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同步练,新情境命题 重难探究)(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同步练,新情境命题 重难探究)(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21 14:03:47

文档简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素养·历史解释】
1.“黄仁宇评价:张居正改革是‘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却未能突破传统框架’。”这强调其根本局限在于( )
A.个人道德缺陷 B.未触动封建制度根基
C.忽视农业生产 D.过度依赖海外贸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张居正改革是‘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却未能突破传统框架’”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评价张居正改革为“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说明改革在既有封建体制内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优化,但“未能突破传统框架”则指出其根本局限: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核心(如土地所有制、君主专制等),仅通过行政手段调整而非制度性变革,B项正确;个人道德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忽视农业与史实矛盾(张居正重视赋税改革),排除C项;依赖海外贸易不符合明代中后期海禁背景,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
2.“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历时三年查出隐漏田亩1.8亿亩。”这一举措的直接作用是( )
A.打击豪强地主逃税,增加财政收入 B.强制推行均田制
C.促进海外殖民扩张 D.废除人头税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历时三年查出隐漏田亩1.8亿亩。”可知,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的主要目的是清查被豪强地主隐瞒的田产。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田地被地主豪强隐匿以逃避赋税,导致国家财政困难。通过清丈查出1.8亿亩隐漏田亩,将这些土地纳入征税范围,直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豪强地主的逃税行为,A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制度,与明朝无关,排除B项;海外殖民扩张与张居正改革无关,排除C项;废除人头税发生在清朝雍正时期,而非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
3.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B.蒙古贵族的劫掠
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社会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张居正改革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改革前夕,明朝政治上官僚机构臃肿,贪污腐败盛行,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国家财政困难,外部有蒙古贵族时常劫掠边境,倭寇骚扰沿海地区,处于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中,A项正确;蒙古贵族的劫掠仅体现了外患的一部分,没有涉及内部的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排除B项;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只是内部问题中的一部分,没有包含外部威胁以及社会矛盾等其他重要方面,排除C项;社会矛盾尖锐是内部问题的一个表现,没有体现出外部危机以及统治腐败、财政困难等其他关键因素,不能全面代表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4.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从中可以看出,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生产破坏 B.满族兴起、清兵入关
C.皇帝昏庸、宦官专权 D.社会动荡、农民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武宗和明熹宗都将政事交给宦官处理,自己则沉迷于享乐和个人爱好,导致宦官专权。这种情况反映了明朝后期皇帝昏庸无能,宦官掌握实权,导致国家治理混乱,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土地兼并和生产破坏是属于经济方面,而材料是明武宗统治的昏庸,属于政治方面,排除A项;满族兴起和清军入关是满族与中原王朝的矛盾,而材料是明武宗统治的昏庸,排除B项;社会动荡是社会层面的,而材料是明武宗统治昏庸,排除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
5.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主要有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和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了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
A.皇帝昏聩无能 B.大臣结党营私
C.官吏贪赃枉法 D.农民苦不堪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主要有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和阉党之争”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当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明朝末年出现了党争的现象,并未体现皇帝的昏聩无能,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官员之间的结党营私,与贪赃枉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苦不堪言,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6.如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当时受到了广大民众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
A.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 B.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C.推翻明王朝的黑暗统治 D.起义军迅速攻占北京城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闯”可知是李自成,结合所学知识,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B项正确;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排除A项;推翻明王朝的黑暗统治,与农民利益没有太大关联,排除C项;起义军迅速攻占北京城,与农民利益没有太大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7.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
A.结束了中原分裂割据局面 B.建立全国性统一王朝
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起义是李自成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起义军进攻北京,明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项正确;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四个王朝从“分”走向了“合”,分别是秦朝、西晋、隋朝、元朝,与李自成起义无关,排除A项;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终失败,没有建立全国性统一王朝,排除B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
8.下图为明代著名画家周臣(1460-1535)的《流民图》(局部),是一幅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画卷,反映出明朝中期( )
A.政治腐败 B.边疆危机 C.财政困难 D.军队颓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流民图》(局部),是一幅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画卷”,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A项正确;流民与边疆危机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未涉及财政困难,排除C项;流民与军队颓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
9.鸿篇巨制《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
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B.建立清朝,统一中国
C.修建北京城并迁都 D.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616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D项正确;;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是李自成,排除A项;皇太极建立清朝,排除B项; 明成祖修建北京城并迁都,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
10.图片反映历史,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明朝后期( )
A.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B.外族入侵与民族危机
C.社会安定与经济繁荣 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根据材料“《流民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综上材料体现从明末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政治腐败、人民流离失所,没有涉及外族入侵,排除B项;《流民图》体现农民流离失所,不能说社会安定,排除C项;《流民图》并不是人民主动迁徙,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学科素养结合】
二、综合题
11.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材料四中“自杀的皇帝”是谁?“逃跑的皇帝”是谁?
