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练(六)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广东惠州模拟)从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抵制运动,到1919年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处理结果的五四运动,再到1925年抗议日本工厂枪杀顾正红的五卅运动,这三次事件的“危机程度”一次比一次减弱,而群众运动的规模却一次比一次增大。这主要是因为( )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发展 B.革命政党势力的不断推动
C.民族国家意识日益强化 D.北洋军阀的统治日益腐朽
2.(2025·江西南昌调研)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C.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3.(2025·山东潍坊高三摸底)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反对进行党内合作 B.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C.主张建立工农联盟 D.重视革命领导权问题
4.(2025·山东临沂模拟)国共第一次合作初期,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担当起农民运动组织领导工作,先后开展了建立补习学校、设立合作社、组织农会、办理民团等活动,有效配合了国民革命。这( )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表明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主力
C.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有利于唤醒农民的革命意识
5.(2024·江苏常熟模拟)1927年3月25日,中共南京地委领导的有200多个基层工会参加的南京市总工会成立,会上还成立了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同一天,市农民协会、商民协会也组织起来。27日,南京各界、各行各业都组织起来。这些革命活动旨在( )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尝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C.通过斗争维护国共合作 D.准备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6.(2024·江苏淮安调研)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7.(2025·湖南益阳调研)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强调指出:“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之工作。”据此分析,该措施强调( )
A.发挥政府协调经济建设作用 B.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
C.政府将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D.全面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8.(2025·湖南师大附中调研)从1927年秋冬到1928年,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的武装起义总计达100余次,其中大多数是农民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也有工人和士兵暴动。这些起义( )
A.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序幕
B.加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建设
C.扩大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D.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
9.(2025·河北邯郸模拟)1933年6月,《红色中华》发出“关于经济动员的新的号召”,呼吁“苏区党团工会贫农团全体动员起来”,举行节省经济竞赛,为完成退还80万公债而斗争。仅1933年6月一个月,胜利、上杭、兴国、瑞金等12个县退还公债数额总计达十万余元。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赢得民众认同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苏区经济建设取得大发展 D.革命根据地面临巨大困难
10.(2025·黑龙江龙东联盟高三测试)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一位参会人员在做报告时,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包括如下。该报告的观点( )
①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还有帝国主义经济援助和军事顾问的帮助; ②中央苏区物质条件不好; ③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 ④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和游击战争薄弱; ⑤各苏区相互配合不够紧密。 其中①是主要原因。
A.挽救了中共、红军和中国革命 B.有利于解决军事以及组织问题
C.堪称实事求是,比较全面系统 D.认为失败原因主要是客观原因
11.(2025·山东青岛模拟)抗战初期,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应在后方努力读书,以为抗战建国储备人才”;1941年开始,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这一转变( )
A.是迫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压力 B.主要是基于战争形势的变化
C.表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发生改变 D.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12.(2025·湖北武汉调研)全国抗战时期,众多青年学生不去投奔战时陪都重庆,而从天南海北争相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出现了“万重山,难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的景象。“延安热”形成的原因在于( )
A.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C.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成为广泛共识
D.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感召
13.(2025·江苏南京调研)据《八路军军政杂志》的统计表明,仅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作战1 824次。据日方作战记录,“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恢复”。这些作战(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表明敌后战场渐成抗战主战场
C.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支援了英美盟军反法西斯作战
14.(2025·山东潍坊调研)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首歌谣唱道,“一根扁担长又长,嫂嫂妹妹送公粮,去时顶星星,回来踏月光。为抗日出力量,姑嫂争取上红榜”。该歌谣体现了晋察冀边区广大女性( )
A.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B.摒弃了男尊女卑传统观念
C.参政意识日益强烈 D.肩负起民族民主革命责任
15.(2025·河北衡水调研)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其间收复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7 000多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这说明( )
A.中国战场协助配合了盟军军事行动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D.中国远征军的战绩名扬海内外
