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法则】(初中语文)第01讲 火眼金睛看得准——审题篇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作文写作法则】(初中语文)第01讲 火眼金睛看得准——审题篇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1 15:5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妙笔如何生花第二部
第01讲 火眼金睛看得准——审题篇
(

审题意招文
)
这个问题常讲常新,而且越是在中考前越是关键。越能考验各位同学的写作意识和考试心态,那我首先要请大家明确一点,不要试图去猜题押题。因为这样做呢,有三个弊端,第一,让你患得患失,焦虑不安,听风就是雨,越复习呀越陷入迷茫。第二,让你只顾写作关键词,而忽略题干中特定的语境和要求。导致写作跑题。一种极端的情况是越是所谓压对了,你反而越容易写跑题。因为你所谓的押对了,是主题词相似,但如果题干中的情景和逻辑有变化,那么题目对你的写作要求也会有很大区别,你就不能用同一套模式来写,你准备的东西,很有可能不完全符合题目要求。
比如有这样两个作文题:一个是《劳动在我身边》,一个是》《劳动的遐想》,这两个题目都与主题词“劳动”有关,但是你觉得这两道题一样吗?我们能完全照搬套用吗?那么,一旦你兴奋过头觉得自己押中题目了,把准备好的素材照搬上去,觉得自己押中题目了,把准备好的素材照搬上去,结果忽略了题目中其他的要求和限制条件,最终导致跑题,岂不是更加得不偿失吗?其实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为关键的是第三点,我认为所谓的押题其实是一种被动迎合考试的思维,这是在赌概率和运气。但是考试是有他的逻辑和能力要求的,我们应当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无论作文题目考什么,我都能用上自己准备过的素材。并且无论题目怎么出,我都能识破题目的各种限定条件。
从他的方向来写,这才是我们训练的正道啊。有些题目看似不相似,但能不能用上相似的素材来写呢?其实完全可以的,关键就看你的思维。能否跟得上,比如我们刚才提到了劳动主题,假如说我考前准备了相关的素材,到了考场上呢发现作文题目是《》学问藏在……里》,那你觉得劳动这个素材能用上吗?那如果能用上,你觉得这算不算是押中的题目呢?但关键是我怎么才能发现这两者有关系,然后精准的用上呢?那又怎么样算是跑题了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提供一套审题思维工具。我只能讲其中一到两个环节。那下面大家跟着我的讲解啊,一起来思考训练呢,自己的审题思维。
第一步:抓住题目关键词,并分析这个关键词存在的语境和条件。
比如广西中考作文题,《原来平常也可贵》。那这里的关键词呢,很明显就是“平常”和“可贵”两个词。拿到主题词,我们就要明白一点,我要在自己的作文里反复提及,突出关键词,要让阅卷老师非常直观的看到我在点题,当然了,这只是对主题最肤浅的一层理解。那接下来,我们还要分析语境,也就是说,这个标题在生活的什么语境中会出现,那是一种怎样的写作逻辑。请注意题干里的关键词。“原来”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种恍然大悟的情景,也就是说,我过去没有发现这一点。有一次我发现了,然后才会说出原来平常也可贵呀,那么据此情境呢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这篇文章应该有的三个环节,第一,起初我只觉得某个人或某个事儿就是平常的,那接下来呢,发生了一件具体的事情,让我发现这个人或这件事儿,他的背后还有可贵的一面。然后,我要把这份可贵的具体表现描写出来,并且在文章结尾升华一下主题。由这一个人一件事升华到一种生活态度和道理上面来分析加以总结。那么,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把这道作文题的写作语境和逻辑都梳理清楚了。带着这样的分析来写作,才能确保我的写作不会跑题。大家千万要细致用心的。来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而且要把这个结论完整的在草稿纸上写下来。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当中,不断的拿来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写作,而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其实不仅是这一道作文题目,我们推荐大家在中考的时候都采用这一套结构来写。
没错,也就是写出一种变化和成长来。这道结构的基本模式就是起初我如何如何,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我有了怎样的变化。最后我变成了什么什么样结尾呢?就是我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是今后我还应该如何做的更好,大家一定要在动笔写作之前。先在草稿纸上把这一套结构梳理一遍,把握题目的逻辑。这种类型的作文审题,我把它称为思辨类主题。
