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9课《橘逾淮为枳》 (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9课《橘逾淮为枳》 (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2 17: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导入新课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显然,晏子的这次出使不会一帆风顺了,接下来他还会遇到哪些刁难,他又如何应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橘逾淮为枳》。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学习目标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重难点: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春秋时期齐国有位非常有名的宰相。
孔夫子愿以兄事之;
司马迁为他作传,并在传记里曰:“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愿为之做“执鞭”的奴仆,也感到荣幸。
导入新课请问他是?晏子(人们对他的尊称)
名 婴,字 平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而闻名诸侯。人物及作品简介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语言简炼,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人物及作品简介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zhǐYú,越过。第一课时1、散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疏通文意臣请缚一人 fù
为 其 来也 wèi
何为者 也 wéi
吏二缚一人诣 王 yì2、个别读,其他同学纠错;再齐读。 3、小组学习:结合书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翻译字词句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疏通文意4、 采用抢答的形式检测关键词句掌握情况
5、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故事内容
(起因、经过、结果)
分组竞答————字词齐之习辞 者也。臣请缚 一人过王而行,何坐?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齐人固善盗乎?(善于辞令,很会说话。)(请允许我(干某事)。) (犯……罪)坐盗(偷窃)(喝酒喝得正高兴时)(拜访,谒见)(本来)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其 实味不同(它们的)(果实)叶徒相似(仅仅、只是)圣人 非 所 与熙也寡人反 取病焉.
(同“嬉”,戏弄。)(辱)圣人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分组竞答————句子所以然者何?水土 异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现在晏子将要来(楚国),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楚王问:捆绑的人是干什么的呀?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一样了呀。莫非是楚国的的风俗水土使人善于偷窃吧?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采用了怎样的言辞 使得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用“橘逾淮为枳”比喻“齐人入楚善盗”,以此让楚王“反取病焉”。两者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品味语言,感悟晏子辩论的技巧橘齐人生于淮南——橘生于淮北——枳水土异生于齐——不盗入楚——善盗 楚之水土
(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环境影响人的习惯和性格比喻品味语言,感悟晏子辩论的技巧 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楚王 机智聪明 能言善辩
从容不迫 有礼有节
维护个人及国家的尊严
对比衬托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晏子1、楚王为什么要羞辱晏子? 齐国原来是大国,地位举足轻重,但那时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此时齐国有使者来访,楚王想通过羞辱齐使者——晏子,来羞辱齐国。补充故事背景2、在理解人物形象后,再分角色朗读课文楚王和晏子对话
(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和性格) 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来到楚国,楚王与近臣导演了这场“戏”,原本要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但因晏子的机智聪明,从容不迫,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自然现象回敬楚王,使得楚王自取其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总结1、阅读下面的故事,想想晏子列数了烛邹哪些罪状,最后让齐景公不但没杀烛邹反而还接受晏子的指教?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 ,是罪一也; ,是罪二也; ,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拓展延伸  (课外作业)2、查阅资料:学习晏子的其他故事,准备交流。
(以上二选一)
3、抄写并翻译课文。谢谢!第二课时橘淮南淮北橘枳结论水土异也生长于齐入 楚不盗盗齐人比喻比喻齐国(水土)比喻楚国(水土)比喻齐人比喻(楚国)齐人(是楚国生活环境不好,导致齐人本质的改变)环境影响人的习惯和性格品味语言,感悟晏子辩论的技巧 晏 子 将 使 楚。 楚王 闻 之,谓
左右 曰:“晏婴,齐 之 习 辞 者也。今
方 来,吾 欲 辱 之,何 以 也?”左 右 对 曰:
“为 其 来也,臣请缚 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
为者 也?”对 曰:“齐人也。”王 曰:“何坐?”
