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押密卷】贵州省中考化学模拟卷3(答题卷+答题卡+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考前押密卷】贵州省中考化学模拟卷3(答题卷+答题卡+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21 10:36: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贵州省中考化学模拟卷3答题卡
(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 (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

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

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
、填涂样例
正确
[

]
错误
[
--
][

] [
×
]
)
一、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2 3 4 5 6 7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8.(1) ;
(2) ;
(3) ;
(4) ;
(5) ;
9.(1) ; ; ;(2) ; ;
; ;
10.(1) ;
(2) ;

(3) ;
(4) ;
11.(1) ;(2) ;
(3) ; ;
(4) ;
(5) ;
12.(1) ;
(2) ; ;
(3) ; ;

13.(1) ;
(2) ;

(3) ;
(4) ;
14.(1) ;
(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贵州省中考化学模拟卷3
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
1.(2分)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超细玄武岩纤维是制作月面国旗的重要材料,其含有的不属于(  )
A.单质 B.化合物 C.氧化物 D.纯净物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硅是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属于单质,故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硅是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硅是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硅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单质:有一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纯净物 。
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纯净物。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2.(2分)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
A.金元素:AU B.铜离子:Cu2+
C.+2价的钙元素:Ca+2 D.一个氮分子:N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金的元素符号是 Au,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书写一大二小,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B、铜离子的表示为: Cu2+ ,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2价的钙元素表示为:,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一个氮分子表示为:N2 ,N表示氮元素和一个氮原子,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和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来解答。
3.(2分)小华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水的电解》化学视频,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现象上判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更多
B.从反应类型分类: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电解水,“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错误;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错误;
C.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不含有氢气和氧气,故错误;
D.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
B、根据电解水反应的特征,结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4.(2分)我国研发出一项将甲烷(CH4)转化成乙烷的新技术,涉及的物质种类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烷的化学式为 CzH6
B.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1:1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 乙烷的化学式为 C2H6 ,不符合题意;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该 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不符合题意;
D、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2CH4+H2O2 C2H6+2H2O,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 :1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图示中分子构成确定化学式分析;
B、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分析;
D、根据图示确定反应方程式,由方程式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
5.(2分)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自行车在夏天容易爆胎——气体分子受热变大
B.一滴水中大约含有个水分子——水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稀盐酸和稀硫酸均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溶液中均存在酸根离子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A、自行车在夏天容易爆胎的原因是气体分子受热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变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一滴水中大约含有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稀盐酸和稀硫酸均是酸,均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溶液中均存在氢离子,而不是酸根的作用,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运动,分子有质量且很小;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酸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来解答。
6.(2分)近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高能量密度的硫化物固态电池,其电解质材料含锂、硫、磷等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离子的符号为
B.锂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固态电解质材料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磷的原子序数为15,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g
【答案】A
【知识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符号为,符合题意;
B、锂元素名称中带有 “钅” 字旁,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固态电解质材料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不符合题意;
D、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单位是 “1”,不是 “g”,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及离子符号书写分析;
B、根据元素名称带“钅”的为金属元素分析;
C、根据所给材料的类别分析;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分析。
7.(2分)实验小组借助传感器对稀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研究。三颈烧瓶中盛放X溶液,用恒压漏斗匀速滴加另一种溶液,并用磁力搅拌器不断搅拌。实验装置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溶液中数量不断增加
C.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D.该反应前后,整个装置中水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时间和pH图可知,反应时溶液pH由小于7增大,说明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X是稀盐酸,稀盐酸不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0~40s溶液pH不断增大,溶液酸性逐渐减弱,说明溶液中氢离子数量不断减小,不符合题意;