你看,就是这种平常和可贵之间的思辨,也就是表象和本质的反差。这种类型的作文题目呢还有很多,包括呢长沙中考作文题《考试的背后》都属于这一类。换言之,你拿同样的作文素材来写考试的背后其实也是完全适合的,这看似不相干的作文题,却有着同样的写作逻辑,那这才算是真正的押题,而不是拘泥于表面上的相似。类似的作文题还有很多,我给你罗列几个,你来分析分析,看看该如何写,《这也是我的舞台》、《这也是春天的色彩》。《这也是个机会》。那当然了,作文题的审题逻辑不止有这种思辨类型,还有诸如线索限定类型啊,小切口限定类型等等情况,那么以上呢,我们就完成了审题的第一步,抓住关键词,梳理写作语境和逻辑。那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分析写作方向,为了更好的展现这些写作方向的要求呢,我用一个表格来表示,就是下面这张表。
第二步:分析写作方向
写作方向 核心对象 详写落脚点
情感类 人类 人物细节描写
认知类 生活态度 外界场景细节
行动类 成长事例 自我行动细节
比如作文题目《当好自己的主角》,这是2024广东省中考作文,我们会发现题干中有个动词叫“当好”。当好主角,这就意味着这道作文题属于行动类,也就是说需要我们着重写自己如何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长转变来体现自己作为故事主角这一主题,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成长类作文。这类写作结构我们平时讲解和训练得非常多。再比如作文题《换个角度真美》
这是2023年湖南岳阳的中考作文,你想一想这道题属于哪种类型?情感类、认知类、还是行动类作文,材料里说风景,换个角度看,往往有新的发现,堵心堵肺的事儿,换个角度重新定义,没准就是小菜一碟儿了。大与小换个角度思考,小就是大,一个小准备起到的作用可能非常大,一条小的不能再小的路走通了,可能会走成一条康庄大道。
那这里,其实都在强调认知上的转变和思辨,并没有任何行动上的变化。那么这道题呢,就不能像前面那样写成成长为作文了。比如呢,我依靠自己的努力让情况变得更好了,从而我觉得真没妙,这就不符合题目要求,因为这不是换个角度,而是呢,事情本身就变了。换个角度的意思就是事情本身没有任何变化,而是我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以上是我们审题的第二步,就是分析写作方向,明确详写重点。一篇作文想写一个环节和场景就够了,千万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因此呢,我们确定了一个详细的场景,那么其他的环节就都应当略写到这一步,我们的审题工作就结束了。那接下来呢,就应当是立意和选材的工作。那如何立意和选材才更容易出彩,更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这里面的学问很多,值得你认真学下去,相信你会有很多收获。那同学们今天拜拜了。
(

命命文
) (
半式
招文
) (
命式
招文
) (

) (

招文
) (
题式
招文
) (

招文
) (
巧式
招文
)
我来讲一讲命题半命题作文的一个审题小技巧。命题半命题作文呢,你在审题时啊,自然是要细致再细的考试中,为了反套作这个出题老师会在命题上想尽办法。设计陷阱,或者把题目出的弯弯绕绕,让你难以套走,从而考验出你真实的写作水平。而作为学生的我们,面对题目中的那几个字,当然应该字字推敲,找出老师挖的坑,并避开他们。但是具体再看一道题目时,我们该推敲题目中的哪些字呢?我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学校老师讲过一种方法叫找题点,就是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每一个字,来抓准题目中最重要的词语。这个最重要的词呢,就是题眼对题眼的思考审视。
在文中围绕题眼行文的比例决定着这篇文章能够有多扣题,但一道题目题点又该如何找呢?我们不妨先来考考各位下面这道上海的中考作文题,
(2024·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请以“我也是个取水人”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我也是个取水人”,大家觉得哪个词是?题眼的。答案应该是“也是”和“取水”二字。我们可以再来看看湖北的这套中考作文题,
(2024·湖北·中考真题)自然界,树如人,能活出人的姿态;生活中,人如树,可展现树的风采。请你以《_________那棵树》为题,补充题目,完成一篇记叙文(可补充:窗外、儿时、欣赏、超越等)。
