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二) 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二) 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0 19:0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95%的大洋是黑暗无光、压力巨大、地形复杂的深海。探索深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20世纪,人类才慢慢揭开深海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
首先为人类进入深海提供“入场券”的是深潜技术。1930年两位美国科学家乘坐最早的空心深潜球在百慕大成功潜到水下183米。1960年,瑞士“迪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承载两人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10916米处。此后逐步出现能够在水下移动、采样,具有探测功能的深潜器。目前只有中国和美、法、俄、日等少数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下潜深度覆盖了大洋纵深万余米的“全海深”。
在深海海底钻探地壳,涉及深海探索难度最高的技术。1968年开始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证实了海底扩张等理论。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使南海成为大洋钻探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
人类还追求进入海洋内部,进行原位的长期连续观测。海底观测网是21世纪的新事物。2009年加拿大建成“海王星”网,2015年日本建成缆线长5700千米的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2016年美国的海底观测网投入使用。我国也正在东海和南海建造海底科学观测网。
“深潜”“深钻”“深网”合称“三深”,构成当前进入深海内部进行科学探索的主力。人们曾经以为,深海是没有运动、没有生命的死寂世界。随着探索的深入,人们发现深海不但充盈着水流和生命活动,而且充满了想象不到的奥秘。
深海热液是20世纪海洋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美国的载人深潜器“阿尔文”号1979年在东太平洋发现2米高的“黑烟囱”向上喷出滚滚浓烟,这是渗入地壳的海水与上升的岩浆接触后,形成富含金属元素的热液,即深海热液。之后东太平洋发现的热液生物群,颠覆了人们过去对生命必须依靠太阳才能生存的基本认识,深海海底存在依靠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在还原环境制造有机物的第二生物圈。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把地球看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完整系统,从深海探索地球内部将会成为科学界的热点。
发展深海科技绝不能带着“淘金”的狂热竭泽而渔、“挖空”深海。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另辟蹊径。地下深处岩石孔隙里的微生物构成的地球最底层“深部生物群”,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水深火热”条件下的它们“寿命”可以万年计算,还具有适应高温高压、在还原缺氧环境下繁盛等“特殊功能”。提供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是无价之宝,可能给人类带来全新福祉。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探索:更好认识海洋》)
材料二:
这里是凡尔纳笔下“鹦鹉螺号”未曾抵达的终极深渊——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马里亚纳海沟。近日,中国科学家团队依托国产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首次向世界呈现这座海底万米深渊的系统生态图景:获取的7564个物种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组数据构建起“黑暗绿洲”,其中89.4%为新发现物种,多样性规模与全球已知海洋微生物总多样性体量相当;基因组大小达人类4倍的深渊钩虾编织起能量枢纽,特异性基因能应对高压、低温、黑暗及食物匮乏环境,代谢通路的优化则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深海鱼类用可追溯至白垩纪的演化智慧突破生存禁区,通过多不饱和脂肪酸积累实现了细胞膜重塑,打破了深海鱼依赖与腌菜防腐机制类似的氧化三甲胺抗压的传统理论……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性研究深渊生命,揭示了深渊生态系统的生命适应策略与资源潜能。
