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意味着不仅要树立远大志向,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A._________(锲而不舍/坚贞不屈)的精神走稳走实人生的每一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成功都源于深入实践、苦干实干的结果。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还意味着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以B._________(矢志不渝/至死方休)的精神牢记最初的梦想,守住内心的志向,【甲】真正踏上追梦旅途后,沿路有平川也有丘hè,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阴霾。【乙】拥有高远的志向,才能在奋进路上C._________(且行且歌/引吭高歌)。
1.按要求填空。
(1)以上文段中hè应写作 。
(2)加点的字“霾”的读音是 。
2.请给文段A、B、C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 B. C.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中“脚踏实地”“远大志向”“走稳走实”分别是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
B.文段中【甲】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乙】句是一个假设复句。
C.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句式杂糅的语病,应删去“的结果”,或将“源于”改为“是”。
D.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应将“不行不至”后面的逗号改成分号。
二、综合性学习
小妍将随学校一起参观江苏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4.请你结合下面的“参观须知”给她提出一些建议。(至少两点)
参观须知 一、本馆免费开放,参观者在开放时间内持本人有效证件方可入馆参观。 二、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进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三、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禁任何挑衅政治底线、违背历史事实、诋毁烈士的言论和行为。 四、严禁携带宠物、危险品、化学品、管制械具及其他危害品入馆。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在成人陪伴下参观,学生团体参观须由学校组织并有教师带队;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者须由成年人陪护入馆。 五、展厅拍照、摄影请勿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和三脚架。 六、请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勿触摸展品及相关展览设备,勿大声喧哗、嬉闹失态。
5.请你把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向全校师生播报。(不超过25个字)
2024年10月20日,复兴中学九年级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来到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感悟红色文化,传扬铁军精神。展厅里,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模拟实景,充分展现了新四军浴血奋战、浴火重生的光辉历史。在纪念馆讲解员的介绍下,同学们凝神贯注地听完了与新四军有关的“五个一”红色故事,并纷纷表示,要肩负强国重任,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发扬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中学生的使命。
三、名句名篇默写
6.胸怀家国天下,肩扛使命担当,这是历代优秀中华儿女的本色。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1)辛弃疾梦回沙场,“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激昂悲壮,渴望功名。
(2)诸葛亮临危受命,“ , ”(《出师表》),心系社稷,忠贞不贰。
(3)文天祥兵败被俘,“ ? ”(《过零丁洋》),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解元”漫谈
高玉林
①当谈起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少人会把“解(jiè)元”错读成“解(xiè)元”。
②元:第一。解元:封建时代称地方(明、清指省一级)科举考试第一名。唐、宋科举制度规定,参加全国性科举考试(礼部试)的人必须经地方考试选送,这种地方考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就称解元,由所在州郡发遣解(jiè)送至京参加礼部会试,称“发解”。这里,“解”取“发遣解送”之义,当然要读成“jiè”了。明代的唐寅唐伯虎就是因为考中乡试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③宋元以后,解元逐渐演变为对读书人的尊称或通称。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惊艳》:“(张珙唱词)分明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再如“董解元”,董是金代戏曲作家,生卒年月、字号、籍贯均不详,因其为读书人,故人称董解元。他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世称《董西厢》。
④《幼学琼林》中提到了“解元”:“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与此相关的,说说“五魁首”。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也叫“五经魁首”,亦省称“五魁”。现在人们饮酒划拳时喊的“五魁首”就源于此。
