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1 15:4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红楼春趣
——— 紧扣目标以练促学
【课程名称】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第8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篇教材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五下第八课,课文节选自清代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回,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等人一起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很清楚,展现出大观园里的青年男女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文中人物众多,既有公子、小姐,也有仆妇丫头,宝玉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他率性、纯真,喜欢玩闹,一点也没有公子哥的架子。课文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趣,人物形象鲜明。
统编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本单元围绕 “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这个人文主题,安排了“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体现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为了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课文按由易到难顺序编排,前三篇分别是由名著改写的《草船借箭》和节选自名著原文的《景阳冈》和《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是第四篇课文,在本单元承担的功能十分明显,即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初步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去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在前面三篇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因此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迁移运用本单元中学到的方法大致读懂课文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教学中,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借助图片资料、思维导图、朋友圈批注、名人谈红楼等多种形式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使得“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得以和谐交融。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对于古典名著接触不多,对《红楼梦》比较陌生,所掌握的《红楼梦》背景知识不多,关于《红楼梦》的生活体验几乎为零,学生在读《红楼梦》时往往会觉得艰涩难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难点。
从学习能力上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初步具备了大致读懂名著的能力: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的形象,联系上下文大致理解文章中不明白的语句。这些方法都可以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到本文学习中来,用学过的方法去读懂课文、感受人物形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走进古典名著,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长文短教,抓住中心人物,找出描写宝玉和黛玉的句子,抓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维能力: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大观园里的这些人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阅读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策略】
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和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将采用提倡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迁移运用本单元中学到的方法,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策略。
在预学反馈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方法,用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方法去试着读懂课文。在梳理情节这一环节中,老师简单提到了“跳读”这一阅读方法,然后就放手给学生,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后面几段的内容,从而梳理清了故事情节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宝玉留下的印象时,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布置了给宝玉朋友圈留言的任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抓重点语句的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做批注并交流,然后小结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达到从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课程资源】
1.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第8课课文。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借助《预学单》,完成预习任务。
一、预学交流,初见红楼
(一)了解学情:自由交流《预学单》任务三、任务四。
(二)循序入境:出示红楼故事图,图文连线,渐入境。
黛玉葬花 香菱学诗 刘姥姥进大观园 元春省亲
(三)激趣促情:简介《红楼梦》,走进《红楼春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筝”趣
(一)方法引路,助力自读:回顾阅读名著的方法,随机了解“跳读”。
(二)任务落实,助力自读:交流《预学单》任务一、任务二,读准字音,读懂生僻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任务引领,自由畅读:
2.练习促学,理清文脉:
(1)交流作业本2(1)题: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几件事?
①学生自主交流,各抒己见。(预设:………)
②教师随机引导,见机点拨。(参考:拾风筝、拿风筝、放风筝、剪风筝线)
(2)借助“风筝事件”文通字顺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趣”事?
①旧知再现: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
②表达练习:学生说一说。
三、深入研读,感悟形象
(一)聚焦宝玉,体悟形象。
1. 默读课文,留言朋友圈。
(1)独立思考,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宝玉的句子,感受人物特点,书写留言。
(2)思维碰撞,全班交流。
(3)随机点拨,再现方法,体会人物特点。
句子1:恨的摔在地下。“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①模仿理解,感受人物特点:理解什么叫“恨的摔在地下。”做一做这个为。
②共情理解,体会人物特点:如果是你遇到这种事情会怎样做?(率真)
③方法提炼,铺垫后续学习:在事件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句子2: 又兴头起来 ,“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①理解词语,感受人物特点:什么叫又兴头起来?(爱玩)
句子3:“我还没放一遭呢!”“再把大螃蟹拿来吧。”
①共情理解,体会人物特点:如果你是公子宝玉,听说风筝被放走会生气吗?(大度,没有公子哥架子)
句子4: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①心理分析,感受人物特点:心中怎么想就怎么说,心里藏不了事,叫什么?(率直)
句子5:“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①从事件中的语言,感受人物特点:在拾到嫣红的风筝时,宝玉马上吩咐人拿下来给她送回去。(心肠好、善良)
(4)角色代入,入情朗读,深感人物性格特点。
(二)视频助学,感受春趣。
(1)观看大观园放风筝视频,多方位感受人物形象,以及大观园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2)交流观后感:“吐槽”印象最深的人物,激发阅读兴趣。
四、对比阅读,传承文化
(一)阅读链接,练习助学。
(1)自主阅读“阅读链接”并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自由谈读后的体会。
(3)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3.将课文与“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话“×”。 这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放风筝的乐趣。( ) 《红楼春趣》里的任生活条件优越,可以尽情享受放风筝的乐趣;而林庚却因生活所迫,想放风筝而不可得。( ) (3)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 )
(4)交流并总结。
五、有效作业,学以致用
(一)当日作业
1.聊聊贾宝玉:和父母聊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二)后期作业
1.用用读书法:读读《红楼梦》,用上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体会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