16.(2025·湖北宜昌调研)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3月18日,离开了延安 3月25日,在高家崄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月1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月3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月23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重庆八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惯性依然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阻碍因素。但是,受五四运动前后急剧动荡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主流社会心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助推因素。
——摘编自左路平、吴学琴《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
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启示》
材料二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国人对战争前途走向的认知,既非从始至终都存有必胜信念,也非一直悲观失望,而是随战争形势起落,几经变化。1938年10月后受战争形势影响,悲观情绪不断滋长,抗战必胜的信心与此前相比明显下降。……1943年2月5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令)我们愉快的是百年的锁链已开始解除,我们更能挺起胸,昂起头,以更充沛的精神抗战到底。”
——摘编自杨天宏、宋仕宏《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心理变化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1938年相比,1943年国民重拾抗战信心的主要原因。(10分)
18.(2025·湖南省天一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1922年,党的二大指出:“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民主共和国,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
1938年10月12—14日,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它的性质是三民主义的”“不是苏维埃,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三民主义新中华民国”。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并就其“新中国”国家概念给出界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至此,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符号在复杂的革命环境里经过不断的演变最终确立。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2—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构的“新中国”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话语建构的意义。(6分)
19.(2025·山东滨州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等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下表是该团在1919年的部分讲演题目。
时间 题目
4月3日 如何求幸福、勤劳与知识、大家都受教育、赌博之害、做一件事当一件事、勤劳、改良家庭、公德、念书的利益、人生之要素、空气、我和大家的关系
4月4日 国民常识、什么是善、平民教育、妇女教育、家庭制度、信用、迷信、我的慈善事业、什么是我、家庭与社会
4月5日 世界的国家、衣食住、国民应尽之责、利己与利他、劝勤
4月27日 互相帮助、国家思想、戒烟、交友之益、权利、天赋与人造、平民、判别事情的常识
5月11日 青岛问题、自尊、痛失、朝鲜独立、青岛交涉失败的原因、争回青岛、进取、中国现在的形势是怎么样、国民现时应持有之态度
5月18日 山东与全国之关系、青岛交涉失败史、国民和民国的关系、青岛关系、我国之将来、欧洲和会与世界和平
5月25日 维持国货、国家和我们、国民的责任、李完用与朝鲜、经济侵略之抵御、抵抗强权、争回青岛
6月1日 为什么要爱国、民与国的关系、日本的野心和中国救亡的法子、五月四日、亡国之痛及救国之法
11月3日 势力是什么造成的、国事真不可谈吗、打破空想“人”——人怎么活着
——张学谦《褪色的“崇拜”——五四末期知识青年价值形象的分歧与重构》
从讲演题目变化的角度,以“启蒙与救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元提升练(六)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C [群众性的反对外来侵略或者维护国家主权的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发因素“危机程度”虽越来越弱,而群众运动的规模却越来越大,是由于群众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不断强化,所以会在遇到危害国家或民族利益的现象出现时就群起抗争和声援,故选C项;民族资本主义在1915—1919年还是处于发展较好的时期,但是1925年并不是发展较好的时期,所以持续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所述1915—1919年的群众运动并不是在革命政党势力的推动下展开的,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日益腐朽是引发群众反对军阀统治的原因,而不是反对外来侵犯和维护国家主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并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些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故选B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A项;“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与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有关,排除C项;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排除D项。]
3.D [由“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可得,中国共产党四大提出的主张体现出对革命领导权的重视,反对完全听从于资产阶级的领导,故选D项。]
4.D [据材料“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农民运动组织领导工作”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一系列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思想觉悟的活动唤醒了农民的革命意识,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选D项。]
5.A [由材料“南京市总工会成立”“各界、各行各业都组织起来”可知工会成立并公开活动,促使工农群众运动形成高潮,推动国民革命进程,故选A项;材料没有“尝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相关内容,排除B项;1927年3月正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时期,“通过斗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27年9月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排除D项。]
6.C [据材料“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国共合作……战线”“开展土地……统治”可知,中共从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到国共合作,再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说明中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科学理性,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C项。]
