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素养·史料实证】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一本书的目录,这本书最有可能是( )
丞相制度的终结﹣﹣﹣92 …… 议政王大臣会议﹣﹣﹣106 南书房﹣﹣﹣122 军机处﹣﹣﹣140 文字狱﹣﹣﹣163 ……
A.《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研究》 B.《明朝政治制度》
C.《中国古代思想史》 D.《清代文化概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丞相制度的终结”“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文字狱”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强化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皇权至上,王权受限制;康熙帝始设南书房,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皇权逐渐加强;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权力达到顶峰;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故这本书最有可能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研究》,A项正确;目录内容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明朝政治制度》不能体现专制制度的加强,排除B项;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与题干目录不符,排除C项;清朝时期文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
2.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从此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已成空名,满洲贵族的势力有一定削弱。由此可知,军机处( )
A.使得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只有起草诏令的职能
C.由军机大臣与皇帝共同组成 D.使清代丞相权力膨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从此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已成空名,满洲贵族的势力有一定削弱”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满洲贵族的势力对皇权的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其具有多种职能,并非只有起草诏令的职能,排除B项;军机处主要是军机大臣,皇帝并不属于军机处,排除C项;使清代丞相权力膨胀说法错误,清朝并未设立丞相,排除D项。故选A项。
【跨学科·漫画与历史】
3.下面两幅图片变化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 B.文化专制 C.君权强化 D.忠君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雍正统治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执行。两幅图片变化的实质是君权强化,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小,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材料更多强调的是加强君权,排除A项;文化专制的统治方式通常包括对自由思想的压制,对独立思考的遏制,以及对文化创新的限制,材料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B项;忠君思想是顺应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并与之相伴随而产生,材料强调君权强化,而不是忠君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跨学科·漫画与历史】
4.下图是某同学创作的漫画《军机木偶》。军机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只是传达抄写皇帝旨意,而不能夹杂自己的意见。由此可见军机处( )
A.限制了皇帝权力 B.体现了迷信色彩
C.行使了宰相职权 D.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军机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只是传达抄写皇帝旨意,而不能夹杂自己的意见”及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结合“木偶”可知,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军机处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D项正确。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加强了君权,排除A项;军机处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没有神权迷信色彩,排除B项;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但军机大臣不是宰相,只能跪受笔录,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5.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 ”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材料说明清朝( )
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重视整理文化典籍
C.注重提升官员素质 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因此题干所反映的现象是清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A项正确;清朝时期重视整理文化典籍,编纂了《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注重提升官员素质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官员道德品质和能力的全面考核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属于清朝是的对外政策,与题干反映的文化专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6.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下“一把心肠论浊清”“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一类的诗句而蒙受牢狱之灾。这反映了( )
A.清朝实行了文字狱 B.官员文学水平较低
C.诗句贬低了清政府 D.政府重视文化事业
【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下‘一把心肠论浊清’这一类诗句而蒙受牢狱之灾。”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借题发挥,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A项正确;题干反映了清政府推行文字狱,不能说明官员文学水平较低,排除B项;诗句贬低了清政府不符合诗句的意思,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在思想方面的专制统治,政府重视文化事业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7.“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些诗句导致一些官员、文人蒙受牢狱之灾。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实行八股取士
C.建立厂卫制度 D.推行闭关锁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即“文字狱”,A项正确;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厂卫制度是明朝时期建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闭关锁国是指对外关系,与题干反映的加强思想控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8.明清换代之际,诗人多利用诗歌来叙写个人遭遇,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康熙以后,反映在诗歌中的现实感和家国痛逐渐淡漠,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开始受到重视。据此可以推知,清朝( )
A.重视文学形式创新 B.文字狱影响文化发展
C.经济繁荣对文教发展 D.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康熙以后,反映在诗歌中的现实感和家国痛逐渐淡漠,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开始受到重视。”结合所学可知,康熙时期开始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因此材料的现象表明文人不敢过问政治,抒发家国情怀,反而注重“诗歌的形式和技巧”,避免文字狱带来的灾难,说明文字狱影响文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文字狱对文化的影响,并没有说明重视文学形式创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繁荣对文教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诗歌不是小说,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9.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与“人为地隔绝于世”相关的史实是( )