大家觉得那这里面哪个词更重要呢?我相信大家会说,这不废话吗?只有“树”搁里面呢。但当然“树”重要,但如果我此处在横线处填的词语是“超越”呢?我填的词是“种下”呢?“超越”那棵树,“种下”那棵树,你觉得哪个词更重要?是不是“超越”和“种下”的过程要细致写出,如果我填的是“窗前”的那棵树,或者说“记忆里”的那棵树呢?是不是重点还是在抓这个树子上?所以我想从湖北的这道题目啊,你可以找到一般规律,我们审命题半命题作文的一个小技巧啊,就是找动词。一个作文里面要找题眼优先级最高的应该就是动词。因为老话说啊,无动不成句,动词一定是一句话里存在意义最多的地方。如果题干里面有动词,它是我们行文必须回应的部分,像刚刚上海考题里面的也是和取水,湖北考题当中可能被我们填入的“超越”,“种下”这样的动词,它们才是我们的行为重点,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它们。来设计行为。理清题意,其实我们接下来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给你作文的结构定个大方向,因为一个动词代表的动作必然包含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三种状态,你找清楚动词,围绕动词去思考前、中、后三种状态。这不就是你整个作文的行文思路,先写前再写中,再写后,作文的框架就出来了。而且想明白这一点,你的详略比例一定不会错。整个文章当中,这个动词发生前,动词发生中和动词发生后。哪个更重要呢?当然是发生中的那一部分,所以你把这一部分的比例调高,大概写个300字的动作,发生中板块,发生后肯定比发生前对我们而言。更有价值,我们要反思,所以发生后写的比发生前多一些,这个作文整体就搞定了,也不会有强烈不得当的纠结了。结合这一点呢,很多难题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山东东营的中考题。(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习和生活中许多的是非曲直、大小多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选择题。做对一道选择题,真的不容易,因为选择需要站位和勇气,做对需要智慧和毅力。选择并做对了,心智就会成长一大步。
要求:(1)以“我做对了这道选择题”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真情实感,不套作,不抄袭。
(3)文体(诗歌除外)特征鲜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有同学写题目时非常纠结啊,其实明白上面的逻辑很简单,重点是不是就应该放在“做对”的过程上,先略写“做对”前的纠结,再想写“做对”中的过程,再稍微详细的写一写“做对”后的思考。作文就。就搞定了嘛,素材立意其实我相信对于大家来说很好匹配,立意写善良,素材就写自己帮助别人,立意写勇敢,素材就写自己上台自我展示的这么一个情节。这道题目我相信大家一定是有话可写的,就是审题的纠结。让同学动不了手。所以大家务必记住这条技巧,第一个点叫神准动词,围绕动词设计前中后确定详略。看似难写的作文呢?你就这么写,不会跑题的。在这点基础上,我们难度升级,换两道题来看雅系这次的期中作文题
【2025雅系期中作文】
教室窗台的绿萝会告诉你,学问藏在清晨酒水时叶片舒展的弧度里;小区流浪猫的慵懒身姿会提醒你,学问藏在观察它如何灵巧避开车轮的细节里;运动会上团队接力时,同学掌心的汗水会教会你,学问藏在配合默契的呼吸节奏里。生活不是课本里的定理公式,而是柴米油盐间的智慧密码。大千世界的学问,正悄悄藏在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瞬间里,等待有心人去翻开、去琢磨。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请你以“学问藏在里”为题写一篇文章,力争给人以启迪。
(2024·辽宁·中考真题)作文
言有尽,意无穷。生活中的无穷之意往往潜藏于一个微笑里、一张照片内、一处风景中……
请以“无声之处,亦有深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学问藏在什么里”和辽宁中考的作文题“无声之处亦有深味”,这两道题的题点应该在哪里呀?找动词,雅系的期中作文题叫“藏”,辽宁的中考作文题叫“有”。不过问题又来了,我们如果按照刚刚的写作思维写出动作发生的前中后,那“藏”的前面是啥呢?是不“藏”嘛?有的前面是啥呢?是没有吗?怎么会有东西从没“藏”到“藏”呢?怎么会有东西从没有到有呢?这样的逻辑并无法自洽的写到作文里面。而且这个动词对应的主语,分别是学问和无声之处,可是初中作文不应该围绕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行文吗?我们由此要来延伸一下这一找动词技巧的第二层次,如果题目里面没有围绕“我”为主语的动词啊。我们甚至可以自己加上“我”和对应的动词,放在题目的前面来让文章的思路更清晰。比如我们可以在雅系的期中作文题前面加一个“我”发现,“我”发现学问藏在刺绣里。那么,整体的行为结构呢,就是“我”发现之前的迷茫到发现中到发现后的三层状态,详写自己发现隐藏的学问的过程即可。辽宁中考的作文题呢,我们也可以加一个“我”发现,“我”发现无声之处亦有深味,那么整体的结构也就可以是我发现之前、发现之中和发现后的三种状态,详写发现深味的过程即可。所以我们总结这个技巧的第二个点,当找到了动词主语。非自己是啊,你可以在前面去补一个“我”加动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确定行文结构。但这样词呢,尽量要是“理解发现”这样能够有前后“个人变化”的词语。但回到上海的考题,“我也是个取水人”。这道题之所以讨论颇多,难度较大,审题会纠结,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里面的动词给的太多了,“是”是动词,这个动词其实本身并不重要,但加上了“也”“也是”很重要,“也是”就包含一个在此之前要有一个未意识到自己是在取水的前置状态,意味着文章呢同时也要详写,意识到我是这么一个过程,而取水这个动词呢,在材料里面有非常明确的概念,叫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这意味着你在行文里还要详写自己取了某种水的过程。你看,又要写自己取水本身对应的行动和成长,又要写自己意识到自己是在取水的一种认知转变。两个动词对应的两处要详写突出的部分,其实才是这道题的审题行为难点所在。