(4)“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谁?他是哪一民族的首领?
【答案】(1)直接原因: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
(2)意思:“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
关系: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李自成起义军,二者是因果关系。
(3)“自杀的皇帝”:明朝崇祯皇帝
“逃跑的皇帝”:李自成;
(4)“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清朝顺治皇帝;
民族:满族。
【解析】(1)直接原因:据材料“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可知,材料反映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根本原因在于元朝的腐败统治。
(2) 意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这反映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关系: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农民积极支持李自成起义,因此出现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李自成起义军,二者是因果关系。
(3) “自杀的皇帝”:据所学可知,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歪脖树自缢身亡,因此“自杀的皇帝”是是指明朝崇祯皇帝。
“逃跑的皇帝”:据所学可知,清军联合吴三桂入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起义失败溃逃,“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
(4) “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据所学可知,清军联合吴三桂入关,入主中原,“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军入关,当时的皇帝是清朝顺治皇帝。
民族:据所学可知,1919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入关之时清朝顺治皇帝是满族的首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1644年,在北京城先后出现了三个年号,依次是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和顺治元年。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靖难之役”与大规模营建北京城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
C.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和清兵入关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解答】根据题干“1644年,在北京城先后出现了三个年号,依次是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和顺治元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所以出现了三个年号,D项正确;“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排除A项;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排除B项;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
2.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据此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天灾不断 B.政治腐败 C.土地兼并 D.法纪松弛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材料“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起”可知,整个明末灾害不断,且气温下降,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A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腐败,B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C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明末天灾不断,未涉及法纪松弛,D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3.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解答】A.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据材料“……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知,反映了明代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李自成针对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迎合了广大农民对土地需求的愿望,调动了农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他还规定向贫困民众发放钱粮,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故B正确。
C.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
D.1644年,李自成率军北伐,攻取明朝都城北京,大明王朝灭亡。大顺军占据北京后,招降了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但吴三桂不久后反叛大顺,李自成御驾亲征山海关,在决定天下形势的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勾结并引导清军主力入关,袭击大顺军,大顺军因腹背受敌而战败。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4.《陕西通志》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这一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 )
A.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崇祯皇帝自缢而亡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解答】《陕西通志》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这一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李自成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明朝建于1368年,亡于1644年,传十六帝,统治长达276年。在历史上,标志着大明王朝统治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 )
A.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B.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C.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D.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灭亡的标志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解答】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明朝灭亡的标志记的相关史实。
6.如表记录了明朝(1480﹣1602年)国库各项支出的比率统计,由此判断明朝的社会状况呈现出( )
年份 皇室消费 俸禄支出 军费支出 赈济支出
1480 23.37% 26.25% 49.15% 1.23%
1552 34.86% 24.05% 40.59% 0.50%
1602 52.89% 14.19% 32.44% 0.48%
A.政局相对稳定 B.人口数量激增
C.经济发展富庶 D.统治者的奢靡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明末社会的动荡,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答】据题干“1480—1602年明代财政支出统计表”“皇室消费23.37%、52.89%”“赈济支出1.23%、0.48%”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皇室消费占比23.37%,到了明末,皇室消费占比已超过50%,皇室消费逐渐增加,而赈济支出占比却在减少,反映出皇权政治弊端日趋严重,D项正确;政局相对稳定与题干的数据不符,题干信息反映的是统治者的腐败,排除A项;人口数量没有在表格中出现,所以人口数量激增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经济发展的信息,比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信息,体现不出经济发展富庶,反映的是统治者的奢靡,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社会的动荡,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崇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 )
