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校联考试题高一语文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各诸侯国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所以“ , ”,其结果是“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苏洵《六国论》)
忧国忧民是杜甫后期诗歌的主要思想内涵,《登岳阳楼》中“ , ”两句便很好地体现了杜甫对边疆战事的忧心。(杜甫《登岳阳楼》)
阿房宫的建筑非常讲究,“ , ”两句表明其随地势高低而建且结构错落精巧。(杜牧《阿房宫赋》)
欣赏美景,自得其乐,有时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正如张孝祥在《念奴娇 过洞庭》中所言“ ,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2~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及三年 比及:等到
B.方六七十 方:正当
C.鼓瑟希,铿尔 鼓:弹奏
D.其言不让 让:谦逊
3.下列各项与文中划线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亡秦之续耳。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夫晋,何厌之有?
D.多于机上之工女。
4.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对话形式进行,同时又不乏动作与神态描写,四位孔门贤人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B.孔子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聊天氛围,也善于启发学生与因材施教,师长风范一览无余。
C.曾皙为人风雅高洁且尊师重道,其描绘的理想生活符合儒家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D.孔子对弟子们的不同反应与评价,体现了儒家对道德品行的看重以及对实际才能的忽略。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宋 苏辙)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3分)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怪,对……感到奇怪,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字均为意动用法。
B.疾,名词,疾病的意思,与成语“大声疾呼”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C.山东,古今异义词,多指崤山或华山以东,与今天的山东省所辖范围不同。
D.因,可解释为因此,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章体裁,侧重于议论。与苏洵《六国论》类似,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说理严密的史论文章。
B.文章开篇欲擒故纵,引出话题;接着反复论证秦与六国争天下,关键就在韩、魏之郊野;最后对六国的灭亡发出深深的感慨。
C.本文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其中,举出范雎和商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秦国对人才的重视。
D.文章紧扣“天下之势”,总论六国与秦国争夺天下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层层剖析,用笔一气呵成。
8.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4分)
(2)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分)
9.对于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本文与苏洵在《六国论》中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西塞山怀古①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②晋武帝曾派王濬造大船伐吴。③石头,即石头城,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④四海为家,也作“四海为一”。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战事,“下”、“收”二字对举,勾勒出一幅生动磅礴的历史画卷。
B.吴国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与占据险要的地形,但无法挽回被消灭的结局。
C.颈联情景交融,与“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突出,表达方式多样,具有怀古诗的深沉凝重之感。
11.有人认为本首诗的尾联“颂歌的背后别有深意”。请结合诗句内容与创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材料一:
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两种不同方式。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其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他们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生活,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圆形人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向、多义的特点。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既有小心谨慎的一面,又有极强的自尊心;在对待感情上既执着又矜持;有时会显得小家子气,但又毫不遮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是一个多变面且复杂的人物形象。
