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妙笔如何生花(第二部)
第02讲 一曲菱歌敌万金——个性篇
作文想要拿高分,想要从30分到40分突破的话,那我们一定要在作文之中展现个性。芸芸众生永远都是当分母的,你想超越,你想突破,就一定要让文章与众不同,这是无可争议的关键的点,所以要展现个性。
文章有个性,是指文章的整体风格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是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心头一动”“精神一振”的“兴奋剂”,是考生与阅卷老师对话的“撒手锏”。只要染上那么一些“色彩”,就足可以让别人刮目相看了,而不是过高要求的让你具有李白的清新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那样鲜明的个性风格。文章有个性,其实质是指作文的真情体验,能够展示自己的才情的独特个性,“秀”出自我的个性魅力。
文章的个性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修养、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
那么个性展现在哪里?个性从何而来?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是从这四个方面来的
立意选材他们在作文里是属于“写什么”的问题。文章什么立意,文章什么选材这个属于叫“写什么”而在写什么的话题里,各位同学,我们首先要避免的就是假、大、空、俗和散。这几个字都是同学们在写作中极其容易出现的,假的编造,大的一堆这个空洞的无用的言语啊辞藻啊,俗是最常见的,总是跟风写不出个性,写不出自我。散,主要针对的是多件事的作文。
(
意
立题意招文
) (
材
选命文
)
文章用什么立意,用什么材料,我们的问题出现在假、大、空、俗和散上,但是具体说有哪些呢?
假 :指内容脱离真实生活经验或虚构痕迹明显,导致细节缺失、情感脱节,容易让读者产生距离感 。例如,面试作答中脱离实际工作情境的回答,如面对冲突时过于理想化的处理方式 。
大 :指刻意选取宏大主题或拔高立意,因作者认知不足而使内容空洞、牵强。例如,在写作中强行拔高主题,导致内容显得不切实际和空洞 。
空 :指语言华丽但缺乏具体支撑事件,或情感表达浮于表面,无法引起共鸣。例如,文章中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没有实际内容支撑,或者情感表达过于直接和表面化 。
俗 :指选取的材料陈旧、模板化,或生硬引用过度曝光的名人案例,导致阅卷审美疲劳。例如,频繁使用“雨中送伞”“深夜送医”等模板化事例 。
散 :指文章结构松散,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例如,文章各部分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逻辑支撑,导致读者难以理解整体意图 。
这些问题都偏离了“真、小、新”的写作原则,属于典型的失分点。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写作时应注重真实体验、具体细节、情感真实和新颖独特的视角。
要想写出个性作文,需要注意以下策略与方法。
思路独特,角度新。
“文章最忌随人后”,千篇一律的文章会显得平庸。要想“独特”,思路上不能拘于常规,要敢于创新。面对题目或话题要深刻理解内涵,拓展思路,广泛联想,或正向求异,或侧面着墨,或反面敷粉,力求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变”的新颖之作。
选材独特,内容新。
材料“独特”,人们才乐意读。独特的材料最基本的有两点。一是从个人生活经历中来。个人的生活经历、见闻,个人的交际圈,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不可能与他人雷同,写出来必然显得“独特”。二是从丰富的知识中来。知识领宽广,如文学、历史、地理、生物、书法、音乐、戏剧、花卉以及个人特长技能,等等。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了解和擅长,有厚实的知识积淀,不妨展示出来,文章内容会因超越一般学生认知领域而显示出独特性。
(
结构命文
) (
构
招文
) (
言
语命文
)
这个属于叫“怎么写”的角度。那么在这个角度里。我们主要避免的就是俗套的思路和平铺直叙,那么具体说是什么呢?
内容不真实。以例子来说明。先列举一段内容:
放学的时候大雨突至,我暗自懊悔早上出门时不听妈妈的劝告。我刚准备冲出校门,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妈妈来接我了。她吃力地举着伞,不知什么时候我的个头已经超过了妈妈。我们一起往家走去,不经意间,我看见伞倾斜到了我这一边,妈妈的半边身子都打湿了……
这段内容如果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时候,或许还是一篇歌颂母亲呵护子女的感人文章。但是,放到今天来说,雨伞似乎不是稀缺的物件,既然母亲来接我,为什么不带两把伞?退一万步将,即便内有“隐情”,但是这段内容丝毫没有任何为“隐情”埋下的伏笔,读完这段内容,通篇讲的就是一个俗套的情节,内容有杜撰的嫌疑,不真实。
情感不真实。
来看一段还算“优秀”的作文开头: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月亮。不论是在庭院里,还是在田野上,只要皓月当空,我总是深情地仰望着它。我曾多次地想,有一天,我要亲自写一首诗,一篇文章,来描绘它,赞美它。
可能初看这一段内容,如果以小学生的水平来评价的话,这段话写得还算优秀。但是如果将欣赏水平提高一点,则会感觉整段文字有故作深沉之感,表达的情感也充满了“表演痕迹”。比如“只要皓月当空,我总是深情地仰望着它”,这句话表达的情感表面上看程度非常满,“只要”、“总是”等词眼的使用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所谓过犹不及,话说太满就不真实了。试问现在的学生有几个能深情仰望月亮的?而且还是在“田野”?试问现在哪个父母放心让孩子在有月亮的夜晚在田野散步?能够写这段话的作者,基本上没见过晚上的田野。见过皓月当空的田野的作者,也不会觉得月亮有什么稀奇而深情仰望。
所以这段内容表达的情感并不真实,落入了俗套,本想赞美月亮,但是情感的出发点没有选好,这是避免俗套所忌讳的。
立意不新颖。
立意不新颖是作文中常见的问题。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容易将在书上看到的东西照搬进自己的作文中。比如这段内容:
该死的数学题伤了我无数的脑细胞,可依然一团乱麻。我狠狠地把笔摔在书桌上,真想把数学作业从窗户扔出去。这时,卧室的门轻轻地开了,妈妈走了进来。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微笑着对我说:“趁热喝吧!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底,我提笔“刷刷刷”写起来。
这段内容写自己做题时心烦意乱,而妈妈送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温暖了我浮躁的心,使我重新燃起了刷题的“斗志”,歌颂母爱赐予我的力量。如此这般,写这段评价我都觉得太俗套了。这类作文司空见惯,懂的都懂,不再赘言。
陈词滥调。
陈词滥调就是用别人用过无数次的词语、句子等。比如下面这段: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事往往由清晰变得模糊,由模糊而渐渐忘却了。但是,我小学时上的一堂常识课,却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表面上看,这段内容由议论起笔,然后引出话题,思路可赞,但是其中议论的部分太过于俗套。“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事往往由清晰变得模糊,由模糊而渐渐忘却了”这段话既冗长又故作深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说了什么又感觉什么都没说”,属于陈词滥调一类,还不如直接了当地写“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我都记不起来了。但是小学时的一堂常识课,却令我难以忘记。”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描写才能展现人物个性?