7.A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设立机构并采取措施,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强调发挥政府协调经济建设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强调发挥政府协调经济建设的作用,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全面”一说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起义有利于宣传革命,扩大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故选C项。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序幕的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排除A项;1927年秋农村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排除B项;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排除D项。]
9.A [据材料“仅一个月……退还公债数额总计达十万余元”可知广大工农群众响应了中共苏维埃政权的号召努力退还公债,说明人民群众认可中共苏维埃政权,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主要介绍人民群众响应号召退还公债,并不能看出经济建设的成就,排除C项;据材料“仅一个月……退还公债数额总计达十万余元”可知材料重点表达人民群众退还公债的速度,并非重点表达经济困难,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帝国主义经济援助和军事顾问的帮助”可知,报告中强调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和帝国主义的援助是主要原因,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客观因素,故选D项;“挽救了中共、红军和中国革命”“有利于解决军事以及组织问题”都是遵义会议的意义,与材料主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不符,排除A、B项;该报告强调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和帝国主义的援助是主要原因,而没有深入反思自身的战略和战术错误,不够全面系统,排除C项。]
11.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前后,中国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战争形势严峻,需要更多人才参与战争,于是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这是基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作出的决定,故选B项;“迫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压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1941年前后事实不符,排除A项;大学教育的宗旨是长期的、稳定的,不会因为战争形势而轻易改变,C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决策受到当时战争与教育形势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不相关,排除D项。]
12.D [据材料“全国抗战时期”“从天南海北争相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可知全国抗战时期,延安是敌后抗战的中枢,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并且积极组织抗战,得到了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的拥护,故选D项;“东方主战场”是相对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而言,而材料中的青年是指国内的爱国青年,排除A项;青年学生的积极奔赴是以时代潮流和民族责任为基础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扩大是青年学生积极奔赴的结果,B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提出于抗战胜利之后,而且国民党和中间派并不赞成,“共识”说法夸大化,排除C项。]
13.B [据材料“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奇袭”并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 800多次,重创华北日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故选B项。]
14.D [据题干“嫂嫂妹妹送公粮”“为抗日出力量”等内容可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妇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体现出晋察冀边区广大女性肩负起民族民主革命的责任,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送公粮”,并没有述及她们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晋察冀边区广大女性“送公粮”,并没有将其与“男性”进行对比,这也与“男尊女卑”传统观念无关,排除B项;“送公粮”指的是为抗日出力量,这与“参政”无关,排除C项。]
1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重大战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C项。中国远征军是出国作战,不在中国战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远征军的战绩名扬海内外,排除D项。]
16.C [据材料“青化砭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青化砭战役和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都发生在1947年,此时国民党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故选C项;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排除D项。]
17.(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列强侵略加剧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2)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或:美苏的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转折;英美等国在华领事裁判权被废除;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等战役胜利的鼓舞;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8.(1)演变:1922年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931年建立苏维埃工农共和国;1938年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1949年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的需要。
(2)意义: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权的认同感;增强革命的凝聚力;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民族独立和进步。
19.从“启蒙与救亡”内容的变化角度作答。
从讲演题目来看,五四之前以改善个人素养与生活为主,五四之后以探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或个人与国家关系为主。这种变化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对“启蒙与救亡”的认识更加深入,只有将个人启蒙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是“启蒙与救亡”真正的出路。
从“启蒙与救亡”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
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的需要;新文化运动推动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与五四运动的开展,促使知识分子更加深刻地反思个人启蒙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更加意识到动员民众的重要性。
从“启蒙与救亡”的历史影响与现实价值角度作答。
平民教育讲演团“启蒙与救亡”的实践,彰显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传播了新文化、新知识,促进了思想启蒙,凝聚了民族力量,推动了社会变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共38张PPT)