⑤历史上,我国江苏无锡曾有过“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所谓“六科三解元”,是指明代隆庆四年和万历元年、四年、七年、十年、十三年中,无锡吴汝伦、顾宪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连获第一名,彰显出无锡文风之盛。
⑥京剧中有一出《苏三起解》,非常有名。这里的“起解”指犯人被押送上路,“解”同样读“jiè”。
⑦我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记住“解元”的读音。
⑧相传明代解缙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称解元,闻名远近。一次他游山口渴,向一位老者讨茶喝。老者问他身份,解缙直报自己是“解解元”。老者想挫挫解缙的锐气,说他出一个对子,解缙对得上方能喝茶,因以出句: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此句古今称绝,难在联中三个“解”字。三个“解”字字同义异,三字三用,应对颇难。后来解缙知道老者姓乐,曾在朝廷乐府为官,后隐居山林,抚琴乐山乐水,便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对句三“乐”对三“解”,词性、功用分别对应,对仗工整,即景应对,切人切事切情。
⑨在上文中,三个“解”字与三个“乐”字的正确读音为:解(jiě)解(xiè)解(jiè)元之渴。第一个“解”是“消除”的意思;第二个“解”是姓氏;第三个“解”与“元”合起来表示乡试第一名——“解元”。
⑩乐(lè)乐(yuè)乐(yuè)府之音。第一个“乐”是“快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姓氏;第三个“乐”与“府”合起来表示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
7.下列有关“解元”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解元”的“解”与《苏三起解》的“解”读音相同。
B.明代唐寅唐伯虎因参加省级科举考试取得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C.宋元以后,未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或参加科举考试未取得第一名的读书人,也能叫“解元”。
D.“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是说无锡吴汝伦、顾宪成、周继昌在同一年乡试中获并列第一名。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说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这“五经”就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应该是《诗经》《尚书》《易经》《道德经》《春秋》。
B.明清科举考试等级分为:(一)院试,考取秀才,地点在州府;(二)乡试,考取举人,地点在省城;(三)会试,考取贡士,地点在京城;(四)殿试,考取进士,地点在皇宫。
C.明清时期,参加省级考试乡试,考中者头名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二名以后都可恭维性称为亚元,如范进就是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D.“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中“解”字有三个读音,而“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中的“乐”字只有两个读音。
9.根据本文,请说出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是在哪些人的哪些作品基础上完成的。
蜷在角落里的父亲
徐风
①那时我们家的理发店还没安上空调,到了夏天,只有一台破风扇在头顶“呜呜”地转着,我不止一次向父亲提议——买台空调吧,摆在店里又洋气又实用。而父亲只是抬头望一眼头顶嗡嗡转着的破风扇,又低下头去忙手中的活儿。每到这时,我就会产生从头顶蔓延到脚趾的窒息感。
②父亲很少发出声响,就像那台破风扇,只有在干活的时候才会有点儿响动,他沉默地给客人理发,沉默地打扫店面,沉默地迎接一天又送走一天。正是这种沉默,让我在与他相处时,脑子里总是循环着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那天我去父亲那里,瞧见他坐在柜台里的身影,个子那么高的男人坐在柜台后,竟像是蜷在角落里,几乎要与深灰色的墙壁融为一体。
④我的少年时代从未给父亲留下一席之地,“徐尤志”对我而言,只是一个不会发出声音、快被我遗忘的一直蜷在角落里的配角。我也从未想过去深入了解这个配角,我觉得这无关痛痒。日子不会因为这些变得更好,也不会因此变坏。
⑤在我大二的时候,我第一次收到父亲的短信,他告诉我祖父去世的消息,问我能否请假回家参加葬礼。我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我才惊觉自己没有泪意,竟不大能想起祖父的容貌,只是一片茫然。
⑥我突然有些惶恐——许多年以后,当我有了白发,我回忆自己的父亲,会不会也像今天回忆祖父一般,只觉一片大雾弥漫?
⑦这是我离开后第一次回来。看到父亲时,我愣了一下,他不再是虽木讷但身姿挺拔的徐尤志了,我可以看见他头顶黑白掺杂的头发。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比父亲高了半个头。
⑧时近傍晚,我和父亲坐在地毯上,父亲把蜡烛芯挑亮,放在我面前。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
⑨“还记得你祖父长什么样子吗?”父亲突然开口,声音很轻,我甚至觉得还没有烛花爆裂的声音大。
⑩但我听清了。
“很瘦,矮矮的,胡子特别长。”我回答。
父亲深吸了一口气,慢慢说道:“不对,你祖父特别高,身上有把子力气,一天能赶几十里路。”
“但你说的也没错。”父亲摸了摸鼻尖,“你说的是七八十岁的他,我说的是三四十岁的他。”
“这么多年了,你爷老了,我是在炕边儿照顾他最少的一个。”父亲嗓子里好像混进了砂砾,哑得怕人,也无力得怕人,“没当成个好儿子,当然,也没当成个好父亲。”
我喉头耸动,只觉得蜡烛离我太近了,烟气熏得我眼眶酸痛。
那个一直蜷在柜台后、几乎与墙壁融为一体的男人,我分明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恍惚间开始明白,自己在这二十年间都错过了什么。我从未试图和父亲沟通过,我无视他每一次试图与我沟通的努力,忽略他的挣扎,脑子里只想着逃避尴尬。
那夜我和父亲坐在地上,坐了很久。我将头埋在膝盖间。思绪纷乱,困意又使我昏昏沉沉。肩头被父亲披上外套,我听见父亲在我耳边悄声道:“店里安空调了,暑假来住几天好吗?”
