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各类人物的出场描写;鉴赏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
2.鉴赏本文独具个性的人物语言和人物心理的描写。
3.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理解本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一、知识储备
A.背景知识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全书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黛玉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荒淫腐败,歌颂封建大家庭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传统思想进行深刻的鞭挞和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第一回,通过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开篇,定下了爱情悲剧的基调.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单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府中人物,贾府环境进行直接描写.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重在社会环境的描写,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第五回,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以及歌曲的形式,隐喻而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交代出来。
B.文本要点
本文节选自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说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见闻来描写贾府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先后登场亮相,并精心设计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第一次见面。
?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心事件,以其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出场的人物众多,安排入情入理。写人物出场,有三个特点:一是先后恰当,先见的是老祖宗贾母、邢王二位夫人、李纨、三春,后见的是熙凤和宝玉;二是详略得体,对王熙凤、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详写,略写邢王二位夫人、李纨和三春;三是虚实并用,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的人物实写,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虚写。这样的描写,笔法灵活,重点突出,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C.基础知识
【完成德阳导学探究《林黛玉进贾府》“基础积累”部分1——4题、“基础集训”部分的1——6题】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作者是怎样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来介绍贾府环境和人物的?
子问题1:注解中指出,题目是编者所加。能否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外婆家”?从中可以看出标题具有怎样的妙处?
子问题2: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每每个层次写些什么内容?围绕以上问题,填写下面表格。
层次 起止段落 段 意 备 注
一
二
三
四
五
另:还可以考虑下其它划分法,如:三分法……
子问题3:本小说各类人物的出场描写特别出彩;思考:小说是怎样描写各类人物的出场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写下面表格。
人 物 人物描写要点 描写手法 人物性格 备 注
贾母
王夫人
邢夫人
李 纨
迎 春
探 春
惜 春
王熙凤
贾 赦
贾 政
贾宝玉
子问题4: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 ( http: / / www.21cnjy.com )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这贾府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子问题5: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人人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这“逼人的神魄”表现在哪些方面?
子问题6:本文主人公林黛玉在未进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前,就抱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去”。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结合林黛玉的语言动作,加以分析。
三、课文小结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假借所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闻所想所感,介绍贾府环境的富丽堂皇以及《红楼梦》中重要人物的出场。人物的出场的刻画,或详或略,或实或虚,或直接或间接,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又表现出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小心谨慎。不管是与宝玉的交往,还是她与其他人物的相处,都可见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而是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是封建叛逆者的形象,有着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总的说来,《红楼梦》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人生悲剧:贾宝玉连同一群身份、地位、性格不同的少女的下场,展示了他们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
社会悲剧: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损与共,封建政治的腐败,穷奢极欲的生活,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规律。
道德文化悲剧:更多的悲剧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己”,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四、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女作家三毛对此深有体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因红楼梦而警芳心,少女时就爱上了比她大数十岁的法国画家毕加索,后来又爱上了老朽民间诗人王洛宾。某次从台湾万里迢迢来到新疆,亲登王门求爱被拒,回台后情思昏昏终至自杀。无怪乎她生前要说红楼梦是妖书了。)
(1)本文是怎样表现林黛玉听“牡丹亭艳词”时的心理感受的?请结合文段加以赏析。
(2)文中插入女作家三毛对红楼梦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2.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
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