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生》习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hǎng( )心悦目 精力充pèi( ) 攫( )取
停滞( )不前 馈( )赠 瞻( )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幻想 挖掘 攀登 终其一生
B.活跃 景致 欢愉 乐此不彼
C.隐藏 留恋 延缓 过得舒适
D.激流 钻研 增益 微不足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的时候,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B.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C.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对其某些方面的喜爱,某些方面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的风格。
D.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据我的愚见,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郊外春游,那青青的碧草、潺潺的小溪和山间的小花,无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B.为了我们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纵使粉身碎骨,我也甘心。
C.中央电视台蛇年春晚,众多重量级明星纷纷粉墨登场。
D.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________,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________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________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________他这种觉解。
A.理解 遵守 习惯 给以
B.了解 遵循 习惯 给予
C.了解 遵守 习性 给以
D.理解 遵循 习性 给予
6、《人生》这篇散文的作者是 (国别)文学评论家 (姓名)。
7、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每句20字以内。
例句: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
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仿句:奋斗说:人生就是
勤劳说:人生就是
困难说:人生就是
挫折说:人生就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有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8、你觉得哪种比喻最为贴切(或最不合适)?为什么?
①攀登高塔④劳作于工场③远征广阔领域②挖掘地洞
9、“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句话的意思该怎样理解?
10、课文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以用更多的画面场景和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请结合你对生命或人生的理解,用形象的比喻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的人或更多的场面。
11、在文中,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12、课文标题是“人生”,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阅读本文,对照自己,想想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写作练笔
13、【写法借鉴】这篇文章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拓展领域、工场劳作,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
【片段仿写】人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请你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下人生。(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 赏 沛 jué zhì kuì zhān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生字生词掌握的题,需要写对字音和字形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生字生词掌握的题,这样的题需要在课堂读课文的认真记忆,生字只有放词语里面记忆才更容易。
2、答案:选B。
【解析】B项中“彼”应为“疲”。
【点评】“乐此不疲”是“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的意思,这个词形容人很高兴做这件事,怎么做都不觉得累,所以是疲劳的“疲”。
3.答案B
【解析】A句中的“当”和“使”使整个句子缺少主语;C句是缺宾语;D“增加”与“知识”不搭配
【点评】病句的修改,一定得熟悉病句的类型,懂得解题的技巧。除此之外,还得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4、答案:选C。
【解析】“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不合题意。
【点评】这是考查词语运用的题,需要逐个把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语的意思,看放在句子中是否合适即可。
5.B
【解析】分析近义词,了解它们的异同点,放在语境中理解即可
【点评】这是考查词语运用的题,需要逐个把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语的意思,看放在句子中是否合适即可。
6、 答案 丹麦 勃兰兑斯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掌握的题,外国作家需要识记国别,写对约定俗成的音译名字。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掌握的题,这样的题需要在课堂读课文的认真记忆,生字只有放词语里面记忆才更容易。
7、答案示例:成功道路上一行行坚定的脚印 收获希望时洒下的一滴滴汗水 前进道路上的一丛丛荆棘 优美乐章中一串串低音
【解析】此题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下人生”,在写作中要体现出比喻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要按照题目要求来写,有一定文采即可,答案不唯一。
8、答案①攀登高塔——高度(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②挖掘地洞——深度(指向科学家——举例:如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③远征广阔领域——广度(指向政治家、军事家——如拿破仑、秦始皇等)④劳作于工场——琐碎却有益(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
【解析】在讨论过程中顺势归结这几个比喻的不同性质,说理由的过程中应该紧扣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
【点评】赏析一个句子,包括三个方面:一、指明作者采用的表达形式;二、指明作者表达的内容;三、指出作者用这种形式表达这个内容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
9、答案:这里的“精神”应该指性格之类的东西。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
【解析】这是考查原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认真读读原文,然后注意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句来作答。
【点评】从原文中找词语一是要认真读原文,二是了解哪些词语是跟主旨有关的,三是要全面,不能遗漏。
10、 答案提示:鼓励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真情实感。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顺着课文的思路延伸下去,即想几个与课文的比喻相似或相近的比喻;也可以别出心裁,想出更新颖更奇巧的比喻。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与课文所描写的重复,最好要有原创性、独特性,语言尽量优美。
【点评】此题意在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11、答案: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这篇文章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拓展领域、工场劳作,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
【点评】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1)题目扩展法,(2)要素归纳法,(3)段意合并法。
12、答案:略。
【解析】此题意在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点评】本题主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的基础上,接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13、片段仿写
示例:a、人生就像树叶:
人生就像树叶一样经历了新绿、翠绿、深绿,直到枯黄,然后叶落归根。人年轻的时候,就好像新芽后的嫩绿树叶,不断地吸收着外界的阳光、水分和空气,使劲往上攒动;慢慢地,从青年步入壮年,再到中年,浑身的绿开始变得厚重了,那是一种别样的丰韵美,是一种不露而艳的成熟美。人的一生只需要将属于自己的那片绿叶尽量保持得圆润和丰盈,而不必在乎这片叶子到底是挂在树尖还是树梢。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写法借鉴】这篇文章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拓展领域、工场劳作,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片段仿写抓住这一点就行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加深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作者描写场景的语言中,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张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意进取、辛勤劳作,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材分析
《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谈生命》,你们是不是还记得她是怎样理解生命的呢?(生命如一江春水的行程、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冰心老人用了两个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她对生命的感悟。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外国作家谈“人生”的文章。这位作家就是和安徒生同国籍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勃兰兑斯,他的文章的题目就叫《人生》(板书课题、作者、国籍)。(多媒体显示)
二、设疑自探,整体感悟
1、作家作品简介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多媒体显示)
2、学生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停滞不前: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进行和发展。
乐此不疲: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
粉身碎骨: 身体粉碎,指死。形容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牺牲生命。
赏心悦目:指美好的情景使人心情愉快。
微不足道: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瞻望:往远处看或往高处看或往将来看。
3、作者认为人生是什么?
