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法则】(初中语文)第07讲 选材新颖立意深刻——选材立意篇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作文写作法则】(初中语文)第07讲 选材新颖立意深刻——选材立意篇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1 15:4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妙笔如何生花(第二部)
第07讲 选材新颖立意深刻——选材立意篇
立意是作文的核心,“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立意即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主旨)。写作的每一个环节,如选材、布局、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使用,都应该服从于立意,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句句字字受命于主脑”。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因此,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正确审题立意,是写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写作要“材”在笔先、“意”在笔先,动笔前就要“胸有成竹”。有了新颖的选材及深刻的立意,写作时才会文思畅达、着笔从容,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技法 (

立题意招文
) (

原命文
)
(一)立意应有鲜明的时代感
作文立意应紧扣时代特征,反映当今社会及人们的精神面貌,突出当今社会的重大变革与发展,体现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倾向。不论写什么内容,立意都必须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进取的创造精神。
“鲜明的时代感”中的“鲜明”,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应清楚明确。立意要做到鲜明,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理”,二是“情”。所谓“理”,就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所谓“情”,就是表达某种感情。立意时可根据不同的题目,确定着重表达“理”,还是着重表达“情”。
例: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应以青春之名,谱青春之歌。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持续奋斗,就一定能够在青春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唱出更加动人的“青春之歌”。
《以青春之名》
解读:立意紧扣新时代背景,强调了不懈奋斗对实现青春价值的关键作用,彰显了与时代同行,以青春为笔书写人生华章的宏大主题。
(二)立意应有厚重的历史感
在文章中融入丰富的历史元素,可以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通过引人历史脉络、事件、人物等元素,展现出对时代变迁、人文沉淀的敏锐洞察力,并结合个人经历、见解和感悟,可以使文章更具思想性和感染力。
例:匠人用笔刷仔细清扫着我的身躯,我的记忆也缓缓苏醒。我想起:千年前的秦国工匠,顶着被问责的风险,小心翼翼在我身上刻上独特的记号;我想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オ一-千军主帅威武豪情,我在冲锋陷阵时倍感骄傲;我想起,秦王暴政,焚书坑儒,生灵涂炭,我痛苦无奈....我抬眼,一阵刺眼的亮光袭来。此刻,身体巴完整如初,我再次昂首挺胸,充满力量;记忆也被修复,我的心中再次涌起澎湃的情感。我想,修复的不只是那段褪色的时光,更是一份中国人的豪情,一份对历史的坚守。
《修复旧时光》)
解读:借由匠人对“我”的修复过程,引出对秦国的诸多历史场景与事件的回忆,包括秦王的雄姿与焚书坑儒的暴政等,凸显出历史的厚重感,表达出作者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和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与豪情的尊崇,立意丰富且深刻。
(三)立意应有崇高的使命感
学生在选材立意时,要选取一些具有崇高使命感的古今人物和事件,从中提炼出高远的立意,将作品的主题与社会、人生紧密结合,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当然,在思考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问题时不可一概而论,世界是复杂多变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唯有辩证思考,才能得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才能传递出积极的能量和社会责任感。
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当以青年之名,立鸿鹤之志,将个人的抱负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让我们成为那不可或缺的“一木一石”,共同筑就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嵌梦时代蓝图,共筑辉煌基业》
解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强调了青年在新时代的特殊角色和使命,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崇高精神与追求,充分体现了“立意应有崇高的使命感”的特点。
技法 (

