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素养·史料实证】
1.明末清初,广东南海县九江乡“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树艺之夫,百不得一”,曾经的稻米主产区和输出区几乎不再生产稻谷。其稻米“尽仰赖于他乡”。除鱼桑之业,还有甘蔗、柑橘种植,都被乡民视为获利途径。这一现象( )
A.反映农耕面积扩大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加快自然经济瓦解 D.表明手工工场产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可知,明末清初时,广东南海县九江乡居民养鱼者占80%,种粮者占20%。但到了清朝乾隆、嘉庆皇帝时期,此地基本上不种水稻,而是大力发展养鱼、养蚕事业,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主要用途是面向市场,这一现象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题目提到曾经的稻米主产区和输出区几乎不再生产稻谷,所以农耕面积减少了,排除A项;题干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鱼桑之业及甘蔗、柑橘种植也属于自然经济,排除C项;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题目能反映的是农业,与手工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2.下表反映了清代人口与耕地的关系。据此可知,清代( )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 1.00--1.50 6.00 6.00-4.00
1750 2.00--2.50 9.00 4.50-3.60
1850 4.10 12.10 2.95
A.垦荒政策收效甚微 B.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C.人口流动规模空前 D.人口压力日趋增大
【答案】D
【解析】据“清代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可知,人口增长造成社会压力。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正确;表格信息重在强调人地关系,而不是垦荒政策,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提及粮食产量的相关内容,强调的是人地关系,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人地关系,无法得出人口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3.题26表中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因素是( )
时代 人口数(亿) 人均耕地数(市亩)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明万历时 1.2 6.3 1205
清雍乾之际 1.6 5.6 1434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人口数量的激增 D.经济作物的推广
【答案】B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从明万历时期到清雍乾时期的变化是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增加,说明粮食亩产量增加,耕作技术的提高使粮食亩产量增加,B项正确;耕地面积扩大是总量变大,粮食总产量可能会增加,但与人均粮食占有量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在粮食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经济作物的推广使得经济作物产量增加,不是粮食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4.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
《耕织图》(局部) 清朝开荒执照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C.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略
【新素养·历史解释】
5.清朝前期,江宁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这说明清朝( )
A.资本主义萌芽现象 B.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C.农业经济发展繁荣 D.水陆交通运输发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江宁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清朝手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清朝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出现被雇佣的织工,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A项正确;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偶然的交换,当农业和畜牧业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后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分工,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交换经常化,出现了商品经济。我国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隋唐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方面的信息,没有涉及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水陆交通运输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6.清朝苏州共有纸坊三十三家,雇工八百余人,平均每个作坊有工匠二十四人。作坊内部分工细致,工匠的工价是按日计件的工资制。这反映了清朝( )
A.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B.手工业工场较为发达
C.文化产业多种多样 D.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苏州共有纸坊三十三家,雇工八百余人,平均每个作坊有工匠二十四人。作坊内部分工细致,工匠的工价是按日计件的工资制”体现的是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及手工工场的出现,说明手工业工场较为发达,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州手工工场的发展状况,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纸坊,属于手工业工厂,不属于文化产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领域,强调的是手工业工场较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
7.相比于宋朝的手工业,清朝手工业表现出的新特点是( )
A.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部门 B.出现了纸币的流通
C.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手工业产品全部用于出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C项正确;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排除A项;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B项;“手工业产品全部用于出口”说法太过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8.《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答案】B
【解析】根据“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可知,这体现了苏州的手工业中出现了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生产关系,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机户与机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说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项正确;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精细,生产有序都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不能体现出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排除C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9.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
A.清朝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D.清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可知,这反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B项正确;清朝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10.清朝前期,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据此可推断出( )
A.清朝前期农业普遍集中经营
B.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D.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答案】B
【解析】根据“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工场规模大,经营得当,说明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B项正确;根据材料“机户”、“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可知,题干材料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可以看出,这一棉纺织业规模很大,不能说明棉纺织业开始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在南宋开始兴起,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素养综合】
二、材料题
