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12 蒹 葭
----美雅的歌吟 执着的追求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韵律之美。
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走进生活,根据所学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诗文,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品析内容体悟意境美、内涵美。
难点:依据课堂所学,选取画面并说出理由。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情境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赏析法 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千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晓雾朦胧,芦苇摇荡,一位痴情的人在河畔,徙倚徘徊,为他心中的伊人唱出一首热切的恋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去追寻激荡千年的《蒹葭》之美!
二、教学新课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读诗,诵其韵律。
2.品诗,悟其意境。
3.绘诗,现其画面。
(二)依据学习目标,朗读品鉴诗歌
任务一:读诗,诵其韵律
要把诗读好,就要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下面我们来初读《蒹葭》,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提问: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请分析原因。
学生齐读后说出发现的特殊字词和句式特点
押韵、双声和叠词等特色词语
“四言一句,两两停顿”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再读全诗去发现各章之间的特点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老师总结:《蒹葭》全诗押韵,同一章内部音韵协调一致;各章之间韵律参差,节奏分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课件展示:
四言为主 句末押韵
运用叠词 重章叠句
——韵律之美
再请同学们听范读,之后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个人展示(运用希沃平台的随机点名)
任务二:品诗,悟其意境
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了这首诗的韵律美,接着我们来细品诗歌意境美。课件展示:(运用希沃白板上的计时功能)
1.品味探究《蒹葭》重章叠句中变换的字词的表达效果。(重点)
品味角度 词语及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情感抒发
主题表达
请大家找出变换的字词,比较这些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探究这些词语背后的意蕴,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小组内相互交流。
答案预设:
“为霜”“未晞”“未已”,写出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暗示时光的流逝,主人公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突出了主题。(表现人物形象)
“苍苍”“萋萋”“采采”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迷离凄婉的意境,用它来起兴,顺理成章。(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听晓鱼老师讲解)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写出主人公不畏险阻,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爱之深切,坚贞不渝。(表现人物形象,抒发情感)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他如何思念,但主人公热烈的情感,焦急的心绪,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学生在视频展台上展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写出地点的转换,也象征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追寻。(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我们对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意境凄清美丽。
任务三:绘诗 现其画面
1.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首诗,班级准备拍摄一部宣传片,你会选取哪些镜头。
要求:给镜头命名并写出推选理由
预设答案:
(1)溯洄寻影
画面描述:诗人逆流而上,踏过泥泞河岸,拨开丛生芦苇,荆棘划破衣襟,
蜿蜒长路似无尽头。脚下乱石嶙峋,身后霜露未晞,前方伊人身影忽隐忽现。
(2)秋染蒹葭
画面描述:深秋河畔,芦苇苍苍如海,叶尖白露凝霜,寒雾缭绕水面,天地间一片清冷空濛。晨光未透,雾气与霜色交织,芦苇随风轻颤,仿佛蒙上一层素纱。(学生上台利用视频展台给同学们展示并讲解)
(3)白露未晞·永恒凝眸
画面描述:日色渐升,白露未干,芦苇萋萋摇曳如叹息。诗人驻足回望,伊人仍立于彼岸,身影与晨光共融成剪影。时间在此凝固,唯余秋水长千见证这场无终的守。(学生上台利用视频展台给同学们展示并讲解)
(4)秋水伊人画面描述:诗人独立寒汀,遥望对岸,伊人身影绰约立于水边,衣袂飘然似云,却隔一川烟波。秋水无声流淌,倒影虚实难辨,唯余距离化作永恒的怅惘。
(5)雾锁迷津·虚实幻境
画面描述:晨雾渐散未散,日光斜照水面,伊人身影忽而映于波心,忽而隐入芦苇深处。水光潋滟处,倒影与真人交融,似近在咫尺,触手却成空。
同学们的描述让《蒹葭》的世界鲜活了起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中。诗歌也是吟唱的艺术,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古人的浪漫与哀愁。 6.吟诗,全面感受诗歌之美
播放雷佳老师的吟唱视频,学生轻轻跟唱学习并配以手指操。老师也和同学们一吟唱。
(三)主旨探究
当歌声渐歇,我们不禁思考诗人究竟想诉说什么?接下来我们来探查这首诗的主旨。
1.请同学们思考
《蒹葭》描写了一位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全诗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拓展思考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他只是爱情诗吗,文中的“伊人”仅指一个美丽的女子吗?学生思考回答:
展示链接材料“香草美人
屈原生活在楚国衰微时期,内忧外患,他主张联齐抗秦,铲除奸佞,但遭到楚怀王疏远和流放,他将政治理想与忧愤融入《离骚》,以“香草美人”构建象征体系,核心是通过自然物象与人物形象的隐喻,传递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与高洁的道德追求。
理解为理想、前途,那么整首诗便表达了追逐理想事业而不得的惆怅;如果理解为贤才,那么整首诗便含有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渴求之意。
所以这种含蓄的意象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意味更加深远。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伊人”,他也“在水一方”,尽管路程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即使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也绝不放弃。愿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四)拓展延伸
《诗经》中还有很多这种作品,下边我们再来看一首《子衿》
(出示数字教材)
学生结合注释来初步理解整体意思,感受韵律美和意境美。
《子衿》一咏三叹,刻画了主人公思念心上人,约定在城楼见面,久等不至,望眼欲穿,于是发出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慨。
作业
必做:将选取的镜头拍摄好 上传到班级群
选做:品读《诗经》其他篇章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希望大家继续品味、探索更多诗词佳作,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做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做文化的传播者。
板书设计
12 蒹 葭 ——《诗经·秦风》 韵律 美 意境 精神(共17张PPT)
美雅的歌吟 执着的追求
——品读鉴赏《蒹葭》
壹
贰
叁
学习目标
读诗 诵其韵律
品诗 悟其意境
绘诗 现其画面
注意: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读诗 诵其韵律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韵律之美
四言为主 句末押韵
运用叠词 重章叠句
品诗 悟其意境
提示:联系课下注释
探究:品味重章叠句中变 换字词的表达效果
品味角度 词语及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
人物刻画
情感抒发
主题表达
班级想要拍摄《蒹葭》宣传片,你会选取哪些镜头。
要求:给镜头命名并写出推选理由
绘诗 现其画面
主 旨
《蒹葭》描写了一位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全诗流露出他望穿秋水而又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伊人”只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贤才 理想 前途 友情
......美好事物的象征
资料链接
屈原生活在楚国衰微时期,此时国家内忧外患,他主张联齐抗秦,铲除奸佞,但遭到楚怀王的疏远和流放,他以“香草美人”构建象征体系,将政治理想与忧愤融入《离骚》,传递忠贞爱国的政治理想与高洁的追求。
作业
必做:将选取的镜头拍摄好
上传到班级群
选做:品读《诗经》其他篇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坚定信心,做经典的传承者,做文化的传播者!
老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