明确:
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是人生,而是将人生做了生动的比喻。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这四种人生图景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使之联想到人或一类人。
4、思考: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
交流初读本文的感受,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多媒体显示)
分析:第一部分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接着谈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攀登时观景的感受。
课文通过对比来描写这种感受。最初的攀登是指年轻时的生活历程,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往后攀登就艰难起来,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接着再谈人类攀登时的又一种心理感受,即一种希望,盼望长生久视,表现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珍惜之情。
例如:“一年登上一级,十年登上一平台,人们祝贺”等词句表现人的一种希望,盼望长生久视,突出人对自身生命的珍惜之情。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
人们在坑道中探索道路,乐此不疲。经历了忧伤与欢愉,为安静的职业忙碌一生。
这里描写这些人在地下坑道劳作的情景。他们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当然这种矿物是虚拟的,应该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矿物——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那么挖掘的人们呢?(多媒体显示)
第6段描写这些人在劳作时的精神意识、思想活动。(作者抓住他们的工作和精神世界的特点来描述)他们的工作具有“安静”的特点,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善于遗忘,有优伤又有欢乐,甚至还一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劳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小结:
矿物——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挖掘的人们——指从事研究工作,为了劳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的人们。表现了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搜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他们开疆辟土、征服人群、占有欲强,喜欢掌握权力,爱冒险,爱生命,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敢面对生活的挑战。这一部分作者用简练的笔法,对他们的性格和情态所做的描写,是全文中最精彩的。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撤旦叛逆,向救世主显示他的独立王国。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难以理解的。撤旦在西方文化词典中是一个魔鬼、坏蛋的代名词。
作者用它来形容那些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也许是客观地实在地描写这类很有特点的人群。只是客观地描写他们的辛劳和勇敢,而不愿做感情好恶的判断。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现在我们来看工场劳作。
工作琐碎、微小,但经过漫长的道路会成为大师。
工场不大,人们却生活在一个广大的“空间”。
作者描写他们劳作的情景,着重写他们工作的琐碎、微小,他们的专心、细致、勤奋,以及取得成就的道路的漫长。而且他们工作性质和他们的性格都是二元对立的,一方面他们的工作琐碎、微小,另一方面他们必将经过漫长的道路成为大师;一方面他们的工场不大,另一方面他们却生活在一个广大的“空间”;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另一方面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和丰硕的成果延缓了沙漏计的转动,让时间放慢了脚步。与描写前几类人相比,对这一类的描写显然更为充分、细致。这些描写,主要是表现这些人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综上所述,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以及几种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奋斗、劳作的情景,根据这一思路,我们不妨把作者的“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多媒体显示)
5.请简要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小组讨论,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小结:本文主要描写了四个场面(板书)
攀登高塔(1-4)
挖掘坑道(5-6)
攫取领地(7)
工场劳作(8-9)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三、解疑合探,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 为什么?
