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
2.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
3.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难点:
1.重点: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兴衰。
2.难点: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
知识梳理:
1.罗马城邦: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 形成时间:公元前1000年。
2.罗马共和国
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权力分配:元老院(300名贵族组成)——掌握国家决策权;
执政官(2名,权力相等)—主持政务;
公民大会—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保民官(2名,平民自己选出)—有权否定执政官与元老院的决议。
3.《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的成文法,刻在12块青铜板上)
影响(意义):(1)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以及欧洲法学的渊源(历史地位)。
4.罗马共和国的强大与衰落
(1)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灭掉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地区。
(2)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地中海霸主。
(3)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国的统治,走向衰落。
5.罗马帝国:建立者——屋大维;时间——公元前27年
(1)屋大维其人:首创“元首制”,是首席元老,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热衷罗马城建设。
(2)帝国进入黄金期:2世纪,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地中海成其“内湖”。
(3)帝国衰亡:根本原因——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危机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日耳曼人大举侵入(375年)――――帝国分裂:4世纪末(395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被日耳曼人所灭。标志西欧的奴隶社会结终。
(4)马尔克公社制度:日耳曼人创建,包括村民大会、土地轮耕、荒地林地公用等制度,对中世纪欧洲影响深远。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揭示了历史本质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记载的内容十分广泛
B.《十二铜表法》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C.种姓制度之下的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D.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契约性
2.李老师用AI搜索历史学科知识时得到了下面的内容。她搜索的主题可能是( )
区域文明 地理环境 政治制度 文化特色
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 城邦制→君主专制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法老集权制度 象形文字、金字塔
中国文明 黄河、长江流域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甲骨文、丝绸、陶瓷、茶叶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 佛教、梵文、阿拉伯数字
古希腊文明 多山靠海、岛屿多 城邦民主制(如雅典) 哲学、戏剧、奥林匹克
古罗马文明 意大利半岛 共和制→帝制 罗马法、建筑艺术
A.古代社会的交往方式 B.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
C.文明传播的主要路径 D.人类社会的形态演进
3.公元前5世纪,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它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
A.开创了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
B.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C.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D.成为后来许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4.罗马并没有建立庞大的官僚体系,除元老院之外,它的行政官员不过40人左右,但罗马帝国却能运转自如,维系广袤帝国的和平与稳定达数百年。这主要得益于其( )
A.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 B.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
C.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 D.持续不断的军事扩张
5.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刻在青铜板上,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成为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这部成文法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提高题
6.“此前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解,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加速帝国军事扩张 B.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C.量刑定罪有法可依 D.削弱罗马司法权威
7.下图是古代某帝国的示意图,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对该帝国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帝国的建立者是亚历山大 B.大竞技场是该帝国代表性建筑
C.该帝国在查理曼统治时期强盛 D.该帝国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8.古文明通常有两种类型:城邦体系和集权帝国。古代欧洲的哪一国家从第一种类型转变成第二种类型?(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罗马
9.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罗马以罗马城为中心修筑了10万千米的公共大道,20万千米的地方道路,建立起遍及欧洲、北非和中东的道路网络。这满足了当时罗马( )
A.民主政治的需求 B.对外扩张的需求
C.城邦经济的要求 D.传统文化的要求
创新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亻朕(器物主人的名字)匜——中国第一部法律文书 图2 “十二铜表法”——罗马法
材料二 罗马法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实用性。从法律起源来说,罗马法的制定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罗马的私法极其发达。史书记载中国法律的起源:“刑起于兵,法源于礼。”法律呈现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特点而并非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所以中国古代的公法发达于私法。中西方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都通过神权维护了统治。罗马法通过与基督教的融合使得颁布的法典被民众信服,而古代中国则通过“天赋人权”的思想加强对民众的统治,使人民信服天子,服从其颁布的法律规则。
——摘编自刘美含《中西方古代法律思想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和罗马古代法律思想的异同。
(2)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和罗马古代法律思想对今天的法律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史学理论
