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
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 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1)最初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奴隶制帝国:波斯帝国、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 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前情回顾: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上古时期
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日耳曼人的南下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古时期的开始,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中世纪,为什么是中 那是说,上面接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下面接着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进入近代了。所以中间这段就叫做中世纪。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Middle Times Dark Ages
中古时期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西方史学家一般认为时期在公元476年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中世纪到底有多“黑”
1、森严的等级制度。
2、腐败的教会垄断。
3、暴力的军事征服。
4、落后的生产模式。
6、疯狂的宗教迫害。
5、黑暗的生活方式。
传统视角下的中世纪
7、严厉的异端审判。
8、肆虐的天灾瘟疫。
9、残忍的火刑杀人。
10、彼得拉克的误黑。
中世纪是野蛮、专制、愚昧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将人类从一个罪恶痛苦的深渊解放出来,带进一个科学自由光明的伟大时代。
——【瑞】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一)封君封臣制度
(1)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
(2)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封君
封臣
提供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
2.义务和权力
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3.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
契约(相互尽义务),控制力有限。
层层分封 依次互为主从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自行使权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国王或皇帝成为名义上最高统治者。
国王和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4.影响
1.形成的条件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骑士制度
骑士的品格应是忠诚和勇敢。骑士作为封臣必须严守自己的效忠誓言,不背叛封君,竭尽全力为他服务,甚至不惜为他付出生命。这样一种理想化的封臣品格虽然未在现实中的骑士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却是维系封君封臣制度所需要的,所以很受封建主重视,成为骑士精神的核心。
材料一: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历史读本》
图片中在进行什么仪式?
臣服礼(宣誓礼)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要效忠于封君;
【课堂探究】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1.都是有条件的分封:
权利与义务
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
2.目的相同:维护统治
3.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都分土地
维持形式不同:
西周: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西欧: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不可越级统治
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302页
“造成分裂割据”
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 、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中世纪欧洲战争起因类型计量分析》许二斌
(二)经济: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
领主城堡
教堂
领主自营地
公共草地
自由农份地
马厩
谷仓
农奴份地
特点:自给自足(封闭性强)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领主自营地、农民份地(农奴、自由农)
条田状
自由农、农奴
劳役地租为主
庄园法庭
土地 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及义务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奴份地
领主
自由农
农奴
⑴提供农民土地;⑵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⑶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⑴交纳地租,服劳役;(2)法律上自由
⑴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⑵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
⑶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一、中古西欧——“黑暗”时代
庄园与农奴制度
知识拓展:(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农民在执政官监督下收割谷物
封建法律规定农奴的人身属于领主,农奴要世代为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的身份。领主可以进行农奴买卖。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及中古资料选集》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P21问题探究,比较农奴和奴隶的异同
材料一 ……另一方面,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农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最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拥有自己土地的权力,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
——【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同: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
区别
①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被奴隶主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和私有财产;可任意买卖、屠杀。
②农奴是封建农奴制下的农业生产者,比奴隶有更多的人身自由;占有少量劳动工具,有一定耕地(份地)的使用权,占有部分劳动产品。
因此,农奴的地位相对奴隶较高;与奴隶相比,农奴受到的束缚更宽松。
农民
骑士
僧侣
中古西欧的“三种人”
(1)经济上:
(2)政治上:
到丕平时,什一税已被作为一项法律上应承担的义务看待,查理曼则在法律上完全批准了它。什一税不仅主教们可以征收,而且各教区神父也可以征收和使用。再者,由于教徒不断把土地捐赠给教会,使教会地产增加,到了加罗林王朝早期,教会已占有全法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
历史地位:地位显赫、举足轻重
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出 生
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 婚
由教父主持婚礼
临 终
由教父主持涂香油仪式,以求灵魂能够升入天堂
死 后
葬礼在教堂举行,遗体被葬在教堂附属的墓地
垄断教育,禁绝“异端”思想
(3)思想上: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教徒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公元800年,罗马教皇为
查理举行皇帝加冕礼。
克497年
洛维接受洗礼
教权与王权—既勾结又抗争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此后,"卡诺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卡诺莎之辱
(三)教权与王权—既勾结又抗争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
二、中古时期的王权、教会、城市
(三元结构)
中古中后期
新变化表现:
⑴王权加强
⑵基督教会占主导
⑶城市自治
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
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意义:西欧新兴的王权集中国家 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海洋
英格兰王国与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
公元1455—1485年期间,英国两大封建主集团进行的内战,即红白玫瑰战争。
战争一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另一方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徽,故而得名。
两个家族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人,战争既是为了争夺王位,也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入不敷出,靠战争以抢劫、掠夺、结党营私的势头。
战争规模一般不大,但互相残杀, 一些老贵族世家由此消亡。
最终由兰开斯特家族远亲都铎家族的亨利继承王位,建立都铎王朝的统治。
思考:
中古后期,出现了哪几个重要的新兴王权集中国家(4分)?
