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21 09: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的礼乐文明发端于神灵崇拜,以祖先崇拜、祖先信仰和祖先祭祀体系的形成而臻于完备。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不断地、季节性地举行礼仪乐舞活动,表达对天地、山川、祖先的敬畏之心。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 B.凝聚族群强化文化认同
C.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 D.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2.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需通过“格物致知”获取,甚至“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则认为“心即理”,无需外求,应向内求,提出“天理即人欲”。由此可知
A.理学和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 B.陆王心学更有益于主体自由
C.心学克服了程朱理学的弊端 D.理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3.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协调性
C.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D.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4.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A.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 D.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5.1831—1840年间,受政府资助来澳的英国自由移民人数为4.3万人,是过去40余年的2.8倍;到1851—1860年移民总数达到顶峰。当时的澳大利亚被许多同时代人视为“工人的天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工业化渐趋放缓 B.澳大利亚成为罪犯流放地
C.澳大利亚文化多元化 D.英国工人大量移民大洋洲
6.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制品,图案是中亚、西亚地区的神祇——伊什塔尔女神,而其头后背光处印有印度文化因素;吐鲁番曾出土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以点蜡作纹的培缬(一种丝织品)产品。这些发现
A.说明印度文明影响广泛 B.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C.表明丝路文化多元共生 D.证实了新疆是我国疆土
7.1928年10月,《良友》画报上刊载的“新月留声机唱片公司”的唱片广告上方印有“华商创办”“挽回利权”的字样,从其目录看,“新月佳音”专辑刻录的均为《春游》《扬州梦》《雨打芭蕉》等具有浓郁中国意蕴的音乐作品。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与文化民族主义结合 B.传统观念制约文化转型
C.文化界守旧与倡新的思潮并存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英国历史小说《号手长》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小说中写到:“这是拿破仑的侧面像,帽子是一只受伤的法国老鹰,脸庞由死尸巧妙堆积而成;一根类似英吉利海峡的布条围在他的脖子上,似乎要勒死他;肩章则是一只手,正在将象征着英法和平条约的蜘蛛网扯下去。”小说的描述
A.有利于增强英国国民的民族认同 B.表明了英法同盟关系已遭到破坏
C.体现出启蒙思想家对战争的认识 D.真实反映了欧洲社会的紧张氛围
9.近代上海开埠后,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西餐馆也随之越开越多。上海西餐汲取各国西餐的精髓,融合上海本帮菜的特点创造出了一道中西合璧的菜肴——“金必多浓汤”(Comprador Soup,comprador即“买办”),受到大众广泛欢迎。这表明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对外贸易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交融
C.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D.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10.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希腊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因黏合剂等材料使用不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
A.减少人为开发因素 B.强化立法保护
C.避免自然灾害侵蚀 D.加强科学研究
11.跨湖桥遗址距今8000—7000年,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栽培稻、南中国地区最早的家猪等。由此可知,该遗址
A.基本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可能出土纹饰精美的青铜器
C.可以印证原始农业的出现 D.人们靠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12.春秋战国时期,赏赐土地制度日益普遍。如晋平公时大夫赵孟以绛县人筑杞城有功“与之田”;魏国名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悬赏部下能先登秦地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授民授土分封制仍被沿袭 B.商品货币经济普遍发展
C.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确立 D.诸侯国君权力不断加强
13.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据此可知该学派是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14.波斯帝国境内有多条重要的驿道,秦帝国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古代世界大帝国修建大通道的主要原因是
A.促进经济交往 B.保证信息通畅
C.宣扬皇帝声威 D.强化地方控制
15.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A.终结了汉初黄老之学 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为推恩令提供了借鉴 D.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
16.《史记》是西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有史家将其记述人物籍贯的内容摘录如下:“陆贾者,楚人也。”“彭越者,昌邑人也。”(张守节正义:“汉武更山阳为昌邑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反映了西汉区域观念的变化 B.西汉中期,战国遗风犹存
C.一度出现以封国为籍贯的现象 D.以郡为籍贯成为当时惯例
第Ⅱ卷 (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文化是在中国大陆上独立自发产生的,自源性文明具有深厚的环境根基、文化根基和生物根基,虽然可能因一时的起伏而兴衰,但在强大的“主根系”文明滋养下总能重焕生机,蓬勃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形成今天强大的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一。中华文明“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
——王明辉《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强大的根基》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效仿。
