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猫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猫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2 09: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13、猫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三篇作品,此外在阅读链接中还加入了夏丏尊和周而复的《猫》及俄国叶·诺索夫的《白鹅》。选编这些作品,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在与动物和谐相处中所产生的情感并激发其了解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更主要的是为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学习目标确定
文化理解: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动物,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语言运用: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来写的。 思维能力:能理清课文的层次。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学习评价设计
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单自学第2自然段后面的内容,学习后和同桌交流,互评。当学生体会到作家的表达方法后,再尝试着用学到的方法口头表达对乌龟的喜爱之情,课后继续用学到的方法写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样从扶到放,读写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后会用,学有所用。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 教师活动1 一、课前听写。 二、回顾导入(抓住写猫的古怪与可爱的特点)(板书)。 三、默读课文,合作探究“古怪”。学生活动1 1.小组成员自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画出有关“古怪”的词语。 2.组长负责组员交流,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发言,达成统一意见后,把关键词写在白板上。 3.每个小组派一位同学把本组的研究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并把相关的词板书在黑板上。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环节二:教师活动2 二、探究“可爱”。 1.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其余成员倾听,做好评价。 2.从哪儿可以看出小猫的可爱呢?找出相关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3.抓住胆大,感悟作者对猫的喜爱。“摔跤”“打秋千”“枝折花落”,作者为什么不生气?因为喜爱。在文字找找哪儿还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学生活动2 生激情投入,纷纷发言。教师点拨,学生弄清楚:老实、贪玩、尽职;高兴、不高兴;胆小、勇猛。这些都是猫的性格的多样性,表现古怪。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读书,在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体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舍眼里,猫是怎样的动物?”充分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多样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老舍对猫深深的的爱,体会作家表达情感的方法。环节三:教师活动3 领悟写法。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现出对猫的喜爱的呢?举例总结出“用事例”来写猫的特点的。作者为了把猫的特点说清楚,用了什么方法呢?写步态了吗?写样子了吗?比如写胆大,用的是?学生活动3 生找到很多地方,并谈了自己的想法。 情感升华。由爱猫到爱护动物,由动物到热爱生 活动意图说明: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板书设计
13、猫 古怪(1-5)贪玩、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敢斗 性格多样 淘气(6)耍个没完没了、不怕摔、胆子越来越大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小练笔。读一读,体会这段话的表达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guāi)。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点拨:先读读这段话,体会其表达特点:“可是”前面的内容写小猫的老实乖巧,后面的内容写小猫的贪玩任性,表现了事物的两面性。然后想想自己喜欢的某种小动物或某个人有没有这样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最后通过具体事例进行仿写,仿写时注意语言通顺,表达清 晰,不写错别字。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课文插图是著名画家米春茂的作品,技术手段运用课堂互动功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原生态课堂不能丢。教学中应用先进的辅助手段未尝不可,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可细看当下的课堂,大有多媒体铺天盖地席卷课堂的架势,好像“无媒”不成课。语文课要返璞归真,要洗去铅华、回归本真。我上“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验证一个事实:传统的教学手段永远不会过时。这节课,学生在我的精心组织下,大都能激情投入,积极参与。我想说,语文课不管采用什么手段,“语文”二字不能丢。有人说,语文教师站在讲台本身就是语文。有时候,我们更需要原生态语文课:一支粉笔,一个讲义,一位满腹经纶的教师。 二、课堂要充满语文味。 语文课堂要有味道,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所说的,语文课要充满三味,即人情味、语文味、书卷味。书卷味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达到的,但一定不能少了“语文味”。何为语文味?王老师给出了具体的答案:“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用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话说就是“八字方针”: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用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话说,语文课要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写写练练。凡此种种无不在讲述一个大道理,那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的味道。我潜意识里的语文味应该是:在文字里“出生入死”,在读写中锻炼能力,在课堂上经历幸福人生。所以,我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空,让他们舒展灵性,张扬个性。我的课堂追求脚踏孕育生命的广袤大地,也即我提倡的草根语文。 三、小组合作要有效益。为了实践“主动”教学,我把学生按不同特点分了六个学习小组,每组4至6人,而且课桌凳的摆放也不同以往,目的就是实现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前几日听过几节语文课,课堂也有小组合作,可大都流于形式,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课堂上,我给时间让各小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统一意见后,选一位代表交流,交流的内容是小组所有成员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每个小组都有两个组长(一正一副),除了组织学习外,还有监督组员、辅导组员的任务。这样,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单位,一个学习单位就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小家庭,不能让一位同学掉队。与学生聊天时,询问分组后的感觉,他们都满怀喜悦。我坚信,只要孩子喜欢,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四、课堂拓展走向生活。让语文走向生活,让世界走进课堂,这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课末总结时,我忽然记起前几天在网络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小伙子在大街上生吃活狗。便顺势引到课堂: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件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街头把一只小狗活活地剥皮生吃了,如果你见了这个小伙子,你怎么说呢?事例是生活里发生的,离学生很近。结合刚学习的课文,他们有话可说,既让语言得到了训练,又加深了对课文情感的感悟。语文与生活链接,是语文教学的归途。 五、语言训练不可“走场”。这堂课虽然充满了语文味,可总感觉有些“浮”。问题出在哪儿了?那就是读与说的训练有点走“过场”。首先是读的指导不到位,当让学生用读的方式汇报时,抽了几位同学读书,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我并没有着力引导怎么去读,而是为了教学进度一“闪”而过。再谈“说”的训练,小组围绕“古怪”和“可爱”交流时,没有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大谈特谈,往往点到为止,只要答案符合我的要求,就板书完事,更不用说“议论纷纷”了,离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有了些距离,感觉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今后切记。 六、教学改革适合学生。首先选择性探究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不再放开让他们自由选择探究话题,而是确定一个或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让所有小组共同去读书完成,这样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其次是改变交流形式。按主动教学的固定模式,小组交流后还要组间交流,可我发现还是一片空白的本地学生,除了增加课堂的热闹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便取消了组间交流这一环,直接进入全班交流。既节省了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在全班充分展示,获得被认可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