11.请依据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观点:清代土地政策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论述:清朝时期,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产量大大提升,增加了农产品品种和产量,这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人口的增长使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变小,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解析】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综合材料拟定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如根据清朝开荒执照、清朝人口增长示意图可确立观点:清代土地政策与人口增长的矛盾。然后根据所学进行分析,从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来论述。如:清朝时期,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产量大大提升,增加了农产品品种和产量,这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人口的增长使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变小,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明清时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日益广泛,明代松江府超过50%的垦田用来种植棉花。清前期,大量产自河南的棉花被运往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这反映了( )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瓦解
B.自由雇佣劳动现象十分普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明代松江府地区超过50%的垦田用来种植棉花。清前期,大量产自河南的棉花被贩运到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可得出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广泛,主要用于销售,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C项正确;小农经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雇佣,排除B项;农业才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6世纪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这表明明清经济的发展得益于( )
A.世界性的人口增长 B.统治者的重视
C.全球性的经济互动 D.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明清时期外来高产作物的传入及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6世纪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传入中国”可知,明清朝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国外高产作物的传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传入地区的经济结构和饮食结构,促进人口增长,C项正确;人口不断增长是明清朝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A项;统治者的重视是明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外来物种的传入,与中国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朝时期,由于香料利润较高,成为商帮贩卖的主要商品之一,在福建、两广地区还出现了专门用于香料批发的市场,香料被广泛运用到了饮食、美容、医疗等多个领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重农抑商观念废除
【答案】A
【分析】本试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结合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明朝时期,由于香料利润较高,成为商帮贩卖的主要商品之一,在福建、两广地区还出现了专门用于香料批发的市场,香料被广泛运用到了饮食、美容、医疗等多个领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并结合所学,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故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商品经济较为活跃,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社会风气和市民生活的状况,排除BC项;明朝时期,重农抑商观念没有废除,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试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
4.下表为清代中期人口和耕地面积比较简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41.45 3.56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据表可知,清代中期( )
A.人口达到增长极限 B.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C.大量作物引入中国 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清代中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比较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753年到1822年之间,人口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下降,反映出人地之间矛盾突出,D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表格是清代中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数据,不能体现人口达到增长极限,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清朝中期后人地矛盾突出,无法体现生态环境情况,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的变化,没涉及引入外来物种,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如表是小明整理的某一专题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该专题是( )
标题: 1.农业: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 2.制瓷业:郑和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 3.商业: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
A.明朝的全球性经济互动
B.明朝的对外贸易
C.清中叶以来的故步自封
D.清朝经济的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对外贸易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郑和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明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繁荣的海外贸易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明朝商业贸易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特征,故A正确。
B.明朝的对外贸易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
C.材料未涉及清王朝故步自封的信息,排除C。
D.材料与清朝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识记理解明朝对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图片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B.清朝手工业发展迅速
C.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清朝工商业市镇兴起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耕织图》、清朝织布图、《前门街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织图》反映了清朝的农业和纺织业,体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清朝织布图展示了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纺织业的繁荣。《前门街市图》描绘了清朝的商业活动,反映了市镇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因此可得出共同主题是反映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清朝手工业发展迅速仅涉及手工业,不够全面,排除B项;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与农业发展相关,范围过窄,排除C项;清朝工商业市镇兴起仅涉及工商业,未涵盖农业,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清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7.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
◆鼓励百姓垦荒 ◆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晋商开设票号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解答】根据材料“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沿海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因此,“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只有清朝符合其特征,D项正确;唐朝和元朝时期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未出现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排除AB项;明朝时期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但未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8.下表是 1661—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数据,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495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C.经济作物品种增加 D.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从顺治十八年也就是1661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也就是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呈现上升趋势,这一变化是清朝大力推行垦荒政策的结果,A项正确;题干仅仅提到了耕地面积的增加,无法得出粮食产量是否增加,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及经济作物品种,比如棉花、茶等作物,排除C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耕地面积的增加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材料属于农业,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清末有很多地区出现“银币耗,农夫织妇,毕岁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输赋”的现象。这反映了( )