“下潜万米深渊,就像倒着爬一次比珠峰还要高的山!”高达1100个大气压相当于“20 头大象站在手掌心”。中国研究团队为此创新设计了一套模拟深海高压环境的设备,但根本性难题是找不到明确的嗜压基因。通常生物可能通过关键基因突变就能适应一个环境条件,但微生物的适应涉及成百上千个基因。自2004年《科学》发表首个深海细菌基因组研究后,该领域近20年未有突破性进展。国际学界甚至出现“深海不重要论”,认为浅海数据足以代表深海特征。技术无法突破、价值认同动摇的双重困境使中国研究团队产生了“必须亲眼看看海底”的执念。
2020年之前,能成功下潜万米以上深度且重复使用的潜水器,全球寥寥无几。为了打造中国全海深载人深潜“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组织10余家院属单位全面参与“奋斗者”号研制。通过跨系统、跨单位、跨部门的大团队合作,“奋斗者”号成为全球唯一具备深渊系统调查采样能力的载人潜水器。从此,研究者能在深渊现场选择特征区域采样,这种“眼见为实”的采样方式,使样品数量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样本从深海转移至海面常压环境时,DNA会因环境剧变迅速降解。如何在样本损毁前“抢救”出完整的遗传信息?研究团队需要与时间赛跑。团队最终摸索出在常规实验室环境下成功提取满足测序要求的DNA的实验条件,为后续高质量基因组解析奠定了基石。
破译马里亚纳海沟“黑暗绿洲”生命密码的研究,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也实现了协作模式的创新。
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团队践行“只有岗位、没有单位”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科研边界。当“奋斗者”号触底,科学家们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向海面科考船传输了一段音频。这段被永久存档的宣言,标志着《马里亚纳共识》的诞生-向全球开放共享深渊生命数据。这些宝贵的数据是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录,更推动了全球深海生命研究从竞争走向协作。
正如团队核心成员肖湘教授所言,“深渊教会我们,真正的科学突破从不属于某个国家,而是人类共同跨越认知边界的里程碑”。这场始于万米海底的科研革命,正在将中国方案转化为全球探索深海的新范式,为全球深海探索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李晨《破译马里亚纳“黑暗绿洲”的生命密码》)
[注]材料一作者汪品先是中国海洋地球科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材料二选自《中国科学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海神秘莫测,由于地理、技术等条件的制约,人类对深海世界的探索至今还存在诸多未知领域。
B.载人深潜器是深海探索的重要工具,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拥有,中国已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C.“深钻”是难度最高的深海探索技术,有助于地理研究和资源开发,必然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
D.“深网”技术出现较晚,人类利用它在海洋内部进行原位长期连续观测,可借此预测自然灾害。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奋斗者”号的研制成功为深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深渊采样的效能提升。
B.深渊生物基因组数据的采集,颠覆了国际学界一直以来对深海探索的错误认知。
C.从海底深渊到海面,随着海水压强的巨大变化,生物样本的研究难度也逐步递增。
D.中国深海探索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人类对深海生命基因系统性研究的再次突破。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虽使用不少专业术语,但整体表述简洁通俗而不失生动形象,可读性较强。
B.材料二按照逻辑顺序展开,主要报道了中国科学团队探索深渊生命的曲折过程。
C.材料二马里亚纳海沟生命密码的破译,可以佐证材料一关于深海生态系统的观点。
D.两则材料都列举了具体的数据,表述清晰准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我国在深海探索发展中贡献的“中国智慧”的认识。(4分)
5.两则材料都围绕深海探索进行了介绍,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影下的篆书
张晓林
徐铉的篆书,据说如果放在灯下观看,就会发现每一笔画的中间,有一缕铁丝一般的浓墨,绝不偏侧。①后世的徐氏书法研究者们,把徐铉的篆书称为铁骨篆法。
先前,我很少涉猎篆书,对此说颇有疑惑,以为是故作深奥之谈。近来展阅《徐铉篆书千字文》残卷,刹那之间与这一说法产生了共鸣。《徐铉篆书千字文》残卷笔笔中锋,绝少偏锋、侧锋用笔。然其结体欹曲,变幻莫测,天趣盎然,却又终没有半分媚态,傲骨铮铮。徐铉的篆书妙参造化之理了。
徐铉是南唐旧臣,随南唐末代君主李煜一起来到了汴京,被授予一个散骑常侍的闲官。初来汴京的日子,徐铉感到一切都不习惯。眼看冬天快到了,他仍然穿着江南的服装。这种服装裤宽衽深,穿在身上大老远看上去非常儒雅,走起路来给人一种衣带当风的感觉,潇洒极了。但是,这种衣服冬天里抵御不了京城寒风的侵袭。
有同僚劝他:“买件棉衣套进去吧。”
徐铉仰起他那冻得发乌的额头,很坚决地说:“不!”
