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一)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英国对外大臣巴麦尊曾说,“要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保证将来贸易的安全”。英国国会经过讨论后,发起了鸦片战争。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要求赔偿鸦片被销毁的损失
B.以武力打开与中国贸易的大门
C.割占中国领土
D.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2.《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其中“全仗”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的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4.
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它是我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上最要命的外交文件。”这句话中“最要命的外交文件”应该是(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5.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此书为(
)
A.《辛丑条约》
B.《四洲志》
C.《海国图志》
D.《英吉利小志》
6.圆明园在呻吟,北京在哀号,只有强盗眉开眼笑。这强盗是(
)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殖民者
C.法国殖民者
D.法、俄殖民者
7.一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
他回答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他选择的正确答案
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
8.19世纪60年代在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其中说“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军”。“红头军”指的是(
)
A.禁烟运动时的中国军民
B.义和团运动中的群众
C.英勇斗争的太平军
D.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清军
9.19世纪60年代残酷地剥削新疆各族人民,把美丽的新疆变成人间地狱的是
(
)
A.华尔
B.阿古柏
C.瓦德西
D.西摩尔
10.在清政府“海防”和“陆防”之争中,力主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御,并收复新疆的是
(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左宗棠
D.郑成功
11.有人认为,“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是黄海
海战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其中在“黄海海战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
是(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12.“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这首诗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黄海海战时的壮烈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C.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D.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者
13.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和“割台湾”与下列战争有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
15.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6.对下面年代尺上提供的时间,解读准确的是(
)
A.1842年,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
B.1895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1901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D.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7.(2011·南京学业考)“第八款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款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一位教师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
为右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洋人的朝廷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D.相互提携共同奋斗
19.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0.苏州某中21世纪教育网老师为制作一个专题复习课件,从网上搜集了三幅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图片(如下)。据此你判断王老师课件的名称是(
)
A.侵略与反抗
B.改革与探索
C.战争与和平
D.光荣与梦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9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3分,共50分)
2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名长留史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清末)郑观应
(1)林则徐被称为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领导了什么运动?(2分)
(2)洪秀全领导了什么运动?(2分)在该运动中,起义军在浙江慈溪击毙了“洋枪队”的头目,他是谁?(2分)
(3)左宗棠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4)材料二描写的是哪次战役的情景?(2分)
在这场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将领是谁?(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英国《泰晤士报》(1860年)
材料二
“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1)材料一中“军人”“进入皇宫的宫殿”是指谁进入什么地方进行抢劫?(2分)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战争期间?(1分)他们是何时进入“宫殿”的?(1分)
(2)材料二所说的是什么事情?(1分)他们是什么时间进入北京城的?(1分)这次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危害?(3分)
23.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ession
Point“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处遗迹留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2分)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2分)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经历哪次惨痛的遭遇?(2分)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2分)材料中所说的地方是北京的哪条胡同?(2分)根据条款,列强在这条胡同里取得了哪些特权?(2分)
(4)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2分)
24.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近代中国经历了屈辱、艰辛的历程。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针对这个问题,某中学八(2)班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下面请你跟着他们一起来探究以下问题:
(1)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近代中国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完成下表:(8分)
战争
战后签订的条约
影
响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请举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事例。(3分)
(3)从“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为了保证将来贸易的安全”和“发起了鸦片战争”,符合题意的是B项。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是英国一国与中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联合法国共同与中国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英国与另外七国与中国战争。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题的切入点是“1821-1850年”,发生在这一时间段且清朝战败的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有“割让香港岛”的条款。故选B。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北京条约》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南京条约》与鸦片战争有关;《辛丑条约》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马关条约》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据此分析,正确答案选B项。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师夷长技以制夷”,可知此书为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
6.【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圆明园”“北京”“强盗”可知该事件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别能力。《瑷珲条约》割占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8.【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时学生需沉着冷静,从题干中寻找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为“19世纪60年代”“浙江慈溪”,回忆与之相关的史实: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战斗中,痛击洋枪队,并击毙其头目华尔。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在新疆建立伪政权,残酷剥削新疆人民。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收复了新疆的是左宗棠。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黄海海战炮声”,可知是甲午中日海战,链接所学可知,英雄事迹是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故选D。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只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舰沉波”“议和”“台人号泣”等,可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议和,台湾被割占。四个选项中与之有关的是B项。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知识迁移能力。“割台湾”是《马关条约》的一个规定,因此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南京条约》的内容包括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和协定关税;《马关条约》的内容包括割地、赔款、增辟通商和开设工厂。可见,《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圆明两度昆明劫”与圆明园两次被劫有关。第一次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抢劫后,放火烧园。第二次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圆明园又一次遭受劫难。故选D。
1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故A项是错误的;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C项不正确;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故选D。
1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此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
18.【解析】选D。本题通过图片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有效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图片内容意为:中国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这是《辛丑条约》造成的极大恶果,由此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比较能力。①为《南京条约》中的条款,②为《辛丑条约》中的条款,③为《马关条约》中的条款,故选B。
2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题中的三人都是在反抗外来侵略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因此A项最符合题意。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的功绩分别是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振奋了民族精神;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左宗棠收复新疆,并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这样第(1)(2)(3)题可解答。从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东沟海战”“致远”等可判断与黄海海战有关,结合所学知识直接解答第(4)题。
答案:(1)禁烟运动。
(2)太平天国运动。华尔。
(3)收复新疆。1884年设新疆行省。
(4)黄海海战。邓世昌。
22.【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材料所述事件。提取材料一及其出处的有效信息“劫掠和破坏”“皇宫的宫殿”“英国”“1860年”等,可以判断材料一所述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正确回答第(1)题中的各个问题。根据材料二的出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可知材料二所述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回答第(2)题。
答案:(1)英法联军,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8月。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史料,找到相关知识的链接点。材料二中的图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后留下的残破景象。材料一由“香港的水坑口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可判断与鸦片战争有关;材料三由“使馆境界”“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可联想到《辛丑条约》的内容,第(1)(2)(3)题所考查的知识均为基础知识,学生能轻松回答。第(4)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立意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胜利”是指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依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辛丑条约》。北京东交民巷。外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并允许驻兵保护。
(4)从勿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落后就要挨打;西方殖民者的凶残、野蛮;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等方面去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知识归类能力。第(1)题链接所学知识容易作答;第(2)题根据题目要求需答出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事例,注意时间是“19世纪中后期”;
第(3)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1)
战争
战后签订的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2)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清军将领抗击日军斗争,义和团运动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事例只要符合题意也可)
(3)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有反抗精神;落后就要挨打;要开放、学习外国先进事物、自强不息等。(写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