INNOVATIVE
DESIGN
单元提升练(六)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广东惠州模拟)从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抵制运动,到1919年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处理结果的五四运动,再到1925年抗议日本工厂枪杀顾正红的五卅运动,这三次事件的“危机程度”一次比一次减弱,而群众运动的规模却一次比一次增大。这主要是因为( )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发展 B.革命政党势力的不断推动
C.民族国家意识日益强化 D.北洋军阀的统治日益腐朽
解析 群众性的反对外来侵略或者维护国家主权的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发因素“危机程度”虽越来越弱,而群众运动的规模却越来越大,是由于群众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不断强化,所以会在遇到危害国家或民族利益的现象出现时就群起抗争和声援,故选C项;民族资本主义在1915—1919年还是处于发展较好的时期,但是1925年并不是发展较好的时期,所以持续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所述1915—1919年的群众运动并不是在革命政党势力的推动下展开的,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日益腐朽是引发群众反对军阀统治的原因,而不是反对外来侵犯和维护国家主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 C
2.(2025·江西南昌调研)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C.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并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些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故选B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A项;“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与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有关,排除C项;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排除D项。
答案 B
3.(2025·山东潍坊高三摸底)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反对进行党内合作 B.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C.主张建立工农联盟 D.重视革命领导权问题
解析 由“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可得,中国共产党四大提出的主张体现出对革命领导权的重视,反对完全听从于资产阶级的领导,故选D项。
答案 D
4.(2025·山东临沂模拟)国共第一次合作初期,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担当起农民运动组织领导工作,先后开展了建立补习学校、设立合作社、组织农会、办理民团等活动,有效配合了国民革命。这( )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表明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主力
C.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有利于唤醒农民的革命意识
解析 据材料“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农民运动组织领导工作”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一系列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思想觉悟的活动唤醒了农民的革命意识,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选D项。
答案 D
5.(2024·江苏常熟模拟)1927年3月25日,中共南京地委领导的有200多个基层工会参加的南京市总工会成立,会上还成立了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同一天,市农民协会、商民协会也组织起来。27日,南京各界、各行各业都组织起来。这些革命活动旨在( )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尝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C.通过斗争维护国共合作 D.准备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解析 由材料“南京市总工会成立”“各界、各行各业都组织起来”可知工会成立并公开活动,促使工农群众运动形成高潮,推动国民革命进程,故选A项;材料没有“尝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相关内容,排除B项;1927年3月正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时期,“通过斗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27年9月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排除D项。
答案 A
6.(2024·江苏淮安调研)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 据材料“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国共合作……战线”“开展土地……统治”可知,中共从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到国共合作,再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说明中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科学理性,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7.(2025·湖南益阳调研)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强调指出:“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之工作。”据此分析,该措施强调( )
A.发挥政府协调经济建设作用 B.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
C.政府将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D.全面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设立机构并采取措施,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强调发挥政府协调经济建设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强调发挥政府协调经济建设的作用,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全面”一说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 A
8.(2025·湖南师大附中调研)从1927年秋冬到1928年,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的武装起义总计达100余次,其中大多数是农民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也有工人和士兵暴动。这些起义( )
A.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序幕 B.加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建设
C.扩大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D.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起义有利于宣传革命,扩大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故选C项。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序幕的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排除A项;1927年秋农村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排除B项;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排除D项。