我抬起头,缓慢道:“好。”
一直蜷缩在角落里,被我错过多年的配角嘶吼着发出声音,终于被我听见。我看着他生出血肉,朝我走来。而我终于开始了解他的过去,经历他所经历的。
(有删改)
10.梳理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文章情节 “我”的情感变化
(1) 窒息感
“我”收到父亲短信 (2)
父亲与“我”谈及爷爷 恍惚间开始明白
父亲邀“我”回家住 (3)
11.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
1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蜷在角落里的父亲”的含义。
13.文中父子之爱,深而沉。其实,有时候爱是需要大声说出来的。请编写一条短信,给最关爱你的人。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五、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画眉鸟①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①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为滁州知州。他在晚年曾经多次提出辞官,但均未获得允许。这首诗为作者贬官后所作。
借物抒怀是常用的描写手法。请阅读诗歌,按要求填空。
① ②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郧①人军于蒲骚②,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③患之,曰:“盍④请济师于王?”斗廉⑤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⑥,君之所闻也。成军⑦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
(摘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
【注释】①郧(yún):古国名。②蒲骚;郧国地名。③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④盍:何不。⑤斗廉:楚国大夫。⑥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果却被周武王所灭。⑦成军:整顿军队。
1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间”意思不同。
B.“必以信”中的“信”是“实情”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中的“信”意思不同。
C.“军”有“军队”“军队驻扎”“攻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郧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攻击”的意思。
D.“闻”有“听到”“闻名”“名声”“传播”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君之所闻也”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
1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7.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你认为曹刿是“智者”和“巧者”吗?请结合甲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简述理由。
18.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依据中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七、名著阅读
请你根据平时对《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简·爱》等名著的阅读,完成以下任务。
19.阅读名著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人的一生往往会遭遇种种不幸和苦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最终的结局也不同。同样是农村人到城市谋生,作家① 笔下的祥子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吃喝嫖赌、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路遥笔下的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虽然物质生活是贫困的,精神也是孤独的,但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决不苟且行事、自甘堕落,始终追求着精神世界的完善。英国小说家② 笔下的简·爱在各种磨难中坚持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了幸福。
2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简·爱》都是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请你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主人公的一种性格特点,并举出与此性格特点相关的故事情节。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攀登。你还需要找到一条上山的“路”,在每天的日常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步扎实地往上爬。
读完上面的文字,你对“如何完成目标”有着怎样的想法呢?请你结合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想写一篇文章,让同学们读了你的文章后受到启发。
要求:①标题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个人信息相关的真实的人名、地名等。
《2025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壑 mái 2. 锲而不舍 矢志不渝 引吭高歌 3.B
4.①注意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进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②学生团体参观须由学校组织并有教师带队。③展厅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和三脚架。④不能触摸展品及展览设备。⑤不能大声喧哗。(任写出两点即可) 5.复兴中学九年级师生参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6.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7.D 8.A 9.首先《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的元稹写的《莺莺传》,金代的董解元在此基础上创作了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就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了著名元杂剧《西厢记》。
10.(1)“我”提议父亲买空调(2)惶恐(3)“我”终于开始了解父亲 11.“不动声色”即不说话,不流露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担心蜡烛熏到“我”的眼睛,默默地把蜡烛移走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心。 12.坐在柜台后的父亲像是蜷在角落里,几乎要与墙壁融为一体。父亲不善言辞,把他对“我”的爱默默地藏在心里。曾经父亲在“我”心里没有一席之地,“我”也未曾深入了解、关心过他。 13.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似水流年,耳边迂回的是您谆谆的教诲;繁花似锦,追梦的路上是您漫漫的期待;路途漫漫,汗水下充斥的是您满满的慈爱;繁星点点,夜幕下是对您的深深思念;爸爸,我爱你!
14. 叫声百啭千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表达了向往 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以及对朝廷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禁锢思想的憎恶和否定。
15.C 16.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7.曹刿是“智者”和“巧者”。他在齐军三鼓后,见齐军士气衰竭,而鲁军士气正盛,立即下令进军;他在齐军溃败时,判断齐军没有埋伏,立即下令追击。他能抓住机会并果断决策,是“智者”和“巧者”。 18.曹刿的依据是鲁庄公能诚心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尽了职分,能得民心。斗廉的依据是作战取胜在于军队上下一心,不在于人多,楚军能做到上下一心。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人和”很重要。
19. 老舍 夏洛蒂·勃朗特 20.(示例)保尔:坚毅顽强。修筑铁路时,保尔不顾工作环境的艰苦,凭借无比坚强的意志忘我工作。
简 爱:倔强刚烈。在慈善学校,面对挨打、受饿、罚站等,简 爱总是倔强地昂起头来,不让泪水涌出眼眶。
21.例文:
踏小阶而上,攀大目标之峰
大目标如巍峨高山,矗立远方,令人心生敬畏与向往。然而,若想抵达山顶,仅怀揣对山顶的憧憬远远不够,还需找到上山的“路”,在每日的琐碎日常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步扎实地向上攀登。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这是他心中那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他给自己制定了详细且严格的小目标。每天清晨,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完成一定字数的写作任务。正是凭借着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他在写作之路上不断前行,创作出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众多经典作品,最终登上了文学的高峰。
于我而言,学习英语的过程亦是如此。曾经,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理想,流利地用英语交流、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了我心中的“高山”。为了翻越这座山,我为自己规划了一系列小目标。每天早起背诵20个单词,利用课间时间复习语法知识点,晚上听一篇英语短文并尝试复述。起初,这些小目标看似简单,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然而,我没有放弃,始终咬牙坚持。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自己的词汇量在逐渐增加,语法知识越来越扎实,听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在最近的一次英语考试中,我的成绩有了大幅提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正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目标,如同一级级坚实的台阶,助我向大目标不断靠近。
相反,若只盯着大目标,而忽视小目标的积累,往往会陷入迷茫与挫败之中。有些人在减肥时,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一个月瘦20斤这样不切实际的大目标,却忽略了每天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这些小目标。结果,没过几天就因难以坚持而放弃,减肥计划也宣告失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让我们踏小阶而上,终能攀上大目标之峰,领略那山顶的壮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