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届八年级下期期中定时练习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社戏是江南水乡的传统民俗活动,承载着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鲁迅笔下的《社戏》描绘了孩子们月夜划船看戏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眷恋(juàn)。戏台上,演员们用悠扬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将观众带入跌荡起伏 的剧情中。台下,村民们屏息(píng)凝神地观看,时而为剧中人的命运唏嘘不已,时而因诙谐的桥段哄堂大笑(hōng)。散场后,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在归途中模仿戏中人物,手舞足蹈,天真烂漫之态令人忍俊不禁。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许多濒临消失的传统社戏得以复兴。但部分演出因过度追求商业化,导致原本质朴的表演变得冗杂(rǒng)浮夸,失去了本色。有专家呼吁,传承民俗文化需秉持初心,切不可让功利之心喧宾夺主。
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眷恋(juàn) B. 屏息(píng)
C. 哄堂大笑(hōng) D. 冗杂(rǒng)
2.语段中的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 跌荡起伏 B. 唏嘘不已
C. 手舞足蹈 D. 喧宾夺主
3.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生活就像一段乐章,有时会在最精彩处戛然而止,让人叹为观止。但也正是这些意外让我们大彻大悟,懂得珍惜当下。我们有时会为人情世故而烦恼,也会为世间的美好而驻足。无论是突如其来的停顿,还是温暖的感动,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礼物,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成长,感悟人生的真谛。
A.戛然而止 B.叹为观止 C.大彻大悟 D.人情世故
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①时隔1218天,曾经的互联网顶流李子柒终于回归了。②在停更视频的三年里,她走遍了20多个省份,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③未来,关注非遗、传播非遗将成为她工作。④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李子柒将会给大家带来更多优质的文化类视频。
A.① B.② C.③ D.④
5.成都拟建“四川方言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四川方言的传神语气和精准内涵。请在下面列举的四川方言“土成语”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解说其含义和趣味。注意语言简明、生动。(4分)
【方言“土成语”】焦眉烂眼 鬼画桃符 毛焦火辣 磨皮擦痒 猴跳舞跳 皮搭嘴歪
【示例】四川方言里,有一种精彩叫“有盐有味”——用生活饮食比喻“引人入胜”之趣;有一种八卦叫“牙尖舌怪”——以口舌之状描摹“搬弄是非”之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人离别,常以诗相赠诉离情。请从下列诗歌中提炼概括出四种不同形式的送别方式。(每空不超过4个字)(4分)
①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
②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佚名《送别诗》)
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④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和桃源诗序
苏 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①,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②?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有删改)
【注】①醯(xī):醋,一种调味品。②盖其比也:大概他们的寿命(和外面人的寿命)差不多了。
7.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 )
考渊明 A所记B 止言先世C避秦乱D 来此 E则渔人所见F 似是G 其子孙
8.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渔人甚异之 异:惊异,诧异
B.便扶向路 扶:沿着,顺着
C.近岁道稍通 岁:年
D.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使:假使
9.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叙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
B.甲文“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桃花源中的人不希望外人打扰他们宁静的生活,为后文渔人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C.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花源说成神仙居住的境地的。乙文作者苏轼认为这种说法是多过其实。
D.乙文作者认为南阳、青城山的老人村和桃花源一样,都完全是虚构的理想世界,其中对村民生活状态的描写言过其实。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山行即事
[宋]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①洒衣湿,蘋风②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③。
【注】①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②蘋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指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③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这里指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描写天空中云来云往,云散云聚,使天空时阴时晴。一个“议”字将云拟人化,似见众云聚在一起议论着天气阴晴。
B.颔联用“荷雨”“蘋风”写雨小风微,照应首联“阴”字,此句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照应首联的“晴”字,上有喜鹊喧闹不休,下有鸥鸟静浮于水波荡漾间,上动下静,动静结合间写出山行所见的情趣。
D.尾联亦运用拟人化手法,说“山色不言语”却能“唤醒三日酲”,来表现“山色”的清明秀丽,让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12.此诗题为“山行即事”,诗中却未见“山行”二字,那么“行”字体现在诗歌的哪些内容里呢?试举两例,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根据下面情境,在横线上补写诗文名句。(6分)
诗文景致美。“蒹葭苍苍,①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为我们勾勒了一卷萧瑟之秋的图画;“②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活富足和平、老少安乐的社会图景。
诗文情思长。“③ ,寤寐求之”(《关雎》)表现了主人公对所爱之人朝暮的追求;《子衿》中的“一日不见,④ ”虽是夸张之词,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⑤ ,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想渡湖却没有船只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愿。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说明类作品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本,完成14—16题。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袁 越
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④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7天零25分钟,创下了人类不睡觉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结束试验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
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地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涌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
(选自《大众健康》,有删改)
14.下列关于“睡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因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动物睡眠时很容易被天敌抓住。
B.研究发现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说明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
C.美国的兰迪·加德纳试验说明了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D.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过长都不好。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题目“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体自我清洁的功能。
C.第⑤段加点词“主要”表限定,说明睡眠的作用不只这一个,删去不影响表达效果。
D.文章按逻辑顺序说明睡眠的功能、代谢废物清理的方式、脑脊液的功能与运作原理等。
1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会更有生存优势,但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B.美国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是毫不相关的。
C.处于清醒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