C、60s时溶液pH大于7,氢氧化钠滴加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Na+、Cl-和OH-,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前后,整个装置中水的总质量先增加,完全反应后水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所给pH变化确定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分析;
B、根据0~40s溶液pH不断增大,溶液酸性逐渐减弱分析;
C、根据pH大于7,氢氧化钠滴加过量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二、非选择题(共7题;共46分)
8.(6分)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以海水(含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为原料制取纯碱的工艺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分)“蒸发”得到粗盐,为提高得到粗盐的速率,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
(2)(1分)“提纯”中除去可溶性杂质,依次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稀盐酸,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
(3)(1分)“转化”发生反应:NaCl+CO2+NH3+H2O=X+NaHCO3,X的化学式是   。
(4)(1分)“过滤”得到滤液,检验滤液中是否有碳酸氢钠,可选择的试剂是   。
(5)(2分)“加热”过程中发生分解反应,得到最终产品纯碱和两种常见的氧化物,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风吹和日晒
(2)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
(3)NH4Cl
(4)稀盐酸
(5)2NaHCO3Na2CO3+H2O+CO2↑
【知识点】粗盐提纯;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1)海水“蒸发”得到粗盐,可以利用风吹和日晒,加快水的蒸发速率,能提高得到粗盐的速率;
(2)根据氢氧化钠能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以及能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过量的碳酸钠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Na、CI、 C、0、N、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1、1、3、1、5,反应后Na、Cl、C、0、N、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0、1、3、 0、1,则X中含有1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X的化学式为NH4Cl,故填: NH4Cl;
(4)取少量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含有碳酸氢钠,故填:稀盐酸;
(5)“加热”过程中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和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根据碳酸氢钠的组成可知,两种氧化物分别是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根据流程,海水通过蒸发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分别是镁离子,钙离子以及硫酸根离子,通过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为碳酸钙沉淀,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为硫酸钡沉淀,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为氢氧化镁沉淀,由于各物质均过量,氯化钡无法再利用酸除掉因此氯化钡需要再碳酸钠之前加入,则碳酸钠还可以除去过量的氯化钡,最终利用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都能被氢离子除去最终加入二氧化碳使氯化钠充分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再利用其加热即可得到碳酸钠。
9.(7分)水是生命之源,研究溶液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3分)①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海水 b.河水 c.蒸馏水 d.井水
②生活中可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③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
(2)(4分)图1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图2为兴趣小组进行的实验,R物质是硝酸钾或氯化钾中的一种。
①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     。
②根据实验,可判断出R物质是     。烧杯①②③中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其中烧杯③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     。
【答案】(1)c;煮沸;压强
(2)34g;硝酸钾;②③;28.4g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①a.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河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c.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d.井水中含有钙镁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故选c。
②煮沸能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则可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③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减小,即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g。
②t2℃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g,KCl的溶解度小于60 g,烧杯②中含R物质60g,溶剂水100g,故t2℃时R物质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60g,即R物质为KNO3;
烧杯②中溶液恰好饱和,烧杯③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为饱和溶液,故②③均为饱和溶液。
烧杯③中溶剂质量为100g,此时温度为t1℃,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故烧杯③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60 g﹣31.6 g=28.4 g。
【分析】根据纯净物定义,加热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及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①a.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河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c.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d.井水中含有钙镁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故选c。
②煮沸能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则可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③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减小,即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g。
②t2℃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g,KCl的溶解度小于60 g,烧杯②中含R物质60g,溶剂水100g,故t2℃时R物质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60g,即R物质为KNO3;
烧杯②中溶液恰好饱和,烧杯③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为饱和溶液,故②③均为饱和溶液。
烧杯③中溶剂质量为100g,此时温度为t1℃,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故烧杯③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60 g﹣31.6 g=28.4 g。
10.(6分)我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在轨运行及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分析图文信息,解答相关问题。
(1)(1分)为保护宇航员的生命安全,“环控生保系统”向舱内输送的可供呼吸的气体是     。
(2)(2分)中国空间站采用柔性太阳翼为航天器的在轨运行提供动力,柔性太阳翼将     转化为电能。空间站的建造使用了大量的钛合金,钛合金具有     (写一点)的特点。
(3)(1分)太空垃圾包括航天器碎片、被遗弃的火箭等,对其他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构成威胁。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向太空发射航天器,用大网捕捉垃圾,然后将其推入大气层,使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热量,进而焚毁。“摩擦”为垃圾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
