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 笼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 笼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2 08:5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 笼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怅惘(m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熙熙然(xī)
B.领域(yù) 斡旋(wò) 思慕(mò) 元霄节(xiāo)
C.争讼(sòng) 神龛(kān) 静穆(mù) 马前卒(zú)
D.燎原(niáo) 奏巧(còu) 幽悄(qiǎo) 暖融融(ró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点缀   静穆  闹嚷嚷  富贵荣华
B.犬吠  春霄  熙熙然  金吾不禁
C.姊妹  官衔  马前卒  垂珠连珑
D.思募  燎原  暖融融  夜深星阑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B. 存在感其实不是锋芒毕露,而是一种让人舒适又信赖的感觉。
C. 他津津乐道地谈论着电影《阿拉丁》中与原版不一样的画风。
D. “五四”运动中,他是一个忧心忡忡,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传承戏曲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
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5.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
B.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 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
①③⑤②④ B. ③①⑤④②
②①③⑤④ D. ③①②④⑤
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8.班级开展传统民俗文化知识竞赛,请你参加。
(1)下列风俗中,与清明节有关的一项是( )
A.吃青团 B.插艾草
C.登高处 D.猜灯谜
(2)将下列描写民俗活动的诗句填入后面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B.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C.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D.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元宵节看花灯,那正是_____,热闹非凡;端午日赛龙舟,见得_____,惊心动魄;除夕夜守岁,仍能够_____,满心欢乐。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灯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给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9.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10.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11.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汉字最初讲究的是实用功能,但随着时代发展,又被赋予了更多美学追求。这样,汉字字体设计的美学追求也出现了。
综合来看,汉字字体设计的美学追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简约之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讲究得意忘象,以有见无;讲究虚实结合,计白当黑。这些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渗透进书法、绘画、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影响深远。汉字字体设计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追求简约是其美学基础。形象简洁、寓意丰富、线条朴素无雕饰便是现代汉字字体设计的基础。二是中和之美。中和即中正平和,字体设计中规中矩、敬正端明,枯润浓淡、断连藏露都十分恰当。在现代的各种字体类型中,最常见的字体如宋体、黑体、楷体、隶书等都能充分体现出字体的中和之美。汉字设计的另一个美学追求是意境之美。宗白华曾经这样评价意境:“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莺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在汉字字体设计中,意境美主要表现为整体美,给每一个字都赋予生命,给它充分的自由和多样性,并融入丰富的情感,让观看者沉浸在一种美妙的意境之中。
汉字字体设计的美学追求还可从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心理学视角是从观看者的心理层面考虑的。在设计汉字字体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人视觉思维的接受性。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人类认识这个世界就是从视觉开始的。传统的心理学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通过视觉产生的第一反应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反应,也是人最为本能的反应。所以,在字体设计时要注重字体的美感,从而保证所设计的字体能够及时抓住观看者的眼球。其次,汉字字体设计还要关注内容的民族性。内容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在设计字体时所用元素要考虑观看者的民族特性,以适应观看者的接受心理。比如,对于一些忧伤的内容要选择暗淡的颜色,对于一些喜庆的内容要选用热烈的红黄色等。第三,汉字字体设计还要重视形式的融合性。