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0 17:5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学校举办了“三秦文脉”征文活动。以下是一篇入选的短文,请你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如果三秦是一首诗,这首诗不会有太多藻饬;如果三秦是一首诗,诗里的意象应该是陕南的谷穗、是陕北的糜子、是秦川摇曳的麦浪;如果三秦是一首诗,诗里起伏的是苍莽的秦岭、褶皱的梁塬沟峁;如果三秦是一首诗,诗里灌溉了蒹葭的河水,至今仍穿流不息……
1.请确认短文中加点字的读音。
(1)糜子(A.méi B.mí)( ) (2)摇曳(A.yì B.yè)( )
2.校对短文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藻饬 (2)穿流不息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学校举办“山川形胜”研学活动,你负责小组研学成果的整理。请你把其中空缺的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
秦岭横亘东西,黄河急转东去。(1)“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潼关扼守山河之间,万夫难开。陕南群山连绵、层门叠户,秦岭古道幽深险峻、遮天蔽日,一天之中(2)“ , ”(郦道元《三峡》)。秦岭护卫了关中,但也阻挡了武侯的路,五丈原的秋风吹散了武侯的梦,梦里有先主(3)“ , ”(诸葛亮《出师表》)的三顾之恩,更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梦想。周秦汉唐在此兴盛,得益于山河关塞的险要,更得益于那些(4)“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征夫。即便役满归家,等待他们的不知是(5)“遥看是君家, ”(《十五从军征》),还是“出郭相扶将”的爹娘。
三、综合性学习
学校举办“非遗文化节”,你负责宣传文案的编写。请解决初稿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①“关中八大怪”的顺口溜____________能流传极广,____________它典型地体现了陕西部分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②陕西的民俗文化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剪纸、戏剧、民居等。③陕西剪纸的创作者大多是一些庄稼人,普通的纸张在他们手里完成____________(A.演变 B.蜕变),美不胜收的山水人物、____________(A.栩栩如生 B.惟妙惟肖)的花鸟虫鱼都是陕西剪纸的主要内容。④不管是剪纸、秦腔,还是别的一些民俗,从整体上看大多呈现出直爽质朴的特点,而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由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造成的。
4.第①句横线处需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请为第③句画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序号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第④句画线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四、名著阅读
7.学校开展了戏剧节,你们小组编演的是《西游记》。为进一步加深对人物、情节和主旨的理解,小组成员彼此分享《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体验,请你积极参与。
西游记的主题是多元的,一出短剧应围绕一个主要的主题进行演绎。请你从《西游记》备选的情节中任选一个稍加阐述,并为短剧确定主题。
A.大闹天宫 B.四圣试禅心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日前揭晓,陕西周原遗址入选。这里发现的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群,为判断周原遗址为灭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关键证据。
②“周原”曾经只是一个存在于文献中的名词。文献记载,3000多年前,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居至此,周原遗址也被认为是古公亶父迁岐后周人的活动中心区。
③周原的具体位置和核心区域在哪里,其遗址性质又是怎样?学界对这些关键问题未有定论。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石璋如在这一区域开始进行田野调查,并提出此处就是古公亶父所迁之周都的看法,由此揭开了周原考古的序幕。
(摘编自《文明探源 | 在周原,寻找那座3000多年前的城》,《中国日报》2025.3.18)
【材料二】
①遗址西南部的王家嘴区域发掘了2座大型建筑遗址。目前,完整揭露的一号建筑面积逾2500平方米,由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前后庭院构成。这是周原遗址第一座完整揭露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也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先周文化建筑。
②在考古人员确定的三重城墙中,西周大城建于西周晚期,面积约520万平方米,为目前发现最大的西周时期城址。其东南城门由城台、外瓮城、南北门道、门塾、内瓮城、入城道路、门内建筑群等部分构成。城门规模宏大、结构完备,在先秦城址中前所未见。