(4)(2分)制造火箭也要使用大量的钛合金。工业上制取钛的一种方法是用过量的镁和四氯化钛(TiCl4)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氧气
(2)太阳能;强度高
(3)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4)2Mg+TiCl42MgCl2+Ti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氧气能供给呼吸,则“环控生保系统”向舱内输送的可供呼吸的气体同样是氧气。
(2)柔性太阳翼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钛合金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好、密度小等特点。
(3)“摩擦”产生热量使垃圾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所以“摩擦”为垃圾燃烧提供的条件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4)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镁和四氯化钛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钛,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氧气帮助呼吸的性质分析;
(2)根据柔性太阳翼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合金的特点分析;
(3)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4)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分析。
(1)氧气能供给呼吸,则“环控生保系统”向舱内输送的可供呼吸的气体同样是氧气。
(2)柔性太阳翼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钛合金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好、密度小等特点。
(3)“摩擦”产生热量使垃圾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所以“摩擦”为垃圾燃烧提供的条件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4)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镁和四氯化钛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钛,化学方程式为。
11.(8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用初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1分)黄金能压制成金箔、拉成金线,主要是因为黄金具有良好的   性。
(2)(2分)我国的高铁技术世界领先,高铁列车的车体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铝合金。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3分)修建铁路需要用到大量的钢铁,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雨后的铁轨表面很容易产生锈迹,原因是铁轨同时与   接触。
(4)(1分)等质量的M、N两种金属,分别与相同质量分数、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可判断,M、N两种金属中,   的活动性更强。
(5)(1分)某汽修厂清洗汽车零件后的废液中常含有一定量的AgNO3和 Cu(NO3)2。向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
A.滤渣中一定没有铁
B.滤渣中一定有 Ag, 可能有 Cu
C.滤液中一定有 Fe(NO3)2和 Cu(NO3)2
D.滤液中一定有 Fe(NO3)2, 一定没有 AgNO3
【答案】(1)延展
(2)
(3);氧气和水
(4)N
(5)B;D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金属能压片、拉丝体现的是金属的延展性。
(2)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4)根据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N产生的气体多,说明N反应快,则N的活动性更强。
(5)金属活动性:Fe>Cu>Ag,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
在硝酸铜和硝酸银同时存在时,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全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银,无法确定是否有硝酸铜;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铁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滤渣中一定有银,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铁可能没有和硝酸铜反应,可能部分和硝酸铜反应,也可能全部将硝酸铜反应完,则滤渣中可能有Cu;溶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铜,
故答案为:BD。
【分析】(1)根据金属的延展性分析。
(2)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4)根据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N产生的气体多分析。
(5)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1)压片、拉丝体现的是金属的延展性;
(2)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4)根据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N产生的气体多,说明N反应快,则N的活动性更强;
(5)金属性:Fe>Cu>Ag,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在硝酸铜和硝酸银同时存在时,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全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银,无法确定是否有硝酸铜;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铁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滤渣中一定有银,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铁可能没有和硝酸铜反应,可能部分和硝酸铜反应,也可能全部将硝酸铜反应完,则滤渣中可能有Cu;溶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铜,故AC错误,BD正确。
12.(7分)酸、碱、盐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与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1)(1分)“胜哥”利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氢氧化钠属于   (填“酸”“碱”或“盐”)。
(2)(2分)硝酸钾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料。下表是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85.5
①4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
②“胜哥”在配制硝酸钾营养液时,操作过程如图所示。现要配制20%的硝酸钾营养液,需向烧杯C的溶液中加水   g。
(3)(4分)“胜哥”向一支装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依次加入下列物质,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①图A实验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图B实验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图D实验是向图C实验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发现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判断图B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13.(6分)归纳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物质及转化关系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及化学反应,其中乙、丙、丁、戊均含同一种非金属元素,丁能供给呼吸。图中“→”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略)。已知碳和水在高温条件下可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回答下列问题:
(1)(1分)丁的化学式为   。
(2)(3分)戊→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丙的一种用途为   。
(3)(1分)若乙→丙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则该反应的现象是   。
(4)(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丁转化成丙一定是氧化反应
B.丙转化成乙是放热反应
C.丙转化成乙的过程中丙发生还原反应
D.丙转化成丁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实现
E.上述转化过程中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答案】(1)
(2);用于灭火
