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2 12:41:48

文档简介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一)播放视频,初步欣赏
1.师:孩子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总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惊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之一,也被称为“宋代小百科全书”,请跟老师一起走进视频,欣赏一下吧!
2.(播放《清明上河图》)讲解:开卷处画汴京近郊,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渐次柳树成丛,嫩绿新发,行人往来。中段画汴河,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一片繁忙景象。后段画市区街道,以高大雄伟的城楼为中心,两边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人流熙来攘往,井然有序。
(二)交流印象,引出课题
1.师:从同学们惊叹的目光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这幅画的喜爱!谁来说说你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
生:画卷很长 人物事物众多 充满古典韵味 繁荣……
师:北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都很繁荣的朝代。今天我们就跟着这幅名画走进北宋,感受北宋的繁华。抬起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师:什么是“名扬中外”?谁能给“名扬中外”换个近义词?
生:(闻名中外、中外闻名、举世闻名、世界闻名……)
师:你们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一起鉴赏名画。我们随机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篇课文的学习要求。
生: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二、检查预习,纠正读音
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现在老师就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切换
请给括号里的词语选择正确读音。
师:切换 我们把这些词语再来一起读一读,每个两遍!
三、品味文章,探寻“名扬中外”的原因
(一)了解画作基本信息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走进课文,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关于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生:画名:《清明上河图》 作者: 北宋画家张择端
年代: 北宋 距今历史:八九百年的历史
画面内容: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保存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师:一起读读这一段!这些都是对基本信息的总体介绍,假如你要向别人介绍这幅名画,光说以上这几点内容就够了吗?当然不够,更何况这还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所以,重点在于介绍清楚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二)聚焦画面内容,探究“名扬中外”
师:那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4自然段,结合插图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师:谁来交流《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1.第二自然段:人物众多
生:我觉得《清明上河图》能名扬中外是因为“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师:都画了哪些人物呢?生读完第二段。
师:“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什么是“行”?(就是职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职业。课文里说这幅画上画了哪些行业的人呢?
生: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和读书人。
师:确实有不少人!切换 什么是走江湖?请同学们选择词义,平板作答:
指四方奔走,靠武艺、杂技或医卜星相谋生。
在大江大湖上行走。
师:切换孩子们注意到了吗,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没有一一列举。那么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行业的人呢?
生:乐师、石匠、铁匠、剃头匠、轿夫、衙役、店小二……
师: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所以文中说:“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真是人物众多啊。那么这一句就是第二自然段的关键句。(板书:人物众多)
师:画中人物众多,三教九流,各行各业无所不包,且描绘的如此细致,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难怪作者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带着敬佩的语气,我们一起读!(师生合作读第2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街市热闹
师:《清明上河图》能名扬中外不可能仅仅因为人物众多呀,你们还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清明上河图》能名扬中外是因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师:你一下子找到了第三自然段的关键句。(板书:街市热闹)
师:当我们漫步在汴京热闹的街市,会不禁吟咏“丹青画出古今情,纸上乾坤万里明”,那画上的街市到底有多热闹呢?你都从哪里感受到了热闹?
店铺
生: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
师:请你想象一下都会有哪些店铺?
生:酒楼、茶馆、肉铺、花店、药店、诊所、书店、珠宝店、香料点……
师:街道房屋鳞次栉比,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画卷宛如展现在我们眼前。
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生: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师:课文运用排比句式把画上人物的各种形态表达得很清楚,让我们感受到街市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你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吗?
生:云、课间活动、黄山奇石、超市人们购物……
细品“一寸”、“黄豆”
师:你还看到画上的人在干什么?(出示图片欣赏)
生:切换 请同学们在平板中找一找圈画出来……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小的画面,都被你们一一捕捉。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各个阶层人物无所不备。难怪作者说“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同学们,一寸=3.33厘米,而一颗黄豆大概只有0.5厘米,《清明上河图》整幅画作的长度为528.7厘米,宽度为24.8厘米,画上人物共800多人,牲畜80余头,房屋30多栋,船舶20多艘,车轿20多辆。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画家画意精湛、画技高超,这幅画艺术价值很高……
师:那就请你带着钦佩的感觉读一读!
师:《清明上河图》让我们看到了鳞次栉比的店铺,又见到了形态各异的人们,见识到了张择端那高超的绘画技术。难怪作者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3.第四自然段:细致传神
师:孩子们,这热闹的画面可不仅仅在这儿,看同学们读得这么有兴致,老师带你们去桥北头转一转吧!来看这儿,谁能把这热闹的画面继续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多音字,你读得特别标准!见过轿子吗?(出示图片)这就是一乘轿子,“乘”是表示数量单位的词,除了说一乘轿子,还可以说是一( )轿子?一顶轿子。“乘”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héng)
马笼头见过吗?看图,这是一种马具,用来驾驭和约束马。另一个读音是第三声(lǒng)
切换 平板:结合语境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师:切换作者选择了桥北头一处情景来描写,这属于整幅画的一部分,是局部特写。整段内容都是围绕桥北头的情景进行描述,这就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
师:你们觉得这个情景画得怎么样?
生:生动、有趣、传神……
师:这个词用的准确!(板书:细致传神)什么是传神?(生动逼真地刻画出人或物的神情)
师:同学们,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生动传神?
生: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动词? 随机点名说
师:连续的动作描写把这个生动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再现在我们眼前了,谁的动作让你觉得最传神,说说你联想到的内容: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生:……
师:天哪,这个场景真有点像我们生活中差点发生的交通事故呢!这些都是一瞬间的事,画家把它搬进了画里,而且画得那么(细致传神),所以人们这样赞叹: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师:张择端画得栩栩如生,作者写得活灵活现,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表达清楚,这样的写作手法,把静止的画面写活了,写热闹了,文章如同画一样精彩!
4.第五自然段:历史价值
师:朗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这幅画有什么价值?
生:我觉得这幅画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幅画再现了历史情景,对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有重要意义。)
师:这也是《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板书:历史价值)
师:切换 判断题课文读完了,来看看大家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吧,做几道判断题检验一下。
四、介绍名画,拓展欣赏
师:欣赏了细致传神的画卷,品读了生动有趣的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先组内交流,一会儿请同学来分享。
生1:……(你的表达清晰流畅,能够结合课文加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生2:……(你的叙述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繁华的市井生活。)
五、AI对话,古今穿越
师: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像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带我们走进了千年前的北宋汴京。现在,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有机会与张择端先生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AI智能对话!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笔下都藏着哪些故事呢?准备好了吗,和张择端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聊天吧!
生1:张爷爷,您在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是不是每天都去外面观察人们的生活才画得那么真实?(艺术源于生活,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画出真实的世间百态。)
生2:您画这幅画花了多长时间?画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精心构思,反复修改,绝非一般的耐心和毅力。)
师:课堂时间有限,课下我们再继续与张择端先生交流。
六、结语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进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看到了人物众多、街市热闹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时代的气息,每一笔描绘都细致传神,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繁华的古代市井。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永远的骄傲。愿你们在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