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5-2016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2课件: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共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导与练】2015-2016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2课件: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共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2 16:08:08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 英国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
(非课标要求略)
二 英国工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名师点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课标要求: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工业革命 人民群众 普选权 1848 无产阶级 第一次 群众性 工会法 改革时代 工会代表大会 基尔·哈迪 独立工党 劳工代表权委员会 工党 党纲 名师点拨一、英国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
 宪章运动是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是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洲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1.宪章运动提出的实现普选权等政治主张,多次出现在后来不断高涨的英国工人运动中,促使英国的议会改革逐步取消了对选举权的种种限制,基本实
现了公民的普选权,完善了议会选举制度,促使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
完善。
2.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激励了法德等国工人为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和平或武装的斗争,对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无产阶级的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
舞台。
【特别提示】 宪章运动的要求并没有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从中看不到一点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影子。因此,宪章运动的实质是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旗帜下为争取工人阶级的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二、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民主进程的关系
 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及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均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密切相关,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1832年6月7日)
1.鉴于国会众议院的选举议员办法历来弊端百出,亟宜采取有效措施以矫正之;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使陛下臣民中许多从未参预其事者得享受此项权利。
19.凡成年男性未被剥夺法律行为能力,并根据普通法或衡平法执有任何依租簿而获得的土地或产业之产权,或依除自由产权外的任何其他租佃方式而获得,不论享用该项权利限于其本人终身,或另一人终身,或任何其他诸人终身,或为任一较大的产业代管;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十镑者,即有权参加选举其本区代表,代表该项土地或租地所在的州郡,或隶属该州郡之某一区某部分,或某一范围,参加下届国会。
——《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1815~1870年的英国》合作探究材料二 自本条例获得通过时始,本国境内的每一男性在下列条件下享有选举议会议员之权:
(1)在英国境内出生的公民,或在英国居住两年以上并已取得英国国籍的外国人;
(2)年满二十一岁者;
(3)选民册修订时经证明精神健全者;
(4)经要求行使选举权时不因犯罪而正在服刑者;
(5)倘选民在行使选举权时犯有行贿、冒名顶替或伪装选民证等项事情,应根据本条例处罚条款的规定,停止其选举权。
……
——《人民宪章》【探究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的特点。
(2)材料二中对选举议会议员作了怎样的条件要求?除此之外,《人民宪章》还有哪些主要内容?
(3)你认为两段材料之间的关系怎样?
【探究思路】 第(1)问依据材料一议会改革法从内容、操作性、涉及面、选举资格等方面回答。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和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3)问则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段材料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答案: (1)内容详细明确,操作性强;涉及阶层广泛;选举资格有限制:具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具有选举权;选区分配体现资产阶级要求。
(2)条件要求: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性英国公民(因犯罪而坐牢者及弄虚作假者除外),都有选举权。
内容: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议员支薪等。
(3)在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中,曾起过巨大作用的工人阶级没有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英国工人阶级开展了争取普选权的斗争。课件13张PPT。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名师点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课标要求: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世界博览会 英国工会联合会 国际工人组织 乔治·奥哲尔 国际工人组织 法国工人致共同 兄弟 国际工人组织 国际工人协会 奥哲尔 马克思 共同章程 法国 资本主义 工资、价格和利润 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 公社 人民 市政厅 凡尔赛 巴黎 巴黎公社 劳动人民 国际歌 八小时工作制 美国 国际劳动节 名师点拨全面分析巴黎公社运动
1.从背景上看:巴黎公社运动的爆发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只是在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于一个城市的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
2.从政权措施上看:巴黎公社在政治方面,改造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民主选举工作人员。在经济方面,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3.从政权性质上看: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4.从失败的原因上看
(1)主观:是由于当时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①1871年3月18日革命后,公社没有乘胜向凡尔赛反革命巢穴进军消灭已濒于瓦解的梯也尔政府的反动军队。
②公社对资产阶级反革命活动的镇压不够坚决,甚至没有取缔在巴黎出版的反革命报刊。
③在同凡尔赛的战争中,公社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中心,并错误地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战略。
④公社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以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反而听任其支持凡尔赛政府。
⑤公社对团结农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建立工农之间的联盟。
⑥在公社委员会内部,忽视必要的集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在宗派斗争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从而削弱了革命的力量。(2)根本:法国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决定的。