A.白银大量外流加剧清朝经济崩坏
B.西方的工业品在中国大规模倾销
C.清朝没有把握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D.闭关锁国导致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银币耗,农夫织妇,毕岁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输赋”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导致人民终年劳作,却仍不够缴纳税赋。故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白银外流导致经济崩坏,没有提及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倾销情况,排除B;题干材料并未对清朝走向近代化的机遇进行说明,且与题干“银币耗……所得之钱不可输赋”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清末国门被迫打开,已经不再闭关锁国,且闭关锁国并未导致清朝的贸易逆差,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白银大量外流加剧清朝经济崩坏。
10.《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苏州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可知,这体现了苏州的手工业中出现了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生产关系,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机户与机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说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选项B符合题意。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精细,生产有序不能体现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州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相关史实。
11.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反映出( )
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C正确;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排除A;经济方面的重农抑商、外交方面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导致近代前夜发展停滞,排除B;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题干中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2.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互相雇佣的关系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答】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3.明代杭州人张瀚,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 )
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材料“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体现了杭州人张瀚通过购买织机织布,从而发家致富的情形,说明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手工工程和雇佣关系,不能得出“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结论,排除A;材料和工商业市镇无关,排除B;C错在“颠覆”,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用于说明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
14.据《西台漫记》记载,明朝在苏州地区出现了“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婴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说明明朝( )
A.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商品经济相当的活跃 D.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题干反映的是纺织业,与农业无关,故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婴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可知反映的是苏州地区纺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故B正确;
C.题干强调的是雇佣关系,与“商品经济相当的活跃”无关,故C错误;
D.题干未涉及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5.戴逸先生曾说:“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下列哪一现象不能为此结论提供证据( )
A.清朝前期,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逐渐落伍了
C.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封建专制制度走向没落的缩影
D.文字狱的兴起,思想禁锢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知,材料的结论是“康雍乾盛世正在滑向衰世凄凉”,而“清朝前期,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康雍乾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不是“结论”的证据,故A符合题意;BCD的表述充分证明了题干中的“结论”,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朝前期,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与题干结论无关。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6.【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
材料一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
——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材料二 明代人口达到1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清代在此基础上,大量人口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
——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析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赋役政策的调整(或推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统治疆域的扩大。
(2)积极影响:为农业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或开垦拓荒使土地资源得到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开发了边疆地区。消极影响: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民众生活质量下降;使汉族与边疆民族摩擦增多,民族矛盾激化。
【分析】本题考查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从社会经济、政府政策、疆域范围等方面可以分析出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赋役政策的调整(或推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统治疆域的扩大。
(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材料二“清代在此基础上,大量人口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可以分析出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是:积极影响:为农业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或开垦拓荒使土地资源得到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开发了边疆地区。消极影响: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民众生活质量下降;使汉族与边疆民族摩擦增多,民族矛盾激化。
故答案为:
(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赋役政策的调整(或推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统治疆域的扩大。
(2)积极影响:为农业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或开垦拓荒使土地资源得到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开发了边疆地区。消极影响: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民众生活质量下降;使汉族与边疆民族摩擦增多,民族矛盾激化。
【点评】本题以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
——摘编自《清朝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各一例。据材料一,促动“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的因素是什么?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商业团体有哪些?归纳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玉米(甘薯);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2)徽商、晋商。形成了商业网;城市的繁荣和兴盛;票号(当铺、银号、钱庄等)的出现。国家的日趋统一;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
(3)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有玉米(甘薯);“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据材料一“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可知,促使“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的因素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这一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是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2)结合材料二“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团体有徽商、晋商。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形成了商业网;城市的繁荣和兴盛;票号(当铺、银号、钱庄等)的出现。原因是国家的日趋统一;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
