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3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概念解读
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
时间5—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1453年(1500年)
古代史
近代史
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
东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灭亡
新航路开辟
文艺复兴
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史))
西罗马灭亡,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继续发展
476年
(5世纪)
欧洲封建社会
何为中世纪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概念解读
问题: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背景与基本特征
1、形成背景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2、基本特征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2)经济:庄园和农奴制
(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一)黑暗的中世纪
一、西欧封建社会
材料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农及奴隶则形成和社会下层。
——朱伟奇《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材料2: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称为“采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①日耳曼文明和罗马传统的融合;
②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封君封臣制
(1)原因
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黑暗的中世纪
材料:一个人往往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一个封建主常常既有自己的封君,也有自己的封臣,但封君只对自已的直接封臣有联系,对封臣的封臣则不能干涉,故法国14世纪有这样的原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君只有通过自己的封臣,才可以联系到更下一级的封建主…在中世纪西欧的不同地区,封君封臣制一般与封土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但这种结合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
——摘编自绳会敏《浅析西欧的封君封臣制》
①以土地封赐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特点
②层级间相对独立。(附庸的附庸不是我
是我的附庸)
④双向权利义务的关系
③具备契约意识。
封君
提供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
封臣
1、封君封臣制
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黑暗的中世纪
积极:国王或皇帝成为名义上最高统治者,为王权加强、建立中央集权提供可能性 (注意:没有中央集权,落后于中国秦汉时期)
消极: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导致西欧王权软弱
(权力被封臣和教会分走)
材料:在这民生凋敝、暴力肆虐、劫掠横行的时代,地方的力量就是最有效的力量。…地方自治虽然并不意味着王权的丧失,但却意味着国王“声称”拥有的权力通常比他实际拥有的权力更大。
——《欧洲中世纪史》
思考: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1、封君封臣制
(3)影响
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黑暗的中世纪
封君封臣制
西周分封制
1.2 经济:封建庄园
材料:西欧封建大地产制是伴随着日耳曼人的征服而逐渐形成的,其主要生产组织是封建庄园。正如恩格斯在《马尔克》(注:马尔克即农村公社)一文中所说:“法兰克国王们,把属于全体人民的辽阔土地占为己有,并把它们慷慨地赠送给他们的廷臣、将军、主教和修道院长。这就构成了后世贵族和教会大地产制的基础。”在这种“赠送”之下逐渐形成封君封臣制度,封土往往是层层受封,各级封住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同时对上级封住承担一定的义务。需注意,马克垚在其所著《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中认为:“中世纪西欧没有‘所有’字眼,它使用的是‘占有(seisin)’一字。”到9世纪,为逃避查理大帝的沉重兵役,农民被迫向封建庄园寻求庇护,数代之后他们逐渐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农奴。
——摘编自崔连仲、刘明翰《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指出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原因。
①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征服;
②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君封臣制度的实行;
④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的共同作用(原始农村公社制度和罗马奴隶制的结合)。
2、封建庄园
(1)原因
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黑暗的中世纪
(2)经营模式
耕地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领主直接经营
提供农民土地
领主维护秩序
自由农
农 奴
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法律上非自由 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
交纳地租,服劳役;
法律上自由
材料:庄园土地分为自营地、佃领地和公地:自营地属于领主,主要由农奴以劳役的形式为其耕种;农奴从佃领地上领有份地;公地则为筑地和牧场。农奴在法律上无人身自由,承担着相对于自由农民来说更为繁重的劳役。
——摘编自郭华《论中世纪英国庄园农奴的主体权利》
2、封建庄园
一、西欧封建社会
①经济:
②政治:
③性质:
材料1:庄园自营程度很高,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均须照顾,《庄园敕令》中提到要置备油脂、火腿、醋、酒、面粉、咸鱼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制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2:庄园是独立城堡,领主对农奴行使政治统治权、司法审判权、征税权,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控制灵魂的教堂。 ——姚介厚《西欧文明》
思考:分析材料,结合图片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围绕西欧庄园的生产生活活动,总体概括中古西欧庄园的特点。
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封建领主统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2、封建庄园
(3)特点
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黑暗的中世纪
问题探究: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区别,并指出西欧中世纪生产关系的变化
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
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
这样,当农业改良发生的时候,农奴自己可以指望从中至少稍许获益。更重要的是,虽然理论上领主有权随意摊派赋税,实际上义务趋向于保持固定。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区别:奴隶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被奴隶主当作私有财产;农奴有一定的权利,有生产的积极性,有少量财产。
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生产关系到封建生产关系。
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黑暗的中世纪
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
——《教皇敕令》(1075年)
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思考:基督教的统治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权
王权