立题意招文
) (

要命文
) (

多人命文
) (
挖如命文
) (
掘如命文
)
写作要具备创新思维,从多个角度对主题进行深人挖掘,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作文要想立意新颖,就得由表及里,多维度挖掘事物内在的思想情感。以下几种方法,在作文立意上可供借鉴。
(一)以小见大一-一滴水里看大海
以小见大,即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刻内容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小处人手,于大处着眼,深人挖掘,勾勒出更大的背景,使读者在微观中领悟到宏观的人生哲理。
1.选取小题材,展现大主题
选用生活中寻常的素材来反映爱国、和平、环保、改革等重大主题,让读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感悟这一主题,并进行深人思考。
《和莲坐一会儿》
解读:文章以莲一天之中从早到晚的状态为切人点,通过描述莲花尽力绽放的情形,呼吁青年应当像莲一样,努力绽放自己的人生,实现价值。
2.选取小事件.写出深刻哲理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或者是发生在自然界动植物身上的故事,来揭示某一人生哲理。
例:夕阳西下,村子里的灯光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我总算把鸡妈妈和小鸡们哄进了窝,自己却累得腰酸背疼,满头大汗。这么一桩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看花容易绣花难”。虽然身体是疲惫的,但劳动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却是任何言语都无法替代的。我想。这就是生活的滋味吧,苦中带甜。
《这事,只能自己做》
解读:作者通过照看鸡群这件小事,传达了一个普遍且深刻的道理:“看花容易绣花难”,通过日常小事折射出普遍的人生哲理,既接地气,又富有启发性。
3.选取小细节,塑造鲜活形象
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放大人物的特点,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教材八上《藤野先生》)
解读: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其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形象特点。
(二)转换角度一一反弹琵琶唱新声
转换角度要求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用逆向思维法,从新的视角、新的维度审视和思索事物,独辟蹊径,获得新的意蕴。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需要学生打破单向的思维定式,不拘于一孔之见、一隅之感,寻找到新的突破口,使立意别具一格。或是把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这需要学生多思考、多体悟,培养独到的见解,跳出人云亦云的藩篱。
1.打破单向的思维定式一一转换叙述视角
例:强风吹过,我又被吹到了城墙上。明月当空,照着我,照着城墙,也照着这座城。长安,这座繁华与落窦交织的城市,它曾经是世界中心,万国来朝的圣地。我看着它从晨曦中苏醒,看着它午后热闹非凡的集市,看着它黄昏时分的宁静与祥和。城墙上的风景依旧美丽动人,仿佛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兴襄交替,让我不禁感叹这千年古都的沧桑和魅力。
《我和我的长安》
解读:作者从“树叶”的视角展开叙述,描写其见证了长安这座城市在不同时间的状态,深刻地感受到长安的沧桑和魅力,让读者能更直观地体会到古都的独特气质,构思巧妙而新颖。
2.旧事物翻出新意一-转换描写角度
如:以“知己”这个话题为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以人为写作对象,将立意的落脚点放在二人间的深厚情谊上。《我以剑为知己》则是通过描写角度的不同,在这一话题下翻出新意。
片段一:它对我还是很陌生,我决定耐下心与它交流。我每天都擦拭剑身,常常为剑柄绕绳,
梳理剑尾的剑穗,吃饭、学习都随身携带它,学习累了就抽出来耍几下。
片段二:我对它说:“相信我们,好吗 ”我在心里听见了它的回答:“我相信。”我左手并拢双
指立在胸前,右手反握剑柄藏剑于背。
立意:通过转换描写角度,以“剑”为知己,通过“我”的成长与进步,对“知己”作出了新的
阐释。
(三)纵深开拓一掘取生活的哲理
作文要想立意深刻,就需要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果推因,从大家普遍熟悉的事物中,发尚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如写人的文章应找出支配人物言行的思想根源、精神动力;写事的文章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找出其思想意义中最具有现实价值的部分;写物的文章,要追根溯源,挖掘其深层意蕴。
1.写人:写清人物动机,展现情感内核
例:第二天早晨,父亲带我来到了梵净山。他指着高大的山峰问:“孩子,你觉得那座山有多高 ”我沉默不语。父亲说:“这山有多高,看是看不出来的,不攀到顶峰,怎会知道有多高呢 或许山顶有不同的风景呢 ”我被父亲的言语触动,我们约定,要爬到山顶。
《山,就这么高》
解读:通过语言描写,简单交代了父亲带“我”上山的原因,让“我”明白面对困难不能退缩,要勇于探索未知,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2.写事:结合背景,立意高远
例:他手执复国利刃冲锋在前,生擒叛将张安国,以其血祭起义军的忠肝义胆,祭国家尚未收回的大好河山.....我告诉他,新时代的我们依然需要像他这样的英雄,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里来客了》
解读:文中将辛弃疾的家国情怀与当代社会相关联,强调在和平年代仍需铭记并传承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激励当代青年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立意深远。
3.写物;追根溯源.挖掘意蕴
如教材八下《灯笼〉,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解读:由一个具体的“物”,联想到与写作内容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能更好地提炼出独属于自己的观点,也使文章的意蕴更深厚、悠长。
(四)合理想象一一展开思维的彩翼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源泉。在写作中,合理发挥想象,可以使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文章不落俗套。想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时空转换法: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时光倒退或超前。
如:《家里来客了》中,作者发挥想象,让南宋的辛弃疾和明代的徐霞客跨越时空来到作者的家中做客。通过这种方式,将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同一情境下,展现他们各自的经历与精神,如辛弃疾的爱国与英勇、徐霞客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使故事充满奇幻色彩和深刻内涵。
(2)角色错位法:改换身份或地位,或变换视角等。
如:《利剑苍穹》一文,作者想象自己作为新飞行员面对首次飞行挑战的心路历程,通过对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和对飞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考验的叙述,展现了主人公从胆怯到自信的转变。
(3)故事创编法:通过想象创编故事情节。
(4)科学幻想法:立足现实生活,运用科学知识,加入想象,展望未来。
如:《我们不曾失去彩虹》一文,立足现实中空气污染导致彩虹稀有等情况,展开想象,设想了一个拥有人工彩虹技术的未来场景,表达对科技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既基于现实又充满对未来的畅想。
技法 (