著名学者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曾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字体设计,他指出:“许多事实证明,在大多数人眼里,那种极为规则的图形是没有多大意思的。相反,那种稍微偏离一点的、稍不对称的、无组织性的、排列上有点零乱的图形似乎有更大的刺激性和吸引力。这种图形一般能唤起更长时间和更强烈的视觉注意和更大的好奇心。它的有趣恰恰就在这里,先是唤起一种注意和紧张,既而是对其积极的组织,最后是组织活动得以完成,开初的紧张消失。这是一种有始有终、有高潮起伏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当然不再是平直乏味的。”滕守尧先生的这段话很好地从心理学视角说明了汉字字体的设计原则。最后,汉字字体设计还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在现代社会里,个性张扬,中西文化融合,并且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新闻热点。在设计汉字字体时,若根据这些热点来设计汉字字体,赋予汉字字体以时代特征,能充分引发接受者的心理共鸣。
材料二
作为平面设计中信息传达的构成元素之一,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中占有主导地位。设计师们在平面设计中对汉字的运用由来已久,他们不仅充分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特征,而且结合几千年来汉字书法的演变,用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加以提炼,设计出了许多既符合现代造型特征又融入图形创意元素的作品。综合起来看,常用的字体设计主要有印刷字体、手写字体和创意字体,这三种字体的美学风格各具特色。
印刷字体的设计更注重规整调和。印刷字体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因为书籍装帧、包装设计、海报招贴等很多都需要印刷出来,所以印刷字体的设计十分常用。印刷字体的设计法则是更加注重规整调和,它有传递画面主题、阐述思维方式、调和整个画面的作用。在整个作品设计中,印刷字体起着协调平衡、统一画面内容的作用,能够促使形式美的最终达成。
手写字体的设计更注重 。手写字体不同于印刷字体,手写字体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和亲切感。手写字体的设计没有太多固定规则的约束,优秀的设计作品中融入手写字体能够更有个性风格。手写字体的书写工具有很多种,如钢笔、毛笔、铅笔或者马克笔等。不同的书写工具传递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再加上字体书写的随意性,所以手写字体能够十分巧妙地传递一些个性化的思想和风格。
创意字体的设计更注重装饰传导。所谓的创意字体,就是借助印刷字体的结构对字体进行重新设计,重新修改,从而使整个字体产生新的特征。比如,对字体的笔画进行弧度、斜度上的调整,或者通过对笔画的变形使原来传统的字体变得更加特殊,更加新颖。这种新的字形能够吻合画面整体设计的风格,也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美学追求,同时还能够折射一定的时代特征。这些创意汉字字体的设计,在注重装饰性的同时也展现了其应有的文化传导,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取材于李美清等人的文章)
1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的美学追求并非与生俱来,是随时代发展慢慢出现的。
B.汉字字体设计的中和之美表现为不仅形象简洁还中规中矩。
C.富有意境美的汉字字体设计能让观看者沉浸于美妙的意境。
D.汉字字体设计的美学追求和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高度一致。
14.根据材料一,对汉字字体设计美学追求的心理学视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学视角既包括了字体设计者的心理角度也包括观看者的心理角度。
B.关注视觉思维的接受性主要因为人的内心感觉首先是通过视觉产生的。
C.关注内容的民族性主要是从适应观看者的接受心理这一角度来考虑的。
D.重视形式的融合性是因为不规则图形能带来更有趣的经验,避免乏味。
15.根据材料二,在文中画横线出填写恰当的词语。
1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汉字字体设计融入了得意忘象、有以见无、虚实结合、计白当黑等哲学理念,有简约之美。
B.汉字的字体设计要符合时代需求是因为根据社会热点设计的字体更容易引起观者心理共鸣。
C.作为信息传达构成元素之一的汉字能在平面设计中占主导地位,是因为汉字有表意的特征。
D.虽然印刷、手写和创意这三种字体的美学风格各有侧重,但使用范围最广的还是印刷字体。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
初到北京,我对这座城市非常生疏。那时内城和外城的城楼和城墙都还完好,有轨电车就在几座城门之间穿行。电车的铃声悦耳而浑厚,从西直门高高的城门洞里穿越而过,一路响过西内大街,响过西四和西单——那时牌楼已没有了,只留下这永恒的名字供人凭吊——直抵天桥。城楼高耸,白云蓝天,北方萧瑟的秋风,凝重而庄严。电车进了城,两旁一例灰色的胡同,胡同里一例苍劲的古槐。一切都说明这城市的悠久。
这城市让我这个生长在温暖而潮湿的东南海滨的人感到了一种神秘。我知道它的历史,我只能遥遥地怀着几分敬意望着它,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的确是生疏的。我觉得它离我很远,不仅是离我南国的家乡的距离很远,也不仅是它作为辽金以来的故都与我此际所处的时空相隔绵邈,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那是灵动而飘逸的南方与古朴浑重的北方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所造成的心理阻隔。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是遥远的。
我对北京从初来乍到的“生分”,到如今的亲切的认同,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北京接受了我,我也接受了北京。这包括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
以饮食为例,在北京住久了,在国内外也跑了不少地方,比来比去,北京的烤鸭和北京的涮羊肉还是最好,不谦虚地说,也还是天下第一。烤鸭的外焦里嫩,裹着吃的那蒸饼和甜面酱都是很有讲究的——我常感外地做的烤鸭总不对味。至于涮羊肉,羊肉的质量,那薄得纸般透明的羊肉片,还有它的作料,芝麻酱、韭菜花,普天下找不到那种地道的感觉,真的是,一出北京城,味道就变了。