③小城位于大城西北部,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大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城址。考古人员判断,其城墙始建于商周之际,废弃于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
④宫城位于小城北部正中,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处处可见从前人们生活劳作的印记。考古人员介绍,通过对其北墙、西北角、南墙及南门的发掘,可以判定宫城建筑年代基本与小城在同一时期。钻探发现,宫城内遍布夯土,多条道路纵横交错,大致呈网格状布局。
⑤以往的考古对西周城墙遗址的发掘较少,学界对有关西周城墙结构形制、西周城址形态的认识欠缺。周原遗址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墙的发现,不仅促进了对周原聚落形态与性质的认识,更为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
(摘编自《宝鸡周原遗址考古取得新进展》,《陕西日报》2024.12.30)
【材料三】
①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宫城东南门西侧壕沟内出土了卜甲、卜骨残片204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余字,内容如“王呼並召叔再思来。既,不来”“壬子王其獸……”“邑其呼归。周”等,是继周原、周公庙遗址之后,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数最多的一批。其中一片甲骨上的“秦人”二字,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对“秦”的最早文字记载。
②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并结合史料基本可以确定,最早的秦人源自东方,在商朝灭亡之后,被迁移到了今天甘肃礼县的西犬丘。周孝王时期,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封到秦这个地方,并赐姓氏为嬴。不过此时的秦国,还远远达不到诸侯国的标准,直到西周末年,因为秦襄公拥立周平王东迁有功,秦国才得以入住关中,跻身于诸侯国之列。
③“甲骨上的‘秦人’二字不一定代表秦国人的概念,它有可能是一个人名。”周原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种建荣透露,因为这批甲骨的年代下限是西周中期,还没办法确定与“非子受封”的年代是否吻合。“与秦人产生的年代如果能吻合,那将是重大发现。”
(摘编自《解读考古新发现 | 出现在周原甲骨上的“秦人”与统一六国的秦国有何关系?》,“西部网”2025.2.28)
【材料四】
①3000多年前,周王朝发祥于渭水之畔,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先河。其中,崇德尚礼、任人唯贤、勤廉仁和等优秀品德,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至今仍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
②承载着藏礼于器、无言之教等社会治理目的的青铜礼器,正是一大见证。在周原遗址考古中,曾发掘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珍贵青铜器,数量之众、重器之多、造型之精、铭文之重要、内容之广泛,皆属举世罕见。
③出土于宝鸡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的史墙盘,内底的284字铭文字迹工整、文辞优美,记述了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世周王的主要功绩及墙家世五代祖考的生平经历和重要事迹。
④“一部家族谱,半本西周史。”史墙盘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文学和艺术价值,其铭文反映出周人将家族荣辱与国家兴衰寄于一体的观念,成为此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础。
⑤随着周原遗址考古不断深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将得到进一步挖掘、阐释。以周原遗址为代表的周文化、由周人首倡的礼乐文明和德政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血脉。
(摘编自《文明探源 | 在周原,寻找那座3000多年前的城》,《中国日报》2025.3.18)
8.考古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准备对周原遗址的三重城墙分别展开研究,阅读【材料二】,请你确定两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并简述理由。
9.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陕西周原遗址何以入选“2024考古新发现”?请列出三条有说服力的理由。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原考古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古代文献中记载周原遗址所在位置是古公亶父所迁之周都,周原遗址的考古价值不言而喻。
B.小城和宫城的建筑时间均早于大城,此次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墙的发现,填补了人们对西周城墙遗址的认识空白。
