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检测(A)
第一至五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右图是南京下关静海
寺内悬挂的警世钟,其警世意义缘自170年
前在此地订立的《南京条约》。出自该条约
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割台湾给日本
C.赔款白银4.5亿两
D.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海国图志》的作者是(
)
3.“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恨意冲云际,谁无怒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夺了天工建起……大火当中血肉满园,为你死正因要维护你,还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自会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请据此判断该事件发生在下列哪次战争期间(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5.爱国义士陈天华在《猛回头》
中写道:“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
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那么,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7.2011年3月,出于对日本核电站爆炸核辐射扩散影响的恐惧,包括佛山在内的中国沿海各省居民迷信碘盐可防辐射传言,出现抢盐风潮。这种狂热让我们更加体会到新文化运动中哪一思想主张的可贵(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8.为了更多地了解近代历史,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四部影视作品,请你按时间先后排一下顺序(
)
①《鸦片战争》
②《辛亥革命》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④②
9.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
A.在城市看电影
B.新郎穿西服、新娘穿旗袍
C.有钱人拍照片
D.成年男子个个留长辫
10.每年“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激情飞扬,用各种活动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
A.“二十一条”的签订
B.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北伐战争的推动
11.革命家董必武在1961年写了一首感怀诗:“四十年前(即1921年)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指王尽美)与恩铭不老松。”董老咏怀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七大
D.井冈山会师
12.学校准备举办“1919-1949年国共关系图片展”。右面这张图片应归属的栏目是(
)
A.国民革命,打倒军阀
B.十年对峙,战火连绵
C.八年抗战,同仇敌忾
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13.1927年秋,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针对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个“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装斗争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城市包围农村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4.“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甲午中日战争
15.观察下面的史料,反映的信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红军长征
C.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D.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6.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A.中国军队对侵华日军展开大规模反攻
B.八路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
C.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D.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7.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具有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下列人物与抗击日本侵略有关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硝烟散尽,回望历史,抗战精神将化为永恒,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下列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无关的是(
)
A.中国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和平与民主
B.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D.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9.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
000万斤。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战役初期1∶3的概算。这段材料最能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
)
A.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物资匮乏
B.共产党军队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D.共产党军事战术指挥得当
20.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
)
A.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B.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推翻国民党政权
2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9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5分,共5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统治面临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产生了洋务派,他们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兴起了洋务运动。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提出了哪两个口号。(2分)
(2)根据上述三图,分别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6分)
(3)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不值得肯定。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23.【话说近代中国】
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近代以来,它受到了列强战火的多次侵扰。历史事实证明:南京不仅是悲情之城,更是英雄之城。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屈辱南京
(1)南京“受到了列强战火的多次侵扰”,请举一例说明。(2分)
英雄中国
(2)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写出近代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至少写出两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4分)
迎接新生
(3)用史实说明为什么“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3分)
24.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两个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发生于哪一年的什么历史事件?(4分)
(2)在上述事件中,国共双方先后就抗日、国内和平两个问题达成了一致。“一致”达成后的落实情况分别怎样?(4分)其落实情况对中华民族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3)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1)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1分)
(2)该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什么?(2分)
材料二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
消灭敌人
损失
人民革命力量发展
日军
伪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
人民军队的发展
解放人口
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
130多万人
118万人
3
500万人
5
620亿美元
130多万人
1亿多人
104万平方公里
(3)材料二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4分)
(4)如果表格再增加“著名战例”一栏,请举出中国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役名称(至少两个)。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问台湾是在哪个条约中被割占的?(3分)
材料三
5月下旬,温家宝在出席中日韩领导人
会议之前,赴日本福岛等特大地震海啸灾区慰问。
他说,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没有忘记
在中国发生重大灾害时,日本政府和人民给予的
大力支援。中国政府和人民将继续为日本救灾和
灾后重建提供支持。中日友好的基础在两国人民,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日关系将不断改善和发展,这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源远流长。请列举唐朝时两国交往的两个事例。(2分)
(6)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怎样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南京条约》的内容,B是《马关条约》的内容,C、D都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选A。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魏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其编著的《海国图志》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干中的“火光四起”、“天工建起”等可知,题干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由题干中的“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可知,材料与《马关条约》有关。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选A。B、D是《南京条约》的内容,C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意即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戊戌维新”,链接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故选D。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题干中的“迷信碘盐可防辐射传言”是有效信息。碘盐可防辐射并没有科学依据,面对这种迷信思想,我们需要提倡科学。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辨析能力。①发生在1840-1842年,②发生在1911年,③发生在1860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④发生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故选D。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注意题干中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间限制。1896年,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照相技术于19世纪40年代后传入中国;B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新气象;1912年,孙中山颁布剪辫令,要求剪去辫子,去除旧俗,故D项情景不可能出现。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19年初,召开的巴黎和会不仅拒绝了中国的正当和合理提案,而且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侵略权益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1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项发生在1935年,C项发生在1945年,D项发生在1928年。
1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陆军军官学校”可知与国民革命有关。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A。
1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27年秋,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针对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14.【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可以联想到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
1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与识记能力。由“卢沟桥”这一信息可知,史料描述的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1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辨析能力。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作战的重大战役,这一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A项是在1945年,B、D两项均与百团大战有关。
1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民族英雄。李宗仁和彭德怀分别指挥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康有为参与了戊戌变法,故选D。
18.【解析】选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是蒋介石于1946年发动了内战,中国人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与民主。
【拓展延伸】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从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故选B。
2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占领南京”可知有关的事件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故选D。
2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1919-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题干中口号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的重大历史事件。而A仅对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对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对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的目的。
22.【解析】本题考查与洋务运动有关的知识。第(1)题,材料一中已有明确的提示,即“自强、求富”。第(2)题,要注意是根据图片说明洋务运动的内容,图一反映的是创办军事工业,图二反映的是筹建海军,图三反映的是创办民用工业。第(3)题,说明理由时,可从洋务运动的进步方面,或从其失败角度,或从进步和失败两个角度,任何一种看法均可。
答案:(1)自强,求富。
(2)图一:创办军事工业;图二:筹建新式海军;图三:创办民用工业。
(3)①洋务运动具有进步意义。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洋务运动不值得肯定。它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③虽然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④虽然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它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任何一种答案均可)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和理解能力。第(1)、(2)题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解答第(3)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的含义,即指的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了。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答案:(1)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2)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张自忠抗战中为国捐躯;卢沟桥事变后,佟麟阁血洒疆场等。
(3)原因: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或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概括及理解、归纳能力。第(2)题虽是两小问,但要求答出三点:一是达成了怎样的“一致”,二是“一致”的落实情况,三是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第(3)题,本题通过两大事件,反映的是国共两党的关系,从第(2)题的回答可明显看出国共两党的合作或对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影响,可从这一角度得出启示,如: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等。
答案:(1)图一:1936年的西安事变;图二:1945年的重庆谈判。
(2)落实:图一所示的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初步形成,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即将到来。图二所示的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达成了《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最终撕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影响: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为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内战则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
(3)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言之有理即可)
2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东北军民和中国共产党组织抵抗,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据此回答第(1)、(2)题。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根据表中的数据和信息,归纳得出结论。第(4)、(5)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6)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东北三省沦陷。
(2)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或日本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
(3)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日军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日军的侵华历史和暴行铁证如山;战争锻炼了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发展;战则两伤,和则两利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观点亦可)
(4)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马关条约》。
(5)遣唐使、鉴真东渡。(答出其他真实交往事例也可)
(6)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和则两利,争则两伤;中国的发展需要日本,日本的发展也需要睦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谊需要珍惜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