老北京有很多食品是我所怀念的。最怀念天桥街边的卤煮火烧。记得是五十年代吧,去天桥看戏,在街边摊上吃卤煮火烧。昏黄的油灯、冒油的墩板、冒着热气的大海碗,使北京严寒的冬夜也变得充满了人间的温情。那气氛、那情调,现在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人怀念的当然不只卤煮火烧这一端,还有北京的打卤面、羊杂碎汤,还有三分钱一只的大火烧。这些让人怀想的北京土产,是最本色、最民的廉价食品,现在都找不到了。现今即使在郑重标出“老北京”的哪家食肆里发现它们的痕迹,那多半也是“搽了雪花膏”的,它们早已失去了那种粗放的、不加修饰的平民本色和传统韵味了。
在我的家乡,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记得当年,母亲的发髻最美丽。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这就是南方,南方有它的情调。而北方就不同了,北京带卷舌的儿化音,胡同里悠长的吆喝声,风铃叮当的宫殿下面夏日慵懒的亭午,还有在凛冽的冰雪和漫天的风沙中挺立的松槐和白杨。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温情和北方的坚定,南方的委婉和北方的强悍,其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差异,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去适应。幸运的是,我适应了并爱上了北京。
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我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阅读它,也只是一种似是还非的懵懂。我生得晚,来不及赶上在北大红楼的教室里找一张书桌,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但我认定我是属于它的。百年前,巴黎和会所引发的抗议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那一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展开的抗议运动,最终触及了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变革,从而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再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这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就是生发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由此上溯,十九世纪末叶,也是在这座城市里,有了一次要求变革而爆发的维新运动。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的流血事件,康梁出走,六君子弃市,这一切,我都未曾亲历,却都是我幼小心灵上的一抹壮烈和绮丽。
后来,我从东南海滨风尘仆仆地赶来,在北大燕园的一角找到一片土,我把细小的根须伸向那片土,我吸取它的养分。我不能选择母亲,我却能选择我的精神家园。在半个世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我朝夕呼吸着这座城市的气息。北海波光摇曳的湖面,留下了我的影子;东华门那条覆盖着丁香的御河边的林荫道,留下了我的足迹;居庸关险峻的隘口,天坛美轮美奂的穹顶下,都是我曾经流连的地方。北京以它的博大,以它的沉厚,以它的开阔,以它的悠远铸造了我,不,是再造了我!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我曾说过,我只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我从遥远的东南海滨被命运的小女孩吹到了这干涸而寒冷的北方。这里濒临沙漠,然而,这里是无尽的原野,这里给了我一片土,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
(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例苍劲的古槐 一例:一列
B.相隔绵邈绵邈:遥远
C.夏日慵懒的亭午 亭午:中午,午间
D.似是还非的懵懂懵懂:尚未完全理解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来到北京后并不是很快就适应了北京的生活。
B.作者用“搽了雪花膏”巧妙地传达了怀旧的情绪。
C.作者不止一次使用排比手法表达了对北京的深情。
D.作者因为没能参加“五四”运动而感到非常失落。
19.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20.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河流 申平
半夜,猎人在山间的窝棚里被什么声音惊醒了。
他感觉热浪灼人,探头往外一看,原来是山林起了大火!他连枪都没顾上拿,连滚带爬就开始逃窜。
大火快速推进,猎人一路狂奔!他逃命的方向,就是山下那条河。
他扑通一声跳进水里,这才大喘了一口气。转过头,他看见大火携带着轰隆隆的咆哮和毕毕剥剥的声响,正朝河边扑来。猎人惊恐至极,他移动身体,开始向河对岸游去。这时借着火光,他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
野兽,野兽!河里到处都是野兽!
啊呀呀,原来野兽也知道跳水逃命啊!他在山里打猎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野兽。整个河面上,乌泱乌泱的,到处都拥挤着逃命的生灵,黑暗中也分不清啥是啥。而且在他背后,还不断传来噼里噗噜下饺子一般的声响。
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肩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腰里有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拔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这时他已经看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
不过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体。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什么都不顾了,只管拼命向对岸游去。是啊,现在最要紧的是逃命,打猎还有什么用呢!
