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抽测八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22 分)
1.(10 分)①青青子佩 ②钟鼓乐之 ③海内存知己 ④天涯若比邻 ⑤孟浩然 ⑥欲济无舟
楫 ⑦桃花源记 ⑧设酒杀鸡作食 ⑨以其境过清 ⑩不可久居(每空 1 分,有错别字、添字、
漏字或书写模糊不清的,该空不得分)
2.(1)(4 分)①jiān ②缚 ③wǎng ④逝 (2)(1 分)踪迹
(3)(2 分)是人们太爱她所致!(或:是因人们太爱她!) (4)(2 分)示例:吹绿了一地草坪。
3.(3 分)①上联:预防污染利于当代, ②下联:节约能源功在千秋。或上联:节约能源利于当
代,下联:预防污染功在千秋。(结构一致,内容相关,2 分;上下联仄起平收 1 分)
二 阅读(55 分)
4.(2 分)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断对 1 处得 1 分;断 3 处或 3 处以上,该题
不得分)
5.(3 分)C(为:参加,动词;向,介词)
6.6 分(1)(3 分)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和衣而睡,形态好像快要睡醒了的样子。(语句通顺,
“寐”“寤”“然”各 1 分。)
(2)(3 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语句
通顺,“清”“乃”“去”各 1 分。)
7.(3 分)体型虽小,表现的事物却很多;(1 分)都紧扣前代诗文,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诗文情境; (1 分)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1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 可得分。)
【参考译文】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坠子,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
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间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楚地数出来。城墙顶上有座楼,楼门大
敞着。里面有一个人,像专门打更的更夫,手里拿着鼓槌,瑟瑟发抖,好像受不了寒冷的样子。
山脚处建有一座寺庙,有三棵松树隐藏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
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
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外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踉
踉跄跄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脚步
声奔跑上前迎接的样子。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
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和衣而睡,形态好像快要睡醒了的样子。船尾有一个小童,靠着炉子在吹火,
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山上有一座钟楼在那里。
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
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
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景致共有七处。而人的活动例
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
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8.(3 分)山童的形象:辛苦。(1 分)诗人写山童的原因:诗人的贬谪生活是闲适但又是寂寥
的,独睡醒来,山童敲茶臼的声音使得这极端孤寂的情景中透露出一点空灵生动的气息。(或:
将山童的辛苦与“我”的闲适进行对比,表现诗人虽为被贬之身,处境孤立,但仍然关心黎民百
姓。)(2 分)
9.(2 分)答案示例 1:我认为主色调是绿色。诗人开窗之后,是一片竹林,满眼皆是葱笼的绿
色,(1 分)而且诗的末句“山童隔竹敲茶臼”,以有声衬无声,使原本单调寂静的环境多了份
灵动之感,这种有声的宁静,给人一种静美和谐的、又满含生机的感觉,所以我认为主色调是绿
色。(1 分)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主色调是暗色,因为作者一身才华,被贬永州,满腔抱负无法施展,内心是
沉重的,(1 分)且午睡醒来,只自己一人,周边一片寂静,平添几分寂寥惆怅,所以说是暗色
调。(1 分)(能够按照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10.(4 分)材料二更适合,从语言风格来说,材料二的表述更通俗易懂,而材料一的表述更为学
术化,艰涩难懂。(2 分)从内容来说,材料二从焚烧时间受限多、焚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焚
烧的不可持续性三个角度讲述了烧荒的危害,而材料一只讲述了焚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这一个危
害。(2 分)
11.(2 分)禁而不止的原因。
12.(3 分)加强宣传,普及放火烧荒的危害,让农民知晓不能烧荒的原因;(1 分)保障农民的
收益,降低烧荒之外其他处理秸秆方式的成本,甚至能让农民通过其他处理方式获得经济收益,
让农民主动不烧荒;(1 分)提供技术、设备援助,让农民有条件不烧荒。(1 分)(意思对即
可)
13.(4 分)合适。标题中的“这把火”形象指明了文章所评论的“烧荒”现象,(2 分)“不能
只念‘禁’字诀”令人联想到《西游记》中的“念紧箍儿咒”,生动有趣地交待了这篇新闻评论
的核心观点:防范烧荒现象,不能只堵不疏,而要探寻更多既符合群众利益、又不致农民违法的
新途径,实现环保和民生的共赢。(2 分)(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
14.(4 分)印米粉菩萨,做“蚕豆水龙”,做“豆梗笛”,做种种的浇造和塑造,镌刻种种的印
版。(每点 1 分,写出任何 4 点即可满分。)
15.(3 分) 不能。“偷”字写出了当时行为的新鲜刺激,(1 分)形象地表达了“我”的兴奋
与对童年乐趣的难忘,(1 分)更有趣味性。(1 分)而“摘”则没有这种效果。
16.(3 分)“无期的流刑”比喻成人社会,“故乡”比喻儿童世界,“金印”比喻左额上一条同
眉毛一般长短的疤。人长大成人后不可能再回到儿童时代,(1 分)但是儿童时代留下的印记可