①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中小企业、小农经济大量存在,企业经营分散,工业资本和劳动力相对缺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本主义生产力还有很大潜力,而且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还处于上升阶段。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②革命的爆发,是由于外部的偶然因素,即普法战争中法国的惨败激化了巴黎人民对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不满而爆发的,并不是因为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的。巴黎公社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无产阶级为求自身解放,进行了长期的争取民主的斗争。
【特别提示】 公社社员斗志昂扬、信心坚定,但他们终究敌不过拥有优势兵力的凡尔赛军队。1871年5月28日,敌人占领巴黎,公社失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扼杀在血泊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在1870年9月公开说:“由此可见,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法国工人应该执行自己的公民职责……惟愿他们镇静而且坚决地利用共和国的自由所提供的机会,去加强他们自己阶级的组织。”
——《马恩列斯论巴黎公社》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71年4月12日称赞巴黎工人说:“这些巴黎工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在经受了六个月与其说是外部敌人不如说是内部叛变所造成的饥饿和破坏之后,他们在普军的刺刀下起义了,好像法国和德国之间不曾发生战争似的,好像敌人没有站在巴黎的大门前似的!历史上还没有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
——《马恩列斯论巴黎公社》合作探究材料三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法]欧仁·鲍狄埃【探究问题】 (1)材料一中马克思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巴黎公社时期的时代特征,说明马克思持这一态度的原因。
(2)材料二对巴黎工人的评价与材料一是否矛盾?请说明其原因。
(3)材料三是在什么事件后产生的?同材料二相比,工人的斗争目标有什么新的发展?
【探究思路】 第(1)问,由“蠢举”“利用”切入概括态度;从“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切入,结合1870的时间信息,说明原因。第(2)问,从“灵活性”“英勇奋斗的范例”的角度,说明评价的侧重点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和原因。第(3)问,由“欧仁·鲍狄埃”这一信息,概括历史事件;从“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说明新的发展。答案: (1)①态度:反对巴黎公社工人起义,劝告巴黎工人不要冲动,应该履行公民职责;主张工人阶级应利用共和国的自由,加强自己阶级的组织。
②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2)不矛盾。虽然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足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当巴黎工人迫于形势,自发地发动起义建立巴黎公社,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时,马克思还是肯定了巴黎工人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
(3)巴黎公社失败后。实现共产主义。课件14张PPT。四 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名师点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课标要求: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 五权宪法 军事委员会 文化围剿 宪法草案 国民大会 国民大会 内战停止 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宪法》 行宪国大 宪政 民盟 瑞金 人民民主选举 三三制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民主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 土地革命 全面内战 反饥饿 香港 名师点拨一、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三三制”原则
1.含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三三制”,即在政权人员构成比例上实行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1/3的制度。
2.性质: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
(1)从目的上看,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目的在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抗日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从人员组成上看,在“三三制”原则下,工农群众、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加入民主政权,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员组成基本一致。3.意义: “三三制”及“三三制”政权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条件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创举。“三三制”的实行,使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特点
1.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2.主题和任务:反对美蒋反动派,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3.组成力量:工人、农民、民主人士、民族资本家、爱国人士等,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中坚力量。
4.斗争手段:主要是游行、示威等合法斗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经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合作探究材料三 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分组讨论和大会报告轮番地举行,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到了反复讨论,不厌求详,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
在参加完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慨然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陈扬勇、高兴翔《共和国“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出台始末》【探究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特点及目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分析政治主张提出的
背景。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民众参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探究思路】 第(1)问,由材料信息“依照总理”、“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宪政时期”,概括特点;由“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概括归纳目的。第(2)问,由“不属于……就是属于……”、“不再存在”,归纳政治主张;由时间信息“1947年底到1948年初”,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形势发生的变化及民主党派本身的变化,分析背景。第(3)问,从代表的广泛性、权力的充分落实,说明特点;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说明原因。答案: (1)特点:利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五权宪法;实施从“训政”逐步进入“宪政”的统治策略。
目的: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集权独裁统治。
(2)主张: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
背景: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3)特点:参政代表来自社会各阶层,参政权得到真正落实。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参政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