②飘雪的日子,徐铉就穿着他那宽大的江南服装,瘦骨嶙峋的双手藏在深深的袍袖里,那三缕花白的长须随着雪花飘拂,成为冬天汴京街头独特的风景。
同僚们看着他的背影,满眼的困惑和茫然,那消瘦细长的身影让他们内心充满忧虑。
来到汴京以后,徐铉的朋友很少了,这让他感到孤独。有一天,他南唐时的老朋友谢岳突然到家里来拜访他,令他惊喜异常。落座闲谈时才知道,这个已经七十多岁的老朋友正在卢氏县做主簿。主簿一职虽说是个可怜的小官,可是老朋友谢岳已经很满足,不高的俸禄够养活家小了。
现在却遇到了麻烦。按实际年龄,谢岳该退休了,可退休怎么办?拿什么来养家糊口?好在当初申报年龄的时候,他少报了几岁。也就是说,按吏部的档案年龄,他还可以再干上几年,有了这几年,他就能夯实家底,不至于退休后全家人跟着他挨饿了。
徐铉再三唏嘘,说:“愿谢公渡过难关。”
谢岳迟疑一下,说出了自己的忧虑:“吏部对我们这些从南边过来的官员一定不放心,底下会做一些调查。调查也并不可怕,因为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实际年龄。③我最担心的就是老朋友你啊,你最了解我的底细!”
徐铉看着老朋友,忽然有些心酸。不是国破,大家怎么会落到这个境地。他说:“我能为老朋友做点什么呢?”
谢岳离开座席,朝徐铉深深地行了个礼,说:“一家老小的性命都系于徐常侍身上了。”
徐铉慌忙答礼,说:“你我不必如此,有事但凭吩咐。”
谢岳说:“也很简单,等吏部找你问起我的年龄时,你只推说不清楚就行了。”
徐铉的脸色凝重起来,说话的口气也变了。他说:“我明明知道你的实际年龄,怎么能说谎来欺骗上苍呢?”
谢岳满脸蜡黄,喃喃自语道:“看来我是白跑这一趟了。”接着,又哀求徐铉,“你真的就不能帮老朋友这一次吗?”
徐铉很无奈,说:“我不会撒谎。”
谢岳绝望地向徐铉告辞,临出门时犹后悔地说:“我就知道来也是白来。”
果然,吏部的官员隔一日找到了徐铉,向他了解谢岳年龄一事。徐铉据实说了。谢岳很快被罢免了卢氏县主簿职务。过一阵子,卢氏县有官员来京城公干,徐铉向他打听谢岳的近况。那官员叹一口气,说:“死了。前些日子去山里采摘野果充饥,结果饿死在了半道上。”徐铉听了这一消息,在汴京的街头默默站立良久。那个时候,他的头顶有成群的乌鸦飞过。
很长的一段日子,徐铉都在拷问自己:“这是我的错吗?”随即,他自己回答道,“不,我没有错。”恰在徐铉反复纠缠于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场更大的灾难逼近了他。
自来汴京后,徐铉再也没见过南唐后主李煜。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怀恋在江南与李煜吟诗作画的日子,想见一见李煜的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但他知道,能与昔日的主人见一面,几等于痴人说梦。
忽然有一天,宋太宗召见了他。宋太宗脸上挂满笑容,拉家常一般地问他:“北来后见过李煜吗?”
“没有。罪臣不敢私下见违命侯。”
“应该见见。朕今天下旨让你去见故人。”
走出朝堂,徐铉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不禁仰天长叹,上苍厚爱我啊!他家也没回,就直奔李煜府上。李煜怎么也没有想到,昔日旧臣竟会来探望自己,慌忙迎上前来,执住徐铉的手,一时泪流满面,哽咽不能言语。
徐铉也泪眼模糊,面前的风流故主,虽说才四十余岁,眼角却已爬满皱纹,他的右鬓更是白发点点了。
许久,李煜止住了哽咽,叹道:“悔不该当初啊!”