A.设立军机处 B.人地矛盾加剧 C.大兴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等字眼可以判断,材料中的“帝国”是指我国的清朝时期,因为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自己“隔绝于世界”,D项正确;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与此相配合,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这与题干信息“人为地隔绝于世”无关,排除A项;由于农业人口与农业用地面积不成正比,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的现象,称为人地矛盾。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文字狱指的是旧时统治者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选摘字句、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与题干“人为地隔绝于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10.1676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慕天颜在《请开海禁疏》中称:“犹记顺治六七年间,彼时禁令未设。见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皆有。”由此可推知,清朝立国之初( )
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 B.海禁政策未严格执行
C.主要使用外国货币 D.加强各省之间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犹记顺治六七年间,彼时禁令未设。见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皆有。”可知,清朝立国之初,民间有外国货物和银钱流通,说明清朝立国之初海禁政策未严格执行,B项正确;严格实行闭关锁国与题干“见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不符,排除A项;题干强调清朝立国之初的对外贸易情况,但不能说明经济贸易主要使用外国货币,排除C项;题干强调清朝立国之初的对外贸易情况,但不能说明加强各省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综合】
二、材料题
11.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期间, 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 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 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 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二 (清朝前期) 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 仅限于广州一地, 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基辛格《论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宋朝和清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材料三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做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2)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鼎盛中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请根据材料三和结构图关键词提示,结合具体史实论述“清朝繁荣盛世背后孕育危机”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
【答案】(1)宋朝:市舶司
清朝:广州十三行
(2)观点:清朝繁荣盛世背后孕育危机。
论述:清朝前期疆域开拓并巩固、经济繁荣、政局稳定,但鼎盛中危机初显。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这一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容易出现政治腐败导致政治危机;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面对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政府担心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闭塞。清朝中期以后社会危机重重,与同时期欧美国家比较,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1)机构:宋朝:根据材料一“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和所学可知,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清朝:根据材料二“(清朝前期) 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和所学可知,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它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故清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广州十三行。
(2)论述: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三和结构图结合具体史实论述“清朝繁荣盛世背后孕育危机”观点。根据材料三“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做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和结构图中帝国面临的危机,可从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的角度进行解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即可。最后进行总结陈述观点。例如,
观点:清朝繁荣盛世背后孕育危机。
论述:清朝前期疆域开拓并巩固、经济繁荣、政局稳定,但鼎盛中危机初显。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这一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容易出现政治腐败导致政治危机;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面对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政府担心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闭塞。清朝中期以后社会危机重重,与同时期欧美国家比较,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呈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仪式的完善
C.地方的无权 D.君权的强化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主要知识。识记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解答】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是“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反映了君权的强化。
故选:D。
【点评】注意军机处的职能的识记。
2.下列图片传递的历史信息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儒学的独尊和完善 B.尊师重教的风气
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皇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D
【分析】根据材料,结合锦衣卫、军机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等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
【解答】根据材料“北京城、锦衣卫印、南京贡院科举考场、军机处“可知,明朝时期,统治中心在北京;为了巩固统治,设置了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时期设置了军机处,使皇权达到了顶峰,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学的独尊和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尊师重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机构日益膨胀,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锦衣卫、军机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3.某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如图历史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争霸与争鸣 B.分裂与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盛世与危机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统治,识记清朝的统治相关知识。