不过,不管题目如何难写,我们至少还是要能够看懂题目要求。今天的技巧呢,就是教你看懂题干的要求,对应着去扣题的,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遍。审题时请你审准动词,围绕动词设计前中后确定好各自的详略,当找到了动词主语非自己“我”时,可以在前面补一个“我”,加上理解或发现这样的动词来补充,以此确定结构和详略在合理化用我们准备好的作文素材。就很快能够搞定了。当然呢,我这里只是说的优先找动词,还有的命题半命题作文题目当中没有动词,可能只有名词,或者只有形容词,或者只有状语。或者特定限制词的限制非常大,那这些题目的分析啊,其实整体都还比较简单。后续我们就一次再给大家分享清楚。
(

词命文
) (

招文
) (
题式
招文
) (

招文
) (
秘式
招文
) (
笈式
招文
) (

招文
) (
大式
招文
) (
放式
招文
) (
送送
招文
)
今天这一期,我继续来讲一讲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其他审题原则。我讲到了命题半命题作文在审题时可以运用的一个小技巧,叫抓准动词定结构。
我之所以要把审题原则讲透,是因为对于有所储备的同学来说。考场写作的困难并不来自于作文本身,而是来自于考场对题目的把握不准,不敢贸然下手化用自己储备的作文,写完了呢也可能会有套作的嫌疑。因此,审题的重要性必然在选材立意之上。尤其是应对中考的作文审题这一关,一定要稳,审的稳稳当当,审的足够全面,才能够在作文里去思考可修改之处。不给老师判你跑题套做的任何可能。
因此,我们延续上次的讲解,当标题当中出现动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改写自己已有素材,在考场上结合动词使结构的方式,将素材围绕动作定好结构,做到详略得当,不跑题。因为你一旦没做到我说的这一点,阅卷老师一定会纠结的。
像雅系初一期中考呢,有一道作文题叫对什么微笑,有同学取的作文题呢,叫对陌生人微笑。但文章的里面的详写段是写这个陌生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而文章里面呢,这个微笑。只出现在最后,也就是别人帮助我之后的一个反馈,算是略写的那这样的作文算不算跑题呢?这阅卷老师遇到之后啊,也极其纠结甚至需要去问命题人,这足以说明啊,当标题出现动词时,这样的动作发生中要详细的思维是多么的重要。你写少了就可能被判详略不得当。不过幸好。最后雅系并没有按这样的标准来改分。不过,中考呢,我们还是要保险为主。谁知道这阅卷老师到底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那除此之外啊,老师再来说几条词性审题原则。这几点如果不重视。你的作文也会像刚刚的问题一样,让阅卷老师很纠结。一篇让人纠结的作文,最后的分数就比较难上45分了。
这第二条啊,叫名词审主题,意思是说当题目当中出现一个名词的时候,你一定要仔细思考这个名词的背后的主题是什么。这一点是阅卷老师在批改你的作文时一定会留意的地方。他一定会找你的作文当中,名词背后的主题是否在文章里得到了明确的呈现。而主题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因此,这个名词所对应的情感道理在文章里面一定要直接点名,而不能只是含混带过。不能像部分同学一样,他只是生硬的把题目的关键词给带入进去,然后进行套作写作。比如说,雅系九年级的期中考试题“学问藏在什么里?“”这里面的名词“学问”就要求你在文章当中能够把“学问”的具体内涵指出来。那运用名词审主题和动词审结构的两种审题思维啊,我们会发现整个文章对应的结果应该是自己有了两层转变,一个是自己懂得了学问,一个是自己懂得了学问在身边这样一层道理,我自己写了一个段落啊,大家可以来参考一下。
“眼下,池塘里倒映着枯荷的身姿。当荷梗褪去了青葱,变得干瘪,却依旧如竹节一般向上,将曲的叶片托起,在时光的流水里留下优美的姿态。这是枯荷的学问,让凋零也定格成美,枯败也隽永如诗。原来,衰颓也不会成为终点,当带着生命的韧性去修行,感长的每一刻,都可以成为美的绽放。这是藏在枯荷里的学问,它不在书本的教条里,而在生活里,在枯荷每一寸缱绻的褶皱间。”
你看,这样的段落,才会让人觉得完全没有跑题的感觉,才会让人觉得最是贴合题目本身要求的。因为在最终收尾时,我既有了枯荷的学问,带着任性修行,将枯败写成诗,也有了我懂得学问藏在枯荷中的道理。这也是名词审主题和动词审结构对这道题目的双重限制。所以,各位同学在之后碰到题干中有重要名词的时候,请务必要思考题干中的名词,想清楚背后的主题,并且在文章的认知转变段和议论段中进行回应,我这里再举一些中考真题为例,大家可以跟我一起思考,比如河北的中考题。