曰:“坐 盗。”出使听说对 …… 说善于辞令代词,晏婴 回答 wèi,于,在请允许我(干某事)wéi,做 犯……罪身边的侍卫、大臣们 将要偷窃用代词()的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入楚则盗, 得无 楚 之 水
土 使民 善 盗耶?” 王笑曰:“ 圣 人 非 所
与 熙 也, 寡人 反 取 病 焉.”
所以 然者何? 水土 异 也。……的原因 这样不同莫非同“嬉”,戏弄。辱让苦笑 晏子至,楚王 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
诣 王。王曰:“缚者 曷 为 者也?”对曰:“齐
人也,”王曰:“何坐?”曰:“坐 盗。”王视晏子
曰“齐人固 善盗乎?”晏子 避 席 对曰:“婴闻之,
橘 生淮南则 为橘,生于 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 实味不同。捆绑 yì,谒见同“何”,什么本来善于代指“这样的事”只是,仅仅它们的果实是就喝酒喝得正高兴时离开座位1、古今异义:
坐:
其/实:2、通假字:
“曷” :
“熙” :
它们的/果实犯……罪同“何” ,什么同“嬉” ,戏弄使 晏子将使楚:
使民善盗耶:
3、一词多义:


为其来也:wèi ,
为 何为者也:wéi,
橘生淮南则为橘: wéi,出使让于,在做是
“之”的四种用法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件事的他,指晏子这样一件事的①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
②动词 往
③“的”
④无意义1、判 断 句:
晏婴,齐 之 习 辞 者 也。(……是……)
圣人 非 所与 熙 也。 (……不是……)
2、宾语前置句:
何 以 也? (以何——用什么[方法])
王 曰:何 坐? (坐何——犯了什么罪)
曷 为 者 也? (为曷——干什么 )
3、固定句式:得无 …… 耶? (莫非 …… 吗?) 疑问代词作宾语〖何/曷〗,前置1、古今异义:
坐:
其/实:2、通假字:
“曷” :
“熙” :
它们的/果实犯……罪同“何” ,什么同“嬉” ,戏弄使 晏子将使楚:
使民善盗耶:
3、一词多义:


为其来也:wèi ,
为 何为者也:wéi,
橘生淮南则为橘: wéi,出使让于,在做是
“之”的四种用法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件事的他,指晏子这样一件事的①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
②动词 往
③“的”
④无意义1、判 断 句:
晏婴,齐 之 习 辞 者 也。(……是……)
圣人 非 所与 熙 也。 (……不是……)
2、宾语前置句:
何 以 也? (以何——用什么[方法])
王 曰:何 坐? (坐何——犯了什么罪)
曷 为 者 也? (为曷——干什么 )
3、固定句式:得无 …… 耶? (莫非 …… 吗?) 楚王为什么要羞辱晏子? 齐国原来是大国,地位举足轻重,但那时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此时齐国有使者来访,楚王想通过羞辱齐使者——晏子,来羞辱齐国。 楚王是怎样费尽心机羞辱晏子的?结果如何呢?讨论:反取病先礼后兵 晏子采用了怎样的言辞 使得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用“橘逾淮为枳比喻“齐人入楚善盗”,以此让楚王“反取病焉”。讨论:两者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橘淮南淮北橘枳结论水土异也生长于齐入 楚不盗盗齐人比喻比喻齐国(水土)比喻楚国(水土)比喻齐人比喻(楚国)齐人(是楚国生活环境不好,导致齐人本质的改变)环境影响人的习惯和性格 善于外交辞令,能随机应变(机智聪明)、从容不迫地维护个人及国家的尊严。晏子形象 楚王导演的这场戏以这样的方式“落幕”,那么晏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楚王形象晏子机智聪明
从容不迫。对比衬托 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来到楚国,楚王与近臣导演了这场“戏”,原本要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但因晏子的机智聪明,从容不迫,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自然现象回敬楚王,使得楚王自取其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总结 晏子使楚 ???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学习拓展.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2、晏子是如何推理的: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邀请出使狗国从狗们入我出使楚国从大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