这个比喻较为恰切。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比喻),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设喻奇特)。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3、“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4、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精神?是指什么样的人?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
明确: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人的性格特点: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如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撒大帝、秦始皇、汉武帝等。
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如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升等。
5、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作者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6.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文章主旨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四、质疑再探、探究深层问题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明确: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教师点拨: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五、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有关比喻人生的名言
庄 子 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曹 操 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赫胥黎说: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叔本华说: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正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正文中加添注解。
2、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你也试写几句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a、人生就像树叶:
人生就像树叶一样经历了新绿、翠绿、深绿,直到枯黄,然后叶落归根。人年轻的时候,就好像新芽后的嫩绿树叶,不断地吸收着外界的阳光、水分和空气,使劲往上攒动;慢慢地,从青年步入壮年,再到中年,浑身的绿开始变得厚重了,那是一种别样的丰韵美,是一种不露而艳的成熟美。人的一生只需要将属于自己的那片绿叶尽量保持得圆润和丰盈,而不必在乎这片叶子到底是挂在树尖还是树梢。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b、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七、随堂练习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领域(yù) 停滞(zhì) 馈赠(ɡuì) 愚蠢(chǔn)
B.臆测(yì) 诱惑(yòu) 鲑鱼(ɡuī) 陷阱(jǐnɡ)
C.撒旦(sǎ) 攫取(jué) 厌倦(juàn) 瞻望(zhān)
D.忙碌(lù) 天赋(fù) 充沛(pèi) 瞭望(li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 )
A.幻想 挖掘 攀登 终其一生
B.活跃 景致 欢愉 乐此不彼
C.隐藏 留恋 延缓 过得舒适
D.激流 钻研 增益 微不足道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郊外春游,那青青的碧草、潺潺的小溪和山间的小花,无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B.为了我们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纵使粉身碎骨,我也甘心。
C.中央电视台蛇年春晚,众多重量级明星纷纷粉墨登场。
D.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4、“至多不过一百来级 中空 到达一定的高度就会摔下来”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有摔落 ,有生就有死。
5、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精神?是指什么样的人?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
明确: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人的性格特点: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如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撒大帝、秦始皇、汉武帝等。
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如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升等。
6、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作者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7、“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明确:“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八、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要弄清三点:①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与作家作品;②读懂和品味文中作者深挚的感情;③理解作者对人生作出的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本文,引导学生概述四个场面,分析三大人群的特点;探究主旨,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写作热情。另外还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课堂教学采用品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深入探究,学以致用,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文基本训练以外,还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对于人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播,随时播种。这篇课文以小见大,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对我们中学生是个很好的启发,引领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0张PPT)
人 生
勃兰兑斯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谈生命》,生命如一江春水的行程、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冰心老人用了两个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她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外国作家谈“人生”的文章。这位作家就是和安徒生同国籍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勃兰兑斯,他的文章的题目就叫《人生》。
1、走近作者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
二、设疑自探,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2、积累词语: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瞻( )望:
攫( )取:
增益:
臆( )测:
馈( )赠:
乐此不疲:
zhān
敬仰并寄予希望。
jué
夺取。
增进收获、收益。
yì
主观的推测。
kuì
赠送。
很快乐地做某件事,不感到疲倦。
停滞不前:
乐此不疲:
粉身碎骨:
赏心悦目:
微不足道:
瞻 望: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进行和发展。
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
身体粉碎,指死。形容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牺牲生命。
指美好的情景使人心情愉快。
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往远处看或往高处看或往将来看。
3、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认为人生是什么?
明确:
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是人生,而是将人生做了生动的比喻。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
这四种人生图景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使之联想到人或一类人。
4、思考: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
交流初读本文的感受,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小结:本文主要描写了四个场面
攀登高塔(1-4)
挖掘坑道(5-6)
攫取领地(7)
工场劳作(8-9)
(1)第一部分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攀登高塔
至多不过一百来级 中空 到达一定的高度就会摔下来
比喻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有摔落 ,有生就有死。
最初——容易,很慢,
没有困难,新鲜流连,
充满希望。
越往上走——越困难, 缺乏新鲜感, 不再留恋。
攀登高塔观景时的心理感受
青年
老年
通过对比来描写这种感受
另一种心理感受——一种希望,盼望长生久视,表现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珍惜之情。
具体体现在:如一年登上一级、十年登上一平台、人们祝贺等
表现人的一种希望,盼望长生久视,突出人对自身生命的珍惜之情。
挖掘坑道
(2)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
人们在坑道中探索道路,乐此不疲。
经历了忧伤与欢愉,为安静的职业忙碌一生。
这里描写这些人在地下坑道劳作的情景。他们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当然这种矿物是虚拟的,应该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矿物——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那么挖掘的人们呢?