(2024·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定心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比喻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生活学习中,“定心丸”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有力的承诺、一封真诚的书信,也可以是赞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温暖的拥抱、默默地陪伴……
请以“定心丸”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在材料里,他说,定心丸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有力的承诺,一封真诚的书信,也可以是赞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温暖的拥抱,默默的陪伴。在引导语中啊,初一老师给了我们大量的素材。我们可以在作文里面直接写,失意时父母鼓励我,孤独时同学陪伴我,这个是定心丸。那如果按照这个写作角度来说的话,定心丸对应的主题就是父母关爱或者同学友情。在结尾段你就应该写。那些点滴的陪伴,细心的呵护,都是我成长路上一颗颗的定心丸,他让一个孩童的不安得到抚慰,也让一颗稚嫩的心拥有了温暖的力量而变得坚定。你看,在结尾处应该要把定心丸和背后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样名词背后的主题老师才能找到,才能在你“没跑题套错”的基础上给你打分。再比如北京的中考题
(2024·北京·中考真题)
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樯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
请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你肯定不能单纯写食物。而是要想清楚背后的立意,写在最后,直截了当的给出来。比如,你可以将素材定为家中的饭菜,在结尾你就可以写“清晨细心熬煮的米粥,半碗三一烟火气的饭菜。这些不过是生活的平常,可是一份温情与牵挂。便足以让盘中之餐生出百般滋味。我会守护着这方天地的盘中餐,守护着这个家庭的爱与暖。”你一定要在行为里,有将核心名词与具体情感或道理挂钩的表意非常明确的句子。这样老师才不会过多纠结这个名词是否得到了回应的这样的问题。
其实像长沙2024年的中考题
(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写作时,一些同学常常为没有新颖的写作素材而苦恼。其实,只要善于观察与思考,我们就能在一些平凡常见的事情背后发现不一样的情感或不一样的道理。“考试”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事,请你以“考试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时注意以下要求:
①力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会;
②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
③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背后其实就是最终落脚的那个名词,那么背后是什么呢?就要在原文里给出直接的回应,比如是家人对我的关爱,比如是要坚持努力才能不负青春的生命哲学。而且这里老师要补充一点啊,当题干中的名词可以直接出现在文章中时。请尽可能的在文章中真实的去设计这个名词的出现,比如“我生活中的一束光“这种题目,你想写历史文人的素材,是否可以写在看到文人作品时,里面加上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案前书上纸页间,将斑驳的文字印的灿亮,这样的句子呢?在你写作“味道”这种题目时,哪怕你写成长类作文,是否在成功那一刻,可以写出一丝弦在我的唇角弥散?是苦涩是欣慰这样的句子呢,这个句子如果出现,是否会更贴切题目一些,也就是是否在里面出现真实的光,味道在里面同时也能出现真实的味道。这样的把名词真正涉及到文章中的写作,自然你在点题的部分就能多点一些。那最后啊,我们要注意修饰词。其实,除了动词,名词能剩下的就只有修饰词了。动词往往是帮助我们定结构的。名词往往是帮助我们发散思维,写出多角度主题的,而修饰词呢,更多的其实是用来限定的,所以也容易因此扣分。我从几个角度来阐释一下,比如修饰词可能是时间限制词。例如
(2024·贵州·中考真题)作文
同学,你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关键时刻。当你面对时,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最终,无论是达成所愿,还是事与愿违,这些经历都值得珍藏。