徐铉沉默。
李煜让仆人拿过一页纸来,递给徐铉,说:“这是我新填的《虞美人》词,亡国后的感触尽在其中了。”④徐铉看过这首词,一丝恐惧笼罩住了他。
隔日,宋太宗再次召见徐铉,面带威严地问他:“故人相见都谈了些什么?”徐铉一下愣住了,霎时间他明白了一切,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纷纷滚落。
李煜死了,据说是被一种只有宫廷里才有的毒药毒死的。
又一年的冬天到来了,徐铉被贬邠州已经两年。邠州的雪要比汴京的雪更为砭人骨髓,徐铉依旧穿着江南的服装。有同僚劝他:“邠州的冬天是要穿皮袄的啊。”徐铉仰起他冻得乌青的脸,依然坚硬地说:“不!”
邠州的雪白得刺眼,徐铉走在寂寥的大街上。如今他已经很老了,头发胡须全白了。这一天,有一个玄衣老者朝他打招呼说:“这里太冷了,跟着我走吧。”徐铉叹了口气,说:“是啊,真的太冷了。”说完话,他就跟在玄衣老者的身后,走了。
徐铉走进了历史。
(选自第七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
【注】徐铉(917年-992年或916年-991年),五代十国至北宋初文学家。仕南唐后主李煜,除礼部侍郎。南唐灭亡后,随李煜入侍宋太祖,命为率更令(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事)。累官至散骑常侍。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冬日飘雪,既指自然环境的寒冷,也隐喻宋朝统治者对南唐旧主旧臣的迫害。
B. 文中多次写徐铉穿着江南服饰,表现其对故国的思念,对封建文人风骨的坚守。
C. 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刻画徐铉,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D. 本文充分发挥想象力,情节平中见奇,悬念重重,跌宕起伏而又妙趣横生。
7. 下列对于文中划线句子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①句写徐铉铁骨篆法的篆书风格,体现他刚正坚硬、固守本分的文人性格特征。
B. ②句体现出徐铉与世俗格格不入,并预示他的悲剧结局,结构上与上下文相照应。
C. ③句“我最担心的就是老朋友你啊”,表明谢岳预感到徐铉不会帮他隐瞒实情。
D. ④句“徐铉看过这首词,一丝恐惧笼罩了他”,流露了徐铉渴望光复旧朝的心理。
8. 小说结尾“徐铉走进了历史”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丰富内涵。(4分)
作者认为:“我是在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使人物从历史陈迹的故纸堆里重新活泛起来。”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 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光惶恐再拜。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曩者与介甫A议论朝廷事B数相违戾C未知介甫之D察不察E然于光向慕之F心未始G变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疾卧家中”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两句中的“引”含义相同。
B.“颇督过之”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督过”含义相同。
C.“出视事诚是也”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含义不同。
D.“与罪而绝之”与“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罪”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司马光仍在信中反复致意,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
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执政还不到一年,就已经让很多人批评,天子只是提出了大臣们的不同意见,王安石就以辞职相胁迫。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误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
D.国武子直言不讳地揭示别人的过失,最终不得好死,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表达了拼死也要向王安石进言的立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到“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读了选文,你认为司马光在责备王安石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③新草绿,幕府④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征虏亭:亭名,在金陵,征虏将军谢安建立此亭,因以为名。③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④幕府:山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诗前两联描写金陵城外潮涨日落之景,含世事变幻之感;王词上阙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展示出瑰丽壮美的山川景色。
B.刘诗的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评述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C.王词下阕主要是借古抒怀,诗人或化用典故,或借景抒情,或直接议论抒情,揭示了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史实。
D.王词结尾化用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直接表达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不能以史为鉴的不满。