D.现今科学家已经掌握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来保护我们的健康。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进入数字化传播时代,数字多模态技术开始驱动影视行业发展。这一技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和通道进行交流和交互,为观众带来丰富、立体的体验感。中国神话故事的传播与发展因应用该技术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神话》系列微短剧全过程由AI完成,采用文生视频技术,模型通过对大量神话故事的学习和分析,结合观众审美喜好数据生成既符合传统神话韵味又具现代审美价值的剧本。同时,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分析传统神话角色的形象特征,并结合现代审美趋势生成角色设计方案,包括外貌、服装、动作等内容。场景构建和配乐等要素凸显了神话故事的奇幻氛围,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该系列微短剧还以新形式还原神话故事内核,联动现代故事,展望全球未来,格局大、站位高,让传统文化在影片中熠熠生辉,广泛推动了中国神话故事的传播。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材料二: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需要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隔阂,让中华文明以最具时代感的方式走出去……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秉持“中国元素,国际表述”的理念,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传播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在对外传播中,要看到国际受众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坦然面对文化差异,将自身话语与受众的价值联系起来,加强文化认同。此外,还需创新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丰富的文化资源需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其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更有效地向全世界传播出去。创新过程中要顺应发展趋势,善于借助新技术力量。当下短视频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兴力量,相较于精英文化的厚重,大众文化的直白、浅显和通俗化降低了国际传播的“折扣率”。借助短视频,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还是接地气的生活场景,都能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独特视角,展现真实、多样、精彩的中国。
(选自《大众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是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其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以文化人,为我所用。首先,要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文物、遗产、古籍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其次,要在资源整理运用上下功夫,将传统文化资源编撰成适合教育对象学习的教材,如故事集、诗词选、经典文献解读等。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互动教学资源,如课件、音频、视频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成像技术相结合,制作成便于新媒体传播的微电影、动漫等,更加生动地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再次,要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创设实践课程,如传统手工制作、音乐演奏、书法绘画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最后,要在形式转化上下功夫,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云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3D漫游虚拟展馆等,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可以说,中国神话故事的传播与发展,得益于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通道进行交流、交互的数字多模态技术的应用。
B.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其艺术表现形式,就能更为有效地向全世界传播出去。
C.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兴力量的短视频,其直白、浅显和通俗化的特点相较精英文化的厚重,更易于国际传播。
D.课件、音频、视频等便于新媒体传播,更生动地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告诉我们数字多模态技术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最有效方式。
B.材料二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让中华文明以最具时代感的方式走向国际的建议。
C.材料三提到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的观点。
D.三则材料都谈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顺应发展趋势,且在形式方面要下功夫。
19.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承载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好发掘?请你结合材料,提出两条建议。(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0—22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安塞。安塞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想不到它是个县城。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③那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④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⑤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⑥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⑦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
⑧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⑨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⑩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
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 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
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①段讲述关于真武洞飘出桃花瓣的浪漫故事,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
B.第②段写“安塞”给“我”的最初印象是落后、闭塞,但又充满了希望。
C.第④段叙写“我”创作《安塞腰鼓》的经历,有助于读者了解安塞腰鼓。
D.作者借“安塞腰鼓”这一事物热情赞美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陕北民俗文化。
21.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回答问题。(6分)
(1)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赏析加点词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甲、乙两个句子都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试从语言角度赏析它们的异同之处。(4分)
句 子 赏 析
甲: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 《桃花鼓声安塞》 相同点:____①________ 不同点:_____②_______
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安塞腰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以“桃花鼓声安塞”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本书阅读(6分)
23.下列有关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则做苦力养家糊口,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疾恶如仇,敢想敢做。
B.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上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C.后来保尔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从没有灰心丧气,从来没有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坚定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做斗争。
D.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全身瘫痪,双目失明”时限难写成的,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2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塑造了保尔 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是伟大的,保尔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他虽理想坚定,英勇无畏,但也有过挣扎与绝望。请结合相关情节,从下面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对保尔的英雄形象进行分析。(3分)
理想坚定 英勇无畏 浪漫温情 挣扎绝望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以“篮球”为主题,仿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文段。(10分)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节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50分)
近年来,国产游戏和动画佳作频出,其中的经典语句意味深长。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黑神话:悟空》采访手记
“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台词
在主角们与命运搏斗的故事里,我们能收获面对生活的勇气。以上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一句或两句,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内容具体充实,情感真实;(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要扩写材料;(4)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