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领航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领航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22 10:0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2课占10%,选择性必修3占90%。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大型墓葬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夯土城墙、祭坛。这些发现表明该遗址
A.标志着我国已进入青铜时代 B.可用于印证早期国家的形成
C.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等级差异 D.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2.西周初期对礼的定义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由此可知,周礼
A.成为了国家基层治理的根本准则
B.保障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稳定
C.凝聚了周代社会文化的实践经验
D.体现了礼法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
3.秦国在各级行政机构都设立了统计组织,即便是在最基层的乡里、亭,也都有相应的财政工作组织,配有相应的统计人员。并明确规定,各种产品产量要根据其产年进行统计,对各项统计数字,要求计算准确,账账衔接和账实相符。据此可知,这些措施
A.建立了较严密的信息体系
B.奠定了大一统的经济基础
C.确立文书行政的管理模式
D.完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引种高潮,汉朝时期引进葡萄、胡桃(核桃)等果品和胡蒜(大蒜)、胡瓜(黄瓜)等蔬菜,唐宋时期有开心果、菠菜、小茴香、胡萝卜、西瓜等干果、水果和蔬菜传入。这凸显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
A.丰富多彩的多样性 B.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C.绵延不绝的连续性 D.多元一体的统一性
5.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表1所示的历史信息。据此可推知
A.铁制工具已经传播到朝鲜 B.中国与朝鲜技术交流频繁
C.陆上丝绸之路拓展至朝鲜 D.中华文明辐射到周边区域
6.关于正月十五,北朝有“打粪堆”、南朝有“迎紫姑”以占卜蚕桑的习俗。武则天曾在正月十五办佛事活动,消灾祈福。唐玄宗下令“开坊市门燃灯,拥为常式”。正月十五成为大唐的狂欢庆典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反映唐代
A.打破坊市制度时空限制 B.南北习俗差异逐渐弥合
C.宗教信仰影响节日习俗 D.社会开放多元文化交融
7.哪吒原型在唐代佛经中为印度佛教护法神“那吒俱伐罗”,元代赋予哪吒道教“玉皇驾下大罗仙”身份,明代《封神演义》中哪吒成为道教托塔天王第三子,并体现了父子忠孝冲突。这体现了
A.儒释道文化间的互鉴与融合 B.宗教世俗化推动文学形象重构
C.市民需求决定艺术创作取向 D.政权更迭主导意识形态的变迁
8.清初四川“丁户稀若晨星”,政府以“五年不征”政策招募湖广移民。至乾隆四十一年,四川省人口从60万增至2140万,形成“五方杂处,俗尚各别”的文化多元性。由此可知
A.行政区划调整加速移民进程 B.赋役改革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C.国家政策推动社会组织重构 D.战乱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9.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颁诏将海外华人召回或是行文至东南亚各朝贡国,要求押解华侨归国。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规定放宽华工出洋的限制,但同时要求地方大吏应与外国使节“会订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这一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东南亚朝贡体系瓦解的必然结果
B.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
C.海外华工的经济价值被重新发现
D.列强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10.侨汇券是国家根据海外侨胞向国内眷属汇款的数额,按照一定比例发放物资的购销凭证。图1所示是1966年在广东台山发行使用的侨汇券,对归侨、侨眷提供相应的特许商品供应。据此可知,侨汇券
图1
A.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自由流通
B.鼓励了华侨投资国内的建设
C.解决了侨眷物资供应紧张的问题
D.增强了争取侨汇的内生动力
11.前王国时期,上埃及将狮子作为酋长图腾,认为神母狮子赋予统治者权力;埃及统一后,法老仪式仍保留从狮身诞生的环节,并创造出带翼狮形法老像,融合了下埃及眼镜蛇图腾与上埃及兀鹫图腾。上述变化反映了古埃及
A.统一后政治象征得到重构 B.信仰体系向单一主神信仰过渡
C.尼罗河农耕文明特质延续 D.艺术创作受两河流域文明影响
12.学界认为较晚成书的《阿闼婆吠陀》反映的是晚期吠陀时代的社会情况。其颂诗中出现了对“牛”的神圣化:“在婆罗门祈求神恩的时候,尤其是给神牛祈愿时,若不为此奉献就导致了他财产的损失。”这一时期对牛重视程度的加深,其根本原因是
A.佛教戒杀生观念的提倡传播 B.游牧经济向定居农业的转变
C.雅利安人入侵带来文化融合 D.婆罗门教借此强化阶级统治
13.18世纪,法国画家布歇收藏了大量中国的瓷器、漆器、家具等工艺品,并创作了很多中国题材的绘画,如《中国生活场景》组画、《中国系列》组画等。下列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艺术创作源于社会实践 B.商品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法国开始认同中国文化 D.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14.19世纪中,美国高等教育呈现保守与革新并存的特征。《耶鲁报告》(1828年)坚持古典课程理念,但提倡革新教学组织;《莫雷尔法案》(1862年)通过联邦赠地的形式资助农工学院,要求“促进劳工阶级实用教育”。这反映