16.抚州王安石纪念馆里,收录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下阕里写的是“但寒烟芳草凝绿”,与我们教材中“但寒烟衰草凝绿”不同。你认为是“芳草”好,还是“衰草”好?为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 , ”。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 , 。”
(5)《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 “ , , 。”
二、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18.下列各项,对两个句子句式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B.秦人不暇自哀 蚓无爪牙之利 (宾语前置句)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
D.为击破沛公军 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1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保无疆之休 (福禄美好) 承天景命(重大的)
B.冀君实或见恕也(表被动) 不恤国事(顾惜)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为……而哀伤) 齐楚之精英 (人才精英)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整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4分)
自道光至同治,再至民国,中国这一所谓“天朝大国”,已 ① ,国势衰微,民生凋敝。无数仁人志士开启了救亡图存的艰难抗争,然而一些汉奸卖国贼,如汪精卫之流,叛国降日,背弃民族大义,真是 ② ,无耻之极。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时代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危难时刻,毛泽东 ③ ,担任了军队的总指挥,改写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像革命志士一样为国家 ④ ,誓死效忠。
21.《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谁?为什么会有这种称呼?(4分)
四、作文(作文50分,卷面10分,合计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把目光放的很近,看清脚下踏实向前,可以随时调整前进的方向;有人把目光放的很远,认准方向昂首向前,追风赶月不停留。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C“必然会常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于文无据)
2.A。 (B“颠覆了国际学界一直以来对深海探索的错误认知”,“一直”说法过于绝对。C“从海底深渊到海面,随着海水压强的巨大变化,生物样本的研究难度也逐步递增”逻辑错误,应该是“从海面到海底深渊……研究难度也逐步递增”。D“再次”有误,原文信息为“首次”突破)
3.B。(“主要报道了中国科学团队探素深渊生命的曲折过程”有误)
4.①实现技术突破:在载人潜水器开发与研制、深湖生态系统研究成果等多个领城取得重大突破;②创新协作模式:打破传统科研边界,形成社会合力:与全球共享研究数据,推动全球深海生命研究从竞争走向协作。(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1)侧重点:①材料一侧重介绍了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历程。(从新技术、新发现,到产生新问题,展望未来前景)②材料二侧重介绍中因科学家深潜马里亚纳海沟所取得的生物学研究成果。
(2)原因:①材料一重在科学普及,对相关科学知识与成果作普及性介绍:②材料二选自学术报刊,聚焦有重大意义的科研热点,挖掘其社会价值。
(侧重点各给2分,原因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D。“悬念重重,跌宕起伏而又妙趣横生”错误。“悬念重重,跌宕起伏”,夸大其词。“妙趣横生”与文本不符。
7. D。“流露了徐铉渴望光复旧朝的心理”错误。理解错误,此句应该是“暗示了后文李煜的悲惨结局”。
8. ①委婉含蓄地暗示了徐铉在寒冷的冬天死去的结局。②徐铉的选择和作为被记载到了历史之中。③徐炫成为历史人物,触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评判。(答出1点得2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
9. ①还原真相,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为基础进行创作。小说以宋初为背景,融合了李煜亡国、创作《虞美人》、亡身,徐铉被贬等史实。(3分)
②尊重历史,在矛盾冲突中揭示复杂的人性,塑造鲜活人物。对待故友的求助是正直的拒绝,还是违背本心,施以援手;在复杂的朝政局势下,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文人风骨”。小说在历史现实中塑造了富于个性、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3分)
10.BCE
11.D(A项中的“引”都是“拿来做凭借、理由”的意思,“引用”也可同样理解;B“督过”都是“监督责罚、责备”的意思。C项“出视事诚是也”的“诚”是“确实”的意思,“必竭诚以待下”的“诚”是“诚心”的意思。D项“与罪而绝之”的“罪”是“怪罪”的意思,动词;与“若无罪而就死地”的“罪”是“罪过”的意思,名词)
12.B。(王安石执政已经满一年)
13.(1)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起、致、被,各1分,大意1分)
(2)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强聒、被动、察、报,各1分)
14.①王安石因个人情绪离开朝堂,置朝政于不顾,辜负君主重用他的本意。②不接受他人的意见,迫使天子致歉,朝臣低头,然后才肯复出办理公务。③复出后推行新法更加急迫,置人民忧乐、国家安危于不顾。(每点1分)
参考译文: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怀着惶恐的心情再拜于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但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