答案 C
9.(2025·河北邯郸模拟)1933年6月,《红色中华》发出“关于经济动员的新的号召”,呼吁“苏区党团工会贫农团全体动员起来”,举行节省经济竞赛,为完成退还80万公债而斗争。仅1933年6月一个月,胜利、上杭、兴国、瑞金等12个县退还公债数额总计达十万余元。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赢得民众认同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苏区经济建设取得大发展 D.革命根据地面临巨大困难
解析 据材料“仅一个月……退还公债数额总计达十万余元”可知广大工农群众响应了中共苏维埃政权的号召努力退还公债,说明人民群众认可中共苏维埃政权,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主要介绍人民群众响应号召退还公债,并不能看出经济建设的成就,排除C项;据材料“仅一个月……退还公债数额总计达十万余元”可知材料重点表达人民群众退还公债的速度,并非重点表达经济困难,排除D项。
答案 A
10.(2025·黑龙江龙东联盟高三测试)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一位参会人员在做报告时,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包括如下。该报告的观点( )
①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还有帝国主义经济援助和军事顾问的帮助;
②中央苏区物质条件不好;
③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
④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和游击战争薄弱;
⑤各苏区相互配合不够紧密。
其中①是主要原因。
A.挽救了中共、红军和中国革命 B.有利于解决军事以及组织问题
C.堪称实事求是,比较全面系统 D.认为失败原因主要是客观原因
解析 据材料“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帝国主义经济援助和军事顾问的帮助”可知,报告中强调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和帝国主义的援助是主要原因,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客观因素,故选D项;“挽救了中共、红军和中国革命”“有利于解决军事以及组织问题”都是遵义会议的意义,与材料主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不符,排除A、B项;该报告强调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和帝国主义的援助是主要原因,而没有深入反思自身的战略和战术错误,不够全面系统,排除C项。
答案 D
11.(2025·山东青岛模拟)抗战初期,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应在后方努力读书,以为抗战建国储备人才”;1941年开始,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这一转变( )
A.是迫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压力
B.主要是基于战争形势的变化
C.表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发生改变
D.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前后,中国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战争形势严峻,需要更多人才参与战争,于是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这是基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作出的决定,故选B项;“迫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压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1941年前后事实不符,排除A项;大学教育的宗旨是长期的、稳定的,不会因为战争形势而轻易改变,C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决策受到当时战争与教育形势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不相关,排除D项。
答案 B
12.(2025·湖北武汉调研)全国抗战时期,众多青年学生不去投奔战时陪都重庆,而从天南海北争相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出现了“万重山,难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的景象。“延安热”形成的原因在于( )
A.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C.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成为广泛共识
D.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感召
解析 据材料“全国抗战时期”“从天南海北争相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可知全国抗战时期,延安是敌后抗战的中枢,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并且积极组织抗战,得到了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的拥护,故选D项;“东方主战场”是相对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而言,而材料中的青年是指国内的爱国青年,排除A项;青年学生的积极奔赴是以时代潮流和民族责任为基础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扩大是青年学生积极奔赴的结果,B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提出于抗战胜利之后,而且国民党和中间派并不赞成,“共识”说法夸大化,排除C项。
答案 D
13.(2025·江苏南京调研)据《八路军军政杂志》的统计表明,仅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作战1 824次。据日方作战记录,“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恢复”。这些作战(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表明敌后战场渐成抗战主战场
C.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支援了英美盟军反法西斯作战
解析 据材料“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奇袭”并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 800多次,重创华北日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故选B项。
答案 B
14.(2025·山东潍坊调研)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首歌谣唱道,“一根扁担长又长,嫂嫂妹妹送公粮,去时顶星星,回来踏月光。为抗日出力量,姑嫂争取上红榜”。该歌谣体现了晋察冀边区广大女性( )
A.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B.摒弃了男尊女卑传统观念
C.参政意识日益强烈 D.肩负起民族民主革命责任
解析 据题干“嫂嫂妹妹送公粮”“为抗日出力量”等内容可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妇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体现出晋察冀边区广大女性肩负起民族民主革命的责任,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送公粮”,并没有述及她们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晋察冀边区广大女性“送公粮”,并没有将其与“男性”进行对比,这也与“男尊女卑”传统观念无关,排除B项;“送公粮”指的是为抗日出力量,这与“参政”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15.(2025·河北衡水调研)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其间收复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7 000多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这说明( )