【详解】据题干“揭示了历史本质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和经济利益,揭示了法律背后的阶级属性这一历史本质,即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记载的内容十分广泛” 只是在陈述法典在内容方面呈现出的表象,没有深入到法典的本质层面,比如其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等本质属性,排除A项;“种姓制度之下的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仅仅是在描述种姓制度下不同等级之间外在的等级差异表现,没有触及到种姓制度这种社会等级划分背后的政治、经济根源等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契约性” 是在阐述封君封臣关系在形式上的一个特征,没有深入到这种关系背后的经济基础(如封建庄园经济等)以及其对封建统治秩序构建等本质层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古巴比伦、种姓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共和国和帝国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分析可知,古代埃及、中国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等都诞生于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诞生于海洋附近,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文明成就,说明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B项正确;古代社会的交往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等方式,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文明传播,无法得出文明传播的路径,排除C项;人类社会的形态演进指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排除A项;《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排除C项;《拿破仑法典》成为后来许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罗马帝国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而且唯有法律是征服世界最为持久的征服,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帝国崇尚法治并有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巩固帝国政权,C项正确;罗马帝国时期,实行的是独裁政治,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涉及其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排除B项;持续不断的军事扩张使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大,但不是“维系广袤帝国的和平与稳定达数百年”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450 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它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法典,与罗马共和国无关,排除A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而组织编纂的法典,此时罗马已进入帝国时期,时间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同样处于罗马帝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提高题
6.【答案】C
【难度】0.85
【知识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核心作用是将模糊的习惯法成文化、公开化,从而限制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使司法审判(尤其是定罪量刑)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量刑定罪有法可依”与题意符合,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而非罗马帝国时期,因此加速帝国军事扩张说法错误,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法律成文化,与民主政治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强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而非削弱司法权威,相反是规范了司法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
【详解】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这一时期处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期,大竞技场是罗马帝国代表性建筑之一,B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屋大维而非亚历山大,排除A项;查理曼帝国是法兰克王国的全盛时期,属于封建时代的欧洲,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而非罗马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难度】0.85
【知识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
【详解】据题干“古文明通常有两种类型:城邦体系和集权帝国。古代欧洲的哪一国家从第一种类型转变成第二种类型”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最初是以城邦形式存在的罗马共和国,后来通过扩张逐渐发展为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公元前1世纪,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帝国。这一过程符合题干中“从城邦体系转变成集权帝国”的描述,D项正确;埃及很早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法老统治,属于集权帝国类型,没有从城邦转变的过程,排除A项;古印度位于南亚,不属于欧洲国家,排除B项;古希腊以城邦制度著称,如雅典和斯巴达,但后来被马其顿王国征服,之后又处于罗马统治下。但希腊本身没有转变为集权帝国,而是被其他帝国吞并,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
【详解】据材料“建立起遍及欧洲、北非和中东的道路网络”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 2 世纪,罗马不断对外扩张,建立起庞大的帝国。道路网络的修筑有利于军队快速调动、物资运输以及对新征服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满足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求,B项正确;罗马建立的道路网络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需求,与民主政治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罗马修筑的道路网络更多是服务于整个帝国的统治,并非单纯满足城邦经济要求,当时罗马已逐渐发展为庞大帝国,超越了城邦范畴,排除C项;题干中道路网络的修筑主要是基于现实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功能性需求,和传统文化要求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创新题
10.【答案】(1)不同之处:中国古代法律主要约束人们行为而非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罗马法主要体现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中国古代的公法发达于私法,罗马的私法极其发达;中国古代法律通过“天赋人权”的思想强化法律的作用,罗马法则通过与基督教的融合使民众信服。(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相同之处:都有法律条文;立法权都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法律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通过神权维护统治。(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法律面前应人人平等;加强法制社会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等。(言之有理即可)
【难度】0.65
【知识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孔子和儒家学说、商鞅变法
【详解】(1)不同之处:据材料“罗马法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实用性。从法律起源来说,罗马法的制定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罗马的私法极其发达。史书记载中国法律的起源:‘刑起于兵,法源于礼。’法律呈现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特点而并非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可知,中国法律起源 “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呈现出约束人们行为的特点,并非满足人民合理诉求;而罗马法的制定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据此得出此差异;据材料“罗马的私法极其发达……中国古代的公法发达于私法”可知,中国古代公法发达于私法,罗马私法极其发达;据材料 “古代中国则通过‘天赋人权’的思想加强对民众的统治,使人民信服天子,服从其颁布的法律规则” 以及 “罗马法通过与基督教的融合使得颁布的法典被民众信服”,可知,中国古代法律通过“天赋人权”的思想强化法律的作用,罗马法则通过与基督教的融合使民众信服。
相同之处:材料一中中国有第一部法律文书,罗马有《十二铜表法》 ,说明两国古代都有法律条文;中国古代法律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制定,罗马法也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立法权都在统治阶级手中;中国古代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都服务于统治阶级;据材料“罗马法通过与基督教的融合使得颁布的法典被民众信服,而古代中国则通过“天赋人权”的思想加强对民众的统治”可知,中西方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都通过神权维护统治,中国是 “天赋人权” 思想,罗马是与基督教融合。
(2)启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对比中国古代法律对人民诉求关注不足和罗马法体现人民利益需求,得出今天法律制定实施应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古代法律本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现代法治理念强调平等,所以应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古代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联系当下,要加强法制社会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