A.传统学术理念与现实需求的动态平衡
B.南方种植园经济主导了教育资源配置
C.美国全盘承袭英国古典精英教育模式
D.工业化推动社会转型和国家力量干预
15.二战后,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瓦解》中采用“英语重铸”策略,将伊博族谚语融入英语叙事。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在《一粒麦种》中倡导“语言去殖民化”,而后转向基库尤语创作。这些创作实践反映了二战后非洲
A.努力探索文化融合路径 B.重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C.推动本土文化开放共享 D.积极应对外来文化侵略
16.赫尔曼·冯·维斯曼在1899年镇压了德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德属东非的起义,由此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非洲人”。但二战后有关维斯曼的报道,突出维斯曼的非洲探险成果,强调黑人士兵的忠诚,并未提及殖民战争。这种变化体现了
A.历史记忆的政治工具化倾向 B.德国媒体的和平性色彩强化
C.舆论对维斯曼的了解更全面 D.国际战争对社会宣传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横空出世,同时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的序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西游记》学术史的发生几乎与小说本身的问世同步。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必然带动小说批评的勃兴,这一时期的《西游记》学术史以小说评点为核心,但其学术成果远超评本范畴,涵盖笔记、史论、诗文等多种文体中的丰富见解。评点者多持三教同源观,或引《周易》,或引《大学》《中庸》为据。
-摘编自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
材料二“五四”时期,《西游记》研究作为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转型的产物。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进化论、实证主义等西方科学方法传入,推动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这一时期奠定了古代小说研究的现代方法论基础,实现了文学批评从传统评点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转变。
-摘编自程毅中《简述“五四”以来中国通俗小说的研究》
材料三 当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游学”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阐述了丝绸之路与佛教的关系,指出《西游记》“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西游记》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文学之窗,一个指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标杆。
-摘编自竺洪波《关于建构“西游学”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五四”时期《西游记》研究“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变”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西游记》学术史发展对当今文化传承发展的启示。(2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先秦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开始种植甘蔗,据青铜器纹饰和岩画推测,甘蔗可能用于祭祀和装饰。魏晋南北朝,甘蔗的种植技术随南北交流向中原传播,且因其具观赏价值被植于园林。唐朝时,印度熬糖法传入并与本土技术结合,提升制糖水平。同时,甘蔗种植与佛教文化相关,寺庙田产中常种甘蔗,制品用于供奉和僧侣食用。
-摘编自周村诵《中国古代甘蔗种植与文化关联新探》
材料二 18世纪,加勒比海和南美洲殖民地的甘蔗种植达到鼎盛。劳动力除非洲奴隶外,还有亚洲契约劳工。巴西种植园主要使用畜力驱动榨汁机等简单机械,提高生产效率。甘蔗种植带动木材加工、陶瓷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但当地经济过度依赖甘蔗,在国际糖价波动时易陷入困境。
-摘编自杜君立《18世纪美洲殖民地甘蔗产业的多元发展与困境》
材料三 当代中国,甘蔗产业因科技而变革。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高糖分的新品种。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数据,实现精准灌溉施肥。甘蔗的综合利用也有突破,甘蔗渣用于生物燃料、造纸,还可用提取物开发保健产品。不过,相关产业也面临基因编辑技术存在安全性争议、智能化设备成本高、生物燃料市场不稳定等问题。
-摘编自郭梦《2025年中国甘蔗产业的科技转型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甘蔗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8世纪美洲殖民地甘蔗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甘蔗产业演变的角度,简析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资本的征服运动,民族国家打败天下国家,逼得中国向西方学习······但“公天下、致中和、恤民生”的天下主义传统,仍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文化根基。中国以“政党-国家”体制回应战争冲击,将传统伦理与现代主权结合,走出一条非西方的文明互鉴之路。
-摘编自陈明明《政治学视野中的国家安全:历史、战争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根据材料,围绕“战争与文化交锋”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节日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瑰宝,其传承与发展须以尊重文化主体性、平等对话为前提。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明节祭祀形式的演变历程