(3)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4)AC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丁能供给呼吸则为氧气;乙、丙、丁、戊均含同一种非金属元素,则乙、丙、丁、戊均含氧元素;甲能转化为乙、丙,甲能与丁(氧气)反应,乙、丙能互相转化,丙、丁(氧气)能互相转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气,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甲为碳、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戊能转化为乙(一氧化碳)、丁(氧气),丙(二氧化碳)能转化为戊,碳与水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戊为水。
(1)由分析可知丁为氧气,其化学式为;
(2)戊为水、丁为氧气,则戊→丁表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丙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3)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若乙→丙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该反应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4)A、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氧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则丁转化成丙一定是氧化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则丙转化成乙表示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则丙转化成乙表示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氧被碳夺取,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氧气,则丙转化成丁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实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E、丙转化为戊可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分析】根据丁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供给呼吸,乙、丙、丁、戊均含同一种非金属元素为氧元素,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碳与水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以互相转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互相转换来解答。
(1)由分析可知,丁为氧气,其化学式为;
(2)由分析可知,戊为水、丁为氧气,则戊→丁表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由分析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3)由分析可知,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若乙→丙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该反应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4)A、由分析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氧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则丁转化成丙一定是氧化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则丙转化成乙表示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则丙转化成乙表示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氧被碳夺取,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氧气,则丙转化成丁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实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E、由分析可知,丙转化为戊可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CD。
14.(6分)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高锰酸钾,“胜哥”用该药品制取氧气。取10g该药品放入大试管中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加热时间/s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10 10 9.12 9.08 9.04 9.04
请计算:
(1)(2分)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4分)该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答案】(1)0.96
(2)解:设该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x
x=94.8%
答:该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94.8%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0g-9.04g=0.96g;
【分析】(1)根据固体减少质量为生成氧气质量分析;
(2)根据生成氧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高锰酸钾质量,从而计算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分析。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6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14.0(23.3%)
主观题(占比) 46.0(76.7%)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7(50.0%)
主观题(占比) 7(5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7(50.0%) 14.0(23.3%)
非选择题 7(50.0%) 46.0(76.7%)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1.4%)
2 容易 (7.1%)
3 困难 (21.4%)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2.0(3.3%) 5
2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2.0(3.3%) 4
3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2.0(3.3%) 6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7.0(11.7%) 9
5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6.0(10.0%) 10
6 元素的简单分类 2.0(3.3%) 6
7 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 2.0(3.3%) 7
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8.0(13.3%) 11
9 粗盐提纯 6.0(10.0%) 8
10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6.0(10.0%) 14
11 物质的元素组成 2.0(3.3%) 5
1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7.0(11.7%) 9
13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2.0(3.3%) 4
14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6.0(10.0%) 14
15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6.0(10.0%) 10
16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2.0(3.3%) 6
17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0(3.3%) 7
18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6.0(10.0%) 8
19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6.0(10.0%) 14
20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2.0(3.3%) 6
21 物质的简单分类 2.0(3.3%) 1
22 电解水实验 2.0(3.3%) 3
23 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7.0(11.7%) 12
24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8.0(13.3%) 11
25 空气的组成 6.0(10.0%) 10
26 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2.0(3.3%) 3
27 盐的化学性质 8.0(13.3%) 11
28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6.0(10.0%) 10
29 酸、碱、盐的概念 7.0(11.7%) 12
30 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7.0(11.7%) 12
31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2.0(3.3%) 7
32 硬水与软水 7.0(11.7%) 9
33 物质的鉴别、推断 6.0(10.0%) 13
34 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8.0(13.3%) 11