立题意招文
) (

要命文
) (

善人命文
) (
联如命文
) (
想如命文
)
立意要深,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人物、事物,从物体表层含义延伸至本质内涵,巧用联想,表现主题与内涵。立意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即自我一家庭一自然一历史一社会一国家。自我、家庭是学生写作中最为常见的类型,那么如何使用联想法让作文的立意不只停留在表面呢
(一)由物联想到人
写作时,“物”经常会被用来充当描写对象。要想写出深刻的立意,就不能停留在写物本身,而应追根溯源,挖掘“物”的深层意蕴,并将这种意蕴和人物、情感相关联,以“由物及人、由物及情”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
例: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补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教材八上《白杨礼赞》)
解读: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二)由“个体的人”联想到“群体的人”
个体唯有融人群体才不致枯竭,群体亦需个体贡献力量。在立意上,如果只停留在对个体的叙述,未免过于浅显。若能从个体中提炼出某一群体的共性,立意也就显得更加高远。
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像凉茶店老板这样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传承。当最后一滴茶液滑入喉间,我走出凉茶铺,,回望那扇半开的木门,心中满溢着的,是这一老一少,一传一承的纯粹与执着。
《一如当初》)
解读:从凉茶店老板这一个体对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坚守与传承,延伸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非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来接力传承,体现了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的升华,立意高远。
(三)由“个人的经历”联想到整个社会的进程
个人的经历虽然微小、独特,但每个人都是时代群体中的一员,与时代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以个人的经历,联想至一种群体记忆,立意自然更加深人。
《我爱这烟火气》
对比分析:《我爱这烟火气》选取了立意二,从在彝族山寨吃豆腐联想到民族融合的主题,拔高了文章的立意。分析立意一,主要展现了彝族山寨的烟火气息和人文风情,立意二则上升到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大主题上,立意更加深刻。
(四)由现在的事联想到历史与未来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未来的设想,可以在作品中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例: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教材九上《故乡》)
解读:作者从个人离乡的孤寂,联想到被无形高墙(封建等级观念、认知差距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隔离的压抑的社会现状和对未来开拓新径的勇气与希望,预示着变革与进步的可能性,联想深刻。
(五)拓展至哲学方面的联想
从普通的事件中提炼出哲理,从而展开哲理上的联想,也不失为提升立意的好方法。
例:原来旧与新并不对立,将旧视为新的契机,新才会更加美好,就如旧时光中的姥姥,给予了我新的启迪。于是我放下旧日沉重的行囊,迎着再度的春风向新生奔去。
《又春风》
解读:从新与旧的辩证关系出发,将其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强调人不能沉湎于过去,应轻装上阵,不断向未来拼搏奋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