扁形人物则是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是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一般说来,这类人物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这种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成了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材料二:
一部内容复杂的小说,往往既需要圆形人物,也需要扁形人物。他们互相碰撞的结果,要比道格拉斯先生所暗示的更加正确地接近生活。而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形的(匹普和大卫·科波菲尔想要变成圆的,但是却又畏缩不前,以致他们看上去倒更像两个气泡而非实体)。在他的小说里,几乎每个人物都可以由一句话予以概括,但是他们却又给人以具有奇妙的人性深度之感。也许这是由于狄更斯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使他笔下的人物也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以致他们凭借狄更斯的生命力,一个个都显得好像正在过着各自分内的生活似的。这简直像在变魔术。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从边上观察匹克威克先生,并且发现他的形象薄如一张唱片。可是我们却永远看不到他的侧面。匹克威克先生太机灵、太训练有素了。他老是带着一副正在权衡利弊得失的神情。当他被人家塞进女子学校的那个衣柜里去的时候,他的分量仿佛和在温莎被人家装在洗衣篓里去的福斯塔夫一样沉得厉害。狄更斯的一部分天才即表现在这个方面:尽管他在小说里用的是类型性的、漫画式的人物,他们一旦重新上场,我们就可以辨认出来。然而,他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呆板,还显示出具有深度的人性。那些不喜欢狄更斯作品的人理由很充分——他理应是一个蹩脚的小说家。实际上他却是为我们所拥有的大作家之一。他在塑造类型性人物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扁平的形象里包涵的内容,也许要比那些态度比较严苛的批评家们乐于承认的更为丰富。
但我们又必须承认,就塑造人物的成就来说,扁形人物本身并不和圆形人物一样地巨大。而且我们也得承认,扁形人物被塑造成为喜剧性角色的时候最为出色。严肃的或者悲剧性的扁形人物往往惹人生厌。如果他每次露面的时候都得嚷嚷“复仇!”或者“我的心在为人类的不幸而流血!”或者无论他的什么口号的话,我们的情绪就会立即沉落下来。在某一位颇受欢迎的当代作家写的一部传奇里,故事围绕着一个老是嘀咕着说什么“我要犁掉那块荆豆田”的塞赛克斯郡的农民而展开。那部小说里有着那么个农民,他有着那块荆豆田。那农民说他决心要把那块田犁掉,而且后来他也确实把它犁掉了。可是他的这个宣言,却和声明说“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的那个宣言不同。因为这个农民在他的宣言里表现出来的那股子韧劲儿只会使我们感到腻烦——使我们厌烦得产生反感,以致根本不在乎他到头来究竟有没有把那块荆豆田犁掉。可是,如果作者在小说中把他的口号加以分析,并且把它和人性中的别的内容联系起来,读者们就不会感到厌烦了。这句口号也就不会就是那个人本身,而会变成使他耿耿于怀、始终未能忘怀的一桩心事了。这就是说,他就会从一个扁形农民蜕变成为一个圆形的农民。惟有圆形的人物才宜于扮演一个悲剧性的角色而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才能够使我们产生除了幽默诙谐和恰如其分以外的任何感觉。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圆形人物复杂多变,其性格的形成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们往往是生活里真实存在的人物。
B.扁形人物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不受环境的影响,他们身上的其他特点完全被压倒、吸收。
C.福斯特认为,狄更斯在塑造类型性人物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所以,他并不是一个蹩脚的小说家。
D.如果读者没有对作品中的扁形人物感到厌烦,可能是因为作者将扁形人物的口号加以分析并联系了人性中别的内容。
13.根据材料一的观点,下列形象最符合扁形人物特点的是( )(3分)
A.《哦,香雪》中的香雪。
B.《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
D.《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14.某同学正在尝试小说创作,请你依据材料二就人物塑造问题给出一些合理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脸谱 蒋冬梅
乐师傅一生登过多少次舞台,他早已记不清了,有时在灯光璀璨的舞台,有时在乡间简陋的戏台,有时在田间,有时在屋头,甚至是一方窄窄的讲台。台下的孩子们都戴着面具,那是乐师傅缝制的,缩小版的面具,他们是来跟乐师傅学变脸的。之前乐师傅没见过他们,眼前的这些孩子们唯一的区别,只是图案各异的脸谱。孩子们正眼巴巴等着,看乐师傅的变脸表演。
讲台不过三尺宽,乐师傅尽展两臂,摆动长袖,衣底的风来回兜转, 步抖衣,摇扇摆肩,舞得潇洒自由,通身成竹在胸的气派。恍然间只一瞬,他就从现世人间的乐师傅,转换为远古时代的猎手。彼时莽林茂盛,野兽凶猛,猎手脸绘七彩,身披红衣,头戴金冠,手持利弓,伴着虎啸狮吼,风吹林动,眨眼间,猎手脸孔变换出种种魅魑模样,热辣的色彩和骇人的图案,显得格外狰狞威慑。乐师傅常对人说,这脸谱绘得狰狞,原本是猎人为恫吓野兽的,现代人只知道那东西变来变去挺神奇,细看那彩绘花纹,也是绝美的,但那终究是张假脸而已。
台下的孩子们看得入了神,台上的乐师傅也入了神,在他眼中,已幻化出另一番情境。他是神的首领,带领一众小神,个个红衣花脸,彩帽蝶衣,御风飞驰。音乐渐止,台上乐师傅舞步手势随之渐缓,如一场风止花落,台下孩子们意犹未尽,掌声随之猛烈响起。