【解答】A.争霸与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相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B.清朝是大一统王朝,因此分裂与统一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C.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是时代特征,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D.根据图示清朝初期的统治措施可知,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的治世局面,使清朝达到鼎盛;清朝中期的现象,反映的是清朝存在的危机,使清朝走向衰亡,因此他学习的主题是盛世与危机,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清朝的统治相关知识。
4.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完善了行政体制 D.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解答】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依据材料“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可知,文字狱在乾隆年间风行全国,造成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这体现了文字狱禁锢了思想言论。故A正确;文字狱强调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不一定属于犯罪,排除B;儒学在清朝本身就是正统思想,且文字狱并未提高其地位,排除C;文字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文字狱禁锢了思想言论。
6.“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些诗句导致一些官员、文人蒙受牢狱之灾。这揭露了( )
A.焚书坑儒的危害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危害
C.文字狱的危害
D.八股取士产生的危害
【答案】C
【分析】本题以文字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可得出反映的是清朝时期实行的文字狱,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C项正确;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与题干涉及的清朝文字狱不符,排除A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与题干涉及的清朝文字狱不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文字狱,而不是八股文,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文字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7.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这一举措(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禁锢思想并阻碍科技的进步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解答】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焚毁不利书籍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清朝文字狱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9.康熙十九年,湖广名医朱方旦发现了人的思想中枢是“脑”而非传统医学认定的“心”。此说引发了医界的震动和朝廷恐慌,结果以“妖言惑众”罪将其处斩,所有著作一律焚毁。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古代医学在清朝有了飞跃性发展
B.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清朝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使国家发展落后于世界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材料“此说引发了医界的震动和朝廷恐慌”可知,湖广名医朱方旦发现的人的中枢是“脑”,这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朝廷恐慌,将其处斩,体现了朝廷当时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不允许出现不同思想,C项正确;
朱方旦发现了人的思想中枢是“脑”,这是对传统医学的重大突破,但材料还说明其遭到政府打压,A选项对材料信息论述不全,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医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并非禁锢,且八股取士属于科举选官制度,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与闭关锁国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清朝时流传一种说法“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说和珅被赐死时,家产被查抄,查抄的黄金有3万多两,白银300多万两。这一现象说明( )
A.清朝官吏俸禄丰厚
B.皇帝对大臣实施高压政策
C.清朝贫富差距大
D.清朝吏治腐败严重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吏治腐败严重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清朝时流传一种说法‘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说和珅被赐死时,家产被查抄,查抄的黄金有3万多两,白银300多万两”可知,这一现象说明清朝吏治腐败严重,D符合题意;清朝官吏俸禄丰厚、皇帝对大臣实施高压政策和清朝贫富差距大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吏治腐败严重的相关史实。
11.清朝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家产被查抄,其家产价值2.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收入的5倍。当时社会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和珅能贪污巨额财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清朝疆域幅员辽阔
C.清朝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D.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日益腐败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材料的正确解读。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自保或升迁,贿赂上级、结党营私、贪污成风,官僚体制日益腐败,造就了巨贪和珅,A项正确;清朝疆域幅员辽阔与贪污腐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不是和珅能贪污巨额财富的原因,排除C项;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与官员贪腐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和识记清朝日益腐败的相关史实。
12.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家产被抄时,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分化国力虚弱 B.疆域辽阔地大物博
C.军备松弛养尊处优 D.君主专制吏治腐败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清朝实行君主专制,到乾隆时期,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贪污,中饱私囊,当时流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说法,意思是即使是“清廉”的知府,三年下来也会有十万两银子的灰色收入。嘉庆皇帝继位后,将和珅革职,抄没家产。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吏治腐败。故D符合题意;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不是贫富分化国力虚弱,排除A;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不是疆域辽阔地大物博,排除B;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不是军备松弛养尊处优,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吏治腐败。
13.“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反映清朝官僚体制整体上呈现的趋势为( )
A.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B.收入减少,财政危机
C.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D.官场腐败,贪风盛行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暗示了清朝乾隆帝在位时贪风极盛,乾隆驾崩之后嘉庆立马就下旨抄了和珅的家,所有家产尽数充公,据说和珅的家产足有国库的四倍之多,以至于后来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朝贪污腐败成风,和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清朝财政危机,排除B;材料和贫富分化无关,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八旗制度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大功。但到清朝后期,旗人却是养尊处优,败落无能,甚至出现八旗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颓废现象,这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以史为鉴、读史明理,从中青少年可以借鉴学习的“理”是( )