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即具有人物的个性特征,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而如见其人,正如鲁迅所说:“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里所说的“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就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
“语境”,要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心理状态。所谓“语境”,是指符合人物特定处境、特定心情的语言环境。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对象不同,往往同一人物的语言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人物性格就会更鲜明、生动,人物形象更富感染力。
写语言描写时,千万不能单纯写,我说你说他说之类的,呆板的一问一答,读起来多乏味呀!一个人说话时,总要出现相应的表情与动作,把它们描写下来,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写人物对话的时候,交替使用不同的对话形式,文章就会显得生动、活泼
(
题
试命文
) (
演
招文
) (
练
)
◆作文题目
高明的作家长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睿智的哲人则善于在事物中探求真理。纵观古今中外,伯乐发现了千里良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海伦 凯勒则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发现:人生的曲径通幽,生活的画意诗情,老师的暗香疏影,父母的含辛茹苦。另外还有书本的奇异光彩,自然的无穷奥秘,艺术的绰约多姿,社会的日新月异……发现,需要一种敏锐;发现,更需要一双慧眼。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请以“发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写作指导
“发现”作为话题,就要成为本篇考场作文的题眼。“文似看山不喜平”,要使文章有情节,就要提高自己的文学底蕴。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是文章的动力。要写能打动自己的事情。该作文题目落实了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并切实达到了“写作不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的目的。乍一看该题目,你可能一时会感到无素材可写,似乎自己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但如果拓展一下思路,便会发现可写的新的题目及内容很多。题目的多样性赋予了内容的多样性,同学们可写出很多感人的文章。从思想行为方面考虑,如《发现做好人真好》《良心的发现》《我发现能战胜自己》……从学习方面考虑,如《我发现了读书的奥秘》《考场上的发现》……从时间、地点考虑命题,如《14岁的发现》《雨中的发现》……从校园生活考虑命题,如《我发现了校园生活的美》《有花有刺——生活中的发现》……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命题,如《妈妈发现了我的秘密》《我的新发现》……从其他方面考虑命题,如《逆境中的发现》《艰难的发现》《发现得太晚了》《发现——创新》等等。
◆范文展示
发现,生命的图腾
总有这样一种图腾,盛满生活的闪光之处;总有这样一种人,走出独步千秋的文化;总有这样一种发现,雕镂人心,永不锈蚀。
驼铃、金帐、红纱在漫天黄沙的飞舞中渐行渐远,一如昭君身后的片片桃花,在荒凉古道上黯然远逝。明媚的笑脸,如沐浴春风。
为何你没有掩面轻泣抑或略带哀愁?戈壁的荒凉是否会销蚀你的青春韶华?昭君微笑着一言不发。在那座巍峨的宫殿里,她发现了毛延寿们贪婪的目光,她卧冰凉,终日只能与孤独和凄凉相伴。阳春三月,她听见了战事告急, 发现了一片草原。为了自己的祖国,他在旁人轻蔑的目光中,一如当年的明丽,走到和平使节的面前。
她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奉献是人生的最强音。
竹卷、宫纱、玉牌在战火连绵的楚国渐行渐远,一如屈子身后的样样功绩,在醉生梦死的郢都黯然远逝。愁苦的面庞,如历经沧桑。
为了圆梦,他乘着《楚辞》,并高高挥动着《九歌》和《九章》的大旗,升起了《天问》不满的征帆。惊回首,屈子终于发现了朝野的腐朽,发现了世道的艰难,发现了自己的无可奈何。阳春三月,他听见了战事告急, 看见了楚人的悲戚。这时,他悲愤地走到汩罗江边……屈子的屈辱,冗长地拂遍秭归,弹响一江夏暖冬凉。屈大夫的发现未能拯救沦陷的郢都,在 纵身扑向江面的瞬间,他发现在自己冰凉的胸膛里,炽热的爱国激情是那样的汹涌澎湃。
他发现了人生的情愫,爱国是生命的最强音。
有一种生命的图腾,披-路尘土,数千载风流,看夕阳西下,唱大江东去。
有一种生命的发现,从炎黄到汉武,弹奏出一个民族的最强音。
【亮点解读】
(1)立意高远。文意以“图腾”起笔,从历史中描述“发现”:王昭君因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而毅然出塞,屈原因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而愤然投江。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操,正是古今共通的永恒的高尚情操。
(2)构思别致。作者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将其有机组合,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3)手法不俗。作者以故事新编的手法,取材于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将他们还原到各自的历史时代,借两位历史人物各自的发现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