表2
时间 祭祀形式
先秦 “燔燎”(焚烧祭品)祈求丰收,春秋战国形成“墓祭”雏形
汉魏 重视“春祀”,贵族墓前立碑祭祀渐成制度
魏晋 “放河灯”超度亡灵;“烧纸钱”替代实物殉葬
唐宋 官方休假使墓祭普及,推动“踏青、秋千、蹴鞠、斗鸡卵”等娱乐活动兴盛,纸扎祭品流行,宗族祠堂祭祀兴起
明清 江南盛行祠堂祭祖(如徽州宗族文化),华北保持墓祭传统,岭南出现“太公分猪肉”族宴
民国 1915年北京首建公墓,城市知识阶层倡导鞠躬默哀、鲜花祭扫
当代 家族扫墓、国家公祭并行。出现“植树葬”、网络祭祀、“云祭扫”等新形式
-摘编自朱志平《从节气到节日:“清明”节日化的时间及其历史逻辑》、黄意明《清明民俗的演变与现代文化功能重建》
材料二《寻梦环游记》在对墨西哥传统文化观念与民俗符号的提取与创造性转化上,无疑是成功的典范······该部影片通过色彩、音乐、场景等形式语言充分展现了墨西哥亡灵节面对自然性死亡的欢乐主调,亡灵节的视觉图像、色彩语言是万寿菊的鲜艳花瓣,是墨西哥街头挂满的五颜六色的单色剪纸,是灵台与墓地中四处摇曳的烛火。影片中亡灵节的听觉语言是音乐庆典的轻快乐章与欢声笑语,灌注其中的节日情绪语言是欢乐。这种欢乐即是一种对待人的自然死亡的态度。在墨西哥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人的自然死亡不是生命的绝对对立面;相反,它被视为生命的延续。
-摘编自杨林《<寻梦环游记>的艺术伦理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清明节活动演变的因素。(6分)
(2)电影《寻梦环游记》全球热映,对墨西哥亡灵节的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请设计一部音像作品,讲述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要求:音像作品名称符合节日文化内涵,音像主题正确,音像叙事结合史实进行,结尾文字升华主题)(8分)
2024-2025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答案】C
【解析】从“大型墓葬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以及“高等级贵族墓地”等信息可以明显看出,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不同墓葬间存在巨大差异,反映出当时当地存在较为明显的等级差异,C项正确;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良渚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排除A项;虽然发现了高等级贵族墓地、夯土城墙等,但仅凭这些遗迹,不足以确凿、全面地印证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仅围绕良渚文化遗址自身的发现展开,没有与其他文化遗址的对比、关联信息,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材料详细阐述了周礼在道德、教化、诉讼、人际关系、政治、军事、祭祀等众多领域的规范作用,体现了周礼是对周代社会文化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凝聚,C项正确;西周基层治理以宗法分封为核心,礼用于规范社会关系,但材料强调礼广泛的社会功能,而非仅限基层。周礼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发挥作用,但由此不能直接得出它是基层治理根本准则的结论,排除A项;西周为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是后世概念,且材料未体现“等级秩序稳定”的结果,排除B项;西周以“礼”治贵族、“刑”治庶民,二者分立,尚未形成“礼法结合”的治理模式,且材料主要强调礼的作用,未提及“法”,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秦国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中都建立了统计组织,并且对统计工作有严格的要求,这表明秦国建立了较为严密的信息体系,用于收集和管理各种数据信息,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国的统计组织和相关规定,这些措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但不能直接说奠定了大一统的经济基础。大一统的经济基础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排除B项;虽然统计工作可能会涉及文书,但就此不能得出确立了文书行政的管理模式,排除C项;材料中关于统计组织的描述只是秦国官僚制度中的一部分,仅据此不能得出其完善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汉朝到唐宋时期,中国不断地从外部引进各种农作物,这些外来物种的引进和融入,丰富了中国的农业资源,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融合,B项正确;多样性是指中华文明内部包含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元素,而材料信息更多地展示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排除A项;连续性是指中华文化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多元一体是早期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它强调的是多元文化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表格信息展示了冶铁技术在东亚地区的传播情况,这是中华文明对周边文明的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辐射力,D项正确;表格聚焦块炼铁冶铁和炒钢等冶铁技术,而非铁制工具的传播历程,排除A项;表格反映了冶铁技术自中国传播到朝鲜,但双方技术交流的频率从表格信息无法推断,排除B项;汉朝时期,丝绸之路才逐步形成,且未经过朝鲜,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唐代正月十五融合了北朝“打粪堆”、南朝“迎紫姑”的南北习俗,以及武则天举办佛事带来的宗教元素和唐玄宗开坊市门燃灯的官方举措,最终形成狂欢庆典,充分体现了社会开放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打破坊市制度时空限制是宋代特征,与材料时代不符,排除A项;“南北习俗差异逐渐弥合”仅体现材料部分信息,忽略了宗教及官方行为等文化元素,排除B项;“宗教信仰影响”不能涵盖南北习俗融合、官方政策推动等内容,C项概括不全面,排除。