精神世界统一
世俗政权分裂
基督教世界中二元权力体系
教阶制
封君封臣制
以教皇为首的教会本身还是最大的封建主。它除了占有西欧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以外,无论何人,都还得向教会缴纳其收入的十分之一,称为“什一税”。
——刘景华 《人类六千年》第348页
(1)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2)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黑暗的中世纪
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思考:基督教的统治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出生后首先在神父的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婚时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婚礼
葬礼在教堂举行,并直接埋入教堂附属的墓地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教徒
(3)思想:基督徒从生到死都在教会的管理之下,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
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黑暗的中世纪
(14-15世纪)这些臣民们开始感觉到他们利益相同,应团结在他们的统治者(国王)周围,而这正是上帝的旨意。他们不愿轻易地把这种忠诚转献给其他统治者。……除封建贵族外。各地各阶级的人民都期待君主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欧中世纪》
1.政治:王权加强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曙光初现: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背景
①政治: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经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自治运动的推动
③思想:教会势力衰落(十字军东征)
(二)曙光初现: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1.政治:王权加强
问题:指出15世纪世俗王权强化的史实及影响
影响:
(1)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2)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若不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审批,(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命我等群起而攻之和肆行讨伐”。
——1215年《大宪章》
一、西欧封建社会
1.政治:王权加强
概念拓展:民族国家
一般来说,现代民族国家是由居住于共同的地域、分享共同的利益和命运、拥有共同的政府和完整的主权,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意识的人们组成的独立的稳定的共同体。
——姚介厚《西欧文明》
政治:国家主权
文化:民族认同
民族
国家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曙光初现: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西欧在中古初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败,昔日繁荣的罗马城市大多变为废墟。11世纪前后,随着生产力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2.经济:城市兴起
问题: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因素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曙光初现: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城市的兴起与市民自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思考
材料一: 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三:中世纪大学最早出现在交通便利、商业贸易比较发达、拥有自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系列的物质基础。
——武寅主编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第240页
材料二: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政治: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
政治:市民阶层的崛起,也推动了议会和民主进程的发展
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思想:大学兴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一、西欧封建社会
黑暗
光明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
经济
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思想
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西欧小结
14-15世纪
中古时期(中世纪史)
古代史
近代史
476年
例(2022·海南)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可知中世纪一些城市允许庄园居民恢复人身自由,有利于加速庄园经济的解体,为城市自治经济的兴起奠定法律基础,故选D项;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领主与骑士之间,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西欧封建庄园晚期逐步解体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王权与领主、市民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王权加强的趋势,排除C项。
1.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答案】D
典型例题
2.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庄园主的奢侈品消费增加,他们便开始把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以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不少庄园主开始把庄园的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销售,以提高经济收益。这一现象
A.推动了欧洲农奴的解放 B.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提高了农业的工资水平 D.为加强王权奠定经济基础
【答案】A
(一)拜占庭帝国
1.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
2.统治:
(1)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2)军事: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3)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3.衰亡:
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二、拜占庭与俄罗斯
3.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 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答案】D
4.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答案】C
典型例题
9世纪
13世纪中期
16世纪初
17世纪末
1547
莫斯科公国
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基辅罗斯
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继续扩张
汗国臣属
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地跨欧亚
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二)俄罗斯
二、拜占庭与俄罗斯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
经济:
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思想:
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本课小结
西欧
东欧
拜占庭
俄罗斯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承接着古典与近代的文明
架起从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