论据相结合,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何为“真正的教养”。
(2)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是经过人们实践检验、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在列出道理论据之后,还要怡当地加以阐述,阐明引用的目的,并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例: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质疑的前提,思考则是将质疑转化为创新的关键。我们需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敢于对既有知识提出疑问,并勇于探索新的领域。
《质疑与创新》
解读:引用孔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为论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借助先哲的智慧来强调“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使观点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
3.论证要合理
论证就是使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合理的论证除了要选择恰当的论据,还要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述论据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联,以明晰的结构去强化全文的逻辑思维,
(1)举例论证:用列举的具体事例、现象、统计数据以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摆事实”。
例:精神之美,如水面泛起无数涟漪,波光潋滟,不被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追求和价值观,这些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精神世界。金斯伯格为女性权益的奋斗,航天员邓清明的坚守与探索,梭罗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些都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瑰宝,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美,或许并不显眼,但足以让人敬佩。
(美,不被定义》
解读:通过金斯伯格、邓清明、梭罗的事迹,展现每个人独特的精神之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名人名言、被人们承认的理论以及作者针对论点所作的分析等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讲道理”。
例:力奋创新之楫,推动科技创新。数学家费尔马曾说:“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
《高擎科技之帜,共筑泱泱华夏》)
解读:引用数学家费尔马的名言,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使得论证充实有力。
(3)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例:从“问题”和“答案”两个词的本义来说,问题是需要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疑惑,而答案是对问题所做的解答。如此说来,“问”与“答”之间更像是父与于的关系。一个问题可以没有答案,但一个答案却不能没有问题。
《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解读: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地说明了问题和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易于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对比的对象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如:教材七上《纪念白求恩》一文,作者先正面介绍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的表现:“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忧”。又指出“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
(二)立好框架,结构严谨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三段式,即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一结论(解决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写议论文时可以从这三方面来写,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引议联结式结构。
1.总分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是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结构往往在引论时提出中心论点;本论部分从不同角度或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进行论证;结论部分再次对中心论点进行归纳、总结或强调等。
(1)“总述”应概括主旨,语言精练
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人类渺小如苇草,但我们却能在凤雨中坚韧不倒。在生命的起伏中,我们需要静观其变,无论身处波峰还是波谷,都要巍然挺立,铿锵前行。因为忍受生命中的种种困难,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忍受与享受》
解读:开篇先指出人类在时空中的渺小,紧接着强调人类拥有坚韧的特质,随后进一步阐述在生命起伏中应乘持的态度,即将忍受困难视为享受,从而引出本文的论点。
(2)处理好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观点,其必须紧扣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既不能互相矛盾、对立,又不能相互包含、雷同。其中,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一般有并列式、欢比式以及层进式的关系。
①并列式:围绕中心写排比句,这些分句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把每个分句放在每段段首,每一个分句就是此段的分论点。
分论点①+论据1+分析论证1|
分论点②+论据2+分析论证2 并列关系
分论点③+论据3+分析论证3↓
如《冬日也是春》一文,针对“冬日也是春”这个中心论点,从“勇敢面对厄运与苦难”“冷静面对迷茫与孤独”“坦然面对人生的浮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思路清晰,,论证层次分明。
②对比式: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从中心论点出发,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
分论点①+正面论据1+分析论证11
分论点②+反面论据2+分析论证2↓
对比关系
例:这好比在马拉松赛场上,当你停下脚步喘息时,身旁的竞争对手正迈出坚定的步伐向前冲刺;当你沉湎于过往的辉煌或挫败无法自拔时,他人已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积蓄力量,为攀登新的高峰竭尽全力。
《忙与闲》
解读:文章通过对比“你”在马拉松赛场上停下脚步喘息与“竞争对手”坚定向前冲刺的情景,以及“你”沉湎于过去与“他人”默默积蓄力量准备攀登新的高峰的行为,鲜明地展示了积极行动与消极停滞之间的差异。
③层进式:分论点之间层层深人、步步推进,各层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调换顺序。
分论点①+论据1+分析论证1
分论点②+论据2+分析论证2 递进关系
分论点③+论据3+分析论证3↓
A.由小到大分解分论点
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点到面等逻辑顺序排列,层次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更重要的是....”等关联词过渡,体现递进关系。
《美,不被定义》一文,全文紧扣“美,不被定义”这一中心论点,分别从生活之美、精神之美、文化之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个人生活层面到精神层面,再到更高层次的民族文化层面,分论点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对中心论点进行了全面且深入地阐述和论证。
B.整体推进式,就是用“问答分析法”分解分论点
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也可以说是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高擎科技之帜,共筑泱泱华夏》中,对中心论点合理拆分,从学识、兴趣、创新三个角度层层递进,进行论证。这种层进式结构,使文章论证逻辑清晰,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引议联结式结构
“引议联结”是一种灵活的论证结构模式,适合于材料作文。通常采用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引”“议”“联”“结”四个字。
(1)“引”,即引论,提出问题。一般写在第一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①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
②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中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
③一件事情。如简述兵马俑身上留有两千多年前的工匠留下的指纹,点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出论点。
引用时,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怡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2)“议”,即本论,分析问题。一般采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每个分论点,语言要凝练、简洁,力求醒目,结构清晰,思路清楚。
“议”是文章的“猪肚”部分,要做到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事例做论据。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可采用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执奉献之笔,书人生之卷》,开篇通过材料引出主题“人生在世,不应随遇而安,应不懈奋斗,奉献社会”,接着列举左思、杜牧、张桂梅等人的事例,展开论述,强调了积极进取、奉献社会的重要性。
(3)“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时事。或集体,或个人,或正面,或反面,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4)“结”,即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
《肯努力,守本心,功乃成》在文末发出号召,强调青年一代要为了自己的目标与追求,不懈努力,不惧外界风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鼓励青年人以信念为帆,以坚守为桨,以自强为舟,最终实现自己的志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