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史料实证)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历史解释)
3.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唯物史观)
重难点:
1.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
2.难点:认识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出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西欧垦殖运动:11世纪后,欧洲农村开展垦殖运动,新开发地区仿效自治城市,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
2.庄园衰落与瓦解:
(1)农奴获得对自己劳动力自由支配权的方式: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
(2)农奴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机会的方式:缴纳迁徙税。
(3)农民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4)领主出租直领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参与生产管理。
3.雇佣与被雇佣的社会生产关系出现:
(1)租地农场:14世纪后,富裕农民承租、购买领主土地或转租、购买其他佃户地产,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雇用少地或无地农民耕种,产品推向市场。富裕农民成为租地农场主,被雇佣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最早、最典型的租地农场在:英国)
(2)手工工场:富余农、畜产品进入市场,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为市场而生产,农村出现手工工场。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4.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的作用:促进欧洲农村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推动西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13、14世纪,西欧农村的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经营方式掌握生产、交换等环节,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段力量。
2.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城市中的富商巨贾政治权利扩大,成为强化王权的力量。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下面结构图反映了欧洲租地农场主、雇工阶层之间的关系,图中“ ”处应是( )
A.依附关系 B.雇佣关系 C.合作关系 D.君臣关系
2.14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按照分工协作原则建立起来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工场主投资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将制成品带到市场上销售获得利润,工人则获得劳动报酬。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是( )
A.手工作坊 B.租地农场 C.手工工场 D.现代工厂
3.14世纪初,佛罗伦萨有300家生产呢绒的手工工场。羊毛运到后搅拌、梳洗、纺纱等工作都由工场内的工人完成,按件计酬。到16世纪末,佛罗伦萨7万居民中仍有1.3万人为生产呢绒雇佣工人。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封建庄园手工业生产 B.本质属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C.促进了租地农场的逐步兴起 D.推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某校九年级学生开展关于英国史的研究。从下表史实中推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出租的土地所得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比是1:10。 租地农场主成为农业工人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
B 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料。 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
C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数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著作《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 在现代生物工程领域掀起一场伟大革命。
A.A B.B C.C D.D
提高题
5.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经济组织形式也不相同。9世纪和14世纪,逐渐在西欧流行开来的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分别是( )
A.庄园、土地私有 B.手工作坊、手工工场
C.庄园、租地农场 D.手工作坊、租地农场
6.“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建立租地农场,他们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由此可见,租地农场的生产或经济形态实际上是( )
A.封建主义性质的生产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 D.生产商品的奴隶制经济
7.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经济组织形式也不相同。9世纪和14世纪,逐渐在西欧流行开来的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分别是( )
A.庄园、土地私有 B.手工作坊、手工工场
C.庄园、租地农场 D.手工作坊、租地农场
8.在封建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一座封建庄园都自给自足,甚至军费也是征收实物。没有商业往来和交换,用不着货币。”而到了16世纪后期,为了获得货币,贵族不得不把向农民征收的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民为了缴纳货币地租和生活的需要,也会到市场上出卖部分农产品。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加强了封建领主的地位 D.维护了庄园贸易秩序
9.在意大利和法兰西北部,一些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开始出现。这些工场的主人,即包买主,他们向手工业作坊提供原料,收购其半成品,或直接在自己的作坊里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体现了手工工场存在( )
A.雇佣关系 B.失业现象 C.贫富差距 D.隶属关系
创新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贞观时期,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摘编自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二 西欧封建经济的典型形式是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为特征的领主庄园经济。封建主不仅拥有土地,而且拥有农民(农民是对封建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并制造生产工具和日用品。11—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达到鼎盛阶段,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增加,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庄园中出现了专业手工业工匠,并且逐渐形成了手工业者与农民的劳动分工。同时,封建主对消费品和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这种需求,他们允许农奴手工业者以交纳货币代役租为条件独立地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者获得了部分人身自由。
——摘编自滕滕主编《简明西欧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期和唐朝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5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适当的经济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租地农场主、雇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地农场主通过货币关系从土地所有者那里租得十地,然后雇佣工人进行农业生产。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即资本家(租地农场主)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B项正确;依附关系是指中世纪庄园下农奴与庄园主的关系,与题干反映的租地农场不符,排除A项;租地农场下农场主与雇工存在的是雇佣关系,并非合作关系,排除C项;君臣关系存在于封君封臣制下,与农业方面出现的租地农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欧洲”“工场主投资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将制成品带到市场上销售获得利润,工人则获得劳动报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欧洲逐渐出现手工工场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工场主与工人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因此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是指手工工场,C项正确;手工作坊主拥有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一般不雇佣工人,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手工作坊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租地农场靠租用农场、雇用农业工人进行耕作,并按照契约规定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地租的农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现代工厂是指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化生产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初佛罗伦萨就有大量生产呢绒的手工工场,工人在工场内劳动,按件计酬 。到 16 世纪末,仍有大量雇佣工人。这种手工工场中,商人或工场主提供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靠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体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符合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特征,即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B项正确;材料中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生产呢绒是面向市场的,工场内部分工明确,工人按件计酬,这与封建庄园手工业自给自足的特点不同,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佛罗伦萨呢绒手工工场的发展及雇佣工人情况,未涉及与租地农场兴起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据题干“史实中推出的结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英国贵族出租土地收入与承租者农场经营收入比为1:10,租地农场主雇佣农业工人,通过剥削工人剩余劳动获取利润,成为实际剥削者,结论合理,A项正确;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大种植园生产工业原料,主要反映的是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剥削和资源掠夺,而非直接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物种交流更多是指不同地区生物种类的引入和传播,结论不准确,排除B项;数学在古代就已成为独立学科,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里程碑,与数学成为独立学科无关,结论错误,排除C项;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对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革新;现代生物工程领域是更后期的科技发展,二者无直接关联,结论不匹配,排除D项。故选A项。