35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2.0(3.3%) 2
36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2.0(3.3%) 4
37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7.0(11.7%) 9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贵州省中考化学模拟卷3
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
1.(2分)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超细玄武岩纤维是制作月面国旗的重要材料,其含有的不属于(  )
A.单质 B.化合物 C.氧化物 D.纯净物
2.(2分)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
A.金元素:AU B.铜离子:Cu2+
C.+2价的钙元素:Ca+2 D.一个氮分子:N
3.(2分)小华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水的电解》化学视频,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现象上判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更多
B.从反应类型分类: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4.(2分)我国研发出一项将甲烷(CH4)转化成乙烷的新技术,涉及的物质种类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烷的化学式为 CzH6
B.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1:1
5.(2分)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自行车在夏天容易爆胎——气体分子受热变大
B.一滴水中大约含有个水分子——水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稀盐酸和稀硫酸均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溶液中均存在酸根离子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不同
6.(2分)近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高能量密度的硫化物固态电池,其电解质材料含锂、硫、磷等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离子的符号为
B.锂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固态电解质材料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磷的原子序数为15,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g
7.(2分)实验小组借助传感器对稀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研究。三颈烧瓶中盛放X溶液,用恒压漏斗匀速滴加另一种溶液,并用磁力搅拌器不断搅拌。实验装置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溶液中数量不断增加
C.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D.该反应前后,整个装置中水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二、非选择题(共7题;共46分)
8.(6分)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以海水(含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为原料制取纯碱的工艺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分)“蒸发”得到粗盐,为提高得到粗盐的速率,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
(2)(1分)“提纯”中除去可溶性杂质,依次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稀盐酸,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
(3)(1分)“转化”发生反应:NaCl+CO2+NH3+H2O=X+NaHCO3,X的化学式是   。
(4)(1分)“过滤”得到滤液,检验滤液中是否有碳酸氢钠,可选择的试剂是   。
(5)(2分)“加热”过程中发生分解反应,得到最终产品纯碱和两种常见的氧化物,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7分)水是生命之源,研究溶液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3分)①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海水 b.河水 c.蒸馏水 d.井水
②生活中可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③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
(2)(4分)图1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图2为兴趣小组进行的实验,R物质是硝酸钾或氯化钾中的一种。
①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     。
②根据实验,可判断出R物质是     。烧杯①②③中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其中烧杯③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     。
10.(6分)我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在轨运行及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分析图文信息,解答相关问题。
(1)(1分)为保护宇航员的生命安全,“环控生保系统”向舱内输送的可供呼吸的气体是     。
(2)(2分)中国空间站采用柔性太阳翼为航天器的在轨运行提供动力,柔性太阳翼将     转化为电能。空间站的建造使用了大量的钛合金,钛合金具有     (写一点)的特点。
(3)(1分)太空垃圾包括航天器碎片、被遗弃的火箭等,对其他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构成威胁。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向太空发射航天器,用大网捕捉垃圾,然后将其推入大气层,使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热量,进而焚毁。“摩擦”为垃圾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
(4)(2分)制造火箭也要使用大量的钛合金。工业上制取钛的一种方法是用过量的镁和四氯化钛(TiCl4)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1.(8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用初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1分)黄金能压制成金箔、拉成金线,主要是因为黄金具有良好的   性。
(2)(2分)我国的高铁技术世界领先,高铁列车的车体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铝合金。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3分)修建铁路需要用到大量的钢铁,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雨后的铁轨表面很容易产生锈迹,原因是铁轨同时与   接触。
(4)(1分)等质量的M、N两种金属,分别与相同质量分数、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可判断,M、N两种金属中,   的活动性更强。
(5)(1分)某汽修厂清洗汽车零件后的废液中常含有一定量的AgNO3和 Cu(NO3)2。向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
A.滤渣中一定没有铁
B.滤渣中一定有 Ag, 可能有 Cu
C.滤液中一定有 Fe(NO3)2和 Cu(NO3)2
D.滤液中一定有 Fe(NO3)2, 一定没有 AgNO3
12.(7分)酸、碱、盐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与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1)(1分)“胜哥”利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氢氧化钠属于   (填“酸”“碱”或“盐”)。
(2)(2分)硝酸钾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料。下表是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85.5
①4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
②“胜哥”在配制硝酸钾营养液时,操作过程如图所示。现要配制20%的硝酸钾营养液,需向烧杯C的溶液中加水   g。
(3)(4分)“胜哥”向一支装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依次加入下列物质,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①图A实验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图B实验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图D实验是向图C实验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发现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判断图B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13.(6分)归纳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物质及转化关系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及化学反应,其中乙、丙、丁、戊均含同一种非金属元素,丁能供给呼吸。图中“→”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略)。已知碳和水在高温条件下可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回答下列问题:
(1)(1分)丁的化学式为   。
(2)(3分)戊→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丙的一种用途为   。
(3)(1分)若乙→丙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则该反应的现象是   。
(4)(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丁转化成丙一定是氧化反应
B.丙转化成乙是放热反应
C.丙转化成乙的过程中丙发生还原反应
D.丙转化成丁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实现
E.上述转化过程中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14.(6分)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高锰酸钾,“胜哥”用该药品制取氧气。取10g该药品放入大试管中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加热时间/s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10 10 9.12 9.08 9.04 9.04
请计算:
(1)(2分)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4分)该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硅是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属于单质,故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硅是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硅是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硅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单质:有一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纯净物 。
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纯净物。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2.【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金的元素符号是 Au,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书写一大二小,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B、铜离子的表示为: Cu2+ ,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2价的钙元素表示为:,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一个氮分子表示为:N2 ,N表示氮元素和一个氮原子,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和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来解答。
3.【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电解水,“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错误;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错误;
C.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不含有氢气和氧气,故错误;
D.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
B、根据电解水反应的特征,结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4.【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 乙烷的化学式为 C2H6 ,不符合题意;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该 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不符合题意;
D、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2CH4+H2O2 C2H6+2H2O,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 :1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图示中分子构成确定化学式分析;
B、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分析;
D、根据图示确定反应方程式,由方程式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A、自行车在夏天容易爆胎的原因是气体分子受热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变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一滴水中大约含有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稀盐酸和稀硫酸均是酸,均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溶液中均存在氢离子,而不是酸根的作用,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运动,分子有质量且很小;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酸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来解答。
6.【答案】A
【知识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符号为,符合题意;
B、锂元素名称中带有 “钅” 字旁,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固态电解质材料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不符合题意;
D、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单位是 “1”,不是 “g”,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及离子符号书写分析;
B、根据元素名称带“钅”的为金属元素分析;
C、根据所给材料的类别分析;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时间和pH图可知,反应时溶液pH由小于7增大,说明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X是稀盐酸,稀盐酸不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0~40s溶液pH不断增大,溶液酸性逐渐减弱,说明溶液中氢离子数量不断减小,不符合题意;
C、60s时溶液pH大于7,氢氧化钠滴加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Na+、Cl-和OH-,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前后,整个装置中水的总质量先增加,完全反应后水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所给pH变化确定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分析;
B、根据0~40s溶液pH不断增大,溶液酸性逐渐减弱分析;
C、根据pH大于7,氢氧化钠滴加过量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8.【答案】(1)风吹和日晒
(2)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
(3)NH4Cl
(4)稀盐酸
(5)2NaHCO3Na2CO3+H2O+CO2↑
【知识点】粗盐提纯;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1)海水“蒸发”得到粗盐,可以利用风吹和日晒,加快水的蒸发速率,能提高得到粗盐的速率;
(2)根据氢氧化钠能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以及能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过量的碳酸钠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Na、CI、 C、0、N、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1、1、3、1、5,反应后Na、Cl、C、0、N、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0、1、3、 0、1,则X中含有1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X的化学式为NH4Cl,故填: NH4Cl;
(4)取少量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含有碳酸氢钠,故填:稀盐酸;
(5)“加热”过程中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和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根据碳酸氢钠的组成可知,两种氧化物分别是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根据流程,海水通过蒸发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分别是镁离子,钙离子以及硫酸根离子,通过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为碳酸钙沉淀,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为硫酸钡沉淀,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为氢氧化镁沉淀,由于各物质均过量,氯化钡无法再利用酸除掉因此氯化钡需要再碳酸钠之前加入,则碳酸钠还可以除去过量的氯化钡,最终利用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都能被氢离子除去最终加入二氧化碳使氯化钠充分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再利用其加热即可得到碳酸钠。