7.【答案】A
【解析】哪吒的原型是印度佛教护法神,在元代被赋予道教身份,到明代又有了新的角色设定和情节强调,这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鉴和交融使哪吒形象在不同时期不断演变,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哪吒形象在不同宗教文化影响下的演变,没有突出宗教世俗化对文学形象重构的作用,排除B项;市民文化需求会影响艺术创作,但“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材料中更多体现的是宗教文化对哪吒形象塑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哪吒形象的演变主要是受到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没有体现政权更迭对意识形态变迁的主导作用,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答案】C
【解析】清初四川因战乱导致“丁户稀若晨星”,清廷通过“五年不征赋税”等优惠政策,招募湖广、江西等地移民入川垦荒。这一政策促进了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四川人口迅速增长,推动四川社会组织重构,故选C项;移民的核心动力是政府“五年不征”等优惠政策,而非行政区划调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变革,排除B项;战乱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材料现象更多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清代前期清政府对华侨采取破坏政策,后来意识到海外华人的捐款、汇款能成为财政重要来源,其经济价值被重新发现,这才促使清政府改变政策,从限制到保护华工权益,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所以该选项能够解释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东南亚朝贡体系的瓦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且与清政府对华工政策的转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即使朝贡体系瓦解,也不能必然导致清政府对华工政策的改变,关键还在于清政府自身利益的考量,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技术以自强求富,在外交观念上虽有一定影响,但并非清政府对华工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且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推动,单纯的外交观念变化不一定会促使清政府在华工问题上有如此明显的政策转变,排除B项;列强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大环境,与清政府对华工政策转变的直接关联性不强,无法解释为何清政府从破坏华侨社会转变为保护华工权益,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通过侨汇券兑换紧俏商品的“特权”,可提升华侨汇款动力,从而增加国家外汇收入,D项正确;侨汇券本质是计划分配的补充,流通范围严格受限,排除A项;侨汇券主要用于侨眷生活消费,与投资无关。材料也未提及其投资用途,排除B项;侨汇券虽能缓解侨眷物资短缺,但当时全国普遍物资匮乏,其供应量有限,无法“解决”整体问题,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埃及统一后,法老通过保留上埃及狮身诞生的仪式,并融合下埃及眼镜蛇图腾与上埃及兀鹫图腾,创造出带翼狮形法老像,这一举措将原有地方性权力象征重构为中央权力的合法性载体,以实现政治整合与文化认同的再造,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单一主神信仰取代其他崇拜,反而强调多图腾的融合,且古埃及为多神信仰,排除B项;尼罗河文明的特质是否延续与材料中图腾信仰整合无关,排除C项;虽然带翼狮形象在两河流域亦存在,但材料强调的是埃及本土图腾的融合,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指出《阿闼婆吠陀》中牛的神圣化与“财产损失”的宗教警告相关联。晚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000-前600年),雅利安人逐渐从游牧转向恒河流域的定居农业。牛作为农业生产(耕作、运输)的重要畜力和财富象征,其经济地位的提升直接推动了对牛的神圣化崇拜。宗教仪式中强调“向牛奉献”与经济利益的绑定,本质是农业社会对核心生产资料的保护需求,B项正确;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晚于吠陀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文化融合是背景,但材料聚焦根本原因,即经济形态转变对牛神圣化的直接驱动作用,C项过于片面,排除;婆罗门教强化阶级统治是牛神圣化的衍生功能,而非根本原因,定居农业使牛成为经济命脉,其神圣化本质是经济基础变化在宗教领域的反映,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布歇的绘画创作现象是18世纪全球贸易网络的产物,反映了商品流动对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B项正确;布歇未亲至中国,其创作基于间接文化输入,而非直接社会实践,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空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耶鲁报告》坚持古典课程理念体现了对传统学术理念的坚守,而革新教学组织则是对现实变化的一种适应;19世纪中后期,美国北方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莫雷尔法案》通过联邦赠地资助农工学院,促进劳工阶级实用教育,这是为了满足当时美国工业化对实用