近来,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您想辞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英明主上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因此我在批答中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促使您尽快出来治事,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从而造福于天下。私下听说您对我的用意不能鉴察,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又使吕学士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挽留之意,然后才出来办理公务。出来办事的确实是对的,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错误的法令,使士子、庶民得到安慰,以报答天子的大德。您现在不是这样,而是心情更加忿怒,推行新法越发急迫。观察您的用意,一定是想努力奋战天下的人,跟他们分个胜败,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
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国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涵意。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采纳或者拒绝,就今在您了。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我常常不满意自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 您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还是奏上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我等候命令就是了。言不尽意。我内心惶恐,谨再拜。
15.D。化用典故,委婉的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16.(1)我认为衰草更好。(1分)衰草为枯败的绿草。(1分)
(2)①首先,上阙已经点明时间,是“故国晚秋”,应是草木衰败的季节,用“衰草”更合适。②其次,在下阕中,衰草与流水、寒烟等意向更为契合,共同营造了悲凉的氛围。③再次,词人借景抒情,悲叹古今朝代兴衰,用“衰草”会使情景更为相称。④“芳草”是茂盛葱茏的草,与下阕的意境不相合。(下面4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如果答“芳草”更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宜超过3分。)
17.(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8.B (B项“秦人不暇自哀”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秦人不暇哀自”;“蚓无爪牙之利 ”为定语后置句)
19.A (B项,见,用在动词前,“对我……怎么样”。C项,精英,古今异义,在这里的古义为“金玉财宝”。D项,完,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20.①江河日下 日薄西山 每况愈下 ②沐猴而冠 衣冠禽兽 人面兽心 令人发指 ③临危受命 力挽狂澜 ④披肝沥胆 肝脑涂地 奋不顾身 舍生取义(每空1分)
21“小宝钗”是指袭人,“小黛玉”是指晴雯。(2分)在《红楼梦》的人物分析中,袭人因性格温和、识大体、循规蹈矩,常被视作薛宝钗的“影子”,故有“小宝钗”之称;(1分)而晴雯因外貌俊美,直率洒脱、敏感刚烈,与林黛玉的相似,故被称为“小黛玉”。(1分)
22.审题指导
作文涉及两种不同的人生目光,一种是“着眼当下”,一种是“放眼远方”。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行文时,需要考生对两种不同的眼光态度进行辩证分析,不宜偏颇。
目光放得近,就是要着眼于当下,看清脚下的路,解决眼前的问题,树立切实可行的小目标。
目光放的远,就是要着眼未来,定下理想,找准前行的方向,树立一个长远的大目标。
根据材料内容,无论是把目光放在近处,还是把目光放在远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向前”,那么二者的目的就是一致的。
人生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可以是一个远大的目标,也可以是未来的整个人生规划,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同时,在人生前行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面对无数无法预料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当下,只有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才能顺利向前;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需要我们暂时调整前进的方向,但这也是为了人生的总体向前。
看得近,是行的远的基础,望的远,是行的正前提。二者互为依靠,互为表里。
考生在行文宜应对“目光放到近处”(关注当下)和“目光放到远处”(放眼未来)进行价值内涵的阐述,分析其对人生前行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还应分析二者的联系,做到辩证统一。
作文材料的核心话题是“长远眼光”“关注当下”,所以行文的切入点不可偷换概念。
若学生行文过程中,只论述其中的一个方面,完全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可视为单边卷,原则上不高于45分;如果学生只以“脚踏实地”“追风赶月不停留”立意,并未从“目光”角度切入,可视为偏题卷,原则上不高于42分。
参考立意
着眼当下,放眼未来
人生路上,既须“远望”又须“近观”
非“远观”无以致远,无“近观”寸步难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