9.【答案】(1)c;煮沸;压强
(2)34g;硝酸钾;②③;28.4g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①a.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河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c.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d.井水中含有钙镁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故选c。
②煮沸能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则可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③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减小,即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g。
②t2℃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g,KCl的溶解度小于60 g,烧杯②中含R物质60g,溶剂水100g,故t2℃时R物质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60g,即R物质为KNO3;
烧杯②中溶液恰好饱和,烧杯③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为饱和溶液,故②③均为饱和溶液。
烧杯③中溶剂质量为100g,此时温度为t1℃,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故烧杯③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60 g﹣31.6 g=28.4 g。
【分析】根据纯净物定义,加热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及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①a.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河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c.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d.井水中含有钙镁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故选c。
②煮沸能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则可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③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减小,即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g。
②t2℃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g,KCl的溶解度小于60 g,烧杯②中含R物质60g,溶剂水100g,故t2℃时R物质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60g,即R物质为KNO3;
烧杯②中溶液恰好饱和,烧杯③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为饱和溶液,故②③均为饱和溶液。
烧杯③中溶剂质量为100g,此时温度为t1℃,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故烧杯③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60 g﹣31.6 g=28.4 g。
10.【答案】(1)氧气
(2)太阳能;强度高
(3)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4)2Mg+TiCl42MgCl2+Ti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氧气能供给呼吸,则“环控生保系统”向舱内输送的可供呼吸的气体同样是氧气。
(2)柔性太阳翼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钛合金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好、密度小等特点。
(3)“摩擦”产生热量使垃圾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所以“摩擦”为垃圾燃烧提供的条件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4)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镁和四氯化钛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钛,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氧气帮助呼吸的性质分析;
(2)根据柔性太阳翼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合金的特点分析;
(3)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4)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分析。
(1)氧气能供给呼吸,则“环控生保系统”向舱内输送的可供呼吸的气体同样是氧气。
(2)柔性太阳翼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钛合金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好、密度小等特点。
(3)“摩擦”产生热量使垃圾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所以“摩擦”为垃圾燃烧提供的条件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4)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镁和四氯化钛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钛,化学方程式为。
11.【答案】(1)延展
(2)
(3);氧气和水
(4)N
(5)B;D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金属能压片、拉丝体现的是金属的延展性。
(2)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4)根据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N产生的气体多,说明N反应快,则N的活动性更强。
(5)金属活动性:Fe>Cu>Ag,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
在硝酸铜和硝酸银同时存在时,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全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银,无法确定是否有硝酸铜;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铁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滤渣中一定有银,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铁可能没有和硝酸铜反应,可能部分和硝酸铜反应,也可能全部将硝酸铜反应完,则滤渣中可能有Cu;溶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铜,
故答案为:BD。
【分析】(1)根据金属的延展性分析。
(2)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4)根据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N产生的气体多分析。
(5)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1)压片、拉丝体现的是金属的延展性;
(2)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4)根据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N产生的气体多,说明N反应快,则N的活动性更强;
(5)金属性:Fe>Cu>Ag,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在硝酸铜和硝酸银同时存在时,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全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银,无法确定是否有硝酸铜;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铁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滤渣中一定有银,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铁可能没有和硝酸铜反应,可能部分和硝酸铜反应,也可能全部将硝酸铜反应完,则滤渣中可能有Cu;溶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铜,故AC错误,BD正确。
12.【答案】(1)碱
(2)31.95g;60
(3)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H2SO4+Na2CO3=Na2SO4+CO2↑+H2O;Na2CO3、Na2SO4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1)小组同学利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氢氧化钠属于碱。
(2)① 4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31.95g.