请以“关键时刻,我在这样做”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明确时刻的“关键”,交代“这样做”的原因。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这样做”的过程。
(3)有自己的发现、感悟、思考等。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2023·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写作。
请以《行走间,我发现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这里的“”关键时刻”和“行走间”就是动词的状语,起修饰作用。前者强调要写时间点,写出某一刻,所以必须要聚焦单次事件。写出我的选择与做法,而后者“行走间我发现什么”因为有一个“间”,所以写成一个较长时间的多片段组合会更加的贴合题意。那第二个呢,修饰词啊,可能是形容词,这样的形容词啊,往往是对素材或立意进行限制。
比如(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含苞的花儿美,绽放的花儿更美。具有责任担当,青春才会熠熠闪光;唯有踔厉奋发,生命才会绽放光芒;唯有创造价值,生活才会有诗和远方。在新时代里,在新征程上,我们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下,应加倍珍惜青春,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珍视亲情……敢于担当、勤于奋斗、携手前行、创造辉煌、如花绽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请将题目“_______如花儿一样绽放”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
③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④不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立意是“诚信”二字,比如甘肃的中考作文题
(2024·甘肃·中考真题)请以“家门口的故事”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就确定好素材的地点只能是家门口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留意限制,千万不要和初级老师硬杠,非要套你不符合这一限制的作文。那当然就要判你套作了。这第三条啊,修饰词“可能”、“也”、“也是”、“才”“原来”这样的特殊副词,比如江苏连云港的中考作文题,“天呐,原来这么有意思”。这样的特殊副词其实是对作文结构提出了要求,整个作文当中呢,应该要呈现出一种转变。例如,天呐,原来这么有意思。那在这原来之前,一定需要有一段觉得没意思的心理铺垫,这就叫特殊限制词的。限制作用那么一道命题半命题作文呢,我们应该优先审动词,让动词帮我们定结构。其次,思考名词,用名词去发散主题,最后去想想修饰词对我们写作的限制。这样一个审题思路啊,才是完整清晰的。也能很好避免乱操作的问题,那么你学会了吗?OK, 今天的就讲到这里。
(

试命文
) (

招文
) (

)
◆作文题目
一、如果不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人生中最美的是,一边行走一边采撷路边的花朵……请你以“行走在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行走是一种姿态,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请你以“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三、光行走于岁月,风行走于四野,水行走于天地……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以“ 的行走”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要求:①补充题目,并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美观,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这道作文题有三个小题目,要求围绕“行走”这一核心词语,分别写成记叙文、演讲词(议论文)和想象文。
◆写作指导
解析一:“行走在 ”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补题要求合情合理,比如补充成“行走在知识的海洋里”“行走在篮球场上”“行走在失败中”便不合情理:“海洋”适合“遨游”“航行”等,“篮球场”对应的词语应该是“奔跑”“拼搏”等,而“行走在失败中”则给人“满屏灰暗”之感,不符合实际生活。以上补题可分别改为“行走在知识的世界里”“行走在热爱篮球的道路上”“行走在屡败屡战之路上”。