不等乐师傅下台,孩子们一拥而上,把乐师傅团团围住,叽叽喳喳问起变脸的事。乐师傅看着他们脸上,一张张缩小版的脸谱,仿佛能看见脸谱下稚嫩的盼望。他心里高兴,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小徒弟,以后,他再也不用寂寞一人,孤独地在茶馆小戏台上,扯下一张张脸谱,露出情绪多变的内心,每次最后露出自己那张本脸,总是忧心忡忡的表情。虽然,这门绝活儿已经申遗成功,他们乐至这地方,会演变脸的人也不少,可变来变去,人们还是觉得,自己一张干干净净的脸最好。
为了教这些孩子,他用心制作了几十张小版脸谱。裁剪描画贴合,他觉得描画的不是脸谱,而是一幅能传世的画卷,一张张脸谱,在他眼前仿佛旋转起来,汇成七彩的河,流过百世华年。他想起当年师傅教他的话:艺术不是秘方,传下去才会活着。
孩子们学得也用心,他们小手柔软灵巧,机关秘密掌握得很快,孩子们模仿着乐师傅的样子,端着姿势,迈着脚步,抖衣摆袖,有几分架势了。乐至的变脸技艺盛行,孩子们多少会些皮毛,学得快的孩子,已能扯下脸谱,变换表情了,虽然手法比乐师傅要慢得多,要拙得多,可已经让人非常惊喜了。其中一个孩子学得最快,他能变换三张脸谱了。乐师傅只给他们做了四张脸谱,如果他扯下最后那张脸谱,就能看见他的本脸了,可那孩子迟迟不肯扯掉最后那张脸谱。
脸谱之下,在眼睛的孔洞处,露出那孩子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眼神怯生生的,似有什么话欲言又止。乐师傅鼓励他说:“你行的,变回本脸啊。”没等那孩子说话,旁边的孩子早插话说:“他啊,肯定是豁嘴子,怕丑喽。”一句话说得那孩子更羞了,隔着脸谱,乐师傅都能感到那脸上的窘态。乐师傅略一沉吟说:“没关系,你不想扯,就戴着吧。”
可是随着别的孩子练习进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变化脸谱了,有的孩子已能扯下第四张脸谱,最后露出一张本脸,做出滑稽的猴子表情,引大家哄堂大笑。乐师傅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的脸,可只剩那个羞涩的孩子,迟迟不肯摘下最后一张脸谱,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戴了脸谱的脸上,透着无限落寞。
等孩子们哄闹着散了,乐师傅走过去,轻轻对他说:“不怕的,只演给师傅一个人看吧。”那孩子抬起脸,乐师傅突然发现,脸谱上有一块小小水渍,那双黑亮亮的眼里,闪着涔涔泪光。乐师傅明白,孩子一定有难言之隐,他伸手擦去将要滑下的泪滴,想把孩子揽入怀里。可就在那一瞬间,孩子以极快的速度,扯去了第四张脸谱。
一张沟壑纵横的脸,赫然暴露在乐师傅眼前,那分明是受过伤的脸,皮肤扭曲着隆起褶皱,嘴巴那里有一个豁口,牙齿裸露着。乐师傅明白了,他不肯扯下最后一张脸谱,是想遮住自己的脸。
乐师傅觉得心如刀割,他沉吟片刻,慢慢贴近孩子耳边,声音颤抖着说了句话。片刻间,孩子布满褶皱的脸,正慢慢舒展,继而有一朵花开了。那一刻,乐师傅心里,有了一张新的脸谱图样,他想,那一定是他画过的,最美的一张脸。 (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虽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聚焦于乐师傅的经历与思考,内容完整而集中。
B.小说在描写乐师傅示范表演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充分体现了川剧变脸艺术的独特魅力。
C.在招收学徒之前,乐师傅倍感寂寞与忧心忡忡,这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D.“那个羞涩的孩子”在乐师傅的强烈要求下撕掉了第四张脸谱,露出受伤的原貌,但却成了他心中最美的一张面孔。
16.作为川剧变脸艺术表演者,乐师傅身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6分)
17.小说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整本书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
(一)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 )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地哄他出来作揖,他死都不肯。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像。”凤姐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儿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18.文段中两处括号需要填补的同一人物是( )(3分)
A.周瑞家的 B.刘姥姥 C.焦大 D.秦钟
19.为激发对名著的阅读热情,育才中学高一某班举行了一场名为“红楼人物来应聘”的趣味讨论会。其他岗位都已聘好,只剩下人力资源部主管、文案策划两个职位有争议。请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四人中选择两人分别匹配相应职位,并说明理由。(5分)
人力资源部主管:( ) 理由:
文 案 策 划:( ) 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小题。
毋庸讳言的是,人工智能正在以 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社会。一方面,人工智能全面应用后,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让人类可能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它将个体从大量重复的、无意义的、高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从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领域中去。种种迹象表明,人工智能似乎在为人类描绘一个 的社会蓝图。这也是绝大多数从事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 的动力所在。