C.秦国在西周末年才跻身于诸侯国之列,考虑到年代的吻合,周原遗址发现的甲骨上的“秦人”目前还不能确定就是代表秦国人的概念。
D.史墙盘的铭文记载了西周的发展历史,反映出周人“家国一体”的观念,成为此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 戏
文锁勤
①我还很小的时候,常爱跟着大人们在家乡各村各镇的空场地里,赶会、跟集、看戏。无论你什么时间走进村子,徜徉在街坊,都能听到“洋戏匣子”里高亢动人的袅袅秦声。通常农历大年初五一过,村里就有人张罗组织演戏,一直要演到二月二才结束。
②最近的戏楼就在村子的正中,是座漂亮、气派的建筑,聚集了全村人的智慧和才干。听爷爷和父亲说:盖戏楼那年,光派饭就在家里吃了两个多月。虽然那阵子家家户户并不富裕,可谁也不愿意让匠人们吃着赖饭去做工。因之,凡有管饭任务的都会做出自己最拿手的饭菜。变着戏法,调着花色,让工匠们满意。没有管饭任务的,也争着抢着尽心,送鸡蛋、送青菜、送菜油,一村人的几百颗心,就因这一座戏楼凝聚在了一起。
③戏楼盖成了。有楼无戏,岂成体统。当下请来了县里的戏班,整整唱了六天五个晚上。从《二进宫》《三滴血》《四进士》《五典坡》一直唱到了《七品芝麻官》《八件衣》《九江口》《拾玉镯》。让村里的男女老少,足足过了戏瘾。一连半月,村人吃饭说戏,下地说戏,连村里的热风里都飘荡着浓浓的戏味。
④时至忙毕,麦子归仓,种子下地。照例又有一场庆贺丰收的戏,在村上唱开。这一次规模更大、更气魄,由往常的单台唱,变成了双台斗。高处垒墙,平地起台。一个用钢管,木椽搭建的新戏台,就霸气地立在古戏楼的对面,黄里泛白的帆布罩起一个巨大的建筑,与村上的古戏楼,遥遥对峙着。
⑤尊贵的新媳妇照例被请进婆家;住在他乡的外爷、外婆也要成为家里的座上宾;放暑假的孩子,带上自己的作业,闹着、嚷着、哭着,缠着当爷的、当奶的也要跟上赶趟。家家户户都住满了请来看戏的新客。乡村流动的热风里,除了喷香的菜油味、酸香的醋味、串香的肉味、香辣的臊子面味,更浓厚的是一波连一波,一浪接一浪的欢歌与笑语。
⑥也许在诸多乡亲的心中,远远还没有将戏上升到传播文化或享受艺术的超凡境界,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份盼戏、爱戏、钟情于戏的由头。天还没黑,人们就早早收工,成群结队地走着急步,一路说说笑笑,朝戏场赶。
⑦天至黑时,场子里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里圈低凳子坐的是大人,大人的膝腿上坐的是小孩子。高凳子上站的是人,戏场外圈里的树杈上爬满了调皮捣蛋的男孩子,土垣残墙头上骑的是十二三岁的女娃娃;再后边,马车上是人,麦草垛上是人,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中间的一片片“凹”了进去,外面的一圈圈又“凸”了出来,活似用人圈起来的一口大锅。那些烧醪糟的、炸油饼的、捏油糕的、卖瓜子的,眼前立一盏马灯,早早就在戏场四周安营扎寨。
⑧大幕迟迟还未拉开,只能从幕缝里瞅见化了妆的大花脸,戴了红短胡子的壮汉来回穿梭。高音喇叭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小商小贩的叫卖早已被淹没,人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台口。一阵焦急地等待,台上的开场锣鼓终于停了,大幕徐徐拉开。埋怨的、发牢骚的那些急性子的秦腔迷,也随之消停下来。个个凝神敛气,眼巴巴地盯着台子,静心等候。几分钟后,好戏开场,生旦净末丑登场,说学逗唱闹轮番上阵,唱念做打信手拈来。观文戏,白面书生,手执羽扇,头摇帽翎,闲庭信步,观花赏春,一脸金榜题名的得意;看武戏,吹胡子瞪眼,手执钢刀直杀砍,筋斗翻旋耀花眼,令人胆战心又寒;那神话戏,又吹火,又吐烟,一会雷鸣电闪,一会腾云驾雾,妖魔鬼怪,闹得天昏地暗,看了玄机四伏,毛骨悚然;还有那爱情戏,唱得缠缠绵绵,演得凄楚哀婉,一唱三叹,声音脆得像叫天子划破天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将人的心都能拽去,连魂儿都要牵走似的。那真切与传神,好比吃着加满香醋、调了油泼辣子的玉米搅团那么爽口,那么上头过瘾。唯有身临其中,才能细细地体会与品味。
⑨场上群众的魂儿、神儿像被台上的演员拽着,戴着花镜的老汉咬着一袋旱烟,眯着眼睛在细细地听;老太太撑着木拐杖避开刺眼的光亮,使着劲往台上瞅。演员的身子下蹲,观众的脖子就上扬;演员一个筋斗从地上蹦起来,观众就不由得耸起双肩,竖起身子,将脑袋朝两膝间往下缩。更精彩的是东台口也吼,西台口也吼,斗得难解难分;那边是省上的大班,名角荟萃;这厢靠着占天时地利,有本地拔尖的角儿,亦不示弱。观众笑着、乐着、吼着、叫着,鼓掌的、跺脚的、抱怨的,像潮水一样一会儿倒过去,一会儿又倒过来,彼此都不愿舍弃。一连几日,场场火爆,天天过瘾。最终,演员和剧团在乡亲好酒、好菜的盛情招待后,离开了村落,赶下一趟场子。村子的上空却久久回荡着袅袅不绝的秦声秦韵。
⑩这便是戏。“其词质直,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它多像秦人的根脉。爷爷爱了一辈子秦腔,他一生无疾,在看完村子里的大戏后,于年关之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他今辈子都没离开秦腔。
戏还在唱,从年头一直唱到年尾,年年如此。村子上空还像当年一样响着激昂的秦腔。这戏就像是秦地的一棵古树,万条根须植在心里,更是一曲生活和生命的乐章,历久弥新,依旧回响。
(摘编自“西安新闻网”,有删改)