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哪些进步影响(6分)?
重要国家: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
进步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1.城市兴起条件:
渡口、港湾、城堡、寺院,甚至交叉路口等,有越来越多的人定居。集中的人口,便利的交通,促进了集市的形成,而这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居住,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居民点,新的城市又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形成。
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般不超过5000人。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⑴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⑵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⑶剩余产品增加; ⑷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⑸人口增长
中古时期城市的复兴
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琅城是建立在主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城的居民筹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杀死高德理等人。
1128年路易六世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
2.自治城市:时间:10—11世纪
背景:
获取方式:
②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
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①经济形态: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角度 农奴 市民
生产
生活
人身自由
依据材料,比较市民与农奴法律地位的不同?
主要为满足领主和自身生活需要(自给自足)
艰苦、封闭
没有人身自由,和农奴主是依附关系,处于社会最底层
生产一般面向市场;工商业发达、贸易繁荣
相对开放
有较多的自由(购买土地、自由经商),可接受教育,有一定政治权利
材料四 中世纪大学一般有四个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艺学院。神学、法学和医学都是专科院系,以专门职业为取向。完成艺学院学习后,才能进入到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去进修。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即“七艺”;专业课程则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潜结构就顺利的形成了,其标志是城市自治。自治意味着建立一个政治机构来对新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突出表现在设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并为市民文化生长提供土壤。
--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 十一世纪末,在工商业发达的意大利城市首先出现了第一所世俗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到十二世纪,又相继出现了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十三世纪后,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法国的奥尔良大学等等均已成立。
材料一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引起了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重要变化。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根据材料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影响。
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壮大
城市自治运动促进工商业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庄园农奴制经济的衰败;冲击封建主的力量;
支持王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国家统一。
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促进理性、世俗的文化发展;兴办大学,教育振兴,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黑暗中孕育光明
日耳曼文明中融合罗马文明
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美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2.《罗马民法大全》的构成
《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
《新法典》
︽罗马民法大全︾
项目 公民法 万民法
时间
适用 范围
形式
结果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比较
从罗马建国到公元
前3世纪中叶
从共和国到帝国
的过程中
罗马公民
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注重形式、缺乏灵活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材料一 ……最完备的法律最终集大成于查士丁尼一世的《国法大全》(即《罗马民法大全》)中,它标志着罗马法学的起点……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
使得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民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欧洲民法的基础)。如《拿破仑法典》
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及其群臣(作于547年)
查士丁尼为什么被称为最后一位罗马皇帝?
拜占庭帝国
长时间保持了中央集权;
开疆拓土,又曾使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
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以《查士丁尼法典》为代表的的罗马法影响了世界。
1、拜占庭帝国的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
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它而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美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俄罗斯
13世纪中期
16世纪初
17世纪末
1547
莫斯科公国
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基辅罗斯
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继续扩张
汗国臣属
地跨欧亚
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伊凡四世改革
领域 内容
政 治
军 事
实行特辖领地制,严厉打击大贵族,加强沙皇专制:
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
对外扩张(向西:波罗的海,
向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
成立特辖军团(1千人),残酷镇压反对特辖
领地制的大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