A.及时行乐 B.怜悯民众 C.实干兴邦 D.友好对外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八旗制度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大功。但到清朝后期,旗人却是养尊处优,败落无能,甚至出现八旗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颓废现象,这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可知,从中青少年可以借鉴学习的“理”是实干兴邦,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逸恶劳。故C符合题意;从题干现象中青少年可以借鉴学习的“理”是实干兴邦,不是及时行乐、怜悯民众、友好对外,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从题干现象中青少年可以借鉴学习的“理”是实干兴邦。
15.乾隆至嘉庆年间,广州十三行商行最多时达几十家。行内可见店铺林立,绸缎绫罗、茶叶、陶瓷堆积如山,和十三行有贸易来往的有英国、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等数十个国家。由此可见,广州十三行( )
A.对外贸易繁荣
B.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拓展
C.行商享有特权
D.成为政府财政的倚重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材料中提到广州十三行商最多时达几十家,店内货物堆积如山,且与数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充分体现了其对外贸易的繁荣,A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广州十三行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拓展的结论,排除B;题干没有关于行商享有特权的描述,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广州十三行对政府财政贡献的信息,不能得出其成为政府财政倚重的结论,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6.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英国人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他还提出“在广州附近辟一地,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次失败的访问,改变了马戛尔尼以及整个欧洲对待中国的态度。马夏尔尼说:“清王朝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了的对外政策?
(2)材料一反映了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有哪些?(至少举一个)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有哪些?(至少举一个)
【答案】(1)闭关锁国。
(2)清政府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3)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明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清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不断等。
(4)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分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依据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2)材料一反映了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清政府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3)依据材料二“英国人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他还提出‘在广州附近辟一地,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次失败的访问,改变了马戛尔尼以及整个欧洲对待中国的态度。马夏尔尼说:‘清王朝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有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明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清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不断等。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故答案为:
(1)闭关锁国。
(2)清政府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3)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明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清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不断等。
(4)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军机处人员系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最初是因用兵准部(即蒙古族准噶尔部)而设的暂时的军事行政组织,以后即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中的军机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的?
(2)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因此,小明认为清朝的大权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这对皇权是一种制约。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清代的政治制度;识记设立军机处的皇帝。
(2)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性质。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解答】(1)“军机处”是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期间设置的,它的作用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这项措施使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2)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因此,军机处的设立不是制约皇权,而是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故答案为:
(1)雍正帝。
(2)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这反映清朝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点评】本题以军机处的设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4/17 22:33:15;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素养·史料实证】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一本书的目录,这本书最有可能是( )
丞相制度的终结﹣﹣﹣92 …… 议政王大臣会议﹣﹣﹣106 南书房﹣﹣﹣122 军机处﹣﹣﹣140 文字狱﹣﹣﹣163 ……
A.《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研究》 B.《明朝政治制度》
C.《中国古代思想史》 D.《清代文化概论》
【新素养·历史解释】
2.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从此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已成空名,满洲贵族的势力有一定削弱。由此可知,军机处( )
A.使得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只有起草诏令的职能
C.由军机大臣与皇帝共同组成 D.使清代丞相权力膨胀
【跨学科·漫画与历史】
3.下面两幅图片变化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 B.文化专制 C.君权强化 D.忠君思想
【跨学科·漫画与历史】
4.下图是某同学创作的漫画《军机木偶》。军机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只是传达抄写皇帝旨意,而不能夹杂自己的意见。由此可见军机处( )
A.限制了皇帝权力 B.体现了迷信色彩
C.行使了宰相职权 D.加强了君主专制
【新素养·历史解释】5.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 ”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材料说明清朝( )
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重视整理文化典籍
C.注重提升官员素质 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6.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下“一把心肠论浊清”“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一类的诗句而蒙受牢狱之灾。这反映了( )
A.清朝实行了文字狱 B.官员文学水平较低
C.诗句贬低了清政府 D.政府重视文化事业
【新素养·历史解释】7.“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些诗句导致一些官员、文人蒙受牢狱之灾。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实行八股取士