11.作者在文中记叙盖戏楼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1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个个凝神敛气,眼巴巴地盯着台子,静心等候。(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观众笑着、乐着、吼着、叫着,鼓掌的、跺脚的、抱怨的,像潮水一样一会儿倒过去,一会儿又倒过来,彼此都不愿舍弃。(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3.文章第④段到第⑨段记叙了村上的一次唱戏活动,但作者对戏台上的表演描写得并不多,重点都在写形形色色的观众。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材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4.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①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②,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③粮,取给于道路焉。上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突厥破灭,海内康宁。”征拜谢曰:“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上曰:“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④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稔(rěn):庄稼成熟。③赍(jī):怀着,这里指携带。④乂(yì):安定。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米斗直绢一匹( ) (2)流散者咸归乡里( )
(3)偃武修文( ) (4)卒亡天下(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和“此乃朕之甲兵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D.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
(2)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
18.唐太宗认为国家真正的“甲兵”是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9.这首词的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请分析题目中的“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20.梁启超说辛弃疾这首词“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词里都感慨了什么?为什么说这首词也是辛弃疾“自哀”?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习惯让AI完成写文章、查资料、做策划等工作。但大多情况下,我们下达的指令只会换来AI的答非所问,让人吐槽“听不懂人话”。但究其原因,是我们无法给出有效指令。于是,各种“AI指令教程”纷纷涌现。
但是,当我们学会和AI有效沟通时,也应该想到:和家人、老师、同学、陌生人沟通时,往往也容易出现“误解”。如果说AI需要精准的“指令”,那么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的是什么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投稿给三秦中学《青春》校刊的任意一个专栏。
专栏名称 投稿要求
真情时刻 讲述身边真事,抒发真实情感。
犀利辩台 剖析时代话题,展现深度思考。
妙笔构思 虚构精彩的故事,给人以启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选择合适的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2025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A B 2. 饰(藻饰) 川(川流不息)
3.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 松柏冢累累
4.之所以 是因为 5.B A 6.示例:而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7.[示例一]大闹天宫。孙悟空偷吃蟠桃,毁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返回花果山。玉帝派兵捉拿,被孙悟空两次击败,最后孙悟空被玉帝请来的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应该围绕孙悟空“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去表现。
[示例二]黎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为试探唐僧师徒取经的诚心,化身为一富家母女四人,以招婿为名设局考验。唐僧以“宁死往西天”拒绝,悟空识破真相但未点破,沙僧表明“宁恋本乡一捻土”的心志,唯八戒贪恋美色财帛,主动求娶“三位女儿”。次日庄院消失,四圣现真身,八戒被倒吊树上受罚,师徒方知此为考验。唐僧、悟空、沙僧因禅心坚定获认可,八戒则因凡心未净遭惩戒。应该围绕唐僧坚定的理想信念去表现。
8.[示例]①研究大城东南城门的结构特点。因为它规模宏大、结构完备,且在先秦城址中前所未见;②对比研究小城和同时期城址。因为从面积上看,小城大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城址,能丰富对城址的认识;③研究宫城的格局分布。因为它是从前人们生活的区域,对研究聚落形态有极大帮助。 9.[示例]①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群为判断周原遗址为灭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关键证据;②这里出土的“秦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对“秦”的最早文字记载;③周原遗址发掘了目前所知最大的先周文化建筑;④周原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艺术、文化、历史价值极高。 10.C
