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估检测(一)
第一、二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清明时节的扫墓是人们祭祖、缅怀先烈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为新中国诞生奉献生命的先烈,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决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方寸之间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
邮票发行于 ( )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4.“美丽的半岛变成了一片废墟……战争开始于三八线上,三年之后,战争结束于几乎同一地点……”该战争是 ( )
A.北伐战争 B.台儿庄战役
C.解放战争 D.朝鲜战争
5.“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该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 ( )
A.邱少云 B.雷锋
C.罗盛教 D.黄继光
6.下面的“解放前中国土地情况调查表”说明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是
( )
阶级成分
占人口(%)
占土地(%)
地主、富农
10
70—80
贫农、中农、雇农
90
20—30
A.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B.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C.地主、富农残酷剥削农民
D.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8.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是 ( )
A.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B.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C.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D.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9.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反革命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0.“一五”计划中,国家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9。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 )
A.优先发展轻工业
B.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11.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然而,短短几年间新中国就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的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这主要得益于 (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贯彻
12.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 ( )
A.1950年 B.1951年 C.1954年 D.1982年
13.如果你需要一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确信息,那么下列资料中你将选用
( )
A.当时农民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B.农民纷纷加入人民公社
C.1954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D.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14.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的新形式,并迅速在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的浪潮。“浪潮”是指 ( )
A.工商业的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合作化
15.见下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 ( )
A.稳定物价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三大改造
16.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这里的“失误”是 ( )
A.“一五”计划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其中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19.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响应党的号召,率领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成为全国人民楷模的是 ( )
A.雷锋 B.焦裕禄 C.邓稼先 D.王进喜
20.邓小平说:“民主和法制,这两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不足”的是 ( )
A.“大跃进”运动
B.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文化大革命”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6分,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材料二 在土改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2.8%,农业的飞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1)材料一中“历史的事实”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史实?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为什么“在土改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2.8%”?(4分)
(3)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什么?(4分)
22.2014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为此,某校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立初期建设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请你参与,根据下列图片完成展出要求。
(1)人物篇:下图中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在三幅图下面写上人物的赞誉。(3分)
(2)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你为下列图片注上时期。(3分)
(3)感悟篇:新中国成立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你总结出取得经济建设成就原因(两条即可)。(4分)
23.(2013·宜昌中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班同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围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主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学们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既有许多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并把几个严重失误列举出来: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同学们还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途径,找出了以下三张图片:
(1)请将三张图片的字母代号与代表严重失误史实的序号对号入座,填于下表空格中。(6分)
序号
①
②
③
图片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以史为鉴,通过对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吸取哪些教训?(4分)
(3)通过对这个主题的探究,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失误,请你说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2分)
24.在学习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小明同学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确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请你结合这条线索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什么时期上取得的成就。(2分)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与这一时期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其中“良好开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请问“宪法保障”与什么会议有关?此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4分)
(3)“制度确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确立?确立的时间是什么?(4分)
(4)“出现失误”指哪两次重大的失误?(4分)
(5)谈一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给你的启示与教训。(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关键信息“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A、B是从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来阐述的,不符合题意。C叙述错误,D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符合题意。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计算能力。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题中邮票是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发行的,1951+60=2011年,故选D。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三八线”。链接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中朝人民并肩作战,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故选D。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你的胸膛”“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最终壮烈牺牲。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的能力。“解放前中国土地情况调查表”反映的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土地的拥有者是占有人口比例很小的地主和富农,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增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推断出1952年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而B、C、D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均不在1949—1952年范围内。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的限制条件是“对经济的重大影响”,与A有关的是辛亥革命,开始建立土地公有制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不符合题意。C是土地改革在政治上的影响,D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对经济的影响。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政权。故选C。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比例,很容易看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中反映的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成就。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汽车制造正是“一五”计划重要任务之一。
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国家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1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公私合营”可判断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生产合作社的方式。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走集体化道路或实行公私合营等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D。
1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4年”“过去15年”“失误”。题干中的“15年”是从1949年到1964年,这个时间段中的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影响分析,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故选C。
1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C点位于1960年,联系所学知识在1960年前后,由于“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自然灾害迅速蔓延,再加上苏联的背信弃义致使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辨析B、C,C是主要原因,B是客观原因。
1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油井发生井喷,石油工人王进喜跳进泥浆,用自己的身体搅拌用以压制井喷的水泥;雷锋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解放军战士;焦裕禄是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邓稼先是两弹元勋,A、B、C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2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民主和法制”。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破坏。A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到破坏;B、D都是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和问题可知考查的知识点是抗美援朝。本题的难点在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朝鲜内战爆发,日本借机侵略朝鲜,随后对中国也发动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第(2)题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回答。第(3)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影响切入找出联系点。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中国,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实施,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经济,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意思相近即可)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知识运用能力。第(1)题关键是能正确识读图中的人物,图中的人物依次是雷锋、焦裕禄、王进喜,他们的赞誉链接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成就;大庆油田油井试喷成功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建设成就。第(3)题属于开放性题,可以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模范人物的带领等角度回答。
答案:(1)图一: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图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图三:“铁人”王进喜。
(2)图四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建设成就;图五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成就;图六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建设成就。
(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感悟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说明判断相关的史实。根据A图中的“四人帮”可知与“文化大革命”有关。B图中的有效信息是“大跃进”。根据C图中的“吃饭不花钱”,可判断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关。第(2)题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组织答案。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B ②C ③A
(2)教训:我们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要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等。(答出两条即可)
(3)曲折的过程,或不是一帆风顺的等。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现历史基础知识能力。线索中的事件分别是:
工业起步
宪法保障
良好开端
制度建立
出现失误
“一五”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第(5)题属于开放性题,考查学生以史为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启示与教训的总结,可以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失误的原因角度思考、回答,注意语言的概括性、简洁性,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一五”计划期间。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6年。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5)启示与教训: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个人崇拜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