(3)综上所述可知,清朝前期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是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
故答案为:
(1)玉米(甘薯);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2)徽商、晋商。形成了商业网;城市的繁荣和兴盛;票号(当铺、银号、钱庄等)的出现。国家的日趋统一;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
(3)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4/17 22:54:13;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素养·史料实证】
1.明末清初,广东南海县九江乡“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树艺之夫,百不得一”,曾经的稻米主产区和输出区几乎不再生产稻谷。其稻米“尽仰赖于他乡”。除鱼桑之业,还有甘蔗、柑橘种植,都被乡民视为获利途径。这一现象( )
A.反映农耕面积扩大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加快自然经济瓦解 D.表明手工工场产生
【新素养·史料实证】
2.下表反映了清代人口与耕地的关系。据此可知,清代( )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 1.00--1.50 6.00 6.00-4.00
1750 2.00--2.50 9.00 4.50-3.60
1850 4.10 12.10 2.95
A.垦荒政策收效甚微 B.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C.人口流动规模空前 D.人口压力日趋增大
【新素养·史料实证】
3.题26表中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因素是( )
时代 人口数(亿) 人均耕地数(市亩)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明万历时 1.2 6.3 1205
清雍乾之际 1.6 5.6 1434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人口数量的激增 D.经济作物的推广
【新素养·史料实证】
4.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
《耕织图》(局部) 清朝开荒执照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C.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新素养·历史解释】
5.清朝前期,江宁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这说明清朝( )
A.资本主义萌芽现象 B.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C.农业经济发展繁荣 D.水陆交通运输发达
【新素养·史料实证】
6.清朝苏州共有纸坊三十三家,雇工八百余人,平均每个作坊有工匠二十四人。作坊内部分工细致,工匠的工价是按日计件的工资制。这反映了清朝( )
A.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B.手工业工场较为发达
C.文化产业多种多样 D.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
【新素养·历史解释】
7.相比于宋朝的手工业,清朝手工业表现出的新特点是( )
A.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部门 B.出现了纸币的流通
C.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手工业产品全部用于出口
【新素养·史料实证】
8.《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新素养·史料实证】
9.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
A.清朝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D.清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新素养·史料实证】
10.清朝前期,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据此可推断出( )
A.清朝前期农业普遍集中经营
B.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D.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新素养·素养综合】
二、材料题
11.请依据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明清时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日益广泛,明代松江府超过50%的垦田用来种植棉花。清前期,大量产自河南的棉花被运往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这反映了( )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瓦解
B.自由雇佣劳动现象十分普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2.16世纪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这表明明清经济的发展得益于( )
A.世界性的人口增长 B.统治者的重视
C.全球性的经济互动 D.重农抑商政策
3.明朝时期,由于香料利润较高,成为商帮贩卖的主要商品之一,在福建、两广地区还出现了专门用于香料批发的市场,香料被广泛运用到了饮食、美容、医疗等多个领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重农抑商观念废除
4.下表为清代中期人口和耕地面积比较简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41.45 3.56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据表可知,清代中期( )
A.人口达到增长极限 B.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C.大量作物引入中国 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5.如表是小明整理的某一专题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该专题是( )
标题: 1.农业: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 2.制瓷业:郑和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 3.商业: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
A.明朝的全球性经济互动
B.明朝的对外贸易
C.清中叶以来的故步自封
D.清朝经济的发展
6.图片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B.清朝手工业发展迅速
C.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清朝工商业市镇兴起
7.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
◆鼓励百姓垦荒 ◆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晋商开设票号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8.下表是 1661—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数据,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495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C.经济作物品种增加 D.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9.清末有很多地区出现“银币耗,农夫织妇,毕岁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输赋”的现象。这反映了( )
A.白银大量外流加剧清朝经济崩坏
B.西方的工业品在中国大规模倾销
C.清朝没有把握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D.闭关锁国导致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10.《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11.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反映出( )
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12.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互相雇佣的关系
13.明代杭州人张瀚,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 )
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
14.据《西台漫记》记载,明朝在苏州地区出现了“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婴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说明明朝( )
A.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商品经济相当的活跃 D.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15.戴逸先生曾说:“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下列哪一现象不能为此结论提供证据( )
A.清朝前期,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逐渐落伍了
C.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封建专制制度走向没落的缩影
D.文字狱的兴起,思想禁锢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6.【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
材料一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
——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材料二 明代人口达到1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清代在此基础上,大量人口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
——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析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
——摘编自《清朝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各一例。据材料一,促动“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的因素是什么?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商业团体有哪些?归纳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