提高题
5.【答案】C
【难度】0.85
【知识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实行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14世纪,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直领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审过,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C项正确;土地私有属于农业土地所有制形式,并非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排除A项;手工工场、手工作坊属于手工业领域的经济组织形式,排除BD项。故选C项。
6.【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建立租地农场,他们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实际经营者(租地农场主)提供资本(种子、牲畜、农具等),使用少量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并将产品推向市场。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私人所有权和市场经济。因此租地农场的生产或经济形态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C项正确;封建主义性质的生产,体现为以土地垄断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与题干信息反映的租地农场的生产或经济形态,不符,排除A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家庭或小规模生产单位为基础,生产目的为满足自身需求而非市场交换的经济形态,与题干信息反映的租地农场的生产或经济形态,没有联系,排除B项;奴隶制经济,是奴隶主全面占有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及奴隶人身,奴隶被视为生产工具,与题干信息反映的租地农场的生产或经济形态,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实行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14世纪,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直领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审过,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C项正确;土地私有是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属于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排除A项;手工作坊、手工工场都是手工业的组织形式,与农业无关,分别排除BD项。故选C项。
8.【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据题干“在封建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商业往来和交换,用不着货币······农民为了缴纳货币地租和生活的需要,也会到市场上出卖部分农产品”可知,从封建庄园的实物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民为缴纳货币地租及生活需求到市场上出卖农产品,这使得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商品交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与题干时间16世纪后期不符,排除A项;这一变化促使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封建庄园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受到冲击,封建领主对农民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而非加强封建领主的地位,排除C项;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以及农民参与市场交易,打破了庄园原来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贸易秩序,并非维护庄园贸易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据材料“这些工场的主人,即包买主,他们向手工业作坊提供原料,收购其半成品,或直接在自己的作坊里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可知,包买主向手工作坊提供原料、收购半成品,或直接在作坊里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工人靠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这体现了雇主(包买主)和雇工之间的雇佣关系,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失业相关内容,主要描述的是手工工场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虽然手工工场存在雇主和雇工收入不同的情况,但材料没有围绕贫富差距展开叙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中的雇佣行为,并非一种严格的隶属关系(如封建主和农奴那种带有身份依附性质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创新题
10.【答案】(1)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创造。
(2)变化:庄园经济开始走向解体;农奴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获得部分人身自由;自给自足的经济开始变为面向市场生产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变为手工业者与农民的劳动分工出现。
(3)示例: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后继承者汉文帝、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人民负担;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西汉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唐朝初期,历任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经济改革,重视农业生产,改革税制,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使得唐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西欧庄园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封建主允许农奴手工业者以交纳货币代役租为条件独立地从事手工业生产,使手工业者获得了部分人身自由,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由此看来,适当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难度】0.65
【知识点】“贞观之治”、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等有效信息的提取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和唐朝初期经济发展都是连续几任统治者持续奋斗、励精图治的结果;同时统治者都重视和鼓励发展经济,注重减轻人民负担,并且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除此之外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民,故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2)变化:根据材料二“11—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达到鼎盛阶段,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增加,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庄园中出现了专业手工业工匠,并且逐渐形成了手工业者与农民的劳动分工。同时,封建主对消费品和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这种需求,他们允许农奴手工业者以交纳货币代役租为条件独立地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者获得了部分人身自由”等有效信息的提取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5世纪,西欧庄园经济自给自足,严格的农奴依附关系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庄园经济由此开始走向衰落;同时伴随的变化是,农奴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市场的推动下原有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开始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原有的庄园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手工业者与农民的劳动分工。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论述需围绕主题,做到史论结合,充分运用史实论证,可结合汉初统治者、唐初统治者以及西欧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变化等的具体措施或内容以及各自产生的结果或影响的角度加以论述。如:
示例: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后继承者汉文帝、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人民负担;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西汉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唐朝初期,历任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经济改革,重视农业生产,改革税制,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使得唐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西欧庄园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封建主允许农奴手工业者以交纳货币代役租为条件独立地从事手工业生产,使手工业者获得了部分人身自由,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由此看来,适当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