C.建立厂卫制度 D.推行闭关锁国
【新素养·历史解释】8.明清换代之际,诗人多利用诗歌来叙写个人遭遇,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康熙以后,反映在诗歌中的现实感和家国痛逐渐淡漠,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开始受到重视。据此可以推知,清朝( )
A.重视文学形式创新 B.文字狱影响文化发展
C.经济繁荣对文教发展 D.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新素养·历史解释】9.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与“人为地隔绝于世”相关的史实是( )
A.设立军机处 B.人地矛盾加剧 C.大兴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新素养·历史解释】10.1676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慕天颜在《请开海禁疏》中称:“犹记顺治六七年间,彼时禁令未设。见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皆有。”由此可推知,清朝立国之初( )
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 B.海禁政策未严格执行
C.主要使用外国货币 D.加强各省之间的联系
【新素养·综合】
二、材料题
11.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期间, 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 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 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 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二 (清朝前期) 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 仅限于广州一地, 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基辛格《论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宋朝和清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材料三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做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2)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鼎盛中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请根据材料三和结构图关键词提示,结合具体史实论述“清朝繁荣盛世背后孕育危机”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呈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仪式的完善
C.地方的无权 D.君权的强化
2.下列图片传递的历史信息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儒学的独尊和完善 B.尊师重教的风气
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皇权的不断强化
3.某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如图历史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争霸与争鸣 B.分裂与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盛世与危机
4.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完善了行政体制 D.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5.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6.“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些诗句导致一些官员、文人蒙受牢狱之灾。这揭露了( )
A.焚书坑儒的危害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危害
C.文字狱的危害
D.八股取士产生的危害
7.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这一举措(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禁锢思想并阻碍科技的进步
8.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焚毁不利书籍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9.康熙十九年,湖广名医朱方旦发现了人的思想中枢是“脑”而非传统医学认定的“心”。此说引发了医界的震动和朝廷恐慌,结果以“妖言惑众”罪将其处斩,所有著作一律焚毁。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古代医学在清朝有了飞跃性发展
B.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清朝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使国家发展落后于世界
10.清朝时流传一种说法“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说和珅被赐死时,家产被查抄,查抄的黄金有3万多两,白银300多万两。这一现象说明( )
A.清朝官吏俸禄丰厚
B.皇帝对大臣实施高压政策
C.清朝贫富差距大
D.清朝吏治腐败严重
11.清朝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家产被查抄,其家产价值2.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收入的5倍。当时社会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和珅能贪污巨额财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清朝疆域幅员辽阔
C.清朝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D.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2.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家产被抄时,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分化国力虚弱 B.疆域辽阔地大物博
C.军备松弛养尊处优 D.君主专制吏治腐败
13.“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反映清朝官僚体制整体上呈现的趋势为( )
A.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B.收入减少,财政危机
C.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D.官场腐败,贪风盛行
14.“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八旗制度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大功。但到清朝后期,旗人却是养尊处优,败落无能,甚至出现八旗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颓废现象,这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以史为鉴、读史明理,从中青少年可以借鉴学习的“理”是( )
A.及时行乐 B.怜悯民众 C.实干兴邦 D.友好对外
15.乾隆至嘉庆年间,广州十三行商行最多时达几十家。行内可见店铺林立,绸缎绫罗、茶叶、陶瓷堆积如山,和十三行有贸易来往的有英国、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等数十个国家。由此可见,广州十三行( )
A.对外贸易繁荣
B.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拓展
C.行商享有特权
D.成为政府财政的倚重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6.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英国人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他还提出“在广州附近辟一地,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次失败的访问,改变了马戛尔尼以及整个欧洲对待中国的态度。马夏尔尼说:“清王朝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了的对外政策?
(2)材料一反映了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有哪些?(至少举一个)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有哪些?(至少举一个)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军机处人员系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最初是因用兵准部(即蒙古族准噶尔部)而设的暂时的军事行政组织,以后即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中的军机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的?
(2)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因此,小明认为清朝的大权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这对皇权是一种制约。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