A.安禄山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灭亡。1664年,明朝被起义军推翻,明朝皇帝崇祯帝自尽殉国。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加上陕西北部连年灾荒,李自成发动起义,提出“均田免赋”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明代末帝崇祯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最后失败。故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李自成。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的衰弱与灭亡。
8.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马踏幽燕,定鼎京城,被称为“闯王”。下列有关李自成农民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
A.李自成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B.李自成在推翻明朝后建立了“大顺”政权
C.“均田免赋”使李自成的起义队伍发展迅速
D.李自成为了推进全国统一,在明朝灭亡后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选项C说法正确,选项ABD均说法错误,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9.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由此可见,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C.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D.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末农民起义。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解答】据题干“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C项正确;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治腐朽带来阶级矛盾,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排除B项;题干未出现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
10.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建立者是( )
A.李自成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顺治帝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及所学可知,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C项正确,排除B项;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排除A项;顺治帝是中国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清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如表中,属于努尔哈赤贡献的是( )
A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B 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C 率清军攻入山海关,定都北京
D 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解答】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加强军事力量,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BCD不是努尔哈赤的贡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2.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第一位皇帝是( )
A.1616年 努尔哈赤 B.1636年 皇太极
C.1405年 郑和 D.1644年 李自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建立。
【解答】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封建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朝代的建立与灭亡。
13.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对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 )
A.藩镇割据与武将专权
B.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唐朝后期因为中央的宦官弄权,地方上武将专权、节度使力量强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14.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大金。1626年,皇太极继位。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请你猜一猜,女真族改变自己族名和国号的目的是( )
A.尽快灭亡明朝
B.镇压李自成起义军
C.尽快创建“八旗制度”
D.更好地创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女真族改变自己族名和国号的目的是更好地创建统一多民族国家,早日实行国家统一。故D符合题意;女真族改变自己族名和国号的目的是更好地创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是尽快灭亡明朝、镇压李自成起义军,排除AB;“八旗制度”早就存在,排除C。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女真族改变自己族名和国号的目的是更好地创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15.皇太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统治者。他的文治武功都得到了历史的认可,被誉为“鹰扬天下”。以下史实与皇太极有关的是( )
A.“杯酒释兵权”,收回大将兵权
B.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
C.挥师北上北京,推翻明朝统治
D.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建立。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解答】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八旗制度,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D符合题意;“杯酒释兵权”,收回大将兵权发生在北宋初期与赵匡胤有关,排除A;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与完颜阿骨打有关,排除B;挥师北上北京,推翻明朝统治与李自成有关,排除C。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注意掌握皇太极的主要事迹。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现象造成的后果。
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末年出现“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李自成起义军屡遭挫折,几起几落,后来他提出“均田免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次年正月,攻克中原重镇洛阳,部队人数也达百万之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占领西安。
(3)据材料三,概括“均田免赋”口号的作用。
(4)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概括一个主题。
【答案】(1)现象: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后果: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
(3)激发百姓热情,扩大起义队伍。
(4)明朝灭亡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末社会动荡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现象:据材料“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后果:据所学可从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等角度回答。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等角度回答。
(3)据材料“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可知,“均田免赋”口号激发百姓热情,扩大起义队伍。
(4)据材料一可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从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等。而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材料三反映的明末农民起义。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末社会动荡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
材料二: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
(1)材料二中的起义军指的是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2)这场起义取得了怎样的战果?试分析取得这些战果的原因有哪些。
(3)这场起义的最终结果如何?