11.①展现村民对秦腔的重视与热爱,体现戏曲凝聚人心的力量;②通过“派饭”“争送物资”等细节,凸显淳朴互助的民风,为后文写秦腔扎根乡土作铺垫;③戏楼成为文化象征,暗示戏曲与村民生活密不可分,深化主题。 12.(1)“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盯”表示人神情的专注。表现出大家对大戏开场的热切期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观众比作潮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双台斗戏,两个戏台对观众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既表现观众的不舍与热爱,也表现出舞台上表演精彩,牵动人心。 13.①作者大量描写不同年龄、姿态的观众,表现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也从侧面写出了表演的精彩,秦腔的魅力;②通过对看戏人的描写,展现了乡村和谐幸福的生活画面,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③题目为“听戏”,材料安排侧重写听戏人,这样使文章主次分明,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 14.[示例一]结尾句将秦腔比作“秦地的一棵古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秦腔历史悠久。“万条根须植在心里”强调秦腔在秦地扎根很深。
[示例二]结尾句将秦腔比作“秦地的一棵古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秦腔在秦地孕育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万条根须植在心里”强调秦腔已融入村民的血脉,成为精神寄托。作者写这句话,意在表明秦人爱秦腔,是对世代生活的这一片土地的热爱。
[示例三]结尾句将秦腔比作“秦地的一棵古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秦腔在秦地孕育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万条根须植在心里”强调秦腔已融入村民的血脉,成为精神寄托。作者写这句话,意在表明秦人爱秦腔,是对世代生活的这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本土文化的深深认同。秦腔伴随着秦人的生活,对秦腔的热爱,更是承载着秦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15. 通“值”,价值 都 停止 最后,最终 16.C 17.(1)君主应当独自运用权威权力,不可把权力委托给大臣。
(2)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铠甲兵械难道不够吗! 18.真正的“甲兵”:百姓安定(或“百姓乂安”)。治国思想:以民为本,他认为民心安定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19.①从题材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②从情感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以及报国无门的悲壮;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意象慷慨,语言壮丽豪放。 20.感慨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难酬壮志。辛弃疾和陈同甫一样,都是因为主张收复失地被投降派排挤出朝廷,空有为国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志向,却只能看着两鬓斑白无可奈何。
21.“真情时刻”专栏例文:
沟通的密钥:理解与尊重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为让AI准确执行指令费尽心思。可当我们在与家人、老师、同学交流时,也常常遭遇“信号失灵”的困境。其实,人与人有效沟通的密钥,便是理解与尊重。
记得那次班级小组讨论。我满心欢喜地抛出自己构思许久的方案,本以为会收获认同,没想到却被小组成员连连摇头。那一刻,委屈和愤怒涌上心头,觉得他们根本没认真听我讲话。我涨红了脸,声音不自觉地提高,和他们争论起来。小组气氛瞬间紧张,大家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
直到冷静下来,我才开始反思。我一直强调自己方案的优点,却没去倾听别人的想法。我以为自己在努力沟通,实际上却在自说自话。于是,我深吸一口气,真诚地说:“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刚才是我太着急了。”组员们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他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来。我耐心倾听,发现他们的想法中也有许多闪光点,是我之前未曾考虑到的。我们开始互相理解,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了一个更完善的方案。