以让我们回忆起儿童时代美好的生活,(1 分)表现作者对成人社会的厌倦,对儿童时代美好生
活的怀念与留恋。(1 分)(意思对即可。)
17.(4 分)示例:合适。内容上,本文介绍打送小客人及五哥哥教我做的种种东西,都富有浓厚
的地方特色,与第一单元“民俗”的主题吻合,是对民俗的内涵进行了补充;主旨上,作者借童
年往事,表达了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故乡真挚的热爱之情,加入本单元,能丰富我们
对“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语言风格上,第一单元的文章风格各异,加入本文更为本单元
增色增彩。(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8.(6 分)①13 ②许慎 ③采 ④会意 ⑤韩愈 ⑥《红楼梦》(每空 1 分)
19.(3 分)①《周易》第二。②《诗经》第四。③“三礼”第五。(每空 1 分)
三 作文(63 分)
第 2 页 共 2 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抽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题号
三
总分
得分
(本卷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封
额
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语境默写古诗文,或写出相应的作者、篇目。(10分,每空1分)
线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子衿》“
,悠悠我思”中,我们可以看出
:
古人有佩玉的着装习俗;从《诗经·关雎》“参差荇莱,左右笔之。窈窕淑女,
:
如
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奏乐的婚嫁习俗;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临
内
别赠诗的礼俗,“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
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可以了解唐代知识分子有送诗求仕
习俗,
(作者)用“
端居耻圣明”表明心迹,希望得到
引荐,入仕做官;从陶渊明《」
“便要还家,
”中,我
敬
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习俗;从柳宗元《小石潭记》
乃
记之而去”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有记游的习俗。
准
2.下面是小语撰写的“亲近自然”演讲比赛的演讲稿,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题日。(9分)
:
四月的人间不再缄默。东风挣脱了冬的束「ù,吹红了一树桃花,吹皱了一池春
水,
。古今中外,关于春的文字不胜枚举,究其本源,是因人们太
爱她所致L四时更迭,时光飞舞。朋友们,别帐搁于春天的易shì,让我们奔向这绚丽多彩的天
答
地,寻觅春的A(踪迹/事迹),在文与心的美好相遇中,触摸物候的节拍,感受生命的律动,
领悟大自然的神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题
①缄(
)默
②束fù()
③怅惘(
④易shi()
(2)请你帮助小语选出A处最合适的词语:
(1分)
(3)你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2分)
(4)演讲稿需要锤炼语言,请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与前面两句构成排比句。(2分)
3.学校生物组正在进行“倡导低碳生活”实践活动,邀请你借助以下词语学以致用,为本次活动
创作一副对联。(3分)
八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小贴士:对联要求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预防
节约利于当代功在千秋污染能源
上联:
下联: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4分)
核工记
[清代]宋起凤
季弟①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
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更夫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棵。松下
凿双户,可开阁。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松外东来一僧,负卷帙跟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僧,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系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
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圆,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宫室器具凡九,景几七。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
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疑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注释】①季弟:最小的弟弟。②雉(zhì):城墙垛子。③桴(fú):鼓槌。④卷峡(zhì):
书卷,这里指佛经。⑤浮屠:宝塔。⑥舣(y丫):找船靠岸。⑦须弥:佛教中传说的山名。⑧
芥子:芥的种子,比喻极微小。
4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长五分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B.中有人类更夫执桴鼓
佛印绝类弥勒(魏学洢《核舟记》)
C.若为佛事夜归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D.杂疏星数点
停数日,辞去(陶渊明《桃花源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6分)
(1)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译: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译:
7.本文与课文《核舟记》都描述了一件微雕作品,请简要概括这些微雕作品共同的妙处。(3分)
八年级语文试题第2项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