人工智能虽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负面影响仍然让人堪忧。其中最主要的是可能引发人的异化问题。我们发现,人工智能系统无法理解场景或上下文以外的行为。它的大数据基础、复杂程序及其缜密的计算功能只适合处理那些机械的、程序化的工作。它不具备人类所特有的感情心理与价值判断。如果对其过分依赖,让它反过来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人类社会可能会变得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艺术,没有精神生活,尤其是不再思考,懒惰成性,甚至最终失去人的本质。这无疑是危险的,需要引起重视的。另外,任何科技进步,准确说只是提高了单位时间的生产效率,但能否减少人的总劳动时间,并不由技术本身决定。在资本主宰一切的社会里,其 的本性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只能让人的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累,而不是越来越轻松。
20.给文中加点字注音。(3分)
讳( ) 颈( ) 缜( )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所未有 完美无瑕 殚精竭虑 趋利避害
B.前所未有 瑕不掩瑜 殚精竭虑 趋利避害
C.空前绝后 瑕不掩瑜 处心积虑 见利忘义
D.空前绝后 完美无瑕 处心积虑 见利忘义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虽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负面影响仍然让人担忧。
B.虽然人工智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负面影响仍然让人担忧。
C.虽然人工智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负面影响仍然让人堪忧。
D.人工智能虽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人们仍然堪忧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负面影响。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阅读《孔乙己》时,有学生会化身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体会主人公“排出九文大钱”背后的心酸;也有学生站在现代立场,读出旧教育对人性的扭曲。这两种阅读方式,一种强调“成为书中人”,一种则主张“带着现实思考”。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高一必修下册小说(《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记》等)、诗歌单元(《登岳阳楼》《桂枝香 金陵怀古》《念奴娇 过洞庭》等)以及《红楼梦》的阅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答案
1.(1)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2)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3)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4)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2.B;“方”应解释为“方圆”
3.C;例句与C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为判断句,B为被动句,D为状语后置句
4.D;“忽略实际才能”错误,孔子并未忽略弟子实际才能,而是更强调“礼”
5.C;正确断句为“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6.D;文中“因”为“因此”,《鸿门宴》中“因”为“趁机”,含义不同
7.C;举范雎、商鞅例子是为说明韩、魏对秦的重要性,非强调秦国重视人才
8.(1)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抵挡如虎狼般的秦国,它们怎么能不被削弱而归附秦国呢?(2)而天下的诸侯,借助它们来屏蔽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优厚地对待韩、魏来抵御秦国
9.本文认为六国灭亡主因是未重视韩、魏战略地位,未联合抗秦;苏洵《六国论》认为主因是赂秦
10.A;首联是宏观勾勒,非细腻笔触描写战事
11.尾联表面写如今四海统一,故垒萧条,实则借古讽今,以六朝兴亡警示唐王朝藩镇割据危机,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与对现实的隐忧
12.D;A“真实存在”错误,是艺术形象;B“完全被压倒”绝对化;C因果关系不成立,福斯特肯定狄更斯成就不因塑造类型人物
13.B;鲁四老爷性格单一保守,符合扁形人物特点,其他选项均为圆形人物
14.①合理搭配圆形与扁形人物,碰撞出丰富人物关系;②赋予扁形人物生动细节(如狄更斯式旺盛生命力);③严肃/悲剧性扁形人物需融入人性复杂元素,避免单调
15.D;“强烈要求”错误,是乐师傅鼓励下孩子自愿揭开
16.①技艺精湛:表演行云流水,变脸出神入化;②热爱传承:主动教孩子,用心制作脸谱,牢记师傅传承叮嘱;③善良关怀:理解孩子自卑,耐心鼓励,维护其尊严
17.①表层指乐师傅制作的表演脸谱及孩子佩戴的面具;②象征传统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③脸谱下隐藏真实人性(如孩子的自卑与渴望);④隐喻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的隔阂与融合
18.B
19.人力资源部主管:王熙凤,理由:精明能干,善于管理贾府上下事务,有领导力与应变力;文案策划:林黛玉,理由:才思敏捷,诗才出众,富有创意与想象力
20.huì jǐng zhěn
21.A;“前所未有”指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过于绝对;“完美无瑕”形容美好无缺,“瑕不掩瑜”指缺点掩盖不了优点;“殚精竭虑”为褒义,“处心积虑”为贬义;“趋利避害”符合资本本性,“见利忘义”程度过重
22.B;原句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应放在句首;“堪忧”重复,改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