② 设现要配制20%的硝酸钾营养液,需向烧杯③溶液中加水的质量为x,则:
140g××100%=(140g+x)×20%
x=60g
所以,现要配制20%的硝酸钾营养液,需向烧杯C的溶液中加水60g。
(3)① 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图A中加入过量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最终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 图B实验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③ 氯化钡能与硫酸钠或硫酸、碳酸钠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钡、碳酸钡沉淀;图D实验是向图C实验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发现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说明沉淀中含有硫酸钡、碳酸钡,则由此可判断图B实验后溶液中溶质为Na2SO4、Na2CO3。
【分析】(1)根据碱的概念分析。
(2)① 根据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计算。
②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
(3)①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氯化钡能与硫酸钠或硫酸、碳酸钠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钡、碳酸钡沉淀,结合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硝酸,碳酸钡沉淀能与稀硝酸反应,进行分析。
13.【答案】(1)
(2);用于灭火
(3)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4)AC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丁能供给呼吸则为氧气;乙、丙、丁、戊均含同一种非金属元素,则乙、丙、丁、戊均含氧元素;甲能转化为乙、丙,甲能与丁(氧气)反应,乙、丙能互相转化,丙、丁(氧气)能互相转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气,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甲为碳、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戊能转化为乙(一氧化碳)、丁(氧气),丙(二氧化碳)能转化为戊,碳与水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戊为水。
(1)由分析可知丁为氧气,其化学式为;
(2)戊为水、丁为氧气,则戊→丁表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丙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3)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若乙→丙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该反应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4)A、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氧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则丁转化成丙一定是氧化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则丙转化成乙表示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则丙转化成乙表示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氧被碳夺取,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氧气,则丙转化成丁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实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E、丙转化为戊可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分析】根据丁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供给呼吸,乙、丙、丁、戊均含同一种非金属元素为氧元素,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碳与水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以互相转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互相转换来解答。
(1)由分析可知,丁为氧气,其化学式为;
(2)由分析可知,戊为水、丁为氧气,则戊→丁表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由分析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3)由分析可知,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若乙→丙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该反应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4)A、由分析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氧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则丁转化成丙一定是氧化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则丙转化成乙表示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则丙转化成乙表示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氧被碳夺取,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氧气,则丙转化成丁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实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E、由分析可知,丙转化为戊可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CD。
14.【答案】(1)0.96
(2)解:设该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x
x=94.8%
答:该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94.8%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0g-9.04g=0.96g;
【分析】(1)根据固体减少质量为生成氧气质量分析;
(2)根据生成氧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高锰酸钾质量,从而计算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分析。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6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14.0(23.3%)
主观题(占比) 46.0(76.7%)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7(50.0%)
主观题(占比) 7(5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7(50.0%) 14.0(23.3%)
非选择题 7(50.0%) 46.0(76.7%)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1.4%)
2 容易 (7.1%)
3 困难 (21.4%)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2.0(3.3%) 5
2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2.0(3.3%) 4
3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2.0(3.3%) 6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7.0(11.7%) 9
5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6.0(10.0%) 10
6 元素的简单分类 2.0(3.3%) 6
7 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 2.0(3.3%) 7
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8.0(13.3%) 11
9 粗盐提纯 6.0(10.0%) 8
10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6.0(10.0%) 14
11 物质的元素组成 2.0(3.3%) 5
1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7.0(11.7%) 9
13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2.0(3.3%) 4
14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6.0(10.0%) 14
15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6.0(10.0%) 10
16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2.0(3.3%) 6
17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0(3.3%) 7
18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6.0(10.0%) 8
19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6.0(10.0%) 14
20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2.0(3.3%) 6
21 物质的简单分类 2.0(3.3%) 1
22 电解水实验 2.0(3.3%) 3
23 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7.0(11.7%) 12
24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8.0(13.3%) 11
25 空气的组成 6.0(10.0%) 10
26 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2.0(3.3%) 3
27 盐的化学性质 8.0(13.3%) 11
28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6.0(10.0%) 10
29 酸、碱、盐的概念 7.0(11.7%) 12
30 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7.0(11.7%) 12
31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2.0(3.3%) 7
32 硬水与软水 7.0(11.7%) 9
33 物质的鉴别、推断 6.0(10.0%) 13
34 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8.0(13.3%) 11
35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2.0(3.3%) 2
36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2.0(3.3%) 4
37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7.0(11.7%) 9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