A.中国战场协助配合了盟军军事行动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D.中国远征军的战绩名扬海内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重大战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C项。中国远征军是出国作战,不在中国战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远征军的战绩名扬海内外,排除D项。
答案 C
16.(2025·湖北宜昌调研)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3月18日,离开了延安
3月25日,在高家崄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月1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月3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月23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解析 据材料“青化砭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青化砭战役和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都发生在1947年,此时国民党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故选C项;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重庆八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惯性依然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阻碍因素。但是,受五四运动前后急剧动荡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主流社会心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助推因素。
——摘编自左路平、吴学琴《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
传播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启示》
材料二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国人对战争前途走向的认知,既非从始至终都存有必胜信念,也非一直悲观失望,而是随战争形势起落,几经变化。1938年10月后受战争形势影响,悲观情绪不断滋长,抗战必胜的信心与此前相比明显下降。……1943年2月5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令)我们愉快的是百年的锁链已开始解除,我们更能挺起胸,昂起头,以更充沛的精神抗战到底。”
——摘编自杨天宏、宋仕宏《抗日战争转机
与社会心理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心理变化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1938年相比,1943年国民重拾抗战信心的主要原因。(10分)
答案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列强侵略加剧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2)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或:美苏的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转折;英美等国在华领事裁判权被废除;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等战役胜利的鼓舞;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8.(2025·湖南省天一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1922年,党的二大指出:“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民主共和国,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
1938年10月12—14日,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它的性质是三民主义的”“不是苏维埃,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三民主义新中华民国”。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并就其“新中国”国家概念给出界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至此,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符号在复杂的革命环境里经过不断的演变最终确立。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
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2—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构的“新中国”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话语建构的意义。(6分)
答案 (1)演变:1922年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931年建立苏维埃工农共和国;1938年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1949年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的需要。
(2)意义: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权的认同感;增强革命的凝聚力;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民族独立和进步。
19.(2025·山东滨州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等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下表是该团在1919年的部分讲演题目。
时间 题目
4月3日 如何求幸福、勤劳与知识、大家都受教育、赌博之害、做一件事当一件事、勤劳、改良家庭、公德、念书的利益、人生之要素、空气、我和大家的关系
4月4日 国民常识、什么是善、平民教育、妇女教育、家庭制度、信用、迷信、我的慈善事业、什么是我、家庭与社会
4月5日 世界的国家、衣食住、国民应尽之责、利己与利他、劝勤
4月27日 互相帮助、国家思想、戒烟、交友之益、权利、天赋与人造、平民、判别事情的常识
——张学谦《褪色的“崇拜”——五四末期
知识青年价值形象的分歧与重构》
时间 题目
5月11日 青岛问题、自尊、痛失、朝鲜独立、青岛交涉失败的原因、争回青岛、进取、中国现在的形势是怎么样、国民现时应持有之态度
5月18日 山东与全国之关系、青岛交涉失败史、国民和民国的关系、青岛关系、我国之将来、欧洲和会与世界和平
5月25日 维持国货、国家和我们、国民的责任、李完用与朝鲜、经济侵略之抵御、抵抗强权、争回青岛
6月1日 为什么要爱国、民与国的关系、日本的野心和中国救亡的法子、五月四日、亡国之痛及救国之法
11月3日 势力是什么造成的、国事真不可谈吗、打破空想“人”——人怎么活着
从讲演题目变化的角度,以“启蒙与救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从“启蒙与救亡”内容的变化角度作答。
从讲演题目来看,五四之前以改善个人素养与生活为主,五四之后以探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或个人与国家关系为主。这种变化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对“启蒙与救亡”的认识更加深入,只有将个人启蒙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是“启蒙与救亡”真正的出路。
从“启蒙与救亡”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
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的需要;新文化运动推动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与五四运动的开展,促使知识分子更加深刻地反思个人启蒙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更加意识到动员民众的重要性。
从“启蒙与救亡”的历史影响与现实价值角度作答。
平民教育讲演团“启蒙与救亡”的实践,彰显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传播了新文化、新知识,促进了思想启蒙,凝聚了民族力量,推动了社会变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
本
节内
容
结
束
INNOVATIV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