补题要“抢眼”,须有新意。比如补题为“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就很一般:前者开口太大,后者太普通,不如分别改成“行走在成长之路上”(较为具体),“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有画面感)。
补题和立意常常是同步进行的,在基本确定文章该怎样写之后,也可以先写正文,补题留待最后反复斟酌后填上。
提示语“人生中最美的是,一边行走一边捡拾路边的花朵”要重点关注,它暗示我们:不管行走在什么地方,收获的都是“美”,这个“美”应是拼搏之后的成功、徜徉山水的美好、团结和谐的友爱、暖意融融的亲情……本题要求写成记叙文,文笔不错的同学也可以写成叙事性散文。
解析二:以“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写演讲稿,就意味着有“听众”,所以开头必须有称呼。
正文引出演讲的主题要迅捷,最简单的方式是引用名言、谚语之类,也可以由身边事、名人事例引入,但叙述不可啰唆,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行文时,要由“行走”的引申义、比喻义发散开来,紧紧围绕主题,鲜明而集中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演讲稿具有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议论文,写作中必须有听众意识,切勿自说自话。在表达上宜多用短句及对偶、排比一类的整句;多用人们能听懂的词语,少用专业术语或生僻拗口的语汇。结尾要简短有力,画龙点睛,将全文推向高潮。最后致谢。
解析三:发挥想象和联想,以“ 的行走”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这也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相比前面的补题要简单一些,主要是补充某个事物,比如导语中给出的“光”“风”“水”,但不限于这三种,也可以填上其他事物。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行走”,所以补充的事物要合乎“行走”的特征,比如“小鸟”“雄鹰”的行为方式一般是“飞翔”,如果补题为“小鸟的行走”“雄鹰的行走”就不大合适了。像“光”“风”“水”这类完全“没长脚”的事物,反而适合补题,比如“蒲公英的行走”“垃圾的行走”“树的行走”之类。
另外,本文写成想象文,也要有明确、积极的主题。
◆范文展示
时间的行走
我是时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便有了我的存在。后来,人们为我创造了各种计时方法,但我从不等待任何人、任何事,兀自在岁月的长河中行走。
我与日月为伴,没有谁能看见我,也没有谁能抓住我,我是这世界无敌的存在。
人们常常把我的名字叫成“一年”。“同学们,你们只有一年的时间就要中考了,你们要好好把握,这一年很可能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年。不要以为一年的时间很长,也不要觉得只有一年来不及了,加油!”这是毕业班的老师在激励学生,话语中提得最多的就是我——“一年”。
我可不管中考、高考什么的,自顾自跟往常一样地走着。走着走着,某一天我被做成了倒计时,从“99”慢慢变少。各科老师都在说:“时间越来越少,没有多少天了。”听他们这样说,我不以为然,撇撇嘴笑了:“我可没有折寿。”倒计时变成“30”了,老师们开始以感慨的方式给学生“打鸡血”:“时间真是越过越快啊!”可笑!我一直都是匀速地行走,何曾有变?不过是你们的错觉罢了。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有学生居然说要掌控时间。我暗自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我还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看看他是如何掌控我的。他很珍视我,我成了他的宝贝,他不曾有一丝松懈放纵,生怕一转身,就把我弄丢了。他想把我放进沙漏里,让我一点一点地过,似乎这样便能减缓我的步速。
我也想慢下来,多给他一些时间,可是我做不到,也不能这么做,只能欣慰而钦佩地看着他奋斗。一节课的时间也就三刻钟,飞逝说不上,但也不是细水长流。秒针转动一下,我便走过一步,看着他从三刻钟三道题,到三刻钟一张试卷,我知道,他真的掌控了我。
我是无情的:不曾止步,也未曾离开;从不慢下来,也从不加速;但凡走过,决不回头。但我也是浪漫的,在我始终如一的行走中,无数能够“掌控”我的人创造了无限的美好。
我是时间,我在行走中……
点评:这是一篇想象作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紧扣时间公平而无情的特性,展现了时间的行走。全文亮点频闪:一是语言活泼,“我可没有折寿”“可笑!……不过是你们的错觉罢了”,心理表达颇具幽默感;二是画面鲜明,毕业班老师“打鸡血”的情景如在眼前,令人会心一笑;三是主题向上,虽然时间不等待任何人,但无数“掌控”时间的人创造了无限的美好;四是结构完整,从开头“我是时间……在岁月的长河中行走”到结尾“我是时间,我在行走中……”,首尾呼应,文末的省略号引人思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