第6段描写这些人在劳作时的精神意识、思想活动。(作者抓住他们的工作和精神世界的特点来描述)他们的工作具有“安静”的特点,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善于遗忘,有优伤又有欢乐,甚至还一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劳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小结:
矿物——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挖掘的人们——指从事研究工作,为了劳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的人们。表现了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3、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搜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攫取领地
开疆辟土、征服人群、占有欲强,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的人们。
爱冒险,爱生命,爱争斗;
精力充沛,头脑活跃,
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一部分只有一段,描写这些人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和他们的内心感受。作者用简练的笔法,对他们的性格和情态所做的描写,是全文中最精彩的。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撤旦叛逆,向救世主显示他的独立王国。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难以理解的。撤旦在西方文化词典中是一个魔鬼、坏蛋的代名词。
作者用它来形容那些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也许是客观地实在地描写这类很有特点的人群。只是客观地描写他们的辛劳和勇敢,而不愿做感情好恶的判断。
工场劳作
4、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现在我们来看工场劳作。
工作琐碎、微小,但经过漫长的道路会成为大师。
工场不大,人们却生活在一个广大的“空间”。
作者描写他们劳作的情景,着重写他们工作的琐碎、微小,他们的专心、细致、勤奋,以及取得成就的道路的漫长。而且他们工作性质和他们的性格都是二元对立的,一方面他们的工作琐碎、微小,另一方面他们必将经过漫长的道路成为大师。
一方面他们的工场不大,另一方面他们却生活在一个广大的“空间”;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另一方面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和丰硕的成果延缓了沙漏计的转动,让时间放慢了脚步。与描写前几类人相比,对这一类的描写显然更为充分、细致。这些描写,主要是表现他们:
表现这些人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综上所述,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以及几种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奋斗、劳作的情景,根据这一思路,我们不妨把作者的“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
明确:这个比喻较为恰切。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比喻)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设喻奇特)
2.“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明确:“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三、解疑合探,
3、“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4、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精神?是指什么样的人?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
明确: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人的性格特点: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的性格特点:
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如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撒大帝、秦始皇、汉武帝等。
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具有的性格特点:
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如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升等。
5、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明确:作者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6、写法探究:作者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 的写法。
文章主旨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四、质疑再探,探究深层问题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明确: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点拨: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你觉得哪种比喻最为贴切(或最不合适)?为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顺势归结这几个比喻的不同性质:
提示:说理由的过程中应该紧扣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
①攀登高塔——高度(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指向科学家——举例:如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
③远征广阔领域——广度(指向政治家、军事家——如拿破仑、秦始皇等)
④劳作于工场——琐碎却有益(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2、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曹操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把人生比作什么?
请你也试写几句有深意的文字。
1、有关比喻人生的名言
庄 子 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曹 操 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赫胥黎说: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叔本华说: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正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正文中加添注解。
示例1、人生就像树叶:
人生就像树叶一样经历了新绿、翠绿、深绿,直到枯黄,然后叶落归根。人年轻的时候,就好像新芽后的嫩绿树叶,不断地吸收着外界的阳光、水分和空气,使劲往上攒动;慢慢地,从青年步入壮年,再到中年,浑身的绿开始变得厚重了,那是一种别样的丰韵美,是一种不露而艳的成熟美。人的一生只需要将属于自己的那片绿叶尽量保持得圆润和丰盈,而不必在乎这片叶子到底是挂在树尖还是树梢。
示例2、对于远古的人,人生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人生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人生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人生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人生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小 结
本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冰心在《谈生命》一文中说过,“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人生》,希望它能带领大家去寻找适合你自己的人生之路,找到那些真情真义的朋友,找回自己曾经失去成功的信心,找到自己的快乐人生。
随堂练习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领域(yù) 停滞(zhì) 馈赠(ɡuì) 愚蠢(chǔn)
B.臆测(yì) 诱惑(yòu) 鲑鱼(ɡuī) 陷阱(jǐnɡ)
C.撒旦(sǎ) 攫取(jué) 厌倦(juàn) 瞻望(zhān)
D.忙碌(lù) 天赋(fù) 充沛(pèi) 瞭望(liáo)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幻想 挖掘 攀登 终其一生
B.活跃 景致 欢愉 乐此不彼
C.隐藏 留恋 延缓 过得舒适
D.激流 钻研 增益 微不足道
B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郊外春游,那青青的碧草、潺潺的小溪和山间的小花,无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B.为了我们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纵使粉身碎骨,我也甘心。
C.中央电视台蛇年春晚,众多重量级明星纷纷粉墨登场。
D.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D
4、“至多不过一百来级…… 中空 …… 到达一定的高度就会摔下来”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有摔落 ,有生就有死。
5、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有怎样的精神?是指什么样的人?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
明确: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人的性格特点: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如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撒大帝、秦始皇、汉武帝等。
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如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升等。
6、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明确:作者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7、“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明确:“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