——摘编自周晚菲《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深远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的历史背景。(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缺乏近代化学的课程教育,直到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逐步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引入新式教育。1862年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1867年清政府聘请法国人毕利干为京师同文馆的化学教习,化学课程随之开启。京师同文馆的化学课程知识涉及化学元素、金属冶炼等内容,已具备了近代化学知识与方法;课程考试则兼顾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考试的重点是基础化学工业生产的相关技术、知识。化学课程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担任其他新式学校的化学教育工作,或是进入清政府的化工军事部门。到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开办了更多的新式学校,化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晚清的化学教育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
——摘编自王正宇《晚清化学教育管理述论》
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大学成为在高校劳动育人的典型示范。延安大学开学第一课就是劳动,自己挖窑洞,建宿舍,修缮学校基本设施。学校还在各院抽调四十五人到南泥湾开秋荒六百亩,创下一人一天开荒一亩二的高产纪录。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大学师生劳动积极性得到激发,科学耕作,努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到1943年基本实现了办学自给自足,还为边区政府上交救国公粮。同时,学校形成了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面貌。
——摘编自刘函《延安大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1937—194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化学教育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抗战时期劳动教育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时期 史料 出处
秦朝 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学
汉武帝至西汉末 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东汉前期 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据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盐铁政策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汤死后,伊尹继续相辅佐汤之孙太甲。表1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
表1
材料1 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国泰民安。 (汉)《史记·殷本纪》
材料2 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战国)《竹书纪年》
材料3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商)甲骨卜辞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D A C A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D C D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
17.(1)影响:影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每点2分,任写3点得6分)
(2)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专制统治的需要;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具有借鉴价值。(每点2分,任写3点得6分)
18.(1)特点:以西方近代的化学知识与方法为课程内容;注重化学的实际应用功能;化学课程服务于洋务运动与清政府统治。(每点2分,共6分)
(2)意义: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战胜经济困难;有利于打破日军封锁,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每点2分,共8分)
19.(1)变化: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驰;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实卖。(6分)
(2)影响:影响:提高了冶铁技术;增强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与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8分)
20.(12分)
参考答案1:
结论:商朝时期相的权力比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分)
阐释:依据材料可知,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和制)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辅佐了汤的孙子太甲。从材料1的“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和材料2中的“商相伊尹流放太甲”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权力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君王。(8分)
综述:因此,商朝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相作为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对商朝的君王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分)
参考答案2:
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2分)
阐释:据材料1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2《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前者的伊尹是忠臣的形象,后者则是篡位者。《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是研究商史的二手史料,应注意对其进行辨别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材料3中的殷墟甲骨卜辞是地下出土文物,作为研究商史的实物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信度更高。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生前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死后才得到商朝帝王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篡位自立。(8分)
综述:因此,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竹书纪年》中有关伊尹篡权的记载应是战国纷争的时代产物。(2分)
参考答案3:
结论:历史叙述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2分)
阐释:据材料1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2《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竹书纪年》倾向于直接陈述事实,并且认为伊尹自立为王后被太甲杀死。《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曾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礼崩乐坏的现象,《竹书纪年》对伊尹的记载可能是假托古人之举,影射当时的社会乱象。而《史记》认为太甲没有施行仁义才被放于桐宫,司马迁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带有主观色彩,有作者本人对该事件的评价。《史记》成书于汉代,而汉代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以儒家历史观为宗旨,在表述的时候更侧重于从儒学的角度去进行叙述。(8分)
综述:由此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时代环境会导致不同的历史叙述。(2分)
(上述参考答案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PAGE
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