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四) 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评价检测(四) 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2 16:06: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单元评价检测(四)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当年曾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情。它所反映的东北人民的苦难历史始于(
)
A.1931年
B.1932年
C.1935年
D.1937年
2.“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
)
A.华东地区
B.华北地区
C.平津地区
D.东北地区
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
我们听到这首雄壮的国歌时,使命感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请问国歌的曲作
者是(
)
A.聂耳
B.田汉
C.冼星海
D.徐悲鸿
4.“我们亲爱的将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黄海海战
5.国共两党是中国两大政党,近代以来,推动国共两党多次合作的因素包括(
)
①北洋军阀
②日本侵华
③人民的推动
④共产党的努力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6.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可见,西安事变标志着(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7.史学家张荫麟说:“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为了创造这个“新时代”,进行了下列哪一场斗争(
)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8.被美国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纪录片《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它控诉了哪国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9.下图及材料反映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百团大战
10.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段文字应放置哪个纪念馆门前(
)
A.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纪念馆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D.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11.右下图为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宣传海报。你认为剧中的主人公应
是(
)
A.张学良
B.杨虎城
C.李宗仁
D.彭德怀
12.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描绘的是1940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3.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14.《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一书收录了3
621首抗战歌曲,是目前收录抗战歌曲最全的书。下列作品会被收录其中的是
(
)
①鲁迅的《狂人日记》
②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③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④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1923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由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了金质奖章,“红三角”牌纯碱打破了欧美碱业的垄断。凿穿欧美垄断壁垒,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居世界前列的人物是(
)
A.侯德榜
B.魏源
C.严复
D.詹天佑
16.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17.右图是满洲里一处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45年在进攻中国东北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请问1945年对日宣战并进攻东北日军的是(
)
A.英国
B.苏联
C.美国
D.朝鲜
18.右下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
的是
(
)
A.日本法西斯势力不堪一击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抗日力量占据绝对优势
D.日本侵略势力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毛泽东在给蔡元培的信中说:“……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农工政策,行之于1925年至1927年之第一次大革命而有效,国共两党合作之时期,亦即国民党最革命之时期……”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国共两党在以下哪些方面有过合作(
)
A.辛亥革命、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B.黄埔军校、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C.黄埔军校、北伐战争、解放战争
D.辛亥革命、长征、抗日战争
20.下列关于近代史上中日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友好交往占主流
B.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是摩擦不断
C.日本追随美国与中国对抗
D.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关系占主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蒋介石致张学良电(8月16日)
材料二
是名少帅,是伟丈夫,青史长留兵谏事;
为天下悲,为百世惜,功名永铸民族魂。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说“日本军队此后”是“如何在东北寻衅”的。(2分)
(2)面对“日本军队”的“寻衅”,
蒋介石采取了怎样的态度?(2分)“日本军队”“寻衅”的最终结果如何?(2分)
(3)材料二中的挽联是为谁写的?(1分)“兵谏事”的目的是什么?(2分)
(4)这一“兵谏事”的结果如何?(2分)有何历史意义?(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1)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了“安内”,对中国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4分)
(2)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
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4分)
【同仇敌忾】
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3)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2分)取得了怎样的结果?(2分)
23.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抗日战争时期,在图一所示地方发生过什么重大战役?(1分)此次战役中方取得了什么重大战绩,有何重大意义?(3分)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在指挥哪一次重大战役?(2分)他指挥的这次战役的攻击目标是什么?(1分)
(3)图一、图二所涉及的两次战役的意义有何相同点?(1分)
(4)图三、图四所示人物有什么主要事迹?(2分)
(5)综合上述四幅图片,谈谈你的认识或感受。(1分)
24.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材料一
唐代在中日友好和文化关系史上,都是个值得特别注意的时代。尤其在文化方面两国关系之密和影响的深远,在历史上也是稀有的现象。
(1)论从史出,请用史实对材料一中唐代“文化方面两国关系之密”的结论加以说明。(只需一例)(2分)
材料二
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
(2)材料二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2分)该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什么?(2分)
(3)温家宝总理访日时说:“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写出近代日本发动(参加)的二次侵华战争名称。(4分)
材料三
2010年9月7日中午,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正常捕捞作业时遭到日本非法侵犯,日本巡逻船2次撞击中国渔船并非法扣押了所有船员,中国政府立即表示抗议并召见了日本驻华大使,要求日方放人放船。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2分)请你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再结合选项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故选A。