【答案】(1)李自成。
(2)建立了大顺政权,推翻了明朝统治。原因: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纪律,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困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3)最终结果:失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末农民起义,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据材料“均田免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起义军指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起义建立了大顺政权,推翻了明朝统治。这次取得这些战果的原因有: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纪律,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困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起义最终失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的衰弱与灭亡。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素养·历史解释】
1.“黄仁宇评价:张居正改革是‘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却未能突破传统框架’。”这强调其根本局限在于( )
A.个人道德缺陷 B.未触动封建制度根基
C.忽视农业生产 D.过度依赖海外贸易
【新素养·历史解释】
2.“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历时三年查出隐漏田亩1.8亿亩。”这一举措的直接作用是( )
A.打击豪强地主逃税,增加财政收入 B.强制推行均田制
C.促进海外殖民扩张 D.废除人头税制度
【新素养·历史解释】
3.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B.蒙古贵族的劫掠
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社会矛盾尖锐
【新素养·史料实证】
4.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从中可以看出,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生产破坏 B.满族兴起、清兵入关
C.皇帝昏庸、宦官专权 D.社会动荡、农民起义
【新素养·历史解释】
5.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主要有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和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了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
A.皇帝昏聩无能 B.大臣结党营私
C.官吏贪赃枉法 D.农民苦不堪言
【新素养·史料实证】
6.如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当时受到了广大民众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
A.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 B.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C.推翻明王朝的黑暗统治 D.起义军迅速攻占北京城
【新素养·史料实证】
7.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
A.结束了中原分裂割据局面 B.建立全国性统一王朝
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新素养·历史解释】
8.下图为明代著名画家周臣(1460-1535)的《流民图》(局部),是一幅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画卷,反映出明朝中期( )
A.政治腐败 B.边疆危机 C.财政困难 D.军队颓废
【新素养·历史解释】
9.鸿篇巨制《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
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B.建立清朝,统一中国
C.修建北京城并迁都 D.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新素养·历史解释】
10.图片反映历史,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明朝后期( )
A.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B.外族入侵与民族危机
C.社会安定与经济繁荣 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新素养·学科素养结合】
二、综合题
11.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材料四中“自杀的皇帝”是谁?“逃跑的皇帝”是谁?
(4)“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谁?他是哪一民族的首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1644年,在北京城先后出现了三个年号,依次是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和顺治元年。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靖难之役”与大规模营建北京城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
C.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和清兵入关
2.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据此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天灾不断 B.政治腐败 C.土地兼并 D.法纪松弛
3.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4.《陕西通志》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这一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 )
A.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崇祯皇帝自缢而亡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5.明朝建于1368年,亡于1644年,传十六帝,统治长达276年。在历史上,标志着大明王朝统治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 )
A.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B.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C.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D.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6.如表记录了明朝(1480﹣1602年)国库各项支出的比率统计,由此判断明朝的社会状况呈现出( )
年份 皇室消费 俸禄支出 军费支出 赈济支出
1480 23.37% 26.25% 49.15% 1.23%
1552 34.86% 24.05% 40.59% 0.50%
1602 52.89% 14.19% 32.44% 0.48%
A.政局相对稳定 B.人口数量激增
C.经济发展富庶 D.统治者的奢靡
7.崇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 )
A.安禄山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
8.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马踏幽燕,定鼎京城,被称为“闯王”。下列有关李自成农民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
A.李自成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B.李自成在推翻明朝后建立了“大顺”政权
C.“均田免赋”使李自成的起义队伍发展迅速
D.李自成为了推进全国统一,在明朝灭亡后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9.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由此可见,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C.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D.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10.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建立者是( )
A.李自成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顺治帝
11.如表中,属于努尔哈赤贡献的是( )
A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B 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C 率清军攻入山海关,定都北京
D 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A.A B.B C.C D.D
12.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第一位皇帝是( )
A.1616年 努尔哈赤 B.1636年 皇太极
C.1405年 郑和 D.1644年 李自成
13.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对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 )
A.藩镇割据与武将专权
B.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4.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大金。1626年,皇太极继位。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请你猜一猜,女真族改变自己族名和国号的目的是( )
A.尽快灭亡明朝
B.镇压李自成起义军
C.尽快创建“八旗制度”
D.更好地创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15.皇太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统治者。他的文治武功都得到了历史的认可,被誉为“鹰扬天下”。以下史实与皇太极有关的是( )
A.“杯酒释兵权”,收回大将兵权
B.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
C.挥师北上北京,推翻明朝统治
D.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现象造成的后果。
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末年出现“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李自成起义军屡遭挫折,几起几落,后来他提出“均田免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次年正月,攻克中原重镇洛阳,部队人数也达百万之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占领西安。
(3)据材料三,概括“均田免赋”口号的作用。
(4)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概括一个主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
材料二: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
(1)材料二中的起义军指的是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2)这场起义取得了怎样的战果?试分析取得这些战果的原因有哪些。
(3)这场起义的最终结果如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