这件事让我明白,沟通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交流。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小世界”里,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如果在沟通时,我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不愿去理解和尊重他人,那沟通就只是一场无效的争吵。
理解,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尝试明白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尊重,则是认可对方表达观点的权利,不轻视、不贬低。就像不同的花朵都有绽放的权利,每个人的想法也都值得被看见。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我们更要握紧理解与尊重这把沟通的密钥。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份尊重,少一些冲突。让我们用它打开彼此的心门,让交流变得顺畅而温暖,让我们的青春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绽放光彩。“犀利辩台”专栏例文:
当沟通成为“指令游戏”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习惯对着手机说一句“帮我写篇周记”,或是输入几个关键词,就期待AI给出完美答案。可往往事与愿违,它总是答非所问。后来我们明白,不是AI太笨,而是我们的指令不够精准。于是,各种“AI指令教程”火了起来,教我们如何把需求拆解得清清楚楚。
但我突然想到,在生活里,我们和身边的人沟通时,不也常常“答非所问”吗?这让我想起上周的小组作业。我在微信群里发了句:“明天中午前把资料发我。”消息发出去后,等了很久,只有零星几个人回复“好”。到了截止时间,收到的资料格式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和主题毫不相关。我又急又气,在群里质问:“你们为什么不按要求做?”可同学们也委屈:“你没说清楚要什么样的资料啊!”这不就和跟AI沟通一样吗?我以为自己说得够明白,可别人根本没“听懂”。但比起和AI沟通,更糟糕的是,我们常常连耐心都没有。
就像前几天,妈妈唠叨我作业磨蹭,我脱口而出:“别管我,我知道该怎么做!”话一出口,妈妈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连给妈妈解释的机会都没留,更别说认真听听她为什么着急。
AI需要精准的指令,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的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任务清单”。记得有次我考试失利,不敢告诉爸爸。他却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只是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时候我考砸了,就想去河边看会儿鱼。”那一刻,不需要任何大道理,我却突然觉得心里没那么难受了。这就是人和AI最大的区别——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共鸣。
现在的我们,习惯了用最短的文字表达想法,以为这样高效,却忘了沟通的真正意义。或许,是时候放下“指令思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倾听。毕竟,能温暖人心的,从来不是精准无误的“答案”,而是真诚的对话和相互的懂得。“妙笔构思”专栏例文:
失灵的语音信箱
那天傍晚,我盯着手机里第17条未读消息,手指悬在屏幕上方迟迟按不下去。自从上个月和妈妈约定用语音信箱沟通,我们的对话就像两台永不同频的收音机。
“今天数学作业多,记得给我点炸鸡。”我对着空气说完,看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文字,随手发送出去。五分钟后,妈妈的回复弹出来:“冰箱里有剩饭,油炸食品不健康。”我烦躁地把手机甩到床上,明明已经说清楚想吃炸鸡,为什么她总是听不懂?
这种情况在爸爸出差后愈发严重。妈妈每天用语音信箱发来日程表:“18:00到家写作业”“20:00 练琴半小时 ”,每条消息末尾都带着冰冷的句号。上周我偷偷把练琴时间改成“自由活动 ”,第二天就收到她发来的长语音,声音里裹着刺:“连沟通都要撒谎,你越来越不懂事了。”
转机发生在那个暴雨夜。我缩在书桌前写作文,突然被窗外的闪电惊得一抖。紧接着,整栋楼陷入黑暗。手机屏幕在一片漆黑中亮起,是妈妈发来的新消息:“别怕,我马上回来。”这条消息没有机械的语音转文字提示,而是歪歪扭扭的手写体,末尾还画了个笨拙的笑脸。
楼道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妈妈举着手机冲进来,发梢还滴着水。“应急灯在鞋柜最下层,” 她把温热的奶茶塞进我手里,“路上买的,加了你最爱的珍珠。”黑暗中,我们靠着应急灯的微光聊天,她说起白天在医院加班的趣事,我吐槽新换的数学老师口音太重。那些藏在语音信箱里的隔阂,竟在摇晃的光影里慢慢融化。
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偷偷报了智能手机培训班。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语音转文字会忽略语气”“ 发消息前要检查错别字 ”。但最让我鼻尖发酸的,是最后一页的字迹:“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是让她知道我在听。”
现在,我们的语音信箱里依然会有琐碎的日常,但更多的是:“今天看到超美的晚霞,给你拍了视频”“等你回来一起拼乐高 ”。那些带着温度的语音,比任何精准的指令都动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