2.【解析】选D。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导致日军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国歌”,链接所学可知,国歌,田汉是词作者,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徐悲鸿是画家。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双十二”及要求一致抗日的主张、“张、杨”,可知是西安事变。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合作是针对北洋军阀和抗击日本侵略,故前两个是推动国共合作的外部因素,后两个是推动合作的内部因素。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西安事变是国共两党从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开始,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这则材料的关键点是“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即第一次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斗争。符合这一点的只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一场空前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六周内杀害中国军民达三十万以上,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图提取信息的能力。由图片及材料中的“第二十九军”可知,图及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30万亡灵的冤魂”,链接所学可知,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故选B。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指挥的,因此《血战台儿庄》的主人公应是李宗仁。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链接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故选B。
1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干再现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南昌起义时间是1927年7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井冈山根据地;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七大,1945年。故选D。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歌曲”是有效信息。1935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聂耳积极投身于救亡运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而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抗日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愚公移山》是绘画作品。《狂人日记》是反封建的文学作品。
1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抗战时期,新的制碱工艺被德国所垄断。科学家侯德榜1940年研制出世界先进的联合制碱工艺,为打破敌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封锁作出了贡献。
1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题干关键信息“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可知时间在抗日战争期间,“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链接所学可知是中共七大,故选D。
1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1945年”“进攻中国东北日军”,链接所学可知,1945年,苏联政府发表对日宣战,派遣苏联红军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军。故选B。
18.【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图和分析理解能力。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是军民团结一致组成的抗战力量“碾压”日本侵略者。因此,它所表现的主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1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取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中国近代历史,国共两党”,链接所学,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的侵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2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近代史上日本曾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如黄海海战和抗日战争。所以D项符合题意。
21.【解析】由材料一中的“日本军队”“东北寻衅”“不抵抗”及“蒋介石致张学良电”等信息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材料二中的“少帅”“兵谏”是有效信息,由此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安事变。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结合所学即可回答。
答案:(1)1931年9月18日,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日军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2)态度:不抵抗方针。结果: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
(3)挽联是为张学良而写。目的是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得到和平解决。意义: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22.【解析】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四一二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随后,国民党在各地“清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据以上分析回答第(1)题。根据第(2)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链接所学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据此回答第(2)题。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国共合作,取得了对日战争的胜利。据此回答第(3)题。
答案:(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2)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或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3)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的胜利。
23.【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记忆。图一的突破点是图中的“台儿庄”三个字,由此可知是台儿庄战役。图二是彭德怀在指挥百团大战。结合所学便可回答第(1)、(2)题。第(3)题考查比较概括能力,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意义的共同点是都沉重打击了日寇,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第(4)题,图三、图四所示人物分别是冼星海和徐悲鸿。第(5)题,四幅图片都与抗战有关。图一是国民党抗战,图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图三、图四是中国其他阶层的抗战。综合可知,中国的各阶层积极投身抗日洪流。
答案:(1)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2)彭德怀。百团大战。破袭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3)都沉重打击了日寇,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4)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抗日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徐悲鸿:创作反映爱国抗战精神的画作,举办画展,资助抗战。
(5)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中华民族血肉筑长城,各阶层积极投身抗日洪流。(言之有理即可)
24.【解析】本题以中日关系为出发点,考查中日关系的变化。第(1)题,考查古代的中日关系,根据题干的“唐代”,可以想到日本的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第(2)题是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华,东北军民开始抵抗,集中在东北,具有局部性。第(3)题是对中日对抗关系的考查。第(4)题,重点放在对抗与合作,对中日关系的定位:有冲突,但合作为主;有矛盾,但共同发展为主。
答案:(1)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或其他符合题意的史实亦可。
(2)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或日本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
(3)甲午中日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举出两例即可)
(4)说明:中日之间既有矛盾、分歧,又有合作、互助;互助、交往是中日之间的主流等(任取一点或言之有理均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公正合理地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寻求和平,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