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传统教育,体现了传统学术理念与现实需求的动态平衡,A项正确;《莫雷尔法案》推动的是农工学院发展,注重实用教育,是为了适应工业化需求,而不是因为南方种植园经济主导教育资源配置,排除B项;美国的高等教育既有对传统古典课程的坚持,又有适应自身发展的革新,如资助农工学院等,并非全盘承袭英国古典精英教育模式,排除C项;工业化推动社会转型能从《莫雷尔法案》资助农工学院等举措中得到体现,但材料中《耶鲁报告》对古典课程理念的坚持不能直接体现工业化推动,且国家力量干预只是部分体现了《莫雷尔法案》的内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中保守与革新并存的现象,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将伊博族谚语融入英语叙事,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倡导“语言去殖民化”并转向基库尤语创作,他们的创作实践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保护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二战后非洲国家重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防止殖民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B项正确;材料中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转向基库尤语创作,主要是为了摆脱殖民语言的影响,强调本土文化的独立性,而非探索文化融合路径,排除A项;材料重点体现的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而非开放共享,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二战后,非洲国家已经逐渐摆脱殖民统治,“外来文化侵略”的表述不准确,此时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影响和渗透,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二战后德国对维斯曼的报道进行了选择性呈现,突出其探险成果和黑人士兵的忠诚,而回避殖民战争,这服务于当时德国的政治需要,试图淡化德国的殖民历史,塑造更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历史记忆,体现了历史记忆的政治工具化倾向,A项正确;德国媒体的这种变化,主要目的不是强化和平性色彩,而是出于政治考量对历史记忆进行重新塑造,排除B项;这种变化并非由于对维斯曼了解更全面,而是有选择性地呈现部分信息,忽略了重要的殖民战争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德国媒体对维斯曼报道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受战后德国国内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试图改变德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并非单纯由于国际战争对社会宣传的影响,排除D项。
17.【答案】(1)特点:学术研究与小说传播同步发展;以小说评点为核心;多种文体综合研究;融合儒释道思想。(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推动学术转型;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知识分子的革新实践。(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启示:立足传统,创新研究方法;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国际传播;坚持文化自信,深挖经典的当代价值;鼓励学术创新,构建系统化学科体系。(每点1分,共2分,任答两点即可)
18.【答案】(1)作用:先秦时期,可能用于祭祀和装饰等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观赏价值,种植于园林景观中;唐朝时期,与佛教文化产生联系,部分甘蔗制品用于供奉佛祖和僧侣食用。(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经济结构方面:(2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以甘蔗为中心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1分)
消极影响:过度依赖单一经济模式,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国际市场波动时易陷入经济困境。(1分)社会发展方面:(2分)
积极影响:不同来源的劳动力汇聚,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产业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1分)
消极影响:奴隶和契约劳工受到剥削压迫,社会矛盾尖锐;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1分)
(3)简析:甘蔗产业的演变历程中,社会需求不断推动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持续满足和刺激新的社会需求;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甘蔗产业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19.【答案】示例一(12分)
论题:近代战争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交锋并推动其变革。
阐述: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西方列强凭武力携文化强势入侵。传统天下观下,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洋务派倡导“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开启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初次大规模碰撞。甲午战争的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知识分子进行反思,维新派引入西方君主立宪理念,发动戊戌变法冲击封建专制。辛亥革命以西方民主共和思想为指导,推翻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近代战争推动文化交锋,中国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不断探索转型。