但是动物们很快折返回来。猎人发现,对岸是峭壁,根本就爬不上去。所有的野兽只好顺流而下,寻找着容易攀登的地方。
大火已经烧到河边来了,火舌喷吐,几番想跃过水面。但是因为这里水面宽阔,都没有成功。河里的动物们更加惊慌了,它们挤挤挨挨,加速往下游冲去。
猎人此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他被众多动物推着往前走,前面就到了一个壶口。他抬头望去,暗叫不好。只有灵长类的他才能看出,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壶口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大树,树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过河了……
不行,不能让大火过河,那样谁都活不成了!猎人听见自己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一路上他的身体与其他动物碰碰撞撞,不同动物的面孔在他眼前闪过:老虎的脸,狗熊的脸,大象的脸,野狼的脸……什么脸他都不在乎了。他一口气游上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
开始,河里的动物都呆呆地看着这个人,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快,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在底下拔小树的。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老虎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帮忙。猎人第一次知道,原来动物竟然如此聪明!
事实马上证明,猎人的决策是多么正确。他们刚刚弄完,大火就扑过来了。这地方虽然河道狭窄,但是因为没有了草木,火舌扑了几次都失败了。
河流载着所有生灵继续向前推进。
前面就到了一处地河。说是地河,其实就是水流通过山洞。这条地河,猎人平时根本不敢靠近。大白天那里都是黑云缠绕,传说有恶龙把守。现在要不要进呢?他犹豫着,转身看着身后的大批野兽,再看看顺着河岸一侧追过来的大火,他咬了咬牙,心想就是今天了,就算是刀山也得往前闯了。
猎人硬起头皮,开始往山洞里游,眼睛渐渐适应黑暗。但是他的眼睛却远不如动物的眼睛明亮,嗅觉也远不如动物敏锐。动物们一进山洞,就立刻感到阴风扑面,气味不对。而且洞内到处怪石嶙峋,暗藏杀机。等到猎人闻到一股腥臭味道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陡然,前面的水面巨浪翻腾,就听见哗啦啦一声巨响,有一个巨大的怪物跃出水面,拦住了去路。猎人抬眼看去,不由倒抽一口凉气:但见眼前昂首挺立的,竟是一条白色巨蟒。它头似磨盘,眼如灯盏,血盆大口里吐出的芯子嘶嘶作响。啊呀,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恶龙啊!
身后的动物立刻潮水般退却,它们互相冲撞践踏,哀叫声声。猎人也想跑,但是他浑身发抖,胆战心惊,根本跑不了。他只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
动物们当然听不懂他的话,但是却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他的身边,要时形成了一个方阵,一起与巨蟒对峙。
啊——!猎人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叫起来。随即,所有的动物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大叫起来,
哇——!呜——!呕——!嗷——!
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
那条巨蟒好像真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晃,然后就缩回水里,并且掉头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带路的向导。
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2期)
21、根据提示,把小说情节内容补充完整。
避火下河→遇到峭壁→ ① →闯入地河→② →找到出口。
22、简要概括小说中猎人这一形象。
2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4、下列对小说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逃生”为叙述主线,通过峭壁、壶口和地河三处场景的转换,高潮迭起,一波三折。
B.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洞察入微的心理描写,将人与动物的友谊渲染地淋漓尽致。
C.小说结尾对猎人和众野兽是否顺利脱险留有空白,给读者思索的空间,充满艺术的张力。
D.小说运用“碰碰撞撞”“挤挤攘攘”等大量叠词,语言生动,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2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小说故事情节,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
链接材料:国家领导人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选择,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
1、C 2.A 3.B 4.D 5.D 6.B 7.亲情,在除夕夜得以加深 8.(1)A (2)B A D
9.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10、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11、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12、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13.B
14.A
15.随性亲切或个性风格
16.C
17.A 18.D
19.①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提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
②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形成了呼应。
③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
④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
20.内涵:①“无尽的原野”和“地层深处”喻指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②“柔韧的枝条”和“长长的根须”喻指作者在北京得到的成长和发展。
③这组比喻展现出作者融入北京、北京也融入了他生命的过程。
效果:这段话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提炼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21、砍树断火 巨蟒拦路(或共战巨蟒)
22、①猎人是善良的人,灾难面前不忍杀害动物;②猎人是有担当的人,能勇敢跳到对岸去砍树,主动带领动物们逃生;③猎人是勇敢的人,能与巨蟒对峙。
23.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猎人和动物们声音的高亢嘹亮,表现了猎人和动物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勇气和力量。
24、B
25.示例:在灾难面前,猎人主动放弃眼前猎物,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与动物们逃生过程中,共同对抗蟒蛇,寻找出路,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类必须懂得学会尊重自然、与动物和睦共生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