结论:近代战争冲击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国突破传统束缚,开启现代文化变革之路。
示例二(12分)
论题:抗日战争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并促进中西文化融合新探索。
阐述:抗战时期日本推行奴化教育,妄图磨灭中国文化认同。但这激起了国人强烈反抗,文化界以笔为剑,鲁迅的杂文、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爱国、坚韧等传统文化内核。同时,中国各高校在西迁过程中,积极探索中西文化融合。西南联大等学府,在教学研究中既保留传统文化精华,又吸收西方先进学术理念。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引入西方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借鉴西方理论并结合国情进行研究,为战后建设储备力量。结论:抗战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推动中西文化融合,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示例三(12分)
论题:近代战争推动中国传统“天下主义”向现代国际意识转变。
阐述:近代前中国秉持传统天下主义,以自身为中心构建朝贡体系。两次鸦片战争打破原有秩序,列强用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拖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林则徐编译《四洲志》、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国人开始反思传统观念,现代国际意识萌芽。甲午战争战败后,严复向国人译介进化论,使国人认清国际竞争的残酷。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中受辱,加速调整外交理念,学习现代国际规则,传统天下主义向现代国际意识转变。
结论:近代战争促使中国摆脱传统观念,构建现代国际意识,融入世界文化潮流。
【评分细则】
论题2分,阐述8分,结论2分。
等级 得分区间 评分标准
第一等级 10~12分 论题明确体现“战争与文化的双向互动”;所引用的史实必须符合中国近代史事实,无重大错误,且至少运用两个方面的史实;逻辑清晰(分点论述+结论升华),语言简练
第二等级 5~9分 论题仅聚焦单向影响;史实单一;逻辑较连贯,但缺乏辩证分析
第三等级 0~4分 论题偏离主题;史实错误;逻辑混乱,未结合材料
20.【答案】(1)影响因素:
①儒学思想的奠基:汉魏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推动墓祭制度化和宗族祠堂的兴起。
②宗教信仰的渗透:魏晋时期佛教“放河灯”超度亡灵、道教“烧纸钱”等仪式丰富了祭祀形式。
③国家制度的推行:唐宋时期政府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民国时期实行公墓制度。
④经济发展的需求:先秦“燔燎”祈求丰收,反映农耕社会对自然神的依赖;唐宋纸扎祭品流行,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⑤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云祭扫”、网络祭祀依托互联网技术,适应年轻群体的便捷需求。
⑥环保理念的革新:植树葬等绿色祭祀形式的出现,符合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诉求。
⑦地域差异与文化融合的影响:明清时期南北分化,民国西化潮流反映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
⑧家国一体观念的强化:如当代中国实行国家公祭。
(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示例一(8分)
音像作品:《花灯照长安》-元宵节的千年灯火。
音像主题:以“灯火团圆”为核心,展现元宵节从古代狂欢到现代传承的文化魅力,突出“灯如昼,人如潮”的节日盛景。
音像叙事:元宵节源于汉代宫廷祭祀太一神,唐代发展为全民狂欢夜。《旧唐书》记载,唐玄宗时,长安上元夜“灯轮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百姓通宵游赏。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女子借赏灯之机“戴闹蛾、雪柳”,突破礼教束缚。现代叙事中,海外游子通过视频连线,与家乡亲人“云赏灯”,复刻宋代“猜灯谜”习俗,在数字时代延续千年温情。
音像结尾:“一盏花灯,照亮的是千年未改的团圆期盼-愿天涯共此灯明”
示例二(8分)
音像作品:《龙舟破浪时》-端午节的精神传承。
音像主题:以“爱国奋进”为主线,展现端午节蕴含的民族精神。
音像叙事:现代的端午节相关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纪念屈原,唐代描述“楚人悲屈原,以舟楫拯之”。近代的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中国军民在长江举行龙舟赛鼓舞抗战士气。现代一支大学生龙舟队为参加国际比赛,专程到汨罗江畔训练,在屈原祠前领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真谛。
音像结尾:“千年的龙舟,划出的是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示例三(8分)
音像作品:《团圆明月夜》-中秋节的家国情怀。
音像主题:通过“家国团圆”的主题,展现中秋节从古至今承载的民族情感与文化传承。
音像叙事:唐朝时期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节日,史籍记载唐玄宗设立中秋假期,与民同乐。明朝,中秋节的月饼礼俗定型。现代,有边防战士在哨所通过视频与家人“云赏月”,连队用无人机为战士送来家乡月饼,展现贯穿古今的家国情怀。
音像结尾:“同一轮明月,照亮千年不变的团圆守望”。
【评分细则】
音像作品名称(1分);主题正确,紧扣节日内涵(1分);史